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膜诱导技术联合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足部复合缺损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7例足部复合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0~73岁[(38.9±16.3)岁]。前足复合缺损5例,中足1例,后足1例。跖骨缺损9块,内侧楔骨缺损1块,跟骨缺损1块。创面缺损面积为6 cm×5 cm~70 cm×35 cm。Ⅰ期行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万古霉素骨水泥植入。观察皮瓣成活、并发症情况。Ⅱ期行骨水泥取出,诱导膜内植骨。观察植骨间隔时间、骨愈合时间。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2~54个月[(33.8±9.7)个月]。Ⅰ期术后7例皮瓣均成活,皮瓣臃肿3例;1例后足跟骨复合缺损术后反复感染,予以清创处理。Ⅱ期植骨6例,植骨间隔时间2~4个月[(2.8±0.9)个月];骨愈合时间3~7个月[(4.7±1.2)个月]。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为63~92分[(82.1±8.7)分],与术前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优1例,良5例,中1例。术后1块跖骨骨不连,其余8块植骨均顺利愈合。结论膜诱导技术联合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是修复足部复合缺损的有效方法,能较好地修复软组织和骨缺损,恢复良好的行走功能。

  • 标签: 外科皮瓣 足损伤 显微外科手术 膜诱导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腓骨头复合组织瓣重建小儿外踝骨和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2019年5月,共收治合并骨骺损伤的外踝骨及软组织缺损患儿5例,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3~12岁;右侧3例,左侧2例;均为外踝软组织缺损并伴骨质缺损、外露,软组织缺损范围2.0 cm×2.0 cm~6.0 cm×9.0 cm;骨缺损长度1.0~4.0 cm。设计腓骨头复合组织瓣同时重建外踝及其邻近软组织缺损。供区4例直接缝合,1例植皮修复。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外观、质地、弹性及颜色是否与周围近似,双下肢是否等长,关节有无畸形、依据美国外科协会(AOFAS)制定的足踝功能评价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影像学改变,供区膝关节有无畸形发生,有无疼痛和腓总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是否影响膝关节屈伸活动。对患儿手术前与末次随访踝关节活动度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术后复合组织瓣均成活,无血运障碍。所有患儿随访6个月~4年,皮瓣颜色、弹性较好,无瘢痕挛缩。踝关节无畸形,行走及负重功能恢复,背伸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37±1.12)°、(16.01±5.27)°(t=4.83),跖屈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1.35±1.96)°、(37.81±6.49)°(t=8.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AOFAS足踝功能评判标准评估:优3例,良2例。外踝骨骺无早期闭合,发育状况与健侧肢体大致同步。供区膝关节屈、伸活动度无影响,无畸形,稳定性较好。依照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标准评估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优4例,良1例。结论腓骨头复合组织瓣能够同时重建小儿外踝骨骺及邻近软组织缺损,重建的外踝和小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同步,是重建小儿外踝缺损的较好方式之一,但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 标签: 腓骨头 复合组织瓣 外踝 重建 小儿
  • 作者: 王福珍 董晓艳 邢行 王燕 王静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10-24
  • 出处:《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21年第04期
  • 机构: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手足外科,山东 潍坊 262500,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普外科,山东 潍坊 262500,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山东 潍坊 262500,山东省青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妇产科,山东 潍坊 262500,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小儿外科,山东 潍坊 262500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髂骨复合组织瓣修复儿童足跟骨及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2月至2019年11月,采用骼骨复合组织瓣修复足跟复合组织缺损患儿4例,其中男3例,女1例;年龄6~14岁;右侧3例,左侧1例。均为足跟缺损,伴骨质缺损、外露,软组织缺损范围1.5 cm×1.5 cm~5.0 cm×8.0 cm,跟骨缺损长度2.0~4.0 cm。设计髂骨复合组织瓣修复跟骨及邻近软组织缺损,供区全部直接缝合。随访观察皮瓣早期及长期变化情况。依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制定的踝-后足评分表评价足跟术后功能。与健侧踝关节活动度比较,评价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状况。对比患侧和健侧跟骨X线片,了解足跟、足弓发育状况和健侧肢体是否同步。结果术后复合组织瓣均成活,无血运障碍。所有患儿随访1~3年,皮瓣颜色、弹性较好。1年后足跟负重处发生胼胝化,与健侧组织近似。足跟功能评价优3例,良1例。踝关节无畸形,行走及负重功能恢复。末次随访患侧与健侧踝关节活动度对比,患侧踝关节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对比双侧跟骨X线片,患侧足跟、足弓发育状况和健侧肢体基本同步。结论采用髂骨复合组织瓣修复足跟结构性缺损,最大程度的恢复了足跟结构的完整性及足部功能,近期疗效满意,是重建小儿足跟缺损的较好方式之一。其远期疗效需要进一步随访观察。

