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指端缺损是指伸肌腱止点以远,涉及指腹、甲床、指骨的损伤.1935年,Tranquilli-Lealli首先用掌侧V-Y推进行指端小范围缺损修复.1947年Kutler用双侧V-Y推进修复同样的缺损,两者原理及适应证相同,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1999年1月~2003年1月用此两种治疗方法的体会作一分析.

  • 标签: 指端缺损 2003年1月 推进皮瓣修复 1947年 1999年 指伸肌腱
  • 简介:摘要手指在日常工作、劳动中是较易损伤的部位,在临床工作中,手指软组织缺损很常见。而手指的组织结构特点导致了一旦发生软组织缺损,极易形成肌腱、指骨外露,游离片无法存活;且手指在日常生活中无法避免会与外界经常发生挤压、摩擦,游离片薄弱不耐摩擦的特点导致了其无法成为手指软组织缺损修复的最佳选择。推进(V-Y、矩形推进)与带蒂腹股沟均是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的经典方法,存活率高,适合基层医院开展。我院自2011年9月~2013年9月,采用推进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28例,采用带蒂腹股沟修复手指软组织缺损15例,均存活,推进患者无感染发生,带蒂腹股沟3例感染。对于推进与带蒂腹股沟之间的比较,以下是我的一点心得和体会。

  • 标签: V-Y 矩形推进皮瓣 带蒂腹股沟皮瓣 手指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趾横行V-Y推进修复同侧趾腓侧供区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手外科对20例患者的趾腓侧的供区采用趾横行V-Y推进修复,其中男16例,女4例,平均年龄33(18~52)岁。先将趾腓侧供区缝合缩小创面,剩余创面的横行宽度0.4~1.6 cm,创面的面积为0.5 cm×0.8 cm~1.6 cm×1.8 cm。随后采用同侧趾横行V-Y推进修复缩小的创面。V-Y横行推进距离0.2~0.8 cm,切取的面积为1.0 cm×1.4 cm~1.8 cm×2.4 cm。随访截止时间为2021年7月,随访内容包括:V-Y推进成活情况,切口有无感染,外形、质地、纹理及感觉,及趾有无疼痛,供区趾及对冷耐受性,供区趾及瘢痕情况,供区趾外观、感觉及屈伸功能,供区趾有无特殊不适以及是否影响行走等功能。结果术后随访12~18(平均14)个月, 趾横行V-Y推进全部成活, 趾供区切口无感染,切口I期愈合。外形、纹理及质地与对侧趾相同位置皮肤接近, 趾横行V-Y推进及供区趾TPD均为4~7 mm。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对冷的耐受性平均为0.3分,供区趾对冷的耐受性平均为0.6分。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分(VSS)评价的瘢痕平均为0.2分,供区趾瘢痕平均为1.2分。供区趾外观与对侧趾外观无明显差别,V-Y推进及供区趾均无疼痛等不适,所有病例供区足部行走、跑步、跳跃、踮脚时均无影响。结论采用趾横行V-Y推进修复同侧小面积趾腓侧供区,可获得满意的修复外形及功能,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V-Y推进皮瓣 趾腓侧皮瓣 供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指侧方联合V-Y推进接力修复同指末节指腹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们采用携带指背神经的近节指侧方筋膜皮逆行修复末节指腹缺损患者9例共9指,指侧方携带的指背神经与指固有神经缝合,供区用指近节掌侧V-Y横行推进修复,供区直接缝合。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5 cm×1.6 cm~2.5 cm×3.0 cm。结果术后9例18个全部存活,供、受区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9.3个月,外观饱满、不臃肿,色泽、质地良好,供区无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末次随访时指侧方两点分辨觉为4~9 mm,平均5.9 mm;指掌侧V-Y推进两点分辨觉为5~9 mm,平均6.7 mm。指蹼无挛缩及瘢痕增生。根据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系统评定手指功能:优7例,良2例。结论采用携带指背神经支的指侧方联合指近节掌侧横行V-Y推进接力修复同指末节指腹缺损可重建良好的手指感觉及外形,不牺牲指动脉,术后疗效满意。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创面修复 感觉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深度烧伤的治疗修复方法。方法通过对我科5年来收治的35例深度烧伤患者采用修复进行总结,介绍修复修复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结果35例中,5例部分坏死,30例全部成活,创面均一期修复封闭,功能恢复较理想,外形满意。结论具有血运丰富、好成活、不用吻合血管、抗感染力强等优点,是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理想方法。

  • 标签: 深度烧伤 皮瓣肌皮瓣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V-Y推进修复指端部缺损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份一年时间内我科室采用末节掌侧V-Y推进修复指端部缺损20例。结果术后全部存活,质地,色泽正常,感觉基本与健指相同。结论V-Y推进修复指端部缺损手术操作简单,对病人创伤小,效果显著,病人术后满意,是现实中较为理想修复指端部缺损手术方式。

