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定量CTQCT)是利用临床CT扫描的图像经过体模校准,进行骨密度和体成分精准测量的方法。目前CT机在我国各级医疗机构得到普及,CT扫描和重建技术飞速发展,QCT技术也从骨密度测量扩展到体成分和肝脏脂肪含量测定。我国近年来积极开展QCT的临床应用和科研,探索QCT在骨质疏松、肥胖和脂肪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科研价值,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QCT的临床应用还远未普及。积极开展QCT的应用是对我国现在大量CT检查的附加利用,不增加受检者的辐射剂量,不增加扫描时间,做到一次检查多个结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科研价值。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定量CT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CT设备的进一步普及,体检和诊疗需求进一步增加,CT扫描在胸部检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定量QCT技术的出现,挖掘了胸部CT扫描的潜在价值。胸部CT扫描结合QCT技术在肺部疾病及骨密度等方面获得不断探索应用。本文对QCT在基于胸部CT检查图像中的应用现状进行整理分析。

  • 标签: QCT 体检  脂肪定量 骨密度
  • 简介:摘要低剂量胸部CT是肺癌筛查的首选方法,而定量CTQCT)是利用CT数据进行对第1~2腰椎骨密度,肝脏脂肪含量和第2腰椎水平腹部脂肪面积等进行测量的方法,二者结合可以应用于健康管理,可以在筛查肺癌同时,进行骨质疏松,脂肪肝和肥胖的评价。中国健康定量 CT 大数据项目是前瞻性队列研究,已经采集了6万多人的低剂量胸部CTQCT的数据,以及体检人体参数和血常规检查结果。通过分析这些大数据,他们总结出中国人群男性和女性的骨密度正常值和骨质疏松患病率,同时分析了腹内脂肪含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以及骨密度与血清蛋白的相关性。中国健康定量 CT 大数据项目的实施表明低剂量胸部CT结合QCT在健康管理的应用前景和科研价值。

  • 标签: 低剂量胸部CT 定量CT 骨密度 脂肪 肥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定量CTQCT)测量鹅肝脂肪含量的准确性,并评估管电压变化对QCT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2017年1至3月选取22只朗德鹅,采用过量饲喂的方法建立脂肪肝模型。对实验动物进行两次QCT扫描,管电压分别为80和120 kV,其他扫描参数相同。分别在肝脏左叶、右上叶、右下叶的中心区域放置1个ROI,测量并计算肝脏脂肪含量体积百分比(Fat%QCT)。扫描后即刻处死实验动物,完整取出鹅肝,分别在ROI对应区域取样,采用生化萃取法测量样本的脂肪(甘油三酯)含量,并计算得出脂肪体积百分比。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法分别计算80 kV和120 kV组QCT测得的Fat%QCT与生化萃取法测量结果的相关性。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80 kV和120 kV组Fat%QCT的差异,并采用Bland-Altman分析法观察两组Fat%QCT的一致性。结果80 kV组和120 kV组QCT测得的Fat%QCT均与生化萃取法测量结果呈正相关,rs分别为0.936(P<0.001)和0.927(P<0.001)。80 kV和120 kV两组Fat%Q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41,P=0.888)。Bland-Altman分析显示80 kV和120 kV组QCT测量的Fat%QCT差值均数为0.20%。结论以生化萃取法为参考标准,低剂量80 kV和标准120 kV两种管电压条件下,QCT测量鹅肝脏脂肪含量均准确可靠。

  • 标签: 脂肪肝 定量CT 管电压 动物实验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通过与同期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作对照,评价定量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QCT)成像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78例,利用QCA和QCT测量同一病变的最小管腔直径、最小管腔面积、参考直径、参考面积、靶病变长度、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等指标,比较2种方法结果的相关性及一致性。结果78例患者中,存在明显冠状动脉病变62例(79.49%),QCT和QCA一致认为重度狭窄(〉75%)的节段共为47段,其中右冠状动脉15段,前降支27段,回旋支5段。QCT和QCA测量的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测量最小管腔直径、参考直径、参考面积、靶病变长度和直径狭窄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QCT和QCA测量最小管腔直径,靶病变长度,参考直径,参考面积,直径狭窄率一致性较好(0.5≤rc≤0.85),最小管腔面积、面积狭窄率则一致性不佳(rc〈0.5)。结论QCT检查能良好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可用于术前即可指导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球囊和支架的选择。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冠状血管造影术 冠状动脉疾病 对比研究
  • 简介:目的定量分析不同病理基础肺空洞的CT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与病理证实的98例各类肺空洞病变的CT资料,其中,肺脓肿17例,肺结核30例,肺霉菌病3例,原发性肺癌37例,转移性肺癌8例,Wegner’s肉芽肿3例。逐例记录病灶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对病灶大小及空洞壁的CT值变化进行测量。比较不同病变空洞壁厚度和CT值强化幅度。t检验及X^2检验统计分析相关数据。结果各组不同病变的空洞其内、外壁不同形态出现率比较及空洞内容物出现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偏心空洞以肺癌为主,占70%,与其他各组比较相差显著(P〈0.01);肺癌与各组间空洞壁厚度相差显著(P〈0.05),空洞壁CT值强化幅度在肺癌与其他各组比较相差显著(P〈0.05)。结论肺部空洞性病变有无偏心、空洞壁CT增强幅度及空洞壁厚度对鉴别良、恶性空洞有意义。