  • 标签: 髂骨 复合组织瓣 跟骨 修复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桡侧副动脉穿支骨皮瓣修复手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科收治9例手部掌、指骨及皮肤复合组织缺损患者,采用桡侧副动脉穿支骨皮瓣修复,皮肤缺损面积3.5 cm×5.5 cm~4.5 cm×8.5 cm,骨缺损长度3~6 cm。皮瓣切取面积4.0 cm×6.0 cm~5.0 cm×9.0 cm,骨瓣切取大小3.0 cm×1.0 cm×1.0 cm~6.0 cm×1.5 cm×1.0 cm,皮瓣均携带臂后侧皮神经,骨瓣和受区的掌、指骨采用交叉克氏针固定,皮瓣的桡侧副动脉及伴行静脉和受区的桡动脉腕背支、头静脉吻合。术后观察皮瓣存活情况,门诊随访观察骨移植端愈合情况、皮瓣存活质量、皮瓣的感觉恢复情况及指关节的屈伸功能。结果术后9例桡侧副动脉穿支皮瓣全部存活。随访6~24个月,全部病例的骨移植端均愈合良好,皮瓣外形良好,无臃肿,皮瓣的两点分辨觉为8~12 mm,平均10.2 mm。手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优7例,良2例。上臂皮瓣供区仅留线状瘢痕,功能无影响。结论桡侧副动脉穿支骨皮瓣切取方便,操作简单,可同时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及掌、指骨缺损,缩短治疗时间,对供区损伤小,临床疗效满意。是一种修复手部骨及皮肤软组织复合缺损的良好方法。

  • 标签: 外科皮瓣 指骨 掌骨 桡侧副动脉穿支 复合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颞区域不同程度复合组织缺损的修复方式。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3例因耳颞区恶性肿瘤或反复感染形成窦道手术后出现耳颞区不同程度巨大复合组织缺损而行修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患者的肿瘤或病灶完整切除后,根据手术切除后于耳颞区留下不同程度的复合组织缺损的位置和特点分别实施耳后舌形瓣转移修复、吻合血管蒂游离背阔肌皮瓣转移修复、Ⅰ期头皮扩张Ⅱ期病变清除腹部脂肪术腔充填修复,术后皮瓣全部成活修复效果良好。结论耳颞区解剖复杂涉及头颈及侧颅底重要血管神经结构,术后形成的由皮肤、肌肉和骨组织组成的巨大复合组织缺损多需一期修复,应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选择修复方法,达到彻底切除肿瘤、清除病灶同时覆盖术腔修复缺损的目的。

