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64岁女性患者,2天前在当地医院发现心脏异常肿块。有轻微发绀史7年。超声心动图示右心室流出道规则的等回声肿块,致肺动脉狭窄,胸部CT检查显示为低信号肿块。手术完整切除肿瘤,病理证实为海绵血管。患者术后1周出院,随访1年无复发。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血管的MRI影像学结果和特征,对其影像诊断价值进行归纳。方法:选取2010年-2021年于我院经过病理确诊的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血管患者40例,对所有患者均实施MRI平扫及增强检查,记录检查影像学结果,对照病理。结果:40例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血管患者中,28例患者发生在上段胸椎背侧硬膜外,原发硬脊膜外、继发椎体海绵血管患者分别为20例、8例;12例患者发生在中段胸椎背侧硬膜外,原发硬脊膜外、继发椎体海绵血管患者分别为9例、3例。病灶中心偏右25例,病灶中心偏左15例。病灶上下径较长,两端细尖,延续为正常的硬脊膜,形状与纺锤相似,顺邻近神经根向外侧多椎间孔伪足样蔓延,蛛网膜下腔受到挤压有所变窄,呈现出半环状包绕脊髓形态。6例患者增强扫描后肿瘤两端硬脊膜强化明显,与体相延续,似脑膜尾征样改变,呈毛笔尖特征。结论: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血管患者的MRI影像特征明显,结合影像学特征诊断结果,能够为临床肿瘤的诊断、鉴别提供依据。

  • 标签: 硬脊膜外 海绵状血管瘤 MRI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血管的MRI影像学结果和特征,对其影像诊断价值进行归纳。方法:选取2010年-2021年于我院经过病理确诊的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血管患者40例,对所有患者均实施MRI平扫及增强检查,记录检查影像学结果,对照病理。结果:40例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血管患者中,28例患者发生在上段胸椎背侧硬膜外,原发硬脊膜外、继发椎体海绵血管患者分别为20例、8例;12例患者发生在中段胸椎背侧硬膜外,原发硬脊膜外、继发椎体海绵血管患者分别为9例、3例。病灶中心偏右25例,病灶中心偏左15例。病灶上下径较长,两端细尖,延续为正常的硬脊膜,形状与纺锤相似,顺邻近神经根向外侧多椎间孔伪足样蔓延,蛛网膜下腔受到挤压有所变窄,呈现出半环状包绕脊髓形态。6例患者增强扫描后肿瘤两端硬脊膜强化明显,与体相延续,似脑膜尾征样改变,呈毛笔尖特征。结论: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血管患者的MRI影像特征明显,结合影像学特征诊断结果,能够为临床肿瘤的诊断、鉴别提供依据。

  • 标签: 硬脊膜外 海绵状血管瘤 MRI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侵袭性丘脑海绵血管(CMs)的外科治疗效果及体会。方法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7月至2020年6月共收治8例侵袭性丘脑CMs患者,患者均在第2次破裂出血后经外侧裂-岛叶入路微创手术切除病变,术后随访8个月~10年,回顾性分析该8例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结果8例患者的病变均靠近丘脑外侧部,术中均全切病变;术后24 h内1例下肢肌力提升至2级、2例下肢肌力提升至1级;术后6个月随访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1~3分5例,4分3例;随访(49.7±37.8)个月内均无复发。结论对于再次破裂出血的侵袭性丘脑外侧部CMs,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安全有效。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丘脑 侵袭性 外侧裂-岛叶入路
  • 简介:摘要海绵血管畸形(CM)或称为海绵血管,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软组织和骨内。其中脊柱脊髓CM多见于青壮年,致残率高。为了进一步规范脊柱脊髓CM的诊断和治疗问题,专家组根据国际、国内脊柱脊髓CM的诊疗现状制定了《脊柱脊髓海绵血管畸形诊疗专家共识》。本共识对脊柱脊髓CM流行病学、遗传背景、自然病程及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及推荐,旨在为临床工作中遇到问题的医护人员提供参考。

