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海绵血管的临床特点和分析漏诊误诊原因。方法对我院2011年01月收治的1例海绵血管患者进行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病程记录、会诊记录、辅助检查及术后情况进行评估,并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及讨论。结果1例脑干海绵血管患者以运动、感觉障碍及共济失调为主要症状,延髓部可见混杂的短T1长T2信号,大小约1.2cm×1.5cm×1.6cm,颅脑SWI呈等、低信号,经手术治疗后运动、感觉障碍及共济失调得到改善。术后病理证实为海绵血管。结论脑内海绵血管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显微外科治疗脑内海绵血管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干 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从胰腺海绵血管的个性案例出发,提醒影像学同行,在相关影像学检查出现相应征象后,应高度关注胰腺海绵血管。方法在常规体检及实验室检查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B超、CT及MRI检查。MRI检查主要采取平扫加增强检查法。结论胰腺海绵血管虽临床上十分罕见,但B超、CT及MRI检查均能不同程度地反映一些较为特异性的改变。若MRI平扫发现胰腺行径区巨大块状影,T1WI呈等低信号,T2WI呈高低混杂信号。增强后实性部分强化,流空血管呈蜿蜒样强化,则应考虑胰腺海绵血管

  • 标签: 胰腺 海绵状血管瘤 MR影像诊断
  • 简介:摘要探讨伽玛刀治疗海绵海绵血管的疗效。方法LeksellC型伽玛刀治疗海绵海绵血管32例,其中有病理证实的12例,经MRI诊断20例。肿瘤最大直径为2.0-5.5cm。肿瘤边缘剂量为9-15Gy,平均12.4Gy。肿瘤中心剂量为18-30Gy,平均24.8Gy。随访时间12-112个月,平均52个月。结果9例基本消失,19例明显缩小,4例变化不明显,无增大病例。结论伽玛刀是治疗术后残留,中小型体积及不能耐受手术海绵血管的有效方法之一。

  • 标签: 伽玛刀 海绵窦 海绵状血管瘤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介入栓塞治疗肝脏海绵血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到本院治疗的72例肝脏海绵血管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A组行腹腔镜肝叶切除术治疗,B组行介入栓塞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术后1周B组肝功能优于A组(P<0.01);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对肝脏海绵血管患者采取介入栓塞治疗,疗效显著,术后并发症少,预后良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 标签: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介入治疗 肝叶切除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对肝海绵血管介入性栓塞治疗与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治疗,50例患者的肝血管病灶均在一定程度的变小,在临床中没有出现极为显著的不良反应。

  • 标签: 肝血管瘤 介入性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体表海绵血管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6例体表海绵血管病例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海绵血管在超声上可表现为不规则实性包块,边界不清,无包膜,内可见低回声或部分无回声,彩色多普勒常无明确血流信号或血流信号稀少,加压探头时血流信号增多。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为诊断体表海绵血管的首选方法。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彩色多普勒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脑外型海绵血管的术前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通过对18例脑外海绵血管诊治过程的回顾性分析,包括术前诊断、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外科治疗方法。结果全切除10例,部分切除8例。17例术后症状均改善,全切10例无复发。结论显微外科手术切除病灶是目前治疗本病最可靠的方法,能否全切与术前评估、术者经验及显微操作技术等有关;放射治疗有效。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血管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随着医学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B超、CT及MRI对血管的检出率明显提高,如何把握好手术适应证以及选择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是临床面临的主要问题,目前外科治疗有很多种方法,如肝血管切除、肝血管捆扎术、肝动脉结扎术、肝动脉栓塞、射频消融术、肝移植等,肝血管切除术效果明显,作为首选治疗,目前对于肝血管手术的适应证及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存在较大的争议,就其治疗进展作一概述。

