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时相点切痂对烫伤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及单核细胞抗原呈递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单纯烫伤组(64只)、休克期切痂组(40只)、非休克期切痂组(24只)。对照组不作烫伤处理;其他组均造成30%TBSAⅢ度烫伤,其中后两组分别于伤后36、120h行切痂植皮术。单纯烫伤组分别于伤后6、12、24、72、120、168、216、288h处死:两个切痂组分别于伤后72~288h、168~288h(时间间隔同上)处死,留取血液标本检测淋巴细胞凋亡率、单核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Ⅱ类分子阳性表达率、干扰素(IFN)γ及白细胞介素(IL)4浓度的变化,并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伤后6h开始,单纯烫伤组淋巴细胞凋亡率迅速升高,24h达峰值(18.19±1.42)%,之后迅速回落,于伤后72h降至低谷(8.25±0.56)%,随着时间延长又逐渐升高,288h时(17.81±1.99)%接近峰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伤后168~288h两个切痂组淋巴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单纯烫伤组(P〈0.01)。单纯烫伤组伤后6h单核细胞MHC-Ⅱ类分子阳性表达率急剧下降,伤后24h已低于对照组[(37.2±2.4)%]的20%,之后逐渐升高,伤后288h为(18.8±2.8)%,明显低于两个切痂组(P〈0.01)。伤后6h开始,单纯烫伤组血浆IFN-γ浓度迅速上升,24h时达峰值(440.8±25.1)ng/L,之后逐渐回落,288h降至低谷(51.3±37.0)ng/L;而IL-4水平则呈线性上升,于伤后288h达峰值(78.1±2.8)ng/L;伤后72~288h单纯烫伤组单核细胞MHC-Ⅱ类分子阳性表达率与休克期切痂组IFN-γ/IL-4比值呈明显的负相关(r=-0.96,P〈0.05)。结论大鼠烫伤后切痂能明显抑制淋巴细胞凋亡,减缓IFN-γ/IL-4倒置的趋势,改善单核细胞抗原呈递功能。其中在单核细胞免疫功能恢

  • 标签: 烧伤 淋巴细胞 细胞凋亡 单核细胞 抗原呈递 切痂
  • 简介:私人俱乐部中的决策者需要有财务信息来进行合理的商务决策。美国俱乐部经理人协会(CMAA)为了帮助其会员简化及标准化“什么”和“怎样”收集、总结和报告财务数据的程序,开发了一套适用于俱乐部财务报告的统一系统。该系统有助干在工作中有效地传递财务信息。

  • 标签: 财务信息 董事会 俱乐部 商务决策 “什么” 财务数据
  • 简介:按可比价格计算,1978年前的28年,我国军费支出每年以5.4%的速度递增。而在1979—1988年,我国军费支出开始以每年2.8%的速度递减。1、实际军费支出指数持续下降从实际军费支出指数考察,近10年我国军费支出的变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3年):正常下降阶段。以1978年军费支出指数为100,1979—1983年

  • 标签: 军费支出 下降阶段 递减趋势 自卫还击战 防务负担 十年
  • 简介:把动物红细胞输用给人,即异种输血,可以缓解目前血源紧张的矛盾,但牛和猪的红细胞与人的血浆发生强烈的凝集反应,不能直接输用.本研究首次对牛和猪红细胞表面抗原进行修饰改造,并对改造后的猪、牛红细胞进行比较,从而为开拓丰富来源、安全有效的人血代用品奠定基础.使用基因重组的咖啡豆α-半乳糖苷酶清除牛和猪红细胞表面的主要异种抗原-α-Gal抗原,结合使用化学材料甲氧基聚乙二醇(mPEG)修饰遮蔽牛和猪红细胞表面的非主要异种抗原-non-αGal抗原,以实现对牛和猪红细胞表面异种抗原的改造.结果:改造后的牛、猪红细胞与人混合血浆的盐水凝集反应消失,具有和人红细胞相似的血清学特征;牛红细胞比猪红细胞脆性低,异种抗原的表达量低,及其他的一些特征说明牛红细胞比猪红细胞更适合作为人红细胞代用品.结论:改造后的牛红细胞与人血浆相匹配,有可能成为人红细胞代用品.