  • 标签: 脊柱 脊髓 海绵状血管瘤 海绵状血管畸形 诊断 出血 治疗 手术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部交织血管(AH)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资料。男4例、女4例,年龄21~80(53±22)岁。7例患者为偶然发现,1例患者肾癌术后随访中发现。8例均为单发病灶,5例发生于泌尿生殖器官,其余3例分别位于输尿管旁、肾周间隙及胰腺旁。6例形态规则呈类圆形,7例边界清楚,8例CT图像上均未见包膜,6例呈囊实性。病灶最大径1.7~10.8(3.5±3.0)cm。实性部分平扫CT值27~56(41±10)HU,增强表现为边缘向中央缓慢填充强化,5例病灶内可见类似于血管样的条状强化结构。8例患者随访8~30(19±8)个月均未见复发和转移。腹部AH病灶内类似于血管样结构的强化可能为相对特征性的CT影像学表现。

  • 标签: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腹部 交织状血管瘤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诊断方法,在脑干海绵血管畸形诊断检查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21.03~2022.02研究时间段设置为研究样本采纳时间范畴,研究样本选取范畴为本院就诊64例疑似脑干海绵血管畸形患者,均对纳入人员实施磁共振诊断检查,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比,分析磁共振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手术病理诊断后,检出60例脑干海绵血管畸形患者,包含脑干海绵血管畸形51例(51/64,79.69%)、动静脉畸形9例(9/64,14.06%),诊断准确率为93.75%;磁共振诊断干预后,检出脑干海绵血管畸形50例(50/64,78.13%)、动静脉畸形8例(8/64,12.50%),诊断准确率为90.63%,数据无明显差异性(P>0.05);同时在影像学表现特点方面,研究数值无明显差异化(P>0.05)。结论:磁共振诊断方法,在脑干海绵血管畸形诊断检查当中,有较高检查准确率,但在实际应用当中,仍有漏诊及误诊风险事件发生,对此,应着重关注。

  • 标签: 脑干海绵状血管畸形 磁共振 诊断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卡波西样血管内皮(KHE)与丛血管(TA)的临床特征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20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诊治的KHE患者和TA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疾病在性别及发病年龄、临床特征、并发症、组织病理学、影像学表现、治疗方式及预后等指标上的异同。两组定量资料因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分析,定性分类资料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217例患者,其中KHE患者183例,TA患者34例。KHE与TA在男女比例(χ2=0.44,P=0.510)、发病年龄(U=2 757.00, Z=-1.09,P=0.278)及发病部位(χ2=3.64,P=0.162)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HE以混合型最常见,达63.39%(116/183),TA以浅表型最常见,达88.24%(30/34)。KHE患者病灶直径为6.30(4.40,9.70) cm,大于TA患者的2.95(2.05,4.03) cm,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967.50,Z=-6.38,P<0.001)。KHE引起骨骼肌受累、血小板减少症与严重纤维蛋白原减少症可能性更大。KHE主要累及真皮、皮下组织甚至深部肌肉,表现为浸润性肿物,磁共振成像(MRI)在T2相上呈团块状弥漫性高信号,而TA往往为仅累及皮下脂肪层的浅表病灶,MRI显示高信号局限于皮下脂肪层。KHE总治疗有效率为85.79%,总药物治疗有效率为85.32%,均低于TA的91.18%和95.65%。结论与TA相比,KHE病变范围更大,侵袭性更高,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更高,治疗难度更大,治疗方案更复杂,治愈有效率较TA低。

