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脊髓损伤临床常见且预后大多较差,损伤后病理过程相当复杂。近年来,神经系统疾病中类泛素修饰蛋白(SUMO)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SUMO是一类最新发现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蛋白,类泛素化修饰在人体中多个生理和病理生理学活动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脊髓损伤后脊髓水肿、脊髓缺血/再灌注、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等过程中多种重要的蛋白分子均存在SUMO化修饰调控机制,SUMO相关蛋白的应用亦被证明可调节氧化应激延缓神经元的死亡,其与抗氧化剂等其他脊髓治疗性化合物联合使用有望用于预防缺血性损伤的神经保护,本文拟对脊髓损伤过程中有关SUMO化修饰的最新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脊髓损伤 神经修复 再生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泛素结合酶10(UbcH10)对三阴性乳腺癌自噬的调节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在人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中,利用小干扰RNA(siRNA)进行瞬时转染低表达UBCH10基因,转染阴性对照siRNA的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未经处理的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后UbcH10的表达。MDA-MB-231细胞的增殖情况及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分别用细胞增殖试验(CCK-8)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RT-qPCR和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转染后siUbcH10-1组和siUbcH10-2组UbcH10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82±0.138比0.917±0.031、0.127±0.136比0.917±0.031,t=9.191、9.876,P<0.001)、(0.430±0.245比0.430±0.245、0.434±0.093比0.434±0.093,t=3.685、3.651,P<0.05),证明低表达细胞株构建成功。CCK-8结果显示,siUbcH10-1组和siUbcH10-2组细胞12、24、48 h的吸光度值均低于阴性对照组(0.160±0.004比0.211±0.004、0.155±0.003比0.211±0.004、0.246±0.006比0.286±0.012、0.202±0.004比0.286±0.012、0.308±0.007比0.432±0.004、0.308±0.013比0.432±0.004,t=14.965、16.423、4.649、9.629、13.737、13.756,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siUbcH10-1组和siUbcH10-2组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Ⅱ(LC3BⅡ)/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Ⅰ(LC3BⅠ)的比值及AMPK的磷酸化水平高于阴性对照组(4.294±0.812比2.552±0.002、4.554±0.216比2.552±0.002,t=4.033、4.633,P<0.05)、(1.533±0.177比0.564±0.185、1.519±0.263比0.564±0.185,t=4.859、4.79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TOR的磷酸化水平低于阴性对照组(0.482±0.028比1.153±0.069、0.504±0.072比1.153±0.069,t=8.708、8.4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表达UbcH10可通过抑制AMPK/mTOR信号通路来诱导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发生自噬。

  • 标签: 乳腺癌 自噬 单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
  • 简介:摘要肠道炎症反应的致病因素多样,但活化的免疫应答过程是相似的。泛素化修饰是细胞内广泛存在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机制,其在信号传导、转录调节、蛋白激酶活化过程中起着调节功能。免疫炎症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泛素化修饰决定了炎性介质和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从而影响肠道炎症的进展与转归。本文综述了蛋白泛素化修饰过程,有助于加深对肠道炎症病理生理过程的理解,并为精准治疗中相关靶向新药的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 标签: 肠道炎症 泛素化 去泛素化 免疫反应 固有免疫 特异性免疫 细胞因子类
  • 简介:摘要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 UPS)是真核细胞内除自噬-溶酶体外的另一种蛋白质降解系统。UPS可以清除错误折叠的蛋白,减少因错误折叠蛋白堆积而导致的衰老疾病发生。UPS选择性的蛋白质降解和调节功能作用于精原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精子细胞的变形过程,在精子发生中扮演重要角色。另外,精子的获能、顶体反应、透明带穿透、受精后精子线粒体的消除等重要生殖过程也与UPS紧密相关。本文就近年来UPS在精子发生和受精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不孕症关系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 标签: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 泛素化 精子发生 受精 不孕症