  • 标签: 牛红细胞 猪红细胞 异种抗原 抗原改造 异种输血
  • 简介:目的探讨在ConA诱导肝细胞损伤过程中的Fas抗原的表达情况以及CsA干预对其损伤的影响。方法尾静脉注射ConA(20mg·kg^-1)于BALB/c小鼠作为试验组;提前半小时予以CsA(25mg·kg^-1)后再按试验组处理作为CsA组。观察血清中ALT、AST含量动态变化及肝组织细胞Fas抗原表达。结果试验组血清中ALT、AST进行性升高,在12h时与对照组、CsA组比较均P<0.01。试验组有大量Fas抗原表达的肝细胞,且数量逐渐增多、信号逐步增强。对照组和CsA组血清中ALT、AST变化不大,肝细胞Fas抗原表达不明显。结论Fas配体-抗原系统介导了ConA所致肝损伤,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激活是其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机理。

  • 标签: FAS抗原 CONA 肝细胞损伤 T淋巴细胞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观察不同方法制备的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Xeno-ADM)埋植物的抗原性差异.方法将猪断层中厚皮片采用胰蛋白酶+tritonX-100等处理,制成Xeno-ADM,分为戊二醛交联的Xeno-ADM1组、网状交联的Xeno-ADM2组、未交联的Xeno-ADM3组、动物先用Xeno-ADM蛋白致敏后再移植交联的Xeno-ADM4组和未交联的异体兔Allo-ADM对照组.分别将移植物埋植于5组共计25只日本白兔的耳部和背部皮下,术后2~32周检测兔血清抗ADMs抗体效价,并观察移植物大体和组织学变化.结果Xeno-ADM4埋植物组血清抗Xeno-ADM蛋白抗体效价最高;排除致敏因素的影响,Xeno-ADM各组血清抗体滴度依次为:Xeno-ADM3组>Xeno-ADM2组>Xeno-ADM1组(P<0.05~0.001);在Allo-ADM组中,有40%的血清样本呈现出抗Allo-ADM蛋白抗体阳性.组织学上,Xeno-ADM移植部位有激烈而持久的炎症反应,明显强于Allo-ADM异体埋植对照组;ADM被降解吸收的程度依次为:Xeno-ADM3>Xeno-ADM2>Xeno-ADM4>Xeno-ADM1>Allo-ADM(P<0.05~0.001),在交联型ADM组易产生异物巨细胞反应.结论Xeno-ADM的免疫原性强于Allo-ADM,诱导宿主产生IgG限制的免疫反应;大张变性的ADM埋植物能降低抗原-抗体反应,减缓炎症免疫反应导致的ADM结构破坏和降解吸收.

  • 标签: 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 抗原性 实验研究 移植 组织学 动物实验
  • 简介:Christiansen等[12]对234例习惯性流产患者的研究中发现,  在习惯性流产与HLA-Ⅱ类分子中的HLA-DR、HLA-DQ相关性研究中显示,  在习惯性流产与HLA-Ⅰ类分子中的HLA-A、HLA-B相关的研究中

  • 标签: 人类白细胞 妊娠相关性 抗原系统
  • 简介:异种器官移植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为异种输血的研究带来了曙光.人与猪的红细胞的血清学和生物化学特性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猪就成为实现异种输血最具可能性的红细胞供体.猪红细胞上存在异种抗原,包括aGal抗原和non-aGal抗原.aGal抗原和人血清中天然存在的抗aGal抗体结合后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在抗体介导的凝集反应中起主要作用.但是non-aGal抗原和人血清中天然存在的抗non-αGal抗体结合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作用也不能低估.经特定修饰、改造以后的猪红细胞,是来源丰富的异种血源.

  • 标签: 研究进展 红细胞 血型抗原修饰 异种输血 同种输血 免疫排斥反应
  • 简介:目的:探讨介入化疗对宫颈癌组织增殖细胞抗原(PCNA)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0例宫颈鳞癌患者。介入化疗前后的宫颈癌组织染色,并观察其PCNA的阳性率。结果:介入后PCNA的积分为2.92。较介入前(4.44)减少.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介入化疗可以抑制宫颈癌细胞的增殖。