  • 标签: 耳外科手术 修复外科手术 外科皮瓣
  • 简介:[摘要] 目的:评价光固化复合树脂对于牙体楔形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分析治疗干预办法及其临床应用效果,70例牙体楔形缺损患者为研究样本资料,在2018.01~2021.07研究时间段,分层随机化分组,对照组/35(玻璃离子水门汀修复),实验组/35(光固化复合树脂修复),对比患者(1)修复成功率;(2)修复失败原因。结果:(1)修复成功率:相较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修复成功率有显著改善趋势,(P<0.05);(2)修复失败原因:填充体脱落为修复失败的主要原因,对照组填充体脱落率5/35(14.29%),实验组填充体脱落率0/35(0.00%),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于牙体楔形缺损,实施光固化复合树脂治疗干预,修复效果显著,可积极提升患者牙齿美观度,改善咀嚼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光固化复合树脂 牙体楔形缺损 修复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吻合血管的腓骨(皮)瓣移植修复上肢软组织及大段骨骼、肌腱等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自2015年4月至2019年6月,共收治上肢大段骨缺损患者7例,男5例,女2例;年龄14~52岁,平均31.5岁;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皮肤、血管、神经、肌腱等组织缺损。根据软组织缺损种类、部位和大小(长短)情况做好术前设计,修复骨、软组织缺损的同时,自小腿供区取材修复血管、神经、肌腱组织缺损。术后定期随访。结果7例患者腓骨(皮)瓣均成活良好,经平均15(8~36)个月随访,患者肢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供区无任何并发症发生,治疗效果满意。按Enneking系统进行评分,平均为25.9分:优4例,良3例。结论吻合血管的腓骨(皮)瓣游离移植特别适合上肢的大段骨(皮)缺损修复,并且可一个供区同时解决皮肤、血管、神经、肌腱等组织缺损问题,修复效果好。

  • 标签: 腓骨(皮)瓣 上肢 大段骨缺损 软组织缺损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LTPF)联合同种异体肌腱一期修复儿童足背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采用ALTPF联合同种异体肌腱一期修复儿童足背复合组织缺损7例,患儿年龄4~9岁。软组织缺损面积为5.0 cm×12.0 cm~8.5 cm×16.0 cm,其中创面累及踝关节4例。合并趾长伸肌腱缺损3条2例、4条4例、5条1例,缺损长度5~12 cm。急诊清创后行VSD处理或人工真皮覆盖创面7~14 d,创面清洁后一期进行修复重建。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外形及足趾功能。结果术后7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3例于术后4~11个月行皮瓣修薄与肌腱松解术。术后定期随访4个月~2年,平均10个月。皮瓣外形优良,足趾远侧趾骨间关节伸展范围(50±5)°~0°,供区均无功能和感觉障碍。结论应用ALTPF联合同种异体肌腱一期修复儿童足背复合组织缺损,可将供区损害控制到最低,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 标签: 儿童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同种异体肌腱 足背 软组织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血管蒂的髂骨复合组织瓣在四肢骨与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1月至2019年7月,共收治四肢骨和软组织缺损15例,男12例,女3例;年龄20~55岁,平均37.5岁;其中胫骨缺损5例,腓骨缺损2例,跖骨缺损6例,桡骨缺损2例。均择期采用携带旋髂深血管及旋髂浅血管的双血管蒂的髂骨复合皮瓣进行移植修复,一期清创加骨皮瓣修复10例,一期清创加VSD处理、二期骨皮瓣修复5例。皮瓣切取面积21.0 cm×12.0 cm~7.0 cm×5.0 cm,髂骨块长4.0~8.0 cm。复合组织瓣均携带旋髂浅血管及旋髂深血管,旋髂浅动脉及旋髂深动脉分别与受区动脉端侧吻合,静脉端端吻合,供区均直接缝合。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本组15例皮瓣完全成活,2例术后24 h内出现静脉危象,经及时探查后皮瓣成活。术后随访4个月~4年(平均14.5个月),8例皮瓣臃肿,二期进行了皮瓣整形;骨缺损平均4个月愈合,无二次骨折病例,无感染复发,患者满意。结论携带旋髂深血管及旋髂浅血管的双血管蒂的髂骨复合组织瓣血运可靠,解剖变异小,供区隐蔽,是修复四肢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一种理想方法。