  • 简介:摘要蛋白泛素化是生理条件下调控蛋白质稳定性和活性的重要机制之一,其中E1/E2/E3连接酶和去泛素化酶在蛋白泛素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调节作用,而去泛素化则可能会诱导肿瘤、哮喘等疾病的发生。泛素特异性蛋白酶作为去泛素化酶家族中的主要成员被证实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中部分泛素特异性蛋白酶已经被用于抗肿瘤治疗的潜在靶点进行研究。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泛素特异性蛋白酶在肿瘤演进过程中的调控机制作一简要综述,期望为肿瘤治疗提供更多的研究参考。

  • 标签: 肿瘤 泛素化 综述 泛素特异性蛋白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小泛素相关修饰蛋白特异性蛋白酶(SENP)1和小泛素相关修饰蛋白(SUMO)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评估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17年2月至2020年10月66例DLBCL患者(DLBCL组)的临床资料,另外选择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SENP1和SUMO1表达水平。分析SENP1、SUMO1表达水平与临床资料特征的关系;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Cox多因素分析。结果DLBCL组SENP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50.39 ± 6.86比7.47 ± 1.32),SUMO1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8.84 ± 2.13比31.49 ± 5.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7.640和29.210,P<0.01)。不同临床分期患者SENP1和SUMO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ENP1和SUMO1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和国际预后指数(IPI)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起病部位和临床症状无关(P>0.05)。SENP1高表达患者(30例)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SENP1低表达患者(36例),SUMO1高表达患者(38例)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SUMO1低表达患者(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67%比75.00%和73.68%比39.29%,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IPI、SENP1和SUMO1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 = 1.352、1.487、2.048和3.295,95% CI 1.180~1.691、1.187~1.602、2.536~4.023和2.752~5.325,P<0.05或<0.01)。结论在DLBCL患者中,SENP1呈高表达、SUMO1呈低表达,且SENP1和SUMO1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临床分期、IPI有关,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淋巴瘤,B细胞 小泛素相关修饰蛋白质类 泛素化 预后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小泛素相关修饰蛋白特异性蛋白酶(SENP)1和小泛素相关修饰蛋白(SUMO)1的表达水平,分析其评估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2017年2月至2020年10月66例DLBCL患者(DLBCL组)的临床资料,另外选择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SENP1和SUMO1表达水平。分析SENP1、SUMO1表达水平与临床资料特征的关系;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Cox多因素分析。结果DLBCL组SENP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50.39 ± 6.86比7.47 ± 1.32),SUMO1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8.84 ± 2.13比31.49 ± 5.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47.640和29.210,P<0.01)。不同临床分期患者SENP1和SUMO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ENP1和SUMO1表达水平与临床分期和国际预后指数(IPI)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起病部位和临床症状无关(P>0.05)。SENP1高表达患者(30例)3年生存率明显低于SENP1低表达患者(36例),SUMO1高表达患者(38例)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SUMO1低表达患者(2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67%比75.00%和73.68%比39.29%,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IPI、SENP1和SUMO1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 = 1.352、1.487、2.048和3.295,95% CI 1.180~1.691、1.187~1.602、2.536~4.023和2.752~5.325,P<0.05或<0.01)。结论在DLBCL患者中,SENP1呈高表达、SUMO1呈低表达,且SENP1和SUMO1表达水平与DLBCL患者临床分期、IPI有关,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淋巴瘤,B细胞 小泛素相关修饰蛋白质类 泛素化 预后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揭示黑素瘤中可能与泛素结合酶2S(UBE2S)存在相互作用的基因,探讨UBE2S参与调控黑素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方法将A375黑素瘤细胞分为基因敲降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用含LV-UBE2S-RNAi(14011-1)的慢病毒和CON053慢病毒转染细胞构建UBE2S敲降细胞株和阴性对照细胞株。