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4 个结果
  • 简介:魏晋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时鲜卑诸族亦大批入居河西,势力最强的河西秃发鲜卑建立了"南凉"政权,并与河西其他民族进行了长期的争战融合,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民族关系等各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 标签: 魏晋十六国 河西鲜卑 历史发展 经济生活 民族关系
  • 简介:广袤无垠的乌兰察布草原,地处内蒙古中部,在历史的长河中,这里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区。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他们开发了狩猎业、畜牧业、农业,为文明时代的到来创造了条件。据文献记载,夏商周时期有土方、鬼方、林胡、楼烦;战国秦汉时期有林葫、匈奴;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柔然、鲜卑;在隋唐、辽、金、元、明、清时期相继有突厥、回鹘、契丹、女真、蒙古、满等。众多民族在该地区的开发,为推动社会的进步、历史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并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本文只撷取这沧海中的一粟,为您介绍乌兰察布的鲜卑族文物艺术。鲜卑是我国古代东北东胡系的一支少数民族。公元前三世纪,东胡部落联盟为匈奴族所破,东胡的一部分融于匈奴族,一部分迁徙到乌桓山、鲜卑山。乌桓占据乌桓山、鲜卑占据鲜卑山,“因山为号”,分别称为乌桓和鲜卑鲜卑族分为拓跋鲜卑、段氏鲜卑、慕容鲜卑、宇文鲜卑等。但又可分为南迁较早的以其中慕容鲜卑在中国历史上曾建立过前燕、后燕、西燕等政权。拓跋鲜卑从大兴安岭南迁进入匈奴故地,进而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为统治民族的北魏王朝。鲜卑族在吸收北方匈奴等游牧民族文化和汉族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形成...

  • 标签: 文物艺术 艺术初探 鲜卑文物
  • 简介:步摇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慕容鲜卑鲜卑族系中一个有影响的部族,在十六国时期的中国北部大地上先後建立过几个“燕”国。本文从步摇、步摇冠的考古实物研究出发,结合文献记载和其他资料信息,讨论一些有关步摇、慕容等古代的文化交流问题和民俗现象。内容大致有几个方面:中国步摇的起源、名称;金步摇、步摇冠从中西亚向中国传入及发展的情况;服饰等生活用品和鲜卑等北方民族某些名号的关系;少数民族和汉人语音的相互影响以及语音“讹变”问题,等等。最後,探讨了有关历史年代的几个问题。

  • 标签: 步摇 慕容鲜卑 音讹 《资治通监》胡注
  • 简介:《北史·齐文宣帝纪》:“及产.命之曰候尼于,鲜卑言有相子也.”此云北齐文宣帝高洋的鲜卑语本名是“侯尼于”。然《太平御览》卷七三0引《三国典略》云高洋名“俟尼干”,《册府元龟》卷一八二又云名“俟尼”。“侯”、“俟”形近,必有一为,“于”、“干”亦未能遽定孰是。

  • 标签: 鲜卑 北齐 《三国典略》 《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 “于”
  • 简介:鲜卑人西出大兴安岭,取代了匈奴族在蒙古高原上的统治地位,并在北方诸族血缘、语言不断融合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以匈奴语为主、掺杂了鲜卑语成分的混合语言,即后世的“突厥语”。而南迁阴山一河套地区的拓跋鲜卑其语言则较多地保留了“蒙古原语”——早期鲜卑语特征。古文献中,以东胡一鲜卑族裔建立的“柔然汗国”,其语言却沿着“匈奴化”的方向发展。“高车”、“回纥”以及今天楚瓦什人从语言上仍可看出与鲜卑族的渊源关系。“东胡一鲜卑”系语言不仅是“现代蒙古语”的祖语,也是遍布欧亚大陆的“现代突厥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鲜卑族早期历史 族名特征 东胡一鲜卑系语言 柔然 高车 回纥
  • 简介:遥望河西,那绵延不断的戈壁和荒漠,挺拔而突兀的山峦,龟裂而刚烈的枯树,不能不令人想起历尽沧桑的老人那布满沟壑、神情刚毅的脸;那皑皑白雪、辚辚车马,猎猎旌旗、四起的狼烟,马蹄声、喊杀声、打夯声、琵琶与笳鼓的二重奏如雷滚般掠过耳畔.穿越河西,便是穿越苍茫,便是穿越绣金的、令人眼花缭乱的斑斓丝绸,便是同时直面双手合十、慈眉善目、法力无边的佛祖和葫芦河上泪满襟的士卒;一页页兴衰历史、一桩桩爱恨情仇,电光石火般闪过眼帘,风里、雨里却有一种情怀的释然.

  • 标签: 遥望河西
  • 简介:戊子九月,西去甘省河西,满身心都觉爽快清润、舒畅而惬意。走时关中有连日细雨,丝丝绵绵,浸凉透骨。一夜乘车西行,睡中过了兰州。拂晓中渐次进入河西走廊,雨已早退,淡淡曙色方见祁连山脉如伏龙游蛇横西而去。那两峡谷地平滩,茫茫苍苍,时有古之明长城土垛隐现南北。烽火台岁已坍塌,但仍如残垣古堡

  • 标签: 河西走廊 武威 祁连山 烽火台 凉州词 长城
  • 简介:涛声光影里的兰州灯会我住宿的地方距离兰州铁桥很近。匆匆洗漱又吞了碗兰州拉面,然后就背了相机沿着美丽的滨河路拍照。中山桥白塔寺白云观白马浪,甚而兰州水车、黄河母亲雕塑全拍了。有热心人告诉我,夜间过兰州铁桥拍灯会,一定会拍到很好看的画面。夜色笼罩万家灯火,我换了富士400胶卷,登上八楼楼顶拍了身下的中山桥和对岸的白塔山。桥下的河水很

  • 标签: 敦煌 黄河 少年 霍去病 铁桥 莫高窟
  • 简介:祁连山:这又是哪一趟亚欧专列祁连山,从“一带一路”的站台出发,一路向西,这又是哪一趟亚欧专列?从和平的内心出发,车轮滚滚,行于大野,它与时俱进地驶过走廊一侧,它要驶向哪里?