  • 标签: 宫颈癌 介入化疗 增殖细胞核抗原 免疫组化
  • 简介: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巨细胞病毒疾病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常见并发症,巨细胞病毒性间质性肺炎是移植后巨细胞病毒疾病的主要类型,如未能及时检出和救治则病死率极高,为探讨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人巨细胞病毒的方法学,指导临床治疗,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法对4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23例,急性髓性白血病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4例,非何杰金氏淋巴瘤3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巨细胞病毒抗原血病的检测,并与巨细胞病毒血清学检测进行了对比,45例中38例患者进行了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2例骨髓移植,5例外周血与骨髓共移植,移植前,对供/受者均进行巨细胞病毒抗体检查;移植后,受者采用本方法进行抗原检查,结果表明,有25例患者发生巨细胞病毒相关性间质性肺炎移植后随访时间为6-28个月(平均时间为18个月),根据巨细胞病毒检测结果进行预防性治疗的患者预后较未进行预防性治疗的患者有明显差异。预防组巨细胞病毒相关的死亡率为1/29,未预防组为12/16,提示采用免疫组化法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进行定期随访监测可更早期、快速的检出巨细胞病毒感染,对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巨细胞病毒抗原血症 巨细胞病毒感染 CMVpp65恶性血液病
  • 简介:目的观察低剂量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诱生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GM^lowDC)对异体抗原的摄取能力,以及负载异体抗原细胞表型和功能的改变。方法对处于增殖期的C57BL/6小鼠单个核细胞(MNC)作氚标记亮氨酸(^3H·Leu)掺入处理,制备^3H—Leu标记的抗原上清液。将此抗原上清液分别与昆明小鼠GM^lowDC和成熟树突状细胞(DC)孵育30、60、90min,检测细胞每分钟放射性荧光闪烁计数(cpm)值;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负载异体抗原前后GM^lowDC表面I^A/I^E、CD80分子的表达情况。分离C57BL/6小鼠的T淋巴细胞,根据加入的刺激因素分组并进行同种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对照组(不加刺激因素)、GM^lowDC组、GM^lowDC+异体抗原组、GM^lowDC+异体抗原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1g(CTLA-4Ig)组。检测各组细胞cpm值,计算刺激指数(SI)。结果加入异体抗原上清液后30、60、90min,GM^lowDC的cpm值均明显高于同时相点的成熟DC(P〈0.05或0.01)。负载异体抗原前,GM^lowDC细胞表面I^A/I^B的表达率为(32±8)%.CD80的表达率为(25±10)%;负载后两者分别为(54±10)%、(7l±18)%.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MLR:GM^lowDC+异体抗原细胞cpm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I〉2.0;GM^lowDC组以及GM^lowDC+异体抗原+CTLA-4Ig组细胞cpm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均〈2.0。结论GM^lowDC具有较强的抗原摄取能力,负载抗原后,细胞在表型及功能上渐趋成熟。应用CTLA-4Ig可阻断其免疫应答效应,建立免疫耐受。

  • 标签: 树突细胞 抗原 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免疫耐受 细胞毒性T淋 巴细胞相关抗原4
  • 简介:为了探讨淋系分化抗原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采用淋系和髓系单克隆抗体,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62例原发性AML进行免疫表型分析.结果表明:¨例除表达髓系抗原外尚有淋系抗原表达(Ly+AML).Ly+AML初诊时肝脾结肿及血像特点与Ly-AML组无显著差异,用标准诱导化疗仅有1例获长期缓解.结论:Ly+AML对常规诱导缓解方案不敏感,选择兼顾ALL+ANL的方案可望提高治疗效果.Ly+AML患者长期生存率低可能与CD34+高表达有关.

  • 标签: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淋系分化抗原 抗原表达 CD34^+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后患者ABO、Rh血型的转变在血液病移植治疗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例非血源关系的供、受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基因分型与血清学方法检测移植前后ABO、Rh血型的表达,追踪移植后患者血型基因型与抗原的转变.结果2例患者分别在移植后第7天与第10天检测到供者的A、Rh(c)基因,第7天与第15天不同程度地表达供者的ABO、Rh血型抗原.结论观察ABO与Rh血型的转变可作为植入证明的检测方法之一,且直观、迅速.

