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李泽厚的美学思想是建构在人类社会实践的基础之上,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人的自然化”的提出既是对“自然的人化”的纠偏也是补充,“人的自然化”是在“自然的人化”的基础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调整,由理性的改造征服关系转变为感性的情感审美关系,对当代社会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 标签: 人的自然化 自然的人化 实践 情感
  • 简介:在《伦理学纲要》中,李泽厚阐明了他的"新人性观"。作为对人性问题的一个哲学假定,他提出人性结构不是先天具有的,而是经由人类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他将人性结构划分为三个部分:人性能力、人性情感和善恶观念。其中,人性能力是理性主宰,人性情感是感性动力,善恶观念是理性和感性在应用中的心理表现形式。以人性情感作为动力,经由善恶观念的知性裁定,再由人性能力执行之,这构成了人类的伦理道德行为。

  • 标签: 李泽厚 新人性观 历史 积淀 道德行为
  • 简介:上世纪八十年代,李泽厚提出主体性实践哲学,以实践主体为本体性范畴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新的理解模式,高扬主体性、偶然性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提出要在偶然与必然的具体结构中分析历史事件,这些都构成了对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的反拨与纠偏。但李泽厚后来的哲学倾向是弱化主体、突出本体,工具本体取代实践主体成为李泽厚历史哲学的本体性范畴;与此相应的是在对现实问题的论述上片面强调经济发展的客观力量,而把其它问题作为在此基础上的必然之势推向无定的未来。

  • 标签: 李泽厚历史哲学 经济决定论 实践主体 工具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