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970年代兴起的“文学经典之争”让人发现了文学经典背后的文化问题,推动了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向,但其偏于文化研究一端的缺失导致了向文学研究回归的新动向,这种迹象在1990年代参与争论的几位代表人物那里已显露端倪。约翰·杰洛瑞、哈罗德·布鲁姆和乔纳森·卡勒都表达了在经典建构问题上回到文学和美学、保持一个文学和美学焦点的诉求。而他们的共同诉求又隐含着某种内在的逻辑,正有助于推动“文学经典之争”趋于一种合理的解决途径。

  • 标签: 文学经典之争 文学研究 回归 杰洛瑞 布鲁姆卡勒
  • 简介:古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是英美文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学发展的两大源头,而《圣经》对西方文学又具有终极坐标的意义,笔者分析了"圣经文学"对古希腊文学和希伯来文学的传承与融合,以期引起英美文学爱好者对"两希文学"的关注。

  • 标签: “圣经文学” 希腊精神 希伯来传统
  • 简介:作为一个身在精英阵营的学院派研究者,研究网络文学对我有什么意义呢?我为什么要把研究兴趣从以文学期刊为主阵地的纯文学转向目前基本以类型化文学为主导的网络文学呢?原因与我对当代文学定义的理解有关。在我看来,当代文学固然和现代文学、古代文学一样属于一个有连续性的文学史脉络,但它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属性,就是它的当下性。一个国家的当代文学有责任以文学的方式呈现它所属时代的精神图景,

  • 标签: 当代文学 网络文学 研究者 意义 文学转向 文学期刊
  • 简介:80年代笔耕文学研究组在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范畴内,围绕着真实性、典型性以及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等问题进行理论层面的探索。其理论研究达到的深广度不足,大多是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做出的应和式的反应批评,其文学研究缺乏理论应有的原创力,根由在文学研究者受到革命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权利意志的规训惩戒。

  • 标签: 笔耕文学研究组 文学理论探索 现实主义文学理论 规训
  • 简介:在中华民族建设先进文化的伟大工程中,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成为新世纪学界的一大热潮,相继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成果,而且研究方式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由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托娅、李树新等教授组成的学术团队编撰的《达斡尔族当代文学研究丛书》,即《达斡尔族小说

  • 标签: 当代文学研究 作家文学 民族文学研究 少数民族文学 索依尔 钦同普
  • 简介: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由著名外国文学史家朱雯教授、朱乃长教授等奠定根基,近十年来,该中心所依托的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经过比较文学专家刊、景尧教授、外国文学史专家郑克鲁教授、东亚文学关系专家孙逊教授所率领之学术团队的共同努力,于2007年10月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孙景尧教授为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呕心沥血,不幸身罹重症,于2012年7月10日去世。现在的中心负责人为刘耘华教授(国家重点学科负责人)、黄铁池教授(学科博士点负责人),方向带头人是刘耘华教授、孙逊教授和黄铁池教授。

  • 标签: 世界文学研究 上海师范大学 比较文学 国家重点学科 外国文学史 2007年
  • 简介:题记:古代文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算机、电子资源的开发普及,古代文学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研究人员不断增加,研究成果日益丰富。面对新时代新机遇,如何更好地对民族瑰宝进行发掘和推进,笔者对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诸葛忆兵教授进行采访。诸葛教授结合自己数十年研究经验,畅谈切身体会,从学习方法、文史打通、研究立场、选题以及超越意识五个方面对古代文学研究进行阐述,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特此辑录,以飨读者。

  • 标签: 文学 古代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人民大学 组成部分 电子资源
  • 简介:作为评论家的郭小东,主要理论建树在知青文学领域,但他在一些重大文学问题上,也时有新锐的见解。他对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态势,有一种忧患与冷静的审视。独立的自由的文学行走,形成了郭小东深厚的人文意识、文学情怀和高远的文学视野。

  • 标签: 郭小东 知青文学研究 思想者 个性魅力 人文意识
  • 简介:研究者的文化制度学养事关研究准确度和研究深度。检视明清文学研究成果,尤其是硕士、博士生的学位论文,发现研究者对于职官制度方面的学养普遍不足,甚至严重欠缺,影响到研究成果的质量,值得重视。

  • 标签: 职官制度 职官别名别称 明清文学
  • 简介:本文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分析了美国华裔文学批评家林英敏的学术专著《两个世界之间》。通过对其学术观点和研究意义的清理与挖掘,本文试图更感性地去思考和理解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学科意义。

