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人类的居住和生存环境受到极大的威胁。保护生态环境。缓解生态危机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生态文学的崛起正是这一问题在文学领域的热烈响应.关注和研究生态文学也日益成为文艺理论界的热门话题。近10多年来.国内学术界主要从生态文学的命名、内涵和特征。生态文学诞生和发展的现实背景和思想理论背景以及当前生态文学存在的缺失和流弊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本文对此进行简单的梳理.以期对我们进一步了解生态文学.为生态文学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 标签: 生态危机 文学研究 国内 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文学 述要
  • 简介:目前我国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方面的教材和著作,大都全盘接受美国学派的观点,不加区别地把所有"跨学科研究"都视为比较文学,导致了比较文学学科范围的无节制地扩大与膨胀.本文认为,"跨学科研究"必须同时又是跨语言、跨文化、跨民族的研究,才是比较文学,并由此提出"超文学研究"这一新概念."超文学研究"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一种方法与"跨学科研究"不同.它不是总体地描述文学与其它学科的一般关系,而是要在一定的范围内,从具体的问题出发,将某些国际性,世界性的社会事件、历史现象、文化思潮,如政治、经济、军事(战争)、宗教哲学思想等,作为研究文学的角度,切入点或参照系,来研究某一文学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 标签: 比较文学 跨学科 超文学研究
  • 简介:19世纪下半叶以降,西方的圣经文学研究持续升温,1880年国际圣经文学学会(SocietyofBiblicalLiterature,SBL)初建时会员仅45人,至20世纪末叶已增至8000多人.在中国,最近20多年这方面的研究也有长足进展,论文、论著、译著不断涌现,相关的专题已成为国内几乎所有外国文学教材中的必设章节,某些高校连年招收主攻圣经文学研究生,甚至建起圣经文学研究所.

  • 标签: 文学研究所 比较文学 外国文学 圣经 译著 论著
  • 简介:郭沫若是唯一一个其文学创作贯穿了“五四”、“大革命”、“革命文学”、“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十七年”、“文化大革命”直到“科学的春天”全过程的现代中国作家。他又是在现代中国文学、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等众多领域建立了开创性功勋的“全能式”的文化巨人。他的创作与现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同步性和他对中国新文化建设的多方位性,使得郭沫若不能不成为研究现代中

  • 标签: 郭沫若历史剧 郭沫若研究 郭沫若文学研究 鲁迅研究 泛神论 《女神》
  • 简介:99年2月至3月,我应牛津大学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ege,Oxford)的邀请,去该校做了一个月的访问学者,其间,为牛津的同行作了题为《俄语文学在中国》的报告,与该校俄语专业的研究生及导师有过几次座谈,并参加了一些相关的学术活动,对牛...

  • 标签: 俄语文学 俄国文学 国家图书馆 牛津大学 索尔仁尼琴 俄语专业
  • 简介:比较文学的产生至少须先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了解外国,认识世界。不了解、不认识便无从比较。二是要有比较的欲念。没有这种欲念便不可能自觉地进行比较。在中国,这两个条件产生于鸦片战争以后。不过,中国人对于外国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起初仅注及工艺,即自然科学及制造技术,搞了几十年,不料甲午一役连重金购置的海军舰队亦一败涂地。于是刚刚登上政治舞台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便奔走呼号,批评洋务运动之失,主张从政治制度及学术思想上学习外国,于是有了中西文化的比较。比较文化虽然还不是专门意义的比较文学,

  • 标签: 比较文学研究 比较文化 资产阶级维新派 登上政治舞台 海军舰队 中国比较文学
  • 简介:西方比较文学研究现状刘介民比较文学一直被认为是国际学术界的一门“精英学科”,然而,“比较文学的危机”却在学科内部争论不休。在各种理论和学术思想的激烈碰撞中,国际比较文学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近些年来的研究趋势和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表现在对文...