  • 标签: 肺空洞 肺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目的通过对昆明地区绝经后妇女腰椎定量CTQCT)测定值进行分析,以探讨昆明地区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变化的规律,不同年龄段骨质疏松症(OP)的检出率。方法以出生并生活在昆明市区的50—79岁、绝经1年以上的社区女性208例为研究对象,用定量CT法测量其腰。至腰,的骨密度(BMD)。结果绝经1年以上的妇女BMD均值均进入骨质疏松期,随着年龄的增加其BMD均值逐渐降低,且昆明地区绝经后妇女各年龄段的BMD均值均较北方同年龄段人稍低,绝经后妇女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增高(P〈0.01),其中50~59岁年龄段上升速度较快,60岁以后上升速度明显趋缓。结论QCT诊断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准确性及可重复性,昆明地区绝经后妇女骨密度均值稍低于北方同年龄组,骨质疏松的程度稍重一些,昆明地区绝经后妇女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增高,明显增高年龄段主要在55~59岁。

  • 标签: 绝经后妇女 QCT 骨质疏松症 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性别中老年人各腰椎体脂肪含量(fat fraction,FF)、R2*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通过MRI脂肪定量技术测量40例中老年人(男女各20例)共200个腰椎体的FF、R2*值,通过定量CT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量腰椎各椎体BMD,采用SNK检验比较不同性别腰椎各椎体BMD、FF和R2*值,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性别间腰椎BMD、FF和R2*值。Spearman相关分析不同性别腰椎各椎体FF、R2*值与BMD的相关性。结果不同性别中老年人L1-L5各椎体间BMD、R2*比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各椎体间F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女性中老年人L4FF、L5FF均大于L1FF,男性L4FF大于L2FF。男、女两组腰椎体BMD、FF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R2*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男性腰椎体R2*大于女性。不同性别中老年人腰椎BMD与FF值均呈负相关(rs男=-0.76,rs女=-0.77,P均<0.05),与R2*值均呈正相关(rs男=0.56,rs女=0.45,P均<0.05)。结论中老年人腰椎体BMD与FF、R2*值有一定相关性,且中老年女性R2*小于男性,同时中老年人下腰椎FF值较上腰椎高。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定量CT 骨密度 脂肪分数 R2*
  • 简介:摘要我国是乙肝高发区,其中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的共同特征,也是慢性肝病发展为肝硬化的中间阶段1。因此早期定量诊断肝纤维,对于提高治疗以及逆转,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2。临床将肝脏活检作为诊断肝纤维的黄金标准,但因其有创性,临床应用受限。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临床提出可采用无创影像定量检查,其应用价值显著。本文中重点分析CT、磁共振(MR)扫描技术用于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并对各种诊断方法进行综述分析,为之后临床诊断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 标签: 核磁共振 定量诊断 肝纤维化
  • 简介:目的探讨健康成人腰椎椎体CT值的大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非腰椎疾病患者进行腰椎多层螺旋CT扫描,测量各腰椎椎体的CT值,比较不同年龄组、性别及腰椎不同节段椎体CT值的差异。结果(1)相同节段腰椎椎体的CT值的男女性别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节段腰椎各椎体的CT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相同节段腰椎椎体不同年龄组之间椎体C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年龄增大椎体CT值逐渐减小。结论腰椎椎体CT值随着年龄增大不断减小,且女性减小幅度比男性大。诸腰椎椎体的CT值中,L3椎体CT值最小(151±56)Hu。本研究通过对腰椎椎体CT值的测量及其随年龄、性别等变化的规律的研究以期对骨质疏松诊断和预防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为健康人的正常腰椎CT值数据库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数据。