提取两组细胞株RNA,并将其纯化及片段化,与芯片探针杂交洗染获取芯片数据。采用Ingenuity路径分析软件对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的芯片数据进行进一步解析,鉴定可能与UBE2S存在相互作用的基因,应用免疫印迹法对UBE2S调控的下游分子进行验证。采用双尾t检验筛选差异基因。结果在基因敲降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共筛选出差异倍数绝对值> 2且P < 0.05的差异基因512个,其中上调基因247个,下调基因265个。差异基因信息的Ingenuity路径分析结果证实,干扰素信号和肝X受体/视网膜X受体活化通路显著激活,真核起始因子2和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则被抑制。预测上游调控因子中IFNA2为强烈激活,核因子κB(复合物)被抑制。综合以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推测黑素瘤细胞UBE2S基因可通过调节IFITM1、STAT1、ISG15和TNFRSF11B基因的表达发挥功能。免疫印迹显示,A375细胞UBE2S基因敲降前后,IFITM1蛋白均未表达,敲降后ISG15蛋白表达上调19.94倍,STAT1蛋白表达上调1.47倍,TNFRSF11B蛋白表达下调79.1%。结论UBE2S可能通过与STAT1、ISG15和TNFRSF11B的相互作用,共同调控黑素瘤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

  • 标签: 泛素缀合酶类 痣和黑素瘤 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STAT1转录因子 泛素结合酶2S ISG15基因 TNFRSF11B基因
  • 简介:摘要E3泛素连接酶(ubiquitin ligase enzyme,E3)通过调控细胞生物学过程的关键蛋白,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研究结果表明,环指家族(RING-finger)作为最大的E3家族,可以作为抑癌或促癌因子在肝细胞肝癌(HCC)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RING-finger E3s在HCC中作用机制,以及靶向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为HCC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 标签: 肝细胞癌 靶向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泛素编辑蛋白A20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 VAP)患者单核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入选2019年2月至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断为VAP的患者24例(VAP组)和健康对照12例(对照组)。分离VAP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s)、感染部位和非感染部位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ronchial alveolar lavage fluid, BALF)及对照组PBMCs,检测CD14+单核细胞中A20水平。纯化VAP患者CD14+单核细胞和CD4+T细胞,使用A20 siRNA转染CD14+单核细胞。转染的CD14+单核细胞与自体CD4+T细胞直接/间接接触共培养,检测CD4+T细胞分泌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FN-γ)和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 IL-17)水平。转染的CD14+单核与NCI-H889细胞直接/间接共培养,检测细胞毒性、分泌细胞因子、颗粒酶B水平及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umor necrosis factor-related apoptosis inducing ligand, TRAIL)、FasL配体(Fas ligand, FasL)水平。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或SNK-q检验。结果VAP组外周血CD14+A20+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62.61±15.33)% vs. (47.13±11.82),P<0.05],A20平均荧光强度(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MFI)亦高于对照组[(227.9±64.18) vs.(178.2±58.62),P<0.05]。VAP组感染部位BALF中的CD14+A20+细胞比例高于未感染部位[(66.14±19.62)% vs. (52.52±13.71)%,P<0.05],A20 MFI亦高于未感染部位[(268.0±72.56) vs. (197.4±60.01),P<0.05]。A20 siRNA转染的VAP患者外周血和BALF中的CD14+单核细胞与自体CD4+T细胞直接接触共培养后,CD4+T细胞分泌IFN-γ和IL-17的细胞比例均高于未转染和siRNA转染(P<0.05),但间接接触共培养中,CD4+IFN-γ+和CD4+IL-17+细胞比例在未转染、对照siRNA转染和A20 siRNA转染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0 siRNA转染的VAP患者外周血和BALF中的CD14+单核细胞与NCI-H889细胞直接/间接接触共培养后,靶细胞死亡比例均高于未转染和siRNA转染(P<0.05),肿瘤坏死因子-α、IL-6、颗粒酶B水平及TRAIL MFI亦高于未转染和siRNA转染(P<0.05),但靶细胞死亡比例在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共培养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P患者单核细胞中A20水平升高,可能发挥抑制单核细胞活性的作用。

  • 标签: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感染 泛素编辑蛋白 单核细胞 细胞培养 细胞毒性 抗原提呈 细胞因子 免疫调控
