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摘 要: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重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暴力革命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做了经典论述,在批判机会主义者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歪曲的基础上,阐明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后的任务,并对未来社会的国家问题、民主问题和个别极端行动问题做了科学论述。列宁《国家与革命》中蕴含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为肃清机会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歪曲、推动无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成为了布尔什维克党带领无产阶级取得十月革命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伟大实践的理论指南。

  • 标签: 列宁 国家学说 暴力革命理论 无产阶级专政
  • 简介:【摘要】列宁无产阶级政党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继承和创新,紧密结合俄国党的建设的实践,极富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新思想新观点,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率先创立了完整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研究列宁的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科学把握涉及列宁无产阶级政党理论的当代价值,对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列宁 无产阶级 政党
  • 简介:摘要:社会主义革命将在何处爆发,又以何种形式取得胜利?这个问题的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及列宁等革命导师根据自己所处时代特点和革命形式提出各自的理论观点。马克思、恩格斯主张的“同时发生论”认为,共产主义革命必须是世界性的,需要各国无产阶级建立兄弟般的联盟共同取得胜利。而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则是指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可以首先在一国爆发,而且可以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弱国首先胜利。从“同时发生论”到“一国胜利论”的演变过程,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不断继承、发展并创新的过程。

  • 标签: 同时发生论 一国胜利论 革命理论演进
  • 简介:摘 要:在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二八年日本早期无产阶级文学时期,叶山嘉树以其代表作《生活在海洋上的人们》这部日本早期无产阶级文学里程碑式的作品,当之无愧成为无产阶级文学先驱者。这部作品虽广受好评,但其也被多数学者以其艺术性弱、不具美感所诟病,又以其受众的局限性,而被抨击很难在广阔的时间与空间内唤起更多受众共鸣。即便如此,无产阶级文学者仍坚持大众化文学的创作。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选取《生活在海上的人们》的前身,同为叶山嘉树所做的《没有劳动者的船》为切入点,探寻无产阶级文学大众化的缘由。

  • 标签: 《没有劳动者的船》 叶山嘉树 无产阶级文学 文学大众化
  • 简介:摘要:毛主席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作为《毛泽东文选》的开篇之作,足以看出他对于阶级问题的重要态度。当时统一战线内部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党内两种机会主义的错误倾向导致中国的革命面临着严重的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应运而生,它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分析社会阶级,制定党的正确革命策略的光辉典范,引领党“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仍需要分清团结和打击的对象,仍需要毛泽东阶级分析思想的指引。本文将通过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所运用的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矛盾分析法以及唯物主义实践论的方法来理解毛泽东阶级分析理论的伟大之处。同时,本文还将浅析我国刚刚打赢的脱贫攻坚战以及正在进行的反腐败斗争两大“战役”中所体现的“阶级”分析。

  • 标签: 阶级分析 矛盾 实践 脱贫攻坚战 反腐败斗
  • 简介:摘要:当今,学界尤其是以西方为代表的学者有这样一种倾向,即以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来审视工人阶级的变化,并由工人阶级生活的提高和舒适化来判定工人阶级的衰落甚至提出马克思阶级理论已过时的论调。在这一质疑之下,随之而带来的后果是“无产阶级革命何以可能”、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执政方式是否稳固的问题,面对这样的责难,必须予以回应,必须回溯到学界对“阶级”概念的关注和阐释上来。而“阶级”作为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概念,深嵌于我国政治实践历程当中,对“阶级”概念的理解关系到我国政治立场的指向和具体方针政策的落实。新世纪以来,国内学界关于“阶级”概念在中国的提出及形成,其与阶层、阶级意识的关系,以及在中国演变的历程及其影响等问题的研究,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且达成了重要共识。对这些问题的厘清,有助于理解“阶级”概念背后的思想意蕴和发展轨迹。深化“阶级”概念的研究,既要以概念的发端为基础,又要与中国的政治实践历程相结合,建构具有时代感的话语体系,同时不仅要推进执政方式的创新,也要勇于面对国内外意识形态的挑战。

  • 标签: “阶级” 阶层 阶级意识 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