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通用验证方法 (UVM) 是一种基于 SystemVerilog 类库的验证平台开发框架,其可重复使用的组件使验证工程师能够创建具有标准化层次和接口的功能性验证环境。 UVM 将随机生成的测试激励、自我测试平台和随机约束等方法有效地结合起来,采用最佳框架来执行基于区域覆盖范围的验证,从而使验证工程师能够降低风险并满足缩短时间的迫切需要。本文是基于 UVM 验证自动化方法的讨论。本文通过学习 UVM 框架的寄存模型思想,提出一种新的寄存验证解决方案,将对寄存的验证操作封装在一个 Ral 模型之内,通过修改寄存模型实现维护修改工作,大大提高验证效率。

  • 标签: UVM 寄存器验证 自动化方法
  • 简介:摘要: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图书馆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能够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而且可以进行图书寄存管理。在图书馆的工作中,古籍寄存管理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古籍是重要的公共文化资源,对其进行寄存管理,不但能够对古籍进行妥善保护,而且能够更好的发挥古籍的文化价值。本文将对图书馆古籍寄存管理的原则进行分析,探讨图书馆如何做好古籍寄存管理工作。

  • 标签: 图书馆 古籍 寄存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运用自制跟骨撑开复位经皮螺钉关键点固定和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移位型跟骨关节内骨折(DIACFs)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 2019年1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60例(69足)DIACFs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9例;年龄22~61岁[(47.2±8.7)岁]。根据Sanders分型:Ⅱ型42足,Ⅲ型15足,Ⅳ型12足。根据Essex-Lopresti分型:舌形骨折43足,关节面塌陷型23足,无法分型3足。30例(35足)采用自制跟骨撑开复位辅助、经皮或经跗骨窦入路复位、经皮螺钉关键点固定治疗(A组),30例(34足)采用传统扩大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B组)。比较两组术前等待时间、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末次随访时的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Maryland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及切口愈合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复位质量通过跟骨高度、长度、宽度及Böhler角评估。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28.2±11.3)个月]。A组术前等待时间为(3.4±1.3)d,低于B组的(6.9±1.9)d(P<0.05);A组手术时间为(91.7±10.3)min,B组为(92.8±11.5)min(P>0.05);A组住院时间为(7.0±1.4)d,低于B组的(12.7±1.7)d(P<0.05)。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无复位丢失。A组跟骨高度为(48.9±2.0)mm,B组为(49.3±2.6)mm(P>0.05);A组跟骨长度为(83.2±2.9)mm,B组为(83.5±2.7)mm(P>0.05);A组跟骨宽度为(35.8±2.3)mm,B组为(35.1±1.3)mm(P>0.05);A组Böhler角为(24.7±6.4)°,B组为(25.9±5.8)°(P>0.05)。末次随访时,A组AOFAS评分为(87.1±8.5)分,B组为(86.7±7.8)分(P>0.05);A组优良率为89%(31/35),B组为88%(30/34)(P>0.05)。A组Maryland评分为(85.3±9.5)分,B组为(84.9±9.5)分(P>0.05);A组优良率为86%(30/35),与B组85%(29/34)(P>0.05)。A组VAS为(2.3±1.5)分,B组为(2.5±1.5)分(P>0.05)。A组无切口愈合相关并发症;B组1足出现切口浅表感染,3足出现切缘皮肤坏死,1足出现深部感染(P<0.05)。结论运用自制跟骨撑开复位经皮螺钉关键点固定治疗DIACFs,可以取得与传统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同等的临床疗效,但具有术前等待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切口相关并发症低等优点,特别适合于存在切开复位内固定禁忌证的患者。

  • 标签: 跟骨 关节内骨折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在幼儿园中,大班幼儿的舞台表演是幼儿在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活动,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研究的经验中,我们总结出幼儿图利用舞台的空间时通过调整自己的空间方位,就可以达到更好的表演效果,比如,幼儿可以在舞台上表演时经行自行变换,前后左右,或蹲或站,也可以通过变换队列的图像来改变舞台效果,比如圆形、三角形、方形、半圆等,这样自主设计的图像是要经过同伴讨论,或者是小组商量和轮流当观众来观看舞台效果,通过这样的方式去找寻合适的空间位置,从而设计移动的路线,让空间移位提高幼儿的舞台表演效果。