  • 标签: 皮瓣 指端部 缺损
  • 简介:指端软组织缺损临床多见,临床外科医师多数不够重视,采用简单的截指处理,但不符合对外形美观和功能的更高要求.随着人们对手指损伤后外形美观和功能恢复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自1993年9月~2001年9月应用指掌侧推进修复指端软组织缺损共19例25指,取得了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 标签: 皮瓣 指端软组织缺损
  • 简介:目的探讨上肢微型游离修复各种外伤所致手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7月~2016年7月手外伤科行上肢微型游离修复手部缺损的患者102例共118指,其中右手68例,左手34例,拇指缺损48例,食指30例,中指20例,环指15例,小指5例,均为不规则创面,面积(1.5cm×2.0cm)~(3.0cm×5cm)。结果本组102例患者(118指)均顺利完成手术修复缺损,118指均顺利存活,均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手指创面外观恢复良好,均无需再次手术修复。供、受区伤口均直接缝合并Ⅰ期愈合,供区仅残留局部线性瘢痕。术后出现静脉危象4例,经局部按摩、红外线理疗等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使用标准》评价疗效,优38指,良74指,差6指,优良率为94.9%。结论上肢微型游离修复各种外伤所致手指创面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术后效果满意,并发症少。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游离皮瓣 上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V-Y推进在儿童足部轮辐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10月华北医疗健康集团邢台总医院骨三科收治的8例足部轮辐伤患者临床资料,男6例,女2例,年龄2.5~5.0岁,平均3.5岁,跟腱周围软组织缺损面积2.0 cm×3.0 cm~2.5 cm×4.0 cm,面积2.5 cm×3.5 cm~3.0 cm×4.5 cm。所有患者入院后行急诊清创加V-Y推进修复,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血运、成活及供区愈合情况,定期门诊复查足跟外形与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8例全部成活,创面一期愈合。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修复处质地、色泽良好,蒂部与供区、受区外形满意,术后足部穿鞋不受影响,踝关节功能活动可,平均背伸25.8°(20°~30°),跖屈32.5°(25°~40°),足部感觉及行走功能接近正常,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足功能评分为(91.7±6.4)分。优5例,良3例。结论应用V-Y推进修复儿童足部轮辐伤后软组织缺损的术式简单,修复后外观满意,肢体功能恢复好,是处理跟腱区较小面积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 标签: 轮辐伤 V-Y推进皮瓣 儿童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皮下蒂推进修复因肿物切除所致眼睑前层缺损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将病灶切取呈椭圆形或圆形,于缺损邻接部位设计三角形,按设计线切开皮肤,在眼轮匝肌下剥离,形成以眼轮匝肌为皮下蒂的皮下蒂推进推进转移修复皮肤缺损,7-0无损伤缝线缝合。结果自2005年以来,应用于15例病例,全部成活,切口I期愈合,随访3个月~2年,眼睑外观形态良好,瘢痕不明显。结论对于中等大眼睑前层缺损,用皮下蒂推进进行修复,简单易行,局部平整,两侧眼睑基本对称,术后效果可靠。

