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康德道德哲学可以从如下要点来理解:道德哲学的目标和方法,善意志、道德价值和义务,义务与对道德法则的尊重,绝对命令与假言命令,普遍的自然法则公式,人性公式,自主性公式,目的王国公式,诸公式的统一,自主性,德与恶,对康德道德哲学的定位。以这些要点为线索,本文简要介绍了当代解读康德道德哲学的主流观点,梳理了对各要点的理解中存在的争议,由此反映了对康德道德哲学的前沿研究动态。

  • 标签: 康德 道德哲学 诠释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康德认为人对动物负有间接义务,康德主张对动物的义务,本节集中讨论康德关于动物的非人格存在、不作为直接的道德关系对象、但人类对动物背负间接义务的思想

  • 标签: 动物道德 地位说 康德动物
  • 简介:康德道德观是其批判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在道德自律的基础上,就道德与幸福、理性与自由、动机与效果等问题阐述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激励人们对道德世界、至善境界的追求,但同时也反映他道德学说的两面性。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对康德道德学说的矛盾性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 标签: 道德 理性 至善
  • 简介:康德认为人对动物负有间接义务,康德主张对动物的义务,本节集中讨论康德关于动物的非人格存在、不作为直接的道德关系对象、但人类对动物背负间接义务的思想

  • 标签: 动物道德 地位说 康德动物
  • 简介:本文将借助康德的认识理论,构造一个康德式的道德程序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道德律是管理准则的程序,该程序要求准则中的关切及其满足方式获得从小群体到大群体再到所有理性行为者共同体的逐渐承认。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尤其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提示了这种理论的可能性,但这两本书的重点在于描述一种批判的道德理论与其他独断论的道德理论的区别,而没有着力阐述批判的道德理论是如何运用的,本文试图弥补这一不足,因此虽不是康德明确论述的,但依然是康德式的。第一节说明认识的程序论,第二节提出道德程序论,第三节将此理论与若干竞争理论对照。

  • 标签: 认识的程序论 道德的程序论 管理准则 承认的外部协助
  • 简介:康德批判哲学的真正贡献在于区分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从而确定了人类理性认识的界限,同时开启了人类理性的道德可能性。康德对人类政治问题的思考,同样没有离开批判哲学所制定的思维方向和道路,因此,对康德政治哲学的正确理解和阐释,唯有将其置于康德批判哲学所开创的总体视野内才是可能的。

  • 标签: 政治哲学 康德 道德 批判哲学 人类理性 本体世界
  • 简介:《圣经》是基督教最原始、最权威、最重要的经典,也是其教义、信仰、道德、历史和崇拜仪式等的根源和汇聚。康德道德宗教在对基督教的道德建构中,尤以对其经典《圣经》的道德化诠释为首要和核心。本文立意探讨其诠释《圣经》的必要性、可能性和可行性等多重原因,并对其诠释《圣经》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思想做了较为详尽地分析和比较,从而揭示康德释经学在神学和哲学中引发的启蒙意义和深远影响。

  • 标签: 康德 《圣经》 道德诠释
  • 简介:康德道德目的论系统不仅是其目的论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其实践哲学中的一个独立理论。在结构上,这个系统包含两个部分:作为形而上学基础的目的王国系统和作为形而上学理论的道德目的学说及实用目的学说。在内容上,目的王国系统是一个资格体系,其质料是作为自在目的的理性存在者,其形式是定言命令的目的公式,其完整规定类比于自然王国系统。虽然人能够在目的王国中作为自在目的而实存,但是他毕竟是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在现实中要实现自己的道德性必须克服感性欲望按照道德目的去行动。以此为基础,道德目的学说的质料是作为德性义务的"同时是义务的目的",其形式是德性学说的至上原则,其系统建构以德性义务系统为基础。从属于道德目的学说的实用目的学说以实现幸福为最后目的,以经验性的明智原则为形式,并不能构成一个系统。

  • 标签: 目的王国 自在目的 道德目的 实用目的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3-09
  • 简介:伏尔泰、卢梭认为保留上帝只是为了道德的需要到了康德那里也就成了一种实践理性的公设,康德与伏尔泰、卢梭一样都不相信上帝,就使得在道德中得不到的幸福不仅在宗教中得到补偿

  • 标签: 宗教精神 康德美学 精神道德
  • 简介:一问题的引出:关于"法权论"与"道德形而上学"关系的争论近年来,康德的《法权论》引起了一些学者的关注和兴趣,围绕着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讨论:康德为何把法权论作为道德形而上学的第一部分,《法权论》和《道德形而上学》究竟是何种关系;康德如何在绝对命令的基础上建立法权(正当)形而上学,法权(正当)的普遍原则与绝对命令的关系如何,它对应着绝对命令的哪个公式等。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立法权 哲学关系 康德 绝对命令 普遍原则
  • 简介:康德在他的《实践理性批判》中、在他的批判哲学的理论背景下通过对上帝存在的道德目的论证明而成功地构建起了自己的道德宗教,本文认为康德的宗教思想应该基本区分为道德宗教与道德神学这样两个基本阶段,康德通过在实践理性基础上构建一种有关上帝存在的道德目的论的证明发展了一种道德宗教