  • 标签: 空间移位 表演 重要性 发展
  • 简介:摘要:结合下肢体障碍的体型特征和使用方法及目的,设计下肢体障碍者移位机,可以显著方便下肢体障碍者的日常生活和生理能力,同时减轻家属及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虽然现阶段针对下肢体障碍者研究设计出的移位机种类较多,但是在产品体验及使用环境等复杂性功能多方面仍然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导致像肢体障碍者移位机的客户使用率较低。本研究将结合一下肢体障碍者移位机的使用进行分析,探索下肢体障碍者移位机的设计。

  • 标签: 下肢体障碍者,移位机,设计
  • 简介:摘 要:目的:分析研究采用口腔正畸方法对牙周病引起前牙移位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因牙周病引起前牙移位的 50例患者有关资料,应用口腔正畸治疗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存在的差异。结果:患者接受口腔正畸治疗后,明显改善牙齿状况, 100%得到成功矫正。松弛程度在治疗后得到有效改善,牙覆、探针出血率与治疗前相比效果显著,出血指数、前牙覆盖率、牙周袋及下颌骨深度相对于治疗前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治疗前后患者牙槽高度的差异不明显,( P>0.05),无统计意义。结论:治疗因牙周病引发的前牙移位,采用口腔正畸方法可使患者病情得到明显改善,使临床治疗提高美观性,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 标签: 牙周病 正畸治疗 前牙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自行研制的跟骨内侧定位导向辅助与徒手置入载距突螺钉在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DIACF)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收治的97例(110足)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72例,女25例;年龄16~72岁[(41.7±12.7)岁]。均为新鲜骨折。49例(56足)置入载距突螺钉时采用自行研制的导向辅助(A组),48例(54足)徒手置入载距突螺钉(B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载距突螺钉置入精确率及术后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年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末次随访时,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比较两组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3~36个月[(20.1±8.3)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螺钉置入精确率为95%(53/56),明显高于B组的69%(35/54)(P<0.05 )。A组术后并发症与B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45例(52足)、B组44例(49足)获得1年以上随访。术前、术后1年跟骨Böhler角和Gissane角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分:A组优38足,良11足,可3足,优良率为94%;B组优26足,良9足,可14足,优良率为71%(P<0.05)。结论跟骨内侧定位导向辅助置入载距突螺钉治疗DIACF,与徒手置入相比,在不增加手术时间的情况下,可明显提高载距突螺钉置入精确率,促进患者功能恢复。

  • 标签: 跟骨 关节内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引发前牙移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牙周病引发前牙移位患者68例进行此次研究,按照随机抽签法均分两组,各34例。其中,给予传统治疗的为参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腔正畸治疗的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患者前牙功能优于参照组、有效患者占比高于参照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在进行牙周病引发的前牙移位治疗过程中,加以口腔正畸治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维护治疗的效果,让患者的前牙功能得到大幅度的加强,有助于患者的恢复,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口腔正畸治疗 牙周病 前牙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引发前牙移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牙周病引发前牙移位患者68例进行此次研究,按照随机抽签法均分两组,各34例。其中,给予传统治疗的为参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口腔正畸治疗的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患者前牙功能优于参照组、有效患者占比高于参照组,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 在进行牙周病引发的前牙移位治疗过程中,加以口腔正畸治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维护治疗的效果,让患者的前牙功能得到大幅度的加强,有助于患者的恢复,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口腔正畸治疗 牙周病 前牙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肠管暂时性寄存装置(ITSD)在非连续性肠损伤伴失血休克犬模型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将10只Beagle犬随机分成两组,通过离断肠管、结扎肠系膜血管及动脉放血建立犬肠多处横断伤及非连续性可疑坏死伴失血休克模型。实验组采用ITSD重建肠管,对照组则缝扎肠管,随后暂时关腹,24 h后行确定性手术。记录实验一般资料(放血量、复苏期补液量、早期处理用时、断端肠管处理时间及犬生存情况)。检测实验前、早期处理后(0 h)、2、6、12、24 h内毒素浓度,并观察肠管活力变化。实验组行消化道造影检查。取两组原可疑坏死肠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两组的放血量、补液量、早期处理用时及肠管断端处理时间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肠管缝扎后,1只犬因误吸死亡。自术后2 h起,对照组内毒素浓度显著高于实验组[24 h:(1.217±0.324) EU/ml比(0.675±0.227) EU/ml,P<0.05]。实验组可疑坏死肠管活力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肠管坏死的首发时间晚于对照组[(8.75±3.70) h比(4.63±1.87) h,P>0.05],切除的坏死肠管长度明显短于对照组[(28.30±6.76) cm比(95.68±29.31) cm,P<0.05]。消化道造影显示实验组肠管通畅性良好。对照组的肠组织病理改变较实验组严重。结论ITSD在非连续性肠损伤伴失血休克犬模型的紧急救治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损伤控制性手术 可疑性坏死 肠管缝扎 肠管重建 短肠综合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毛囊取出移位种植矫正瘢痕性秃发术后毛发方向错乱的效果。方法2013年8月至2019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瘢痕性秃发术后毛发方向错乱患者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22~39岁。采用毛囊单位提取术(FUE)的方法,将生长方向错乱的毛囊取出,经过分离获得适合种植的毛胚,将毛胚按照需要的方向和角度,在取出毛囊部位的头皮完整处移位种植。结果采用FUE的方法取出生长方向错乱的毛囊,取出率平均63.3%(3 145/4 972)。移位种植成活率为78.7%。经9~36个月的随访,头发形态均有改善。FUE取出毛囊部位瘢痕不明显。结论采用FUE取出生长方向错乱的毛囊,改变方向和角度移位种植,可以有效改善瘢痕性秃发术后毛发方向错乱。

