学科分类
/ 14
262 个结果
  • 简介:新刑诉法增设了附条件不起诉程序,体现了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立法精神。但是如何将这种立法精神落实于司法实践中,如何保证附条件不起诉程序得到公正而规范地适用,需要检视反思作进一步研究。基于此,文章以平等原则、诉讼效率、权力规制、价值衡平等四个层面为视角,在结合立法规定分析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要注意与不起诉制度有效衔接、程序适用要保证效率、保证权力不被滥用、保证被害方权利保护不能被忽视等建议,以期促进附条件不起诉程序的完善。

  • 标签: 新刑诉法 附条件不起诉 公正
  • 简介:在国家图书馆,有两份清朝时期的名单。第一份名单是: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沅、刘福姚、刘春霖。第二份名单是:李渔、洪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两份名单,每份名单九人。我敢说,熟悉第二份名单的人比熟悉第一份名单的人肯定多很多。然而,在当时,第一份名单上的人物是多么辉煌

  • 标签: 科举状元 傅以渐 清朝时期 王云锦 吴敬梓 洪升
  • 简介:“万分之一的错案,对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不公平”7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接受媒体集体采访时表示,法院应努力做到每一个案件审理都要实现公正

  • 标签: 司法公开 公正 法院院长 案件审理 不公平 当事人
  • 简介:公正司法的首要基础在于司法公信。司法公信力是司法职业化能够充分发挥实践作用的前提条件。司法公信力欠缺,则深刻影响着实体公正程序公正的预期目标:不仅实体规则的司法适用受到了极大制约,而且程序规则的实践效果也受到了严重扭曲。司法公信力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当代中国法民关系的逆向选择,表现为“防卫型司法”的囚徒困境。正视中国司法的这一现实处境,有助于我们寻求和探索公正司法的改革之路。

  • 标签: 公正司法 法民关系 司法公信力 司法职业化
  • 简介:涉诉信访是当前司法工作压力的重要来源。现行的司法与政治制度、公众对司法的不信任危机,以及当事人与法官对司法过程的不同期待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了涉诉信访的高发状态;对此,实践中通常会采取领导干部接访、经济补偿等多种平息措施。但信访是实现公民权利的一种行政途径和方法,以信访监督司法,不仅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还可能使本就权威不足的司法进一步丧失坚守法治底限的能力。

  • 标签: 涉诉信访 权威 司法公正
  • 简介:摘要从伦理学的角度重新去审视影响教育的宏观、微观环境,探索教育环境建设的重要突破口。借鉴教育伦理思想的精华,帮助我们走出当前的“教育危机”,重新构建教育伦理次序,走教育文明可持续发展之路。

  • 标签: 伦理学 教育公正 反思
  • 简介:在少年司法中应综合考虑公正与功利的价值目标,实现未成年人犯罪刑罚适用公正与功利二者最大程度的统一。当两个价值相冲突时,功利价值优先于公正价值是合理的选择。未成年人犯罪刑罚之适用是一个并不单纯的司法实践,它包含着对刑罚价值的分析和判断。在不同的刑罚价值观之下。刑罚适用的宽严即不相同。为防止法官自由裁量的任意性,需要以能动司法来平衡公正与功利的理念、区别对待以强化量刑程序的方法和衔接社会以加速推进未成年人量刑规范化为保障,来实现对少年的特殊保护,从形式正义走向实质正义。

  • 标签: 价值冲突 司法选择 未成年人犯罪 刑罚适用
  • 简介:马克思的公正思想是马克思思想的核心,马克思的政治公正思想是马克思公正思想的重要内容。马克思认为,政治自由是政治公正的前提;地位平等是政治公正的条件;民主是政治公正的基本要求;法律公正是政治公正的保障;人的尊严与权利的实现是政治公正的目标。

  • 标签: 政治自由 地位平等 民主 法律公正 尊严
  • 简介:社会公正问题是近年来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予以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理论界热烈争论的问题。本文认为,公正不是一个描述性概念,而是一个价值概念,一种规范性概念,因此,必须从哲学价值论的角度才能获得更好的理解。公正作为制度的首要价值,作为一种元规范和价值调节原则,它是自由与平等之间矛盾的暂时解决方式,是自由和平等的合题。公正作为一种标准,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范围,上限是相关各方"都很满意",下限则是"还能接受"。公正概念自身又包含着形式与实质、应然与实然、历史维度与现实维度之间的张力。

  • 标签: 公正 价值 规范 自由 平等
  • 简介:科技评价是国家和学术界推动科技进步与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和手段,对其基本内容与方法的明晰化与科学化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开展的诸多科技评价活动,尚存在有评价主体失范、评价标准不当、评价程序缺失等影响科技评价客观公正的问题。因此,强化机制完善,从基本准则到长效机制的构建才是保证科技评价有序、科学进行的最佳路径选择。