  • 标签: 皮下蒂推进皮瓣 修复眼睑 眼睑前层缺损
  • 简介:1997年5月~2002年9月,我们对手指末节部分软组织或伴末节指骨部分缺损、指骨残端外露的病例,急诊应用带指动脉、神经蒂V-Y推进修复手指末节缺损,临床共修复23例31指,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 标签: 指动脉 神经蒂 V-Y推进皮瓣 修复 手指末节创面 手术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局部穿支修复股前外侧供区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自2011年6月至2019年11月,我们急诊收治前臂或手部创面患者共15例,创面大小为5.0 cm×7.5 cm~8.5 cm×12.0 cm,采用股前外侧游离移植修复创面,并设计穿支血管蒂顺行推进、逆行旋转等修复股前外侧供区。股前外侧大小为5.5 cm×8.0 cm~9.0 cm×12.5 cm,局部穿支的大小为2.0 cm×3.0 cm~5.0 cm×8.0 cm。结果术后均存活良好。随访时间为8~19个月,平均14.5个月。前臂或手部及股前外侧供区修复后外观满意,未见明显臃肿、色素沉着及瘢痕增生,质地与受区周围组织相近。感觉未见明显减退。邻近关节活动度无明显受限。结论局部穿支修复股前外侧供区,设计灵活,限制少,手术方式简便,是股前外侧供区有效的修复方式。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穿支 皮瓣供区
  • 简介:目的通过对传统游离与穿支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探讨两种皮、手术风险、成活率及术后功能存在的共性和差异,试图找出预防、解决方法。方法通过对2000年至2010年,1320例游离、肌及穿支病案资料回顾性研究,随机抽取300例,(180例传统、120例穿支)进行随访研究。随访1.5~5年。从选择、设计、切取、移植、供受区的处理以及修复后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对比,找寻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逐项分析原因,并根据临床经验和教训,提出预防、应对的措施和方法。结果300例,因故放弃和失败10例,成功率为96.7%,术后坏死率为3.3%。术中发生血管危象38例,其中传统16例,穿支22例,传统经对症处理解除危象27例,手术挽救成功1例;穿支对症处理解除危象19例,1例失败放弃,2例穿支部分坏死。完全失败10例。本组急诊手术32例,感染率仅为3.2%。慢性创面268例,感染率为8.58%,慢性创面感染率远高于急诊创面。其它还有:边缘愈合不良及部分坏死、与受区匹配问题、供区遗留创面、瘢痕,功能障碍等问题。结论预防和及时处理血管危象是保障成活的关健。严格遵守切取原则,控制好修饰性切取适应证,注意张力是手术的技术要求。手术供区正确封闭处理方式,是预防、解决并发症及功能不良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传统皮瓣 游离皮瓣 创伤和损伤
  • 简介:  【摘要】目的: 观察眼睑恶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Z形推进I期修复眼睑缺损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019年8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96例眼睑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8例。观察组行Z形推进I期修复眼睑损伤;对照组直接进行缝合。分析两组眼睑恶性肿瘤患者手术伤口的愈合情况、的存活状况以及对患者视力的影响情况等。 结果:观察组48例眼睑恶性肿瘤切除术后患者的眼睑修复情况良好,可全部成活,优良率达到87.5%,Z形推进I期修复眼睑缺损对视力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眼睑恶性肿瘤切除术中应用Z形推进I期修复眼睑缺损,在保持眼睑外形以及术后愈合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优势,在临床中已经被推广应用,值得继续探索。 

  • 标签:   眼睑 恶性肿瘤 Z形皮瓣 推进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双蒂推进VSD密闭引流技术治疗跟腱断裂术后伤口感染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跟腱断裂术后伤口感染简单有效的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7例跟腱断裂术后伤口不愈合患者,应用双蒂推进VSD密闭引流技术治疗。观察伤口感染控制机伤口愈合率,随访3个月观察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及提踵及足跖屈肌力。结果17例患者30天伤口愈合率达100%。其中4例10天撤掉VSD敷料原切口轻度红肿,少许渗出,予以从内侧伤口应用雷夫诺尔纱条深层引流,后伤口全部愈合。随访3个月,除外一例69岁高龄患者遗留背伸障碍外,其他14例踝关节均屈伸自如,15例患者术后提踵及足跖屈肌力均达四级强。结论双蒂推进VSD密闭引流技术治疗跟腱断裂术后伤口感染的临床疗效满意,值得探讨并推广应用。

  • 标签: 跟腱断裂 伤口感染 皮瓣 VSD敷料
  • 简介:背景:手指背侧缺损为手外伤中较常见损伤之一,修复方法较多,但均存在不足。目的:探讨指动脉背侧穿支推进修复手指背侧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应用指动脉背侧穿支推进修复手指背侧缺损的13例患者,缺损面积:0.8cm×1.2cm至1.0cm×1.5cm。切取面积:0.9cm×1.3cm至1.1cm×1.6cm。结果:13例13指全部存活。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6.3个月。患指血液循环良好,两点辨别觉8~12mm,指间关节主、被动活动正常。结论:指动脉背侧穿支推进修复手指背侧缺损手术操作简单、风险小,且感觉、外观恢复良好,效果满意。

  • 标签: 手损伤 指动脉背侧穿支 推进皮瓣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V—Y推进在修复指端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抽选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本院救治的36例40指指端缺损病例,采用V-Y推进进行修复,术后观察患者存活情况、创面愈合情况、外观、色泽、感觉和手指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6例40指指端缺损修复后创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坏死情况,外观、色泽良好,2指有轻度钩甲畸形,感觉与健指无异,指腹的两点分辨觉为(55.1±0.32)mm,患指功能恢复优33例,良3例,优良率100%。结论:V-Y推进修复指端缺操作简单,创伤小,能较好的恢复手指的功能的外观,值得广发推广。

  • 标签: V-Y推行皮瓣 指端缺损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旋转和改良菱形修复面部缺损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的54例面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27例,分别采用旋转、改良菱形。比较两组的术后切口长度、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比较切口长度,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满意度,试验组面侧颧颊部缺损患者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缺损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并发症发生率,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旋转和改良菱形修复面部缺损的疗效相当,临床上需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式。

  • 标签: 面部缺损 旋转皮瓣 改良菱形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