  • 标签: 秃发 移植 外科皮瓣 瘢痕 毛囊单位提取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牙周炎致前牙移位的效果。方法 随机抽选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接收的64例牙周炎致前牙移位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对治疗前、治疗后牙周袋探诊深度(PD)水平、牙槽骨高度、前牙覆盖、前牙覆颌和探诊后出血(BOP)进行对比。结果 牙槽骨高度方面,治疗前与治疗后无明显差异(P>0.05);而PD、前牙覆盖、前牙覆颌、BOP方面,治疗后均比治疗前低,差异均显著(P

  • 标签: 牙周正畸 牙周炎 前牙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顶端移位术在镜影手畸形拇指重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西京医院收治的5例镜影手畸形患儿,男3例,女2例,年龄1岁8个月至5岁10个月。采用将桡侧外形及功能较好手指的顶端,移位至掌骨位置适中手指近端的手术方式重建拇指。术后对患儿进行随访,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拇指再造功能评分标准(0~15分)评价再造拇指功能,Kapandji评分(0~10分)评价拇指对掌功能,测量重建拇指的虎口外展角度、拇指长度、对捏功能。采用SPSS 19.0软件对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例重建拇指均存活。术后随访1.5~5.0年,平均3.3年。末次随访重建拇指外形及功能满意。术前、后患手虎口外展角度分别为44.80°±4.02°及80.60°±8.02°,拇指长度分别为(9.02 ±1.56) cm及(5.86±0.86) cm,拇指对掌Kapandji评分分别为(3.20±0.84)分及(6.6±1.14)分,手术前、后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拇指再造功能评分标准评分,优2指,良3指,优良率100%。结论采用顶端移位术重建镜影手畸形拇指,外形及功能均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 标签: 手部畸形 镜影手 顶端移位术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神经移植移位术治疗新生儿臂丛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72例臂丛神经损伤新生儿,所有患儿均采取早期神经移植和移位手术。比较患儿手术前、后肩肘关节与手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72例患儿中术前肩关节功能评定优10例、良22例、差40例,术后肩关节功能评定优36例、良30例、差6例,患儿手术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32,P=0.046)。72例患儿中术前肘关节功能评定1分23例、2分11例、3分15例、4分12例、5分11例,术后肘关节功能评定1分8例、2分12例、3分12例、4分18例、5分22例,患儿手术前、后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23,P=0.045)。72例患儿中术前手功能评定1分20例、2分15例、3分16例、4分15例、5分6例,术后手功能评定1分7例、2分10例、3分11例、4分20例、5分24例,患儿手术前、后手功能评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3,P=0.044)。结论早期神经移植移位术应用于新生儿臂丛神经损伤有助于改善患儿肩、肘、手等部位的功能状况,有助于提高患儿的上肢功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新生儿 臂丛神经损伤 神经移植移位术
  • 作者: 李成章 邓少林 尚姝环 金颖 张珍 龚俊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0年第01期
  • 机构: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基础医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口腔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30079 ,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基础医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和口腔生物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30079(现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市中心医院口腔科 430014)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重度牙周炎经牙周非手术治疗后病理性移位牙齿自发回位的病例,该病例按牙周炎新分类为Ⅳ期C级。疾病特点是患者存在明显的咬合紊乱并构成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多种临床表现的内在因素。治疗特点是针对内外病因,对咀嚼肌紊乱和干扰进行个性化干预治疗,采用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术消除炎症,均衡咬合取代局部过大的咬合应力;牙槽骨再生阻断上颌窦的牙源性感染;恢复中性区平衡促进牙间隙的减小关闭和病理性移位牙齿的自发回位。该病例未进行拔牙或其他任何治疗,提示针对咬合开展个性化治疗可获得更全面的疗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在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中应用肋间神经移位术的效果。方法:在本院收治的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当中选择 40例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在 2012年 12月 -2019年 6月期间。将其中接受肋间神经移位术的 20例患儿作为观察组,未接受手术治疗的 2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肺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显著( P<0.05);观察组患儿肺功能情况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差异显著( P<0.05)。结论:在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的治疗过程中应用肋间神经移位术具有明显的临床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儿的屈肘功能,同时未损伤患儿的肺功能,临床应用价值高。