  • 标签: 异基因 造血干细胞 移植 基因型 抗原 转变
  • 简介:目的研究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对人单核细胞表达HLA-Ⅱ类抗原(HLA—DR、HLA-DQ)的影响,探讨单核细胞及HLA-Ⅱ类抗原在单纯疱疹病毒2型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单纯疱疹病毒2型(333株)感染人单核细胞,于感染后1、3、5、7天分别收集细胞,用APAAP法检洲单核细胞HLA—DR、HLA-DQ表达水平。结果单纯疱疹病毒2型感染后1天,单核细胞表达HLA-KR、HLA—DQ抗原水平明显降低,以后逐渐升高,至7天达到对照组水平。结论单纯疱疹病毒2型感染早期能抑制单核细胞表达HLA—Ⅱ类抗原,HSV-2抑制单核细胞表达HLA-Ⅱ类抗原可能是HSV-2入侵机体的手段之。HLA-Ⅱ类抗原在单纯疱疹病毒2型致病及免疫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标签: 单纯疱疹病毒2型 单核细胞 基因表达 HLA-Ⅱ类抗原 宫颈拭子
  • 简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lupus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累及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当肾脏受累并出现临床表现时,称为狼疮性肾炎(Lupusnephritis,LN)。SLE的全过程中约50%~80%合并LN,LN对SLE预后影响甚大,肾功能衰竭是SLE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SLE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的研究认为其发病与遗传因素相关。在LN与遗传因素相关的研究中,又以LN与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leucocyteantigen,HLA)-Ⅱ类基因相关性研究最多。现就HLA-Ⅱ类基因与LN相关性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HLA-Ⅱ类基因 人类白细胞抗原 狼疮性肾炎 ERYTHEMATOSUS 自身免疫性炎症性结缔组织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 简介: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抗原(PCNA)表达的影响。方法有手术指征子宫肌瘤患者40例随机分为米非司酮组和对照组,米非司酮组每日服用10mg米非司酮,连续服用3个月,治疗期间用B超监测子宫及肌瘤体积变化,随后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未经药物治疗即行手术治疗。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组子宫肌瘤组织中PCNA的表达水平。结果经米非司酮治疗后的子宫肌瘤患者其子宫平均体积226.8cm^3,较用药前332.4cm^3明显缩小(P<0.001),最大肌瘤的平均体积68.43cm^3较用药前146.2cm^3明显缩小(P<0.001)。米非司酮组肌瘤组织中PCNA标记指数为(17.885±6.97)%,未服药对照组PCNA标记指数为(31.195±10.10)%,米非司酮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显著性(P<0.001);米非司酮组子宫肌瘤组织PCNA阳性表达强度为Ⅰ级10例,Ⅱ级8例,Ⅲ级2例,Ⅳ级0例,以Ⅰ、Ⅱ级为主,未服药对照组PCNA阳性表达强度为Ⅰ级4例,Ⅱ级10例,Ⅲ级5例,Ⅳ级1例,以Ⅱ、Ⅲ级为主,未服药对照组的PCNA阳性表达强度明显高于米非司酮组(0.01

  • 标签: 米非司酮 子宫肌瘤 瘤组织 PCNA 对照组 阳性表达
  • 简介:为探讨增殖细胞抗原(PCNA)和转铁蛋白受体(Tr)检测在胰腺癌中的意义,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56例胰腺癌、癌旁组织及正常胰腺组织中PCNA和Tr的表达。结果表明,获腺癌受癌旁组织PCNA阳性细胞百分率分别为71.4±3.4%和57.1±6.1%均高于正常获腺组织的37.5±5.8%;癌细胞分化愈差或淋巴结转移,其PCNA过度表达愈多。胰腺癌Tr阳性细胞百分率39.5±4.2%明显高于正常获腺组织的21.6±5.8%,且PCNA与Tr在获腺癌中的表达有一致性关系。PCNA和Tr对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及评估预后是一个较好的指标。

  • 标签: 胰腺癌 增殖细胞核抗原 转铁蛋白受体 检测
  • 简介:目的探索脑胶质瘤诱导分化治疗的潜在用途.方法应用改良MTT法及SP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RA/IFN-γ诱导分化处理前后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特性及Ki-67抗原的表达变化.结果RA/IFN-γ协同诱导分化可明显抑制脑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并明显下调增殖细胞抗原Ki-67的表达(P<0.01).结论RA/IFN-γ协同诱导分化能有效逆转脑胶质瘤细胞的恶性增殖表型.

  • 标签: 脑胶质瘤 诱导分化 维甲酸 干扰素-Γ
  • 简介:背景:慢性荨麻疹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发病机制不明,对治疗可能有抵抗性。最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身免疫方面。目的:研究土耳其慢性寻常型荨麻疹(COU,非物理性、血管炎性或接触性)患者的HLAⅠ类抗原和Ⅱ类抗原并识别易感的HLA抗原。方法:应用两阶段微滴淋巴细胞毒性试验研究55例诊断为COU患者的HLA抗原,设立104例无遗传相关性的健康个体作为对照。结果:研究组HLABw4及HLADQ1抗原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OR2.93,95%CI1.47~5.85,P=0.003及OR7.81,95%CI1.96~28.50,P=0.001),而HLA-A24抗原在对照组中较高(OR0.36,95%C10.15~0.86,P=0.03)。结论:作者提出土耳其人群中HLA-Bw4及HLADQ1抗原可能导致对COU易感,而HLA-A24抗原则可能起保护作用。

  • 标签: HLAⅠ类抗原 慢性荨麻疹 Ⅱ类抗原 土耳其 寻常型 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