  • 标签: 髂骨(皮)瓣 双血管蒂 复合组织瓣 四肢 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前外侧肌皮瓣序贯腓骨瓣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6例足部复合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33~54岁[(41.4±10.2)岁]。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12 cm×7 cm~19 cm×9 cm。第1跖骨缺损3例,第4~5跖骨缺损2例,第4~5跖骨合并外侧楔骨、骰骨缺损1例。骨缺损长度6~14 cm。患者均合并部分伸肌腱缺损。应用Ⅰ期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足部创面、Ⅱ期腓骨瓣修复骨缺损的序贯治疗方法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观察肌皮瓣成活情况、伤口愈合情况、腓骨瓣愈合时间、肌皮瓣及腓骨瓣供区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皮瓣感觉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评定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9~33个月[(17.8±5.2)个月]。术后2周6例肌皮瓣全部成活。1例有窦道形成,为残余跖骨部分坏死所致,经再次扩创后伤口在3周愈合,其余患者伤口均顺利愈合。腓骨瓣术后2周术区切口均顺利愈合,无局部感染征象。腓骨瓣术后6周左右可见移植腓骨与受区骨断端间有少量骨痂形成,均实现Ⅰ期愈合,腓骨瓣愈合时间为12~18周[(14.5±4.3)周]。肌皮瓣及腓骨瓣供区创面Ⅰ期愈合,供区仅留下线性瘢痕。3例出现股前外侧肌皮瓣供区下外侧感觉麻木,皮瓣修复术后6个月左右逐渐恢复正常。腓骨瓣供区下肢膝、踝关节活动良好。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略显臃肿,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腓骨瓣均愈合良好,无腓骨瓣吸收、骨髓炎等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功能评分为(44.3±5.3)分、(52.1±7.4)分、(84.5±11.1)分,均较术前的(23.5±5.2)分显著提高(P<0.05);而术后各时相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优3例,良2例,可1例。结论对于足部复合组织缺损,股前外侧肌皮瓣序贯腓骨瓣可有效修复足部创面,减少严重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证骨缺损顺利愈合,较好恢复足部外形,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 标签: 外科皮瓣 足损伤 腓骨
  • 简介:摘要目的借助三维打印技术制作个性化修复体对颧眶-上颌复合体骨缺损患者进行修复重建,为临床颌面部复杂骨缺损修复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颧眶-上颌复合体骨缺损患者5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28~53岁。计算机辅助设计两种个性化修复体(以颞骨、鼻骨及颧额为固定端),两种修复体其他部位设计相同,仅眶底延伸部分长度不一致;设计一:由眶下缘向眶内延伸9~10 mm;设计二:由眶下缘向眶内延伸10~15 mm。采用钛合金粉末三维打印两种修复体。获取两种修复体实物的三维扫描数据,在UG12.0软件中拟合,分析两种修复体的匹配度。术中对两种修复体对颧眶-上颌复合体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效果进行对比评估,并根据修复体适配情况选择植入。结果三维打印制备的修复体可有效进行颧眶-上颌复合体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术中验证显示,两种修复体固定端偏移误差为2~3 mm;软件拟合结果显示,两种修复体固定端误差范围约为1 mm。对5例患者均选择设计一修复体进行植入,术后即刻患者面部外形得到有效恢复。结论三维打印个性化修复体修复颧眶-上颌复合体骨缺损效果良好,但针对多突起复杂结构的设计和制备,需考虑多种因素对最终修复体效果的影响。