  • 标签: 肋间神经移位术 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治疗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手术技巧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月至2019年3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手术治疗并完整随访的16例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61岁(40~77岁)。12例原始损伤伴有肩关节脱位。原始移位的大结节骨折未及时手术治疗者8例,初次手术治疗大结节骨折未有效复位者4例,手术治疗后大结节骨折再次移位者4例。2例向前方移位,3例向后方移位,11例向上方移位。大结节移位距最后手术的平均时间为5个月。移位距离平均16.5 mm。记录并比较术前与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55个月(16~118个月)随访。15例术后大结节解剖复位,顺利愈合;1例复位欠佳,随访发现大结节再次出现向上移位。16例患者术前与术后6个月Constant-Murley绝对值评分分别为(37.0±11.7)、(91.0±9.9)分,前屈上举范围分别为33.0°±26.7°、144.0°±38.5°,以上项目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6个月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5±1.0)、(0.7±1.3)分,术后VAS评分显著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1例患者肩部功能评分欠佳,但尚能满意完成日常生活需要。结论移位的陈旧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根据不同骨折移位特征,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肩关节 脱位 骨折固定术,内 陈旧性骨折 肱骨大结节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一种老年髋臼骨折臼顶压缩或移位的CT分型,并评价基于此分型进行臼顶压缩或移位骨折复位的效果及术后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郑州院区骨盆创伤外科收治的20例合并臼顶压缩或移位的老年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12例;年龄为65~78岁,平均71.5岁。按冠状位CT对其臼顶压缩或移位进行分型,以臼顶骨折线为界将臼顶分为内外侧,A型(3例):臼顶整体移位;B型(8例):臼顶内侧压缩;C型(4例):臼顶内外侧均有压缩或移位;D型(5例):臼顶粉碎性骨折,内外侧之间有嵌顿骨块。根据不同分型采用不同复位方法:A型骨刀截骨复位;B型顶棒顶压复位;C型首先用顶棒复位内侧部分,然后用骨刀复位外侧部分;D型骨折首先处理嵌顿骨块,然后用顶棒复位内侧部分,最后如果外侧移位则用骨刀复位外侧部分。所有患者均应用钢板、螺钉固定。评价患者术后骨折复位效果及患肢功能。结果术后CT检查有18例患者复位后骨折台阶≤3 mm,2例复位后骨折台阶>3 mm。20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7个月(18~3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4个月(3~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5分(70~100分)。4例患者最终行髋关节置换术。4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但不影响髋关节功能。结论老年髋臼骨折臼顶压缩或移位的CT分型对臼顶骨折复位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 标签: 髋臼 骨折 臼顶 CT分型 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