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气管是全身麻醉中的关键环节,管过程发生意外往往造成死亡或脑损伤等严重后果。随着各种先进管工具和流程的更新,方案变得更加多样和完善。然而到目前为止,仍没有单独一种绝对可靠的预测方法和策略可以应用于所有困难气管。麻醉医师仍须全面而仔细地评估患者后按照流程个体化。文章总结近年困难气管的预测因素及策略的研究进展,包括气道评估、高危评估、其他工具和方法的评估来预测困难,介绍相关流程和各种管工具、药物等。

  • 标签: 气管拔管 拔管困难 危险因素 拔管策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患者安全的时机和前后的护理措施。方法抽取至我院就诊的神经外科重症患者60例(2016.5.12-2017.5.12),其中对常规组采取一般护理措施,对实验组采取综合护理措施,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与常规组的护理依从性分别为96.67%与80.00%,P<0.05;实验组与常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33%与13.33%,P<0.05。结论对气管切开患者等到其病情稳定后,应掌握合适的时机,便于提高安全性,利于疾病的早日康复。

  • 标签: 拔管 气管切开 安全 护理
  • 简介:摘要气管插管患者擅自拔是护理不良事件,并时有发生。后果严重。据本人在临床护理经验总结了预防气管插管患者的方法1加强看护病人2气管插管固定器的使用、3.气囊管理、4.正确掌握插管深度、呼吸回路放置要妥当、治疗护理时防滑脱、适当有效的肢体约束、8合理使用镇静剂.9、心理护理及宣教,详见下文

  • 标签: 预防气管插管患者拔管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肌松监测下指导老年患者全麻后气管的血液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肌松残余的发生率。方法选择老年患者100例,年龄65-75岁,ASAⅠ~Ⅱ级,实施全凭静脉麻醉。随机分为肌松监测下气管组(A组)和传统气管组(B组)各50例。记录各时间点(术前、时、后30min、后1h)的MAP,HR,脑电双频指数(BIS),四个成串刺激(TOF),TOF<0.9为肌松残余。结果肌松监测组MAP,HR指标稳定(P>0.05),后1h的肌松残余(PORC)发生率为0%;传统组MAP,HR均有显著变化(P<0.01),后1h的PORC发生率28%。结论老年患者在肌松监测下气管,其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肌松残余发生率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由于围期麻醉药物逐渐代谢完全,患者对气管导管的耐受能力降低,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容易出现呛咳和血流动力学的急剧波动,从而导致一些并发症。麻醉医师有必要采取抑制反应的措施来预防全身麻醉苏醒期并发症。文章介绍了多种抑制反应的方法:静脉使用利多卡因、静脉使用右美托咪定、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罗哌卡因局部麻醉、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以及深麻醉下等。此外,需要明确这些方法的优缺点,为进一步探寻更佳的抑制反应方法提供基础,进而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拔管反应 利多卡因 右美托咪定 瑞芬太尼 罗哌卡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导致气管插管意外的原因及更好地防范气管插管意外的进展性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近年来患者气管插管意外资料进行搜集整理,总结发生原因,在插管固定患者意识两大因素之外注重机械通气中通气中断及脱机试验缺氧等因素造成的患者情绪失控这一原因,制定进展性护理措施。自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对气管插管患者76例随机分组,实验组34例,按照进展性护理措施。对照组42例未做特殊要求,分析气管插管患者意外的发生率及发生原因。结果对照组发生气管插管意外5例,实验组发生气管插管意外1例。采用X2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对预防气管插管意外的进展性护理措施定为插管方式的选择、妥善固定导管加强气囊管理适当有效的肢体约束、心理护理、合理使用镇静剂、强化监护及时处理注重机械通气中通气中断及脱机试验缺氧,避免因处理不及时造成的患者情绪失控。结论气管插管意外防范措施的分析及应用是人工气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工作中对气管插管意外原因分析较少,尤其是对机械通气中通气中断及及脱机试验缺氧等因素造成的患者情绪失控这一原因分析为空白。本研究对机械通气中通气中断及及脱机试验缺氧等因素造成的患者情绪失控这一原因分析在对预防气管插管意外的进展性护理措施进行修正,降低了气管插管意外的机率。

  • 标签: 气管插管 意外拔管 机械通气 情绪失控 护理
  • 简介:摘要随着小儿手术的日益增多,小儿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增多,相关的并发症相应增多,气管的方法和时机的选择日益受到麻醉医师关注。如何在保证患儿安全的前提下使患儿在较为舒适的环境下苏醒,是小儿麻醉医师不断追求的目标。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深麻醉下可减少患儿麻醉苏醒期呼吸道并发症,减轻血流动力学波动,减少后患儿躁动,使患儿在较为舒适的状态下度过麻醉苏醒期。文章就深麻醉下对机体的影响、方法和用药及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小儿麻醉 深麻醉 气管拔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降低气管插管非计划发生率的效果。方法运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寻找非计划把关中潜在的失效模式,从失效模式发生的可能性、被发现的可能性、失效的严重性等三个维度进行评估,计算优先风险指数;风险优先排列,优化流程,进行前瞻性干预,比较实施前后非计划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3,P=0.030)。结论应用FMEA能有效地降低气管插管非计划发生率。

  • 标签: 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 气管插管 非计划拔管 风险管理
  • 简介:摘要该论文总结脑外科气管套管病人安全的时机和前后护理的方法。方法带时间在1个月以内的患者用软胶塞封闭套管外口的1/2,观察呼吸24h无异常即予;带时间在1个月以上的患者采取逐步更换细管的办法,病人呼吸平稳,经完全堵24~48h无异常即可拔。选择适当的时机以增加病人的安全系数,早切开,早拔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病人的住院天数,使病人早日康复。

  • 标签: 气管切开术 气管拔管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新生儿气管插管前后现代护理措施较常规护理措施的优势。方法统计分析比较2008年3月—2009年2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的240例经口气管插管的新生儿在现代护理模式与常规护理模式下所能规避的风险、不良反应和优势;将此24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两组,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120例,其中试验组新生儿采取气。插管现代护理措施,对照组新生儿采取气管插管常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新生儿通过现代与常规的护理措施出现喉头水肿、喉梗阻、口干口渴、支气管痉挛、炎性反应等不良反应的人数。结果试验组仅有17.5%的新生患儿通过现代护理措施产生了喉头水肿、喉梗阻、口干口渴、支气管痉挛、炎性反应等不良反应的症状,和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减少不良反应的优势。结论新生儿患者在气管插管前后采用现代护理措施可以减少喉头水肿、喉梗阻、口干口渴、支气管痉挛、炎性反应及急性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更能保障新生儿的健康状况,规避急性呼吸道感染可能。

  • 标签: 新生儿 气管插管拔管 护理措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地佐辛对全麻插管术后苏醒期躁动的疗效,探讨其在麻醉苏醒期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行全麻气管插管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地佐辛组于术前约20分钟静脉注射地佐辛0.1mg/kg,对照组相应给予生理盐水1ml,观察并记录患者前10min、时、后5min、后10min的MAP、HR、SpO2,以及时至后半小时内患者躁动的情况。结果地佐辛组患者在全麻期MAP、HR较为平稳,心血管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地佐辛组术后躁动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佐辛可以明显减轻全麻气管心血管反应及术后躁动的发生率。

  • 标签: 地佐辛 气管拔管 麻醉苏醒期 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