  • 标签: 人性论康德 宗教进展 康德道德
  • 简介:在古希腊时期,人类早期的哲学思想家就提出了"人是什么?"的著名哲学命题,但在众多探讨人这个重要命题的哲学思想家中,卢梭与康德是最突出的两位:一位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思想的先驱者,一位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他们都以思想敏锐、见解睿智、分析深刻而著称。细细研读他们的思想,不难发现在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联系。考察他们的哲学思想,可以发现康德哲学中有卢梭思想的再现,从求同存异中不难理解康德批判哲学体系最后所要建构解决的"人是什么?"的终极目标。

  • 标签: 自由 道德
  • 简介:在魏晋玄学中,王溺的哲学思想起了奠基者的意义,他的哲学比较好地表达了魏晋玄学的主题,也比较好地实现了儒道思想的会通;既建立了自己本体论哲学,也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现实关怀以及价值主张。与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中的康德思想比较,存有许多相通之处。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他的自由境界、道德追求以及价值取向和魏晋玄学有许多可比性,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就构成了两者超越时空的对话。

  • 标签: 崇本息末 崇本举末 消极自由 积极自由 以无为本 信仰上帝
  • 简介:康德哲学是德国古典哲理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作为一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哲学家,在其思想理论体系中,三大批判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康德对于法律与道德的思考,是打开其法哲学的一把钥匙。本文从康德法的定义、道德法则去浅析,从而深化理解法与道德的关系。

  • 标签: 康德 法哲学 法律 道德
  • 简介:康德的直观理论是由感性直观、想象力和智性直观三个层次构成的。直观在第一批判和第三批判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在《实践理性批判》和其他道德哲学的著作中,康德明确拒斥了直观的作用,这种拒斥集中体现在《实践理性批判》的分析论中。然而直观在康德道德哲学中仍然以一种间接的方式发挥着作用,即康德借助于类比和象征,用可直观之物来表现不可直观之物。从象征的角度也可以理解康德提出的"德性义务的图型"这一看似自相矛盾的概念。

  • 标签: 直观 道德 图型 类比 象征
  • 简介:康德道德律强调人类理性为自身立法,并认为有理性的人应自觉遵守这种道德法则即道德的意志自律。这种在实践中启迪道德良知和追寻人们心中的道德理想的思想观点,对解决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迷惘和道德危机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 标签: 康德 道德律 现代启示
  • 简介:为了解释财产权的起源,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中批判了当时流行的相关理论并选择了诉诸许可法,这使之既不同于格老秀斯式的契约财产理论,也不同于洛克式的劳动财产理论。通过追溯许可法在12世纪教会法学家那里的用法,可以看出康德立足于一个传统之中;而通过回顾康德在不同时期对许可法概念的使用,它的意义在康德思想中的转变及其原因被揭示了出来,《道德形而上学》中的许可法也被表明为是对应于自然法一般性禁令的授权规则。

  • 标签: 许可法 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 法权 一般性禁令
  • 简介:启蒙运动使人们开始质疑道德本身的合理性问题,康德之前的哲学家主要从感性和理性两个角度来论证道德的合理性。康德认为这两派各有弊端,主张道德合理性的论证要植根于人的理性本质之中,采用一种完全形而上学式的方式论证。同时,康德的观点也面临着挑战。

  • 标签: 理性 道德合理性 善良意志 绝对命令 自由
  • 简介: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试图从人性的本质和意义中寻找道德哲学的基石,解决道德何以可能的问题,目的是为人类的道德寻找坚实的基础。细读这本真正伟大的小书,从严谨的论证和思辨的话语中读出了康德内心无比焦虑的心情。细细玩味,深感康德:焦之也深,言之也切;虑之也远,说之也详。哲学植根于生活并指导生活,因此它必然关注生活。每个时代的哲学家,都在关注着他生活的时代,并关注着那个生活时代的问题。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 原理 焦虑 生活时代 道德哲学
  • 简介:道德信仰学说是康德进行批判哲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对其整个哲学具有重要的定向作用。而在前批判时期,康德经历了从莱布尼茨一沃尔夫学派的神正论者到理性的道德信仰论者的转变历程,而这一转变对康德最终提出道德信仰的形而上学具有关键的奠基意义。

  • 标签: 康德 前批判时期 信仰的道德 道德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