  • 标签: 肝血管瘤·良性肿瘤·外科治疗·肝叶切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对肝脏血管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3例经增强CT或磁共振证实肝血管的声像图特征及多年复查诊断,并对误诊原因进行探讨。结果23例血管中经超声诊断21例,占91%,误诊2例,占8.6%。结论超声在诊断肝血管上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提供可靠信息。

  • 标签: 肝血管瘤 肝癌 肝囊肿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本文分析了肝血管35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描发现并经CT增强扫描检查证实或定期随访观察病例进行分析。

  • 标签: 肝血管瘤 B超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较大肝血管介入治疗的注意事项及疗效方法对2007年至2012年我科所做的18例较大肝血管患者,进行超选择插管,用平阳霉素碘化油乳剂栓塞肿瘤供血动脉,研究术中注意事项及术后疗效,观察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管缩小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栓塞,其中12例栓塞两次,其余病例均一次栓塞成功,术后肝功能有轻度异常,特别是一次栓塞病例,但经保肝治疗后均恢复。术后随访1至4年,术前10例有症状者术后3个月至半年左右均完全消失,体均有不同程度缩小。术后均未出现胆囊坏死、消化道穿孔、胰腺炎及胆汁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分次栓塞较大肝血管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理想的非手术治疗方法。

  • 标签: 肝大血管瘤 分次栓塞 注意事项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鼻咽纤维血管患者的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密切观察病人鼻腔分泌物的颜色、量、性质,发现有活动性出血征象,立即通知医生,给予处理;鼻咽填塞物填塞期间,应滴以液状石蜡使之保持润滑,以便抽取时不造成黏膜损伤和出血。

  • 标签: 鼻咽纤维血管瘤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PSH)的X线、CT影像表现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提升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患者的X线、CT影像表现,观察病灶大小、形态、边界、密度及强化效应。结果男性3例,女性8例,6例X线检查,均为孤立结节,边界清,5例边缘规整,1例边缘欠规整。11例均行CT检查,病灶为孤立单发结节或肿块,边界清晰9例,边界不清2例,病灶呈圆形、类圆形有9例,病灶边缘光滑锐利7例,边缘不光滑4例,有浅分叶4例,密度均匀8例,密度不均匀3例,内见囊性变2例,点钙化1例,2例病灶边缘可见贴边血管影,1例周磨玻璃影,1例纵隔淋巴结增大,2例动脉期病灶内可见纤细血管影。CT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5例子,中度强化3例,3例轻度不均强化,静脉期9例渐进性强化,2例轻度不均匀强化。结论肺硬化性血管边界清楚光滑,密度均匀,呈渐进性明显强化特点,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68例小儿血管介入治疗的护理体会。方法分析我院近年来对小儿血管介入治疗术的护理。结果全组病人介入治疗,只有1例出现吸入性肺炎经治疗后病情稳定,其余均顺利康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治疗小儿血管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安全性高、住院时间短。不留疤痕等优点。充分的术前准备及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小儿血管瘤 介入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硬化性血管(PSH)的CT特征,以便提高术前对本病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过手术或病理证实的PSH,所有病例均具有完整的临床及和CT资料。结果11例PSH中,男性2例及女性9例,均为单发结节病灶,发生于右肺6例,左肺5例,大小6mm×8mm~33mm×47mm,CT平扫均表现为边界清楚、密度均匀的圆形或卵圆形软组织密度影,3例见浅分叶征,2例可见胸膜凹陷征,2例病灶边缘部分见沙粒状钙化,均未见毛刺征,增强扫描呈持续性进行性显著强化,动脉期、实质期CT值比平扫平均增加31HU和62HU,4例PSH动脉期见贴边血管征。结论肺硬化性血管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扫描特别是增强检查能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明确诊断需病理学检查。

  • 标签: 肺硬化性血管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病理学
  • 简介:摘要血管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随着诊断技术的发展,临床发现率大大提高,我院10年来外科治疗血管164例,本文就肝血管的诊断、鉴别诊断、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法的选择进行了讨论

  • 标签: 肝脏 血管瘤 外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