  • 简介:摘要泛素化是细胞中广泛存在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形式,在调控机体免疫应答、炎症反应、细胞连接、细胞周期、细胞凋亡、DNA损伤修复等许多生命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蛋白质的泛素化修饰也是可逆的,去泛素化酶通过水解多聚泛素链对底物蛋白去泛素化来调控蛋白质的寿命或功能,因此在泛素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中发挥作用。卵巢肿瘤相关蛋白酶(ovarian tumor-proteases,OTUs)属半胱氨酸家族,研究发现OTUs家族许多成员与病毒感染的调控密切相关,本文就近年来OTUs在宿主抗病毒方面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去泛素化酶 病毒感染 固有免疫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ubiquitin C-terminal hydrolase-L1,UCH-L1)、脑红蛋白浓度与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及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0年6月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45例心肺复苏成功后昏迷患者为昏迷组,选取同期收治的62例心肺复苏成功后24 h内意识恢复患者为对照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入院24 h内均检测血清UCH-L1、脑红蛋白浓度,采用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和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表现分级(cerebral performance category,CPC)评分评估昏迷程度和神经功能预后。Spearman秩相关分析UCH-L1、脑红蛋白浓度与GCS评分、CPC评分相关性。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s curve,ROC)分析UCH-L1、脑红蛋白预测心肺复苏术成功后昏迷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价值。结果昏迷组血清UCH-L1[(0.63±0.21) μg/L]、脑红蛋白浓度[(89.34±21.35) mg/L]高于对照组[(0.27±0.08) μg/L,(32.13±9.21)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338、18.846;P均<0.001)。UCH-L1、脑红蛋白在轻型、中型、重型昏迷组依次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6.430、26.958;P均<0.001)。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组血清UCH-L1[(0.72±0.06) μg/L]、脑红蛋白浓度[(100.35±5.79) mg/L]高于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组[(0.52±0.08) μg/L、(75.58±6.91)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585、13.086;P均<0.001)。UCH-L1、脑红蛋白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s=-0.685、-0.669,P均<0.001),与CPC评分均呈正相关(rs=0.688、0.670;P均<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GCS评分(OR=0.552,95%CI:0.392~0.776,P<0.001)、高水平UCH-L1(OR=1.881,95%CI:1.276~2.773,P<0.001)和脑红蛋白(OR=1.677,95%CI:1.206~2.331,P=0.001)与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独立相关。联合UCH-L1、脑红蛋白预测心肺复苏后昏迷患者神经功能预后不良的AUC为0.954,大于单独UCH-L1、脑红蛋白的0.821、0.790(Z值分别为2.351、2.649,P均<0.05)。结论心肺复苏成功后昏迷患者血清UCH-L1、脑红蛋白浓度均增高,高浓度的UCH-L1、脑红蛋白与昏迷程度加重和神经功能不良有关,可作为神经功能预后评估的潜在生物学指标。

  • 标签: 泛素羧基末端水解酶1 脑红蛋白 心肺复苏 昏迷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强制泛素化乙型肝炎核心抗原(ubiquitin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gen,Ub-HBcAg)对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自噬的影响,以及调节细胞自噬对DC抗原提呈功能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反应的作用。方法构建Ub-HBcAg慢病毒载体(lentiviral vector,LV,即为LV-Ub-HBcAg组)、无泛素化的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epatitis B virus core antigen, HBcAg)重组慢病毒载体(LV-HBcAg组)和空载质粒慢病毒载体(LV组),并分别转染至DC2.4细胞,设置空白对照组(NC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P62、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B(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1 light chain 3 beta,LC3B)、自噬相关蛋白5(autophagy related 5,ATG5)和自噬效应蛋白1(Beclin-1)的蛋白质相对表达量。流式细胞术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CD80、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Ⅱ的表达。CCK-8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非放射性的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检测特异性CTL杀伤活性。