  • 标签: 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比较诗学 文化模式 文化相对主义 形象学
  • 简介:近半年多来,由于慢性病的影响,出现了一些行动上或语言上的困难,以致有时不能阅读或写作。但是,前不久友人严云受同志寄来他和刘锋杰同志台著的《文学象征论》一书,翻读之下,却受到很大启发,觉得这是一本好书。乃在我过去的博士研究生朱志荣同志的帮助下,写下这篇短文,以作读

  • 标签: 文学象征 象征形象 严云受 慢性病 博士研究生 现实主义
  • 简介:80年代中期,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曾掀起“方法热”.这股热浪的兴起,是以反思——80年代以前研究状况的反思——为先导的.进入90年代,学者们又对80年代的方法热进行反思,这可以说是反思的反思.90年代的反思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从“非此即彼”的简单化的二值判断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许多学者不再纠缠于各种具体方法的孰是孰非的争论,而是博采众长,放眼未来,扎实地探寻古代文学研究的发展路向,冷静地构建古代文学研究的理论体系,由此产生了多部有理论深度的著作.苏州大学潘树广、黄镇伟、包礼祥的《古代文学研究导论——理论与方法的思考》(安微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以下简称《导论》)就是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部.

  • 标签: 古代文学研究 实证研究 理论研究 方法论 传统方法 新方法
  • 简介:长期以来,研究者对"另类"的东晋文学关注较少,但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入开展,东晋文学研究状况发生很大改观.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分三个时期,对百年来东晋文学研究材料做一综合评述,以期凸现各时期研究的嬗变轨迹,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些许借鉴.

  • 标签: 东晋文学 玄言诗 研究
  • 简介:一云蒸霞蔚、气象万千的建安文学,千载而下,令文人骚客欣羡不已。他们或考订、或整理、或写序题辞、或阐释微言大义,为后人的研究留下了珍贵遗产。1949年后,学者们沿着刘师培、鲁迅等先生所开创的新路对建安文学进行了深入探索。近年来,随着观念的更新、方法的优化,建安文学研究呈现出新气

  • 标签: 建安文学 文学研究 建安时代 建安七子 曹操 曹植
  • 简介:一郭沫若是一位富有独创性的诗人、戏剧家。他和鲁迅一样,从"五四"新文学运动开始就站在时代的前列,是一个在现代文学史上有重要贡献并且可以代表发展方向的文学家。他以他的新诗集《女神》以及以他为代表的创造社,形成了现代中国的浪漫主义的文学倾向与文学流派;他的《屈原》等剧作,在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为创立中国新型历史话剧这一艺术

  • 标签: 郭沫若诗歌 郭沫若研究 新文学运动 《女神》 新诗集 《屈原》
  • 简介:文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在一个民族文学的兴起、繁荣和发展中,创造与研究,作品与评论就如同一对孪生子,彼此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与评论对于创作的影响还会更大一些。回族民间文学研究领域,在解放前几近空白。虽然也曾出现过若干屈指可数的回族民间文学作品,但人们当时不论从歌谣学的角度去考察它,还是从历史学的角度去运用它,都还没有从回族民间文学特定的含义、功能、作用等等方面去研究,更不消说旗帜鲜明地提倡和介绍了。可以说,对回族民间文学的真正研究始于开国以后,勃兴于三中全会以来。

  • 标签: 民间文学研究 民族文学 民间文学作品 尕豆妹 民间叙事长诗 宴席曲
  • 简介:文章认为近十年来抗战文学研究中“有个别看法也不无偏颇”,如认为“抗战打乱了新文学朝着大众化方向前进的轨程”的看法,文章就此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在抗战时期围绕着大众化、民族形式的讨论,出现了否定‘五四’以来革命文学传统、将大众化仅仅看作通俗化、看作小型文艺的创作或大众文艺的改造等错误观点”,“但是从

  • 标签: 抗战文学 文艺大众化 大众文艺 大众化方向 工农大众 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