  • 标签: 腰椎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测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人健康成人颈椎和腰椎体积骨密度值(vBMD)分布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2014年12月—2016年1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招募770名健康志愿者,其中男329名,女441名,年龄21~59岁。志愿者按年龄分为4组:A组(21~30岁)142人,B组(31~40岁)262人,C组(41~50岁)263人,D组(51~60岁)103人。采用日本TOSHIBA 128排CT机对志愿者行颈椎和腰椎定量CT扫描,并使用Mindways骨密度测量软件测量C2~C7、L2~L4椎体的vBMD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比较颈、腰椎中vBMD在不同性别、年龄组、节段的分布情况,男性、女性颈腰椎间各椎体vBMD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男性志愿者C2~C7和L2~L4椎体vBMD分别为(288.40±60.63)、(275.71±56.33)、(283.91±59.62)、(278.95±53.76)、(253.38±49.99)、(217.94±44.96)和(151.64±31.74)、(145.22±31.77)、(147.16±35.81)mg/cm3,女性志愿者分别为(329.24±74.34)、(313.88±67.86)、(328.54±73.40)、(323.22±72.53)、(286.44±66.36)、(251.53±58.63)和(168.50±37.10)、(160.78±37.00)、(162.81±37.10)mg/cm3。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颈椎及腰椎的体积骨密度值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志愿者同一年龄组内比较:C2~C7不同椎体的vBMD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L2~L4不同椎体的v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女性志愿者同一年龄组内比较:C2~C7不同椎体的vBMD均呈下降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组L2~L4各椎体的vBMD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年龄组vBM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无论是男性或女性志愿者,在任何年龄组,颈椎vBMD均>200 mg/cm3,腰椎vBMD值均<200 mg/cm3,颈椎vBMD值均高于腰椎(P值均<0.01)。男性、女性颈腰椎不同椎体间vBMD值均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男性=0.509~0.968, r女性=0.658~0.976, P值均<0.01);男性中,r颈椎间=0.667~0.928,r腰椎间=0.850~0.968,r颈椎与腰椎间=0.509~0.675;女性中,r颈椎间=0.754~0.933,r腰椎间=0.956~0.973,r颈椎与腰椎间=0.658~0.752;颈椎间或腰椎间vBMD相关系数均高于颈腰椎之间相关系数。结论颈椎和腰椎vBMD在不同性别、年龄、节段分布存在差异,但各椎体vBMD均存在中-强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临床监测骨质疏松、评估骨折风险提供参考数据。

  • 标签: 骨密度 体积骨密度 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定量CT 颈椎 腰椎
  • 简介:摘要目的对在体检人群中应用定量CTQCT)技术测量肝脏脂肪含量的可重复性进行评估,为QCT应用于临床肝脏脂肪含量测量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4—7月,连续抽取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健康管理科行QCT检查的291例体检者,男性214例(73.5%),女性77例(26.5%),年龄(48.7±11.0)岁。采用QCT工作站测量体检者的肝脏脂肪含量,由3位测量者(A、B、C)在QCT工作站上独立测量肝脏脂肪含量,测量者A在2周后重复测量1次,测量者A两次测量结果取均值作为其最终测量结果。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计量资料,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测量者间和测量者内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结果测量者A的第1次测量结果为(10.46±5.55)%,第2次为(10.66±5.59)%,最终结果为(10.56±5.51)%;测量者B、C测量结果分别为(10.70±5.45)%、(10.86±5.77)%。测量者A、B、C之间肝脏脂肪测量结果的ICC=0.960(95%CI:0.951~0.967,P<0.001)。测量者A的2次肝脏脂肪测量结果ICC=0.953(95%CI:0.941~0.962,P<0.001)。均ICC>0.75,一致性均较好。结论在测量方法一致的前提下,采用QCT工作站测得的肝脏脂肪含量结果在测量者间和测量者内都具有良好的重复性,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 标签: 定量CT 脂肪肝 结果可重复性
  • 简介:摘要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肺气肿和气道壁增厚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下降,急性加重率和死亡率升高等显著相关。因此开展了大量针对COPD患者及肺功能正常吸烟者关于肺气肿和气道壁增厚情况的研究。受试者行胸部CT检查后,将图像导入分析软件,定量测量基于全肺像素CT直方图上第15百分位点对应的CT值等的肺气肿情况和基于管腔周长为10 mm的气道的管壁截面积平方根等的气道壁增厚情况,并分析肺气肿和气道壁增厚的程度、分布、所占比例以及与临床的相关性,从而协助COPD的早期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情况等。有助于COPD的早期识别、病情评估和管理,减轻对患者及社会造成的影响和负担。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肺气肿 CT定量测定 气道壁增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能谱CT物质分离技术在早期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疗效定量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32例早期足部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前、后的能谱CT图像,采用物质分离技术获取尿酸(钙)基物质图,两名医师双盲法分别测量治疗前、后第一跖趾关节周围的尿酸盐沉积浓度。对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尿酸浓度与尿酸盐沉积浓度分别进行配对t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治疗后血尿酸浓度下降值与尿酸盐沉积浓度下降值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能谱CT所测关节周围尿酸盐沉积平均浓度为(1 178.78±11.63)mg/L,血尿酸平均浓度为(421.59±115.27)μmol/L。治疗后能谱CT尿酸盐沉积平均浓度为(1 162.55±9.50)mg/L;血尿酸平均浓度为(309.41±87.59)μmol/L。治疗后血尿酸浓度与能谱CT所测第一跖趾关节周围尿酸盐浓度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P<0.01);治疗前、后血尿酸浓度差与能谱CT尿酸盐浓度差有相关性(r=0.53,P<0.01)。结论能谱CT成像能够通过测定第一跖趾关节周围尿酸盐沉积浓度在治疗前后的改变,对早期痛风降尿酸治疗的疗效进行定量评价,为临床的治疗与监测提供依据。