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NC组自噬相关蛋白LC3B-Ⅱ/LC3B-Ⅰ、Beclin-1和ATG5蛋白质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445±0.076、0.522±0.026、0.761±0.038,分别低于LV-Ub-HBcAg组的0.926±0.021、0.919±0.016、1.451±0.028,而NC组P62相对表达量为1.875±0.016,高于LV-Ub-HBcAg组的0.647±0.1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102、9.842、17.490、10.590,均P<0.01)。LV-Ub-HBcAg组DC的表面共刺激分子CD86(75.51%)、CD80(83.35%)和MHC-Ⅱ(66.66%)的表达也较高,NC组分别为8.03%、7.49%、0.04%。LV-Ub-HBcAg组特异性CTL杀伤率为(65.310±2.091)%,高于NC组的(14.400±0.497)%和LV-HBcAg组的(54.870±1.4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690、4.111,均P<0.05)。结论Ub-HBcAg可促进DC自噬,并上调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有利于DC成熟活化,并在泛素化作用下能更有效地激活T淋巴细胞功能,产生强烈的特异性CTL反应。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自噬 泛素化乙型肝炎核心抗原 树突状细胞 T淋巴细胞,细胞毒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亚低温对小鼠神经母细胞瘤(mouse neuro-blastoma N2a, N2a)细胞氧糖剥夺/复氧(oxygen glucose deprivation/reoxygenation, OGD/R)损伤时小泛素类修饰蛋白特异性蛋白酶3(small ubiquitin-like modifier proteins specific protease 3, SENP3)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小鼠N2a细胞并予以OGD/R处理,建立模拟大脑缺血/再灌注的OGD/R模型以及亚低温模型;将N2a细胞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5孔):假手术组(S组)、OGD/R组和氧糖剥夺/复氧+亚低温组(OGD/R+HT组)。细胞计数试剂盒(cell counting kit-8, CCK-8)法检测OGD/R后N2a细胞活性,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释放率检测OGD/R后N2a细胞毒性,Hoechst33258染色观察N2a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RT-qPCR)分析SENP3 mRNA的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测定SENP3的蛋白水平。结果与S组比较,OGD/R组和OGD/R+HT组细胞存活率下降、LDH释放率升高、凋亡细胞数量增多、SENP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蛋白水平升高(P<0.05);与ODG/R组比较,OGD/R+HT组细胞存活率升高、LDH释放率降低、凋亡细胞数量减少、SENP3 mRNA的相对表达量和蛋白水平降低(P<0.05)。结论亚低温减轻N2a细胞OGD/R损伤机制与抑制SENP3的表达有关。

  • 标签: 亚低温 小鼠神经母细胞瘤细胞 氧糖剥夺/复氧 小泛素类修饰蛋白特异性蛋白酶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人去泛素化酶含有卵巢肿瘤结构域的6B反义RNA 1(OTUD6B-AS1)通过微小RNA(microRNA,miR)-122-5p对肝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手术切除的98例肝癌组织标本及其配对的癌旁组织、肝癌细胞系(Hhu7、Hep3B、HCCLM3、MHCC97H)和人正常肝细胞(LO2)中OTUD6B-AS1的相对表达量。用脂质体2000(Lipofectamine™ 2000)分别将sh-NC(sh-NC组)和sh-OTUD6B-AS1(sh-OTUD6B-AS1组)转染入Hep3B细胞。克隆形成实验和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用TargetScan预测OTUD6B-AS1与miR-122-5p的互补结合位点,随后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确定两者的靶向关系。为了进一步验证两者调控关系,将Hep3B细胞分别分为sh-NC+miR-NC组、sh-OTUD6B-AS1+miR-NC组、sh-OTUD6B-AS1+anti-miR-122-5p组,比较3组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肝癌组织中OTUD6B-AS1相对表达量为2.42±0.9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92±0.39,t=14.33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癌细胞系Hhu7(2.84±0.23)、Hep3B(3.80±0.68)、HCCLM3(1.89±0.25)和MHCC97H(2.01±0.71)的OTUD6B-AS1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正常肝细胞LO2(1.04±0.23,F=51.82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h-OTUD6B-AS1组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均低于sh-NC组(t=5.556、2.454,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证实OTUD6B-AS1可以靶向调控miR-122-5p。sh-NC+miR-NC组和sh-OTUD6B-AS1+anti-miR-122-5p组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明显高于sh-OTUD6B-AS1+miR-NC组(F=111.908、0.301,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OTUD6B-AS1可能通过负调控miR-122-5p促进肝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和迁移。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癌,肝细胞 微小RNA 增殖 侵袭 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