  • 标签: 科技评价 客观公正 机制完善
  • 简介:<正>文化是引领,文化是动力,文化是灵魂。这是陕西省三原县人民法院近年来大力开展法院文化和法官文化建设的初衷,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坚持用科学理论引导人、先进文化熏陶人、高尚精神鼓舞人,为促进干警全面发展,确保公正司法,实现审判工作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通过构建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廉政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法院文化体系,切实提高法官干警文化素养、弘扬司法理念、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这就是三原法院文化建设的目的。"近日,记者在三原县法院采访时,该院院长焦鹏向记者介绍构建法院文化和法官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 标签: 文化建设 法院文化 法官 县法院 精神文化 廉政文化
  • 简介:以自编的"配对情境"为测试材料,对江浙沪地区145名中小学教师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江浙沪地区教师公正敏感性总体水平较高,公正敏感性不存在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2)在不公正现象与朋友间不仗义,贪婪和态度嚣张等现象的比较中,江浙沪地区教师倾向于认为不公正事件更不合理;(3)在不公正现象与扰乱市场,栽赃陷害和学术剽窃等现象的比较中,江浙沪地区教师比较能够容忍不公正现象的发生;(4)在不公正现象与受贿现象、欺骗现象的比较中,被试未表现出特别的能接受与特别的不能接受。

  • 标签: 公正敏感性 教师 配对情境
  • 简介:张二芳、李由在《理论探索》2013年第3期撰文认为,提升社会公正要处理好三个关系:自由与平等的关系,倡导追求社会公正的价值理念,要以公正做指导处理好自由和平等的关系,通过公正实现二者的相对平衡,倡导追求社会公正的价值理念;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维护社会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顾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构建维护社会公正的收入分配制度;权力和责任的关系,完善保障社会公正的权力运行和监督机制,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 标签: 社会公正 收入分配制度 自由与平等 效率和公平 《理论探索》 价值理念
  • 简介:公正作为一种价值判断,侧重的是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并且强调这种价值取向的正当性。作为史家求善诉求的一部分,分析汉代史家对于当时游离于国家秩序之外的游侠群体的评说,可以看到,汉代主流历史观念没有将社会公正的实现完全托付于国家,它承认民间秩序对社会公正责任的正当性,同时也强调以“善”为准则确定国家和民间秩序对社会公正的保证。虽然没有理论上的系统和全面的表达,但在中国史学的早期历程中,史学家已对社会公正之获得与保证予以关注,并通过具体的历史个案,阐述了有关这一重问题的观念。

  • 标签: 公正 游侠 汉代史家
  • 简介: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一直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的敏感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渗透人们的日常生活,使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关系出现了新变化。舆论监督是把双刃剑,既为公民实现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又因舆论与司法的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差异而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司法公正。寻求网络时代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点,构建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协调机制,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很有现实意义。

  • 标签: 舆论监督 司法公正 协调
  • 简介:一段时间以来,官员子女火箭式提拔广受质疑而成为民众热议的话题.人们注意到,不论是25岁"高票当选"的女镇长,还是27岁被提拔的副县长;不论是22岁的团县委副书记,还是毕业三年就官至地级市的团委副书记,其背后都站着一个当官的老爸.而有关当局回应民众质疑时都是一个说辞:程序合法.可有的话音没落便真相大白,于是就有了25岁的女镇长与其父同一天辞职,22岁的团县委副书记与其父同一天被免职,27岁的副县长也被免职的连台好戏.原来,所谓的"合法程序",只不过是一些手握公权力的人蒙人耳目的障眼法,是图谋一己之私利的玩偶和道具.

  • 标签: 程序玩偶
  • 简介:作为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正义、公平、公正有何差异?有何关系?通过考察这三个概念在政治哲学史上的原初差异、混用条件及关系变迁,可以看出,古希腊的政治哲学基本奠定三者的差异与关系框架,其中,正义在价值等级体系中起统帅作用,而公平与公正是实现正义的两个互补向度。三个概念的内涵与关系在古罗马和中世纪几乎没有变化,只增加宗教权威的诉求,但在现代社会隶属于自由与平等的主题。当代复兴的政治哲学试图把三者的传统关系嫁接在现代个人主义的形而上学基础上,以克服西方的宪政危机和现代危机,但忽视概念之间的差异,给政治哲学研究带来更大的困难。

  • 标签: 正义 公平 公正 政治哲学
  • 简介:在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也存在受教育主体机会不平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及教学过程中的不公正公正缺失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幸福感的提升.现实中,教育公正无疑对民众幸福感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可通过改善民众的经济生活条件、提高民众的社会生活地位、提升民众的精神生活品质、满足民众的自我实现需要等方面提升民众幸福感.因此,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当代社会,应当通过强化教育公正意识、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优化教育结构系统、加快教育制度改革等措施来实现教育公正的优化,以进一步提升民众的幸福感.

  • 标签: 教育公正 民众幸福感 现实影响
  • 简介:宽恕是人们面对侵犯者由消极动机向积极动机的转变。惩罚性公正是通过强加的惩罚来实现公正的方法,惩罚性公正修复了有侵犯造成的地位/权力担忧。而恢复性公正强调的是受侵犯影响当事人共同协商决定侵犯的解决方案和怎样实现公正,恢复性公正有效地处理侵犯造成的价值威胁。而产生哪种担忧依赖于受害者感知是否与侵犯者有共享身份。相关研究中指出,宽恕与恢复性公正过程呈正相关。以后的研究中,应注重宽恕与公正过程的内在关系研究,使用更客观的研究方法和测量指标来研究两者的关系。

  • 标签: 宽恕 惩罚性公正 恢复性公正 侵犯担忧 共享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