  • 标签: 林英敏 《两个世界之间》 跨国 谱系 传统
  • 简介:刘跃进先生在秦汉文学领域已耕耘十五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先后出版《先秦两汉文学史料学》(与曹道衡合著,中华书局,2005年)、《秦汉文学编年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秦汉文学论丛》(凤凰出版社,2008年)等几部厚重的著作,获得了学界的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最近又出版的《秦汉文学地理与文人分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从空间视阈对秦汉文学作了全新的解读。该书充分重视文献史料,将秦汉文学置于宏阔的历史地理背景下,综合考察了秦汉时期不同区域文学的空间分布及兴衰变迁,

  • 标签: 秦汉文学 空间分布 文学地理 文学研究 文人 视阈
  • 简介: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外国文学期刊,通过组织专题、设置专栏、筹办会议等方式,构建了不同于“十七年”传统的外国文学新秩序,为本土文学提供了新的世界文学想象。其中,对“普及”的强调反映出八十年代初学界注重启蒙的学术观;“比较”意识的突显折射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身份认同焦虑;而对若干热点话题的讨论则表达了外国文学研究“走向世界文学”的强烈渴求。

  • 标签: 普及 外国文学新秩序 比较文学 走向世界 20世纪文学
  • 简介:2013年4月26日,解放军军事文学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总政宣传部周涛部长和学院孙健政委为解放军军事文学研究中心揭牌并分别讲话,中国作家协会、驻京各大单位刨作室领导出席了仪式。仪式由军事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徐贵祥主持。研究中心将依托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开展工作。

  • 标签: 解放军艺术学院 文学研究 揭牌仪式 军事 中国作家协会 学术报告厅
  • 简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教学应在自然时间和心灵时间两种量度中建立相应的实证和历史理解两种理解范式。从而使古代文学在当下文化条件下得以真实复现并昭示全部文学历史的文化价值,实现古代文学价值的当代化,破除当前学科面临的一些困境。

  • 标签: 中国古代文学 自然时间量度 心灵时间量度 实证范式 历史理解范式
  • 简介:2013年3月3日,"第二届唐伎青年文学研究奖"颁奖会暨唐弢先生追思会在京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现代文学馆主办,由吴义勤馆长主持。会上宣布了获奖名单,并为获奖学者颁发了证书与奖金,为期一年的评选工作圆满完成。与会学者严家炎、吴福辉、孙郁等缅怀唐弢先生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阐释了唐弢关于文学史写作所创下的宝贵的科学的原则,深入分析、高度评价了作为继承鲁迅传统的优秀杂文家的文章风采,文学研究人员于润奇、刘屏还介绍了馆藏的唐弢文库情况。

  • 标签: 文学研究所 追思会 颁奖会 唐弢 青年 中国现代文学馆
  • 简介:近年来的出土文献为先秦两汉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材料,上博简第八册的楚辞类作品便是其中代表。《李颂》歌咏的对象实际上是梧桐,《兰赋》表现了“幽兰”的意象,作者均是托物言志,表现作者所追求的道德理想。《有皇将起》与《鸥鹣》的关系尚难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这四篇文献展现了早期楚辞的面貌,为我们认识辞赋的演变提供了新的线索。

  • 标签: 上博简 楚辞 出土文献 中国古典文学
  • 简介:在两岸文论的竞技场上,以“务实行动派”著称的李瑞腾是左右开弓的高手。他一边从事行政工作,一边著书立说。由33本组成的《台湾文学史长编》^①,便是他担任台湾文学馆馆长期间策划出来的赫赫战果。

  • 标签: 文学史研究 台湾地区 行政工作 著书立说 竞技场 文学馆
  • 简介:试从《庄子》主要思想内容、文学意象、语言等几个方面以及其相互关系,来说明《庄子》是如何用文学性的语言来传递“道”的旨归,在哲学形而上的领域中浸染绚烂的文学色彩,并将“道”贯穿于行文叙述中,实现文哲统一。

  • 标签: 意象 语言 结构
  • 简介:通过对张利群的《文学机制论:广西文学发展制度化建设的长效机制研究》进行梳理,认为全书呈现出四个特点:第一,文学机制论观点以着眼于理论创新;第二,揭示了文学机制论体系与结构的系统性特点;第三,体现出理论研究的实践性品格;第四,具有文学机制研究视角的独特性。全书从制度文化研究视角对文学发展的制度与机制建设的重大现实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有益的探索,为桂学研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 标签: 张利群 理论创新 系统性 实践性 独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