  • 标签: 骨重建 颌面假体 颧骨 眼眶 上颌骨 三维打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在前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修复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收治的26例前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5例;年龄15~61岁[(31.6±12.5)岁]。合并骨折10例,跖跗关节脱位3例,骨缺损9例,肌腱损伤5例,韧带损伤3例。前足复合组织缺损处理方法:软组织缺损均采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皮瓣面积6.0 cm×3.5 cm~26.5 cm×10.0 cm;骨缺损根据创面条件分别采用Ⅰ期植骨修复或抗生素骨水泥占位膜诱导后Ⅱ期植骨修复;趾长伸肌腱损伤采用直接缝合或肌腱转位修复;跖跗韧带损伤Ⅰ期缝合修复。术后2周内观察皮瓣成活情况。术后1,3,6,12个月至末次随访观察骨折愈合、骨缺损修复、软组织修复后足部外形美观及供区愈合情况。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足部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6~36个月[(20.5±4.6)个月]。皮瓣均成活,骨折均愈合,骨缺损得到修复。皮瓣质地良好,其中Ⅰ期修薄皮瓣11例,术后3~6个月Ⅱ期修薄15例。供区愈合好,仅遗留线性瘢痕。1例出现静脉危象,经急诊手术探查后成活;3例皮瓣局部感染,经清创及应用敏感抗生素后痊愈。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54~94分[(76.6±10.4)分],与术前11~51分[(27.2±11.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优5例,良11例,可10例,优良率为62%。结论对于前足损伤伴复合组织缺损,应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同期联合多种技术治疗骨缺损及肌腱韧带损伤,皮瓣外观满意,供区外形美观,足部功能恢复满意。

  • 标签: 足损伤 外科皮瓣 软组织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趾末节冠状面截骨的甲骨皮瓣再造末节背侧甲根以远复合组织缺损拇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拇指末节背侧甲根以远复合组织缺损19例,男13例,女6例;年龄20~49岁;其中末节指骨中远段缺损,甲床缺损,伴少许指端或(和)甲床侧方软组织缺损,骨缺损长度0.6~1.7 cm。采用游离趾末节中远段冠状面截骨的甲骨皮瓣再造拇指末节背侧甲根以远复合组织缺损,趾皮瓣供区直接缝合,人工真皮修复趾甲床供区。术后每隔1个月随访1次,骨折愈合后每隔2~4个月随访1次,随访内容包括:再造拇指、供区趾外形及甲板外观,再造拇指功能;X线片评价再造拇指指骨愈合情况,观察有无感染、骨吸收及骨不连情况;再造拇指及供区趾有无应力性骨折,患足跑步、行走功能有无影响。结果本组19例再造指体全部成活。随访时间10个月~3年,平均26个月。再造拇指外形与健侧拇指外形相似,再造拇指甲板与健侧拇指甲板外形接近;所有患者X线片示指骨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个月,无骨质吸收、感染和骨不连。手功能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19例均为优;供区趾甲板与健侧甲板外形接近,供区趾及再造拇指无应力性骨折发生。结论趾末节冠状面截骨的甲骨皮瓣再造末节背侧甲根以远复合组织缺损拇指,既能恢复再造拇指的外形及功能,又能保留供区趾的外形及功能,是一种修复该类损伤的有效治疗方法。

  • 标签: 拇指 再造 甲皮瓣 截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嵌合骨皮瓣游离移植重建部分手指指体的临床疗效。方法2018年7月-2020年1月,应用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嵌合骨皮瓣游离转移重建手指复合组织缺损9例,术中切取以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腕横纹皮瓣和桡骨远端骨瓣,皮瓣面积2.0 cm×4.0 cm~3.0 cm×6.5 cm,骨瓣长度1.5~2.5 cm。术后半年内每月于门诊随访,半年后通过微信随访。结果本组9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嵌合骨皮瓣均成活良好;骨瓣平均愈合时间1.7个月;重建手指长度平均2.4(1.8~3.0)cm;患指外观恢复良好;供区瘢痕轻微;术后6个月皮瓣TPD平均为6.6 (5.3~8.6) mm,末次随访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拇、手指再造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指功能:优7例,良1例,中1例。结论以桡动脉掌浅支为蒂的游离嵌合骨皮瓣,可同时重建手指软组织和骨缺损,恢复患指功能及长度,改善患指功能及外观,供区损伤较小,是手指指体重建的简便方法。