  • 标签: 关节炎,痛风性 能谱CT 降尿酸治疗 疗效评估
  • 简介:目的探测C臂锥形束CT对颅内血肿的定量检测能力。方法于小气球内装对比剂与水的混合物模拟颅内血肿,并按体积分为9组,每组分别接受3次MSCT和3次C臂锥形束CT扫描,将两种成像技术所得图像进行MPR,采用西门子公司的体积测量软件对每组测量3次,计算与真实体积的偏差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于形态规则的血肿,C臂锥形束CT测量血肿体积的准确率较高,与实际血肿体积和MSCT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形态不规则的血肿,在测量〈30ml或〉60ml的血肿体积时,C臂锥形束CT测量体积与实际体积相比存在误差(P〈0.05);测量体积为30-60ml血肿时,C臂锥形束CT测量体积与实际体积基本一致(P〉0.05);MSCT测量体积准确率明显高于C臂锥形束CT(P〈0.05)。结论合理选择C臂锥形束CT颅内血肿定量检测范围,在介入诊治中有效监测颅内出血。

  • 标签: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放射摄影术 脑出血 血肿
  • 简介:     摘要:目的:比较双能X线吸收测量(DXA)和定量CTQCT)对老年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于2022年6月-2022年12月在济南市中心医院对120例患者进行骨质疏松检查,包括50-60岁之间的60例患者,60例60岁以上患者分别进行定量CT和双能X线检查,通过比较两种技术的诊断效果,观察两种技术的优缺点以及两种不同诊断效果的差异性。结果:60例患者经诊断后,运用QCT对OP(骨质疏松症)检出率为44%(男性为32%,女性为45%) ,DXA 的检出率为17%(男性为14%,女性为24%),因此QCT的检出率高于DXA。结论:两种检查技术都能为骨质疏松症提供有效的诊断价值依据。特别是QCT对疾病的发展准确性更高,医生可以更全面地判断患者的骨密度情况,并依据这些诊断结果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满足中国人群的需求,使测量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更符合中国国情。综上所述,定量CT在临床实践中具有显著优势,有望逐步取代双能X线作为常用骨质疏松症检测的标准方法。

  • 标签: 双能X线吸收法 定量CT 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腰椎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中国成年男性人群定量CTQCT)脊柱骨密度正常参考值和中国不同地区骨密度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华中和西南6个地区接受低剂量胸部CT肺癌筛查的男性人群,采用Mindways 公司的QCT系统测量腰椎椎体的骨密度。以10岁为1个年龄段,计算骨密度均值和下降率,按美国放射学院脊柱QCT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统计骨质疏松患病率。结果纳入男性50 682例,年龄为(50.2±12.8)岁(20~98岁)。中国男性总体脊柱QCT峰值骨密度(173.11±28.56)mg/cm3,出现在20~29岁,然后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在70岁之前,华南地区男性骨密度相对较高,华中和西南地区较低,东北、华北和华东地区居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70~79岁和≥80岁2个年龄段各地区男性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国男性脊柱QCT骨密度总体下降约46.92%,40~49岁年龄段下降明显加速。≥50岁男性骨质疏松总体患病率约为11.42%,其中西南地区和华中地区患病率较高(分别为14.72%和13.87%),华北和华南地区较低(分别为8.53%和7.71%)。结论建立了中国成年男性人群的脊柱QCT骨密度范围,华南地区骨密度值最高,华中地区骨密度值最低。

  • 标签: 骨质疏松 骨密度 男性 定量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