  • 标签: 血管内皮瘤 Kasabach-Merritt综合征 丛状血管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吻合血管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征、分子遗传学特征并讨论其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21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和浙江省人民医院诊断的吻合血管5例,观察其临床及组织病理学特点,采用自动免疫组织化学仪进行CD34、CD31、ERG、广谱细胞角蛋白、PAX8、S-100蛋白、HMB45、抑制素、CD117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nger测序法分析GNAQ的突变状态,分析随访结果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5例吻合血管中1例为会诊病例,基础临床资料未知,其余4例中3例男性,1例女性,发病年龄48~63岁。1例位于肾脏,4例位于肾外,其中4例无相关症状,1例表现为皮疹。影像学检查均显示境界清楚的实性低密度影肿块。肿瘤最大径0.6~3.7 cm,形态学特征为肿瘤由紧密排列的毛细血管大小的血管组成,无或呈模糊的小叶结构,血管腔相互吻合呈交织,衬覆单层内皮细胞,内皮细胞扁平至靴钉样,无或轻微异型性,未见或罕见核分裂象。其中4例见胞质内外的嗜酸性透明小体,2例见髓外造血,4例见纤维素性血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征为: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CD31及ERG阳性。Sanger测序法3例中1例显示GNAQ突变(c.627A>C,p.Q209H)。4例术后随访2~71个月,无复发和转移。结论吻合血管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血管肿瘤,好发于腹膜后泌尿生殖区,形态学上具有诊断难度和陷阱,需精确的鉴别诊断避免误诊。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别探讨面神经膝神经节血管和神经鞘的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和预后,为面神经膝神经节肿瘤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1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面神经膝神经节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膝神经节血管7例,神经鞘6例;男8例,女5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0岁;病程3~118个月,平均52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具有颞骨高分辨率CT(HRCT)及动态增强MRI检查,手术具有详细的方案,且术后至少随访1年。结果颞骨HRCT显示,膝神经节血管具有特征性的蜂窝骨质改变(4/7),6/6的神经鞘和3/7的血管表现为膨胀性骨质改变。在动态增强MRI上,膝神经节血管(7/7)表现为特征性的“点到面”强化方式,神经鞘(6/6)表现为特征性的“面到面”强化方式。对于术前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Ⅱ~Ⅳ级的5例血管患者,采用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手术,面神经解剖完整保留,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改善(HB分级Ⅰ级2例,Ⅱ级2例,Ⅲ级1例)。2例术前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Ⅴ~Ⅵ级的患者,面神经与肿瘤不可分,采用肿瘤切除后一期面神经功能重建,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均恢复至HB分级Ⅳ级。6例神经鞘患者手术时面神经功能均大于或等于HB分级Ⅲ级,根据术前听力,肿瘤累及范围、面神经麻痹时程采用颅中窝径路手术3例、迷路径路手术1例、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手术1例、乳突径路手术1例,其中2例患者因术前完全性面神经麻痹3年以上,肿瘤全切后未行面神经功能重建,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无改善,3例在肿瘤全切除后行一期面神经重建,术后1年的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Ⅲ级1例、Ⅳ级2例,1例(术前HB分级Ⅲ级)因肿瘤侵犯迷路段,且听力正常,为不影响听力,行肿瘤部分切除和面神经减压,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恢复至HB分级Ⅱ级。结论颞骨HRCT联合动态增强MRI可帮助膝神经节血管和神经鞘的鉴别诊断,为术前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根据患者的听力情况、肿瘤累及范围等选择合适的手术径路极其必要。对于膝神经节血管,早期手术可提高面神经解剖完整率,从而提高术后面神经功能,而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具有微创、美观等特点,是值得考虑的方案之一。对于神经鞘,在肿瘤完全切除的同时,因不可避免引起面神经解剖完整性的中断,建议一期行面神经功能重建。

  • 标签: 面神经 膝状神经节 血管瘤 神经鞘瘤 面神经麻痹
  • 简介:摘要胰腺血管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伴出血更是罕见,术前很难确诊,往往误诊为其他疾病。本文报道1例胰腺血管伴出血患者,结合文献及发病情况、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胰腺血管瘤 出血 穿刺活检 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肾盂血管属于罕见的良性肿瘤,临床可表现为间断、全程、无痛性肉眼血尿,部分患者会出现腰痛、腹痛等症状。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盛京医院收治了4例肾盂血管患者,由于其影像学检查无明显特异性,术前均误诊为肾恶性肿瘤。1例行腹腔镜肾盂癌根治术,3例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对于出现间断性血尿的中年患者,如影像学检查无法排除肾盂血管,建议完善经皮肾镜、肾动脉造影或肾穿刺活检等检查。对于肾盂血管患者,肾部分切除术、输尿管镜下电凝电切术或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均有较好疗效。

  • 标签: 血管瘤 肾盂血管瘤 良性肿瘤 治疗学
  • 简介:摘要本研究收集3例小儿肠道血管患者的临床资料,生长方式为小肠单发包块型、小肠结肠多发型、直肠肛管弥漫型,分别接受手术治疗、手术联合内镜治疗、介入治疗,取得良好效果。小儿肠道血管表现多样,应采取个体化治疗。

  • 标签:
  • 简介:摘要梭形细胞血管(spindle cell hemangioma)是1986年首次提出的一种罕见病变,好发于青年四肢远端皮下软组织。镜下观察可见海绵血管区、实性梭形细胞区、裂隙血管区及乳头结构,极易误诊为其他血管源性肿瘤。本文报道1例发生在67岁女性患者胸骨的梭形细胞血管,随访9个月余,病情稳定,无复发征象。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浅表血管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