  • 标签: 河西 一带一路 与时俱进 祁连山
  • 简介:柳叶河的河东是东葫芦村,河西是西葫芦村。那年仲春,柳叶河水暖冰融,柳枝孕叶吐绿,东葫芦村的老高家添一男婴,西葫芦村的老王家也添一男婴,两家均备了薄礼去十里铺请神算李给取个学名。

  • 标签: 河东 河西 西葫芦
  • 简介:乘汽车沿着河西走廊来回跑了七天,时间不算少,可对蕴含丰富的河西来说,只能是浮光掠影,转瞬即逝。然而,在粗略中我们看到了河西的今与昔,看到了历史与现实的汇合。“河西”处于甘肃中部,是黄河以西通向西方的要道。由于夹峙在南北两山之间,形成了一条走廊。北山山地是内蒙古高原的西南边缘,包括北山、合黎山、龙首山等,南山是位于甘肃、青海两省边境地带的祁连山脉。走廊宽狭不等,宽处达数千千米,狭处只有一百千米。南北山地之间是祁连山的山前坳陷带,形成岩漠、戈壁景观。

  • 标签: 丝绸之路 河西走廊 敦煌 祁连山 开发西北 嘉峪关市
  • 简介: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提出:“故自宣武以后,洛阳之汉化愈深,而腐化乃愈甚,其同时之代北六镇保守胡化亦愈固,即反抗洛阳之汉化腐化力因随之而益强……其后高欢得六镇流民之大部,贺拔岳、宇文泰得其少数,东西两国俱以六镇流民创业,初自表面观察,可谓魏孝文迁都洛阳以后之汉化政策遭一大打击,而逆转为胡化,诚北朝政治社会之一大变也。”

  • 标签: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东魏 政权 鲜卑 北齐 汉化政策
  • 简介:1980年,米文平同志在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嘎仙洞,发现了公元443年北魏政权祭祀其拓跋鲜卑远祖宗庙的石刻,在历史学界和历史地理学界引起了很大的震动.这使我联想起古代拓跋鲜卑祖先推寅由此南迁至'方千余里'之大泽,究竟在今何处?搞清楚了这个问题,对于我们了解拓跋鲜卑史和黑龙江省西部的地貌变化,都有重大意义.可是,由于历史文献记载简略,人们对黑龙江省西部自然地理面貌的古今异同不甚了解,历史地理学家们也很少涉足,考古发掘尚欠充分.于是造成这样一个印象:黑龙江省的嫩江流域,至

  • 标签: "大泽" 拓跋鲜卑 南迁
  • 简介:党项族是以鲜卑部落为统治阶层、以羌族部落为主体的民族。其中心拓拔部是鲜卑秃发部与乞伏部的后裔,在南凉、西秦政权灭亡后,他们加入吐谷浑,出于凸显与当时北方最大鲜卑政权北魏的关系,但又在某方面以示区别的复杂心理,而将部落名改为“拓拔”,既与北魏拓跋部音同,而又字异。吐谷浑政权衰亡后,拓拔部进入党项之中,成为其部落中心,并联合了当地的折掘、乙弗等鲜卑部落,共同构成了民族的统治阶层,控制着当地诸羌族部落。

  • 标签: 鲜卑山 党项 鲜卑 吐谷浑
  • 简介:河西汉塞具有独特的防御设计理念和因地制宜的建筑方法,由于长期的战乱和特殊的气候、地质等条件,使得后世居民传承了汉塞的这种理念和建筑方法,并由此形成一种独特的河西地域建筑文化。

  • 标签: 河西 汉塞 防御 地域 建筑文化
  • 简介:公元1世纪末,南匈奴入居塞内,北匈奴西迁之后,至公元六、七世纪,隋唐王朝相继建立之间,在这400余年的时间内,北方草原地带呈现出大迁移、大融合的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处在一个大动荡的年代.乌兰察布盟地处北方草原地带的中部,自匈奴民族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兴起于东北大兴安岭的鲜卑族经过大迁徙之后,入主乌兰察布草原,先后400年末有中断,成为这一地区乃至内蒙古中部草原的主体民族.至东汉晚期鲜卑檀石槐大联盟强盛时期的控制疆域"南抄缘边、北拒丁零、东却夫余、西击乌孙,尽据匈奴故地,东西万四千余里,纲罗山川水泽盐地"①.其势力空前强大.并以此做为他们休养生息的根据地,南下中原,最终建立统治中国半壁江山的北魏王朝.

  • 标签: 乌兰察布盟鲜卑 乌盟地区 兼谈
  • 简介:事情该从十年前我一次下部队体验生活说起。那次体验生活也就是骑自行车,乘船过一个海汊,到军港码头上转转,然后到一艘军舰上找几个水兵聊了聊,然后就回家了。地地道道的走马观花。那天天气奇热。回家过海等船时我在码头的一家小店里转悠。售货员是个漂亮而又傲慢的姑娘。她见我只是躲荫并不买东西也就更加爱理不理。

  • 标签: 买东西 我一 我在 不知道 船时 下部队
  • 简介:酒泉市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西段,东连张掖市,南接青海省的海西州(产河源石);西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哈密地区(产硅化木);北部除大部分地区与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盟(产戈壁石)相邻外,

  • 标签: 酒泉市 海西州 石头 《虎头山》 《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