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民国时期的清华大学能够成为人们心目中最好的学校,一是因为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为清华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二是因为校长的人格风范与民主信念,以及他参与制定的《清华学校组织大纲》,为教授治校的管理模式奠定了制度基础。

  • 标签: 梅贻琦 清华大学 学校组织 民国时期 庚子赔款 人格风范
  • 简介:1931年冬,42岁的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自此连任清华大学校长达17年之久,其中包括在西南联合大学的8年。他上任后住在当时的法定校长住宅。按旧例,连卫生纸都是公家供给,由公务人员按时送到。他却主动放弃可以享受的一些“特权”,自己付家里工人的工资;自己付电话费;不要学校每月免费供应的两吨煤:从不让他的家人乘坐小轿车来办私事,他的夫人也只是在和他一起进城时才可以顺便搭他的小轿车。他在生活上的要求很简单,

  • 标签: 清华大学 小轿车 校长 卫生纸 电话费
  • 简介:1931年冬,悔42岁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自此连任清华大学校长达17年之久,其中包括在西南联台大学的8年,他上任后住在当时的法定校长住宅.按旧例.连卫生纸都是公家供给,有公务人员按时送到。他却主动放弃可以享受的一些“特权”,自己付家里工人的工资;自己付电话费;不要学校每月免费供应的两吨煤;从不让他的家人乘坐小轿车用来办私事,他的

  • 标签: 梅贻琦 清华大学 校长 学校管理 教育史
  • 简介:20世纪上半叶,清华大学的学生运动特别活跃,学生们经常干的一个活就是驱赶校长,清华大学的校长因此当得很狼狈。然而,在清华做了17年校长(1931—1948)。任何时期,清华学生喊出的口号都是“拥护校长”。1962年,在台湾去世,大家把他安葬在他亲自创办的清华原子能研究所(后改称新竹清华大学),他的墓地被称为梅园,一年一度,新竹清华人都会举行盛大的祭“”活动,以纪念这位杰出的教育家。

  • 标签: 梅贻琦 清华大学 操守 学生运动 校长 上半叶
  • 简介:民国学术界群星璀璨,但.“诸君子名满天下,谤亦随之”。唯,无论何党何派,哪种信仰的人,都对他没有一句异词。古人根据内在的道德品质把人分为:庶人、贤人,圣人,至人,真人。那么,他堪称“至人’。

  • 标签: 梅贻琦 民国 逝世 纪念 道德品质 学术界
  • 简介:的大学体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大学体育的价值、目的、内容及管理,提出了“乐事体育”、“体育是培养高尚人格最好的方法”、“体育救国”等体育思想。同时在实践方面,他积极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将体育设置为必修课,强迫不愿意运动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支持学校运动场地设施建设,举办清华暑期体校,开设体育系,等等。的这些体育思想与实践,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我国体育的理论宝库,而且对于当前的高校体育实践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梅贻琦 大学体育 体育思想
  • 简介:的大学教育理念体现在:第一,强调自由地开展学术研究;第二,主张通才教育;第三,提出了网络天下人才的"大师论";第四,确立"教授治校"制度.

  • 标签: 教育理念 学术自由 通才教育
  • 简介: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于当今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他的教育思想体系中,“大师论”教育思想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文章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的“大师论”思想的基本内涵;第二部分主要是以清华大学为例,分析了“大师论”思想的实践;第三部分则是介绍的“大师论”教育思想对于当今教育所具有的借鉴意义。文章通过研究,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高等教育,从而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 标签: 梅贻琦 大师论 教育思想
  • 简介: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及西南联合大学常务主席期间,始终以大局为重,坚持教育与社会相联系并为社会服务的办学思想。在清华大学经费短缺,教职员生活极端了困难的情况下,利用清华自身优势,创办了清华服务社。在改善清华及联大教职员生活的同时,也促进了战时大后方的发展。虽然清华服务社只存在了两年,但对于清华的发展而言,它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对于现在高校利用自身优势灵活办学而言,它亦是光辉典范。

  • 标签: 梅贻琦 清华服务社 灵活办学
  • 简介:,字月涵,1889年12月29日出生于天津,祖籍江苏武进(今常州)。1931年冬,时年42岁的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是年起直至1948年底止,历经了长达17年的担任我国最高学府校长的生涯。在17年的校长经历(含抗战年代担任西南联大实际主持人时期)中,廉洁奉公成为治校的突出特点,也是他成功的重要经验。大洋彼岸传佳话新任校长废特权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原为留美预备学校。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择海淀清华园为校址,1911年3月正式开学,20年代后期才改为正式大学。因此,清华学堂有一批学生留美。在任清华大学校长前,曾于1928年至1931年被派往华盛顿