  • 标签: 桡动脉掌浅支 嵌合骨皮瓣 指损伤 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对后牙牙体缺损患者实施复合树脂充填治疗的价值。方法:遵从“平衡序贯法”分组,择我院口腔科 2019.5-2020.6内后牙牙体缺损患者130例分为对照组(63例,常规治疗)和观察组(67例,复合树脂充填治疗);观察修 复情况。结果:观察组修复成功率高达97.0%,明显比85.7%的对照组高,P<0.05。经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牙齿出血、牙龈指数较低,牙齿咬合力评分较高,观察组患者牙齿出血、牙龈指数较低,牙齿咬合力评分较高,两组数据相比,P<0.05。结 论:对后牙牙体缺损患者实施治疗,建议采纳复合树脂充填方式,可有效提升修复成功率并改善牙齿咀嚼功能。

  • 标签: 复合树脂 充填治疗 后牙牙体缺损 咀嚼功能 修复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合并伸肌腱缺损的手足创面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9年12月深圳市龙岗区骨科医院应用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修复合并伸肌腱缺损的手足创面的患者资料。术中应用阔筋膜修复伸肌腱缺损,采用"8"字缝合法缝合阔筋膜与缺损伸肌腱的近、远端残端。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手足创面软组织缺损。供区采用拉拢缝合加游离皮片移植术修复。术后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制定的周围神经损伤后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价皮瓣感觉恢复情况;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手部肌腱修复后评定标准推荐的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系统评价手部运动功能;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制定并推荐的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足部运动功能。结果共纳入23例患者,男19例,女4例,年龄9~61岁,平均26岁。致伤原因:机器挤压伤11例,交通事故伤4例,重物压砸伤6例,电锯锯伤2例。创面缺损面积范围为2 cm×6 cm~7 cm×25 cm,肌腱缺损长度为1.0~10.0 cm。所有病例均合并伸肌腱部分或完全缺损,合并骨折、骨质缺损者7例,合并神经损伤者1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修复,术后皮瓣均成活良好,皮瓣切取范围3 cm×5 cm~9 cm×23 cm,阔筋膜切取范围为1.0 cm×1.5 cm~4.5 cm×11.0 cm,未出现动静脉危象、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创面均一期闭合。术后随访3~36个月,平均14个月,所有皮瓣外观均良好,颜色、质地佳。感觉恢复情况:优19例,良4例。采用TAM系统评价法及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价手足功能情况:优21例,良2例。结论应用带阔筋膜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合并伸肌腱缺损的手足创面能够在覆盖创面的同时恢复患肢运动及感觉功能。该方法对供区损伤小,术后并发症少,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修复手足合并伸肌腱缺损创面的有效方法。

  • 标签: 穿支皮瓣 阔筋膜 软组织损伤 组织移植
  • 作者: 张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9
  • 出处:《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年 第40卷 第S1期
  • 机构: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贵州兴义562400
  • 简介:目的:探讨罹患磨牙大面积牙体缺损的患者应用间接法复合树脂嵌体修复方案治疗效果及对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罹患磨牙大面积牙体缺损患者100例,均为我院口腔科2019年4月对2020年4月收治,采用随机数字表抽取法分组,就应用间接法复合树脂嵌体修复方案(观察组,n=50)与应用复合树脂直接充填法(对照组,n=50)成功率、微渗漏分级、并发症率、满意度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所收治患者修复成功率经评定为92.00%,对照组经评定为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微渗漏分级中0级+1级占比经评定为58.00%,对照组经评定为1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牙髓病变、继发龋、修复体断裂、牙质过敏并发症率经观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所收治病例满意度经评定为96.00%,对照组经评定为7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磨牙大面积牙体缺损的患者,应用间接法复合树脂嵌体修复方案展开治疗,可提高修复成功率,增强抗微渗漏性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获取理想的满意度,开展价值较为突出。

  • 标签: 磨牙大面积牙体缺损;间接法复合树脂嵌体修复;成功率;微渗漏;满意度
  • 作者: 张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9
  • 出处:《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年 第40卷 第S1期
  • 机构: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贵州兴义562400
  • 简介:目的:探讨罹患磨牙大面积牙体缺损的患者应用间接法复合树脂嵌体修复方案治疗效果及对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罹患磨牙大面积牙体缺损患者100例,均为我院口腔科2019年4月对2020年4月收治,采用随机数字表抽取法分组,就应用间接法复合树脂嵌体修复方案(观察组,n=50)与应用复合树脂直接充填法(对照组,n=50)成功率、微渗漏分级、并发症率、满意度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所收治患者修复成功率经评定为92.00%,对照组经评定为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微渗漏分级中0级+1级占比经评定为58.00%,对照组经评定为1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牙髓病变、继发龋、修复体断裂、牙质过敏并发症率经观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所收治病例满意度经评定为96.00%,对照组经评定为7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磨牙大面积牙体缺损的患者,应用间接法复合树脂嵌体修复方案展开治疗,可提高修复成功率,增强抗微渗漏性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获取理想的满意度,开展价值较为突出。

  • 标签: 磨牙大面积牙体缺损;间接法复合树脂嵌体修复;成功率;微渗漏;满意度
  • 作者: 张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9-29
  • 出处:《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年 第40卷 第S1期
  • 机构:贵州省兴义市人民医院,贵州兴义562400
  • 简介:目的:探讨罹患磨牙大面积牙体缺损的患者应用间接法复合树脂嵌体修复方案治疗效果及对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择罹患磨牙大面积牙体缺损患者100例,均为我院口腔科2019年4月对2020年4月收治,采用随机数字表抽取法分组,就应用间接法复合树脂嵌体修复方案(观察组,n=50)与应用复合树脂直接充填法(对照组,n=50)成功率、微渗漏分级、并发症率、满意度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所收治患者修复成功率经评定为92.00%,对照组经评定为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微渗漏分级中0级+1级占比经评定为58.00%,对照组经评定为1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牙髓病变、继发龋、修复体断裂、牙质过敏并发症率经观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所收治病例满意度经评定为96.00%,对照组经评定为7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磨牙大面积牙体缺损的患者,应用间接法复合树脂嵌体修复方案展开治疗,可提高修复成功率,增强抗微渗漏性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获取理想的满意度,开展价值较为突出。

  • 标签: 磨牙大面积牙体缺损;间接法复合树脂嵌体修复;成功率;微渗漏;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膝关节周围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膝关节周围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患者9例,患者均有膝关节开放并不同程度的关节囊缺损。术前通过"皮肤提捏法"判断供区所能切取的皮瓣宽度并通过HHD探测并标记股前外侧区域各穿支位置。术中按照创面大小及形状设计布样,以供区能直接闭合为原则设计单叶或者分叶穿支皮瓣,裁剪布样,选择合适的穿支设计并切取皮瓣。皮瓣切取面积最小14.0 cm×5.0 cm,有1例双叶皮瓣面积最大,分别为17.0 cm×9.0 cm和18.0 cm×8.5 cm,并依据关节开放的位置和程度切取嵌合组织瓣(肌瓣或阔筋膜瓣)。嵌合组织瓣封闭关节腔,皮瓣修复膝关节创面,吻合供区与受区血管,重建皮瓣血运,关节腔置管冲洗引流,供区均直接闭合。通过门诊随访其恢复效果。结果术后9例患者皮瓣均顺利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1例患者皮瓣受区因冲洗引流不彻底渗出较多,经换药引流后延期愈合,其余皮瓣受区均Ⅰ期愈合。全部病例随访3~36(平均12)个月,受区外观、功能恢复满意,供区仅残留线形瘢痕。结论股前外侧嵌合穿支皮瓣是修复膝关节周围大面积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 标签: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嵌合穿支皮瓣 膝关节 软组织缺损 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