  • 标签: 西南联大 梅贻琦 大学校长 留学生 治校 清华学堂
  • 简介:通才教育是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他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符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教育原则.师道观是他教育思想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师道理论宝库,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 标签: 师道观 通才教育 梅贻琦 教育思想 办学 教育原则
  • 简介:的考试观在近代中国考试文化转型中颇具代表性。他以培养通才为目标,强调德智并重,文理兼修;既肯定考试的积极作用,也指出单纯考试取才的局限。在考试实践中,重视学校考试制度建设,使考试管理有章可循;严守招生学术标准,重视学业考试,由此促进了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乃至台湾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和学风建设。这一珍贵的考试文化遗产,对于当今大学考试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梅贻琦 通才观 考试观 教育影响
  • 简介:20世纪30年代,在清华实施通才教育,这既与他留学美国,接受英美教育思想有关,又与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有关.通才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它不仅体现在各门知识之间的'通',而且要求做学问与做人融会贯通.

  • 标签: 梅贻琦 通才教育 教育思想
  • 简介:的"教授治校"理念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对当时的清华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效应.其管理学文化意蕴在于:它是大学组织文化特征的理性反映,体现的是学术治校的理念,其目的在于发挥学术权力对行政权力的制衡作用,其本质是教授治教、教授治学,是一种民主管理的思想."教授治校"在大学职能日趋复杂的当今虽遭质疑,但其所蕴含的精神对今天大学的管理是有启发意义的,那就是在管理过程中如何发挥包括教授在内的所有教师主体积极作用,"教授治校"的理念是值得当今大学管理者们借鉴的.

  • 标签: “教授治校”理念 文化意蕴 学术自由 大学管理 民主管理 管理思想
  • 简介:的《大学一解》一文系统地阐述了关于大学教育的思想。结合当前大学教育的实际,梳理、概括了《大学一解》中的七大教育观,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解读。这七大观点是明明德乃新民之最根本之准备;能有自动之功,方有自新之效;闲、独、友乃自身修养之良法;提倡从游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通才教育乃大学教育之应有;大学应为社会文化之先导;大学应有无所不思,无所不言的学术自由。

  • 标签: 梅贻琦 《大学一解》 现代 解读
  • 作者: 赵艳红
  • 学科: 社会学 >
  • 创建时间:2010-01-11
  • 出处:《魅力中国》 2010年第1期
  • 机构:摘要:蔡元培和梅贻琦是中国近代的两位大教育家。他们分别培育了“北大精神”和“清华精神”,为中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作出了贡献。我们将两位教育家的教育方针进行比较,以便更深刻的了解其思想内涵,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提供可借鉴之处。
  • 简介:“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的名言广为流传。在主持清华和西南联大校务时,始终将“大师说”教师理念作为其核心的办学战略,尊重教师,多方礼聘优秀师资,实行“教授治校”等民主管理方式,一时有识之士闻风景从,迎来了清华的“黄金时代”和西南联大“战时高等教育的奇迹”。反思教师理念及其对教师聘任的影响,对当今高校教师聘任制度改革与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 标签: 梅贻琦 大师说 教师理念 教师聘任
  • 简介:一生致力于发展清华大学、西南联大,晚年又筹建了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形成了丰富的高等教育思想,从而奠定了他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家的历史地位。

  • 标签: 梅贻琦 清华大学 西南联大 高等教育家
  • 简介: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开创了清华和西南联大的黄金时代,其"大师论"的教育思想对当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具有很强的启发作用和现实价值。通过对大师论思想的解读,反思当代高校普遍缺乏大师级人才的现实问题,找寻培养新时代大师级人才之道。

  • 标签: 梅贻琦 大师论 人才培养
  • 简介:【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并提及:“实行课程改革,要增强课程的资源意识。”还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这就提醒我们,在语文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上,语文课程的资源是丰富的,这其中影像资源无疑又是拓宽学生语文学习视野,激发课堂活力的良好资源宝库。在此,想以大型文化纪录片《大师》为例,来重点探讨影像资源在中学语文教学中作用。

  • 标签: 影像资源 思维建模 《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