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2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古代職官制度中,儘管法職官制度不顯,但却是整個職官制度的組成部分。在法職官制度中,從設置到沿革歷時最久的莫過于'學博士',從晉代始設,歷經北朝、隋、唐、五代一直到宋,不僅有制度依據,而且有具體人物可考。到了元代,又出現了'鑒學博士',可視為學博士制度的一種延伸。不僅如此,中古代的學博士制度還對外邦產生了影響,主要是古代的日本和朝鮮也仿中之制設有博士一職。另外,通過相關文獻資料的考證,還纠正了已有認識的錯誤及史料本身的訛誤,並在此基礎上對個别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究。

  • 标签: 書學博士 書法職官 書法史 域外
  • 简介:清末民初之際,西方現代影印技術在内的普及極大地促進了各類刊物的出版,法出版物就在這股浪潮中興起,在當時衆多的出版局中,震亞圖局是較爲典型的以法字帖出版爲主營業務之一的圖局。震亞圖局依靠上海地區的家和收藏家資源,出版了近百種法字帖,在上海、江蘇、江西、安徽等地設立經銷處。民前期法字帖的出版改變了法史的發展面貌,極大地推動了帖學的重興。

  • 标签: 震亞圖書局 朱崇芳 民國 字帖出版 李瑞清
  • 简介:奥地利家圖館在網上(https://www.onb.ac.at/)公佈了一批中文古籍。經網絡檢索,其中戲曲類藏計有:選本三種,《大明天下春》、《重訂綴白裘全集》和《重訂綴白裘新集合編》;刻本二種,《新刻增補全像鄉談荔枝記》和《桃花扇》;曲韻一種,《中原音韻》。綫上《大明天下春》比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版多了兩頁,補足了所收《祁羽狄遇仙女》和《蘇秦爲相團圓》兩齣。將這兩齣與其他明選本比較,發現《祁羽狄遇仙女》即明傳奇《玉如意記》的一齣,《蘇秦爲相團圓》的曲文與羅懋登注釋的《重校金印記》幾乎一致。集古堂刻本《綴白裘》、共賞齋刻本《綴白裘》和西園刻本《桃花扇》雖見著録,但版本情况介紹不多,本文亦略加考述。

  • 标签: 奥地利國家圖書館 大明天下春 玉如意記 金印記 缀白裘
  • 简介:以下爲羅馬立中央圖館(BibliotecaNazionaleCentralediRoma)所藏的一套廣東俗曲類文獻的簡目。本目按體裁分類,依次著録每一種名、出版肆名稱、葉數、編號(斜體)與注記。同一種有時存在複本,其數量甚至多達十幾册。例如下文中“南音”類第三種《五諫才郎》,存有複本的三册(編號爲114~116)。這種情况下,則在編號一欄標記爲“114~116(複本)”,以記明同一本複本存在。相反的,若没有“(複本)”的標記,則表明該由複數的册子組成,敬請注意。

  • 标签: 中央 俗曲 曲目 同一 南音
  • 简介:本文以《中法史繹》的寫作模式爲切入點,從史研究的歷史背景、研究方法、觀念演變等方面闡述法史的寫作模式應該突破以史料考據爲中心的學術路徑,突出追求史料背後所凸顯的觀念史意義,從而形成藝術史寫作的新模式,進而對藝術史的視覺含義和風格形態做出闡釋與歸類,使法史成爲一門開放多元的現代人文學科。

  • 标签: 書法史 寫作模式 反思 構建
  • 简介:在二十世紀上半葉中法史學史上,除了受舶來的"新史學"觀念影響而寫就的幾種《學史》之外,由兩部"源流論"所代表的傳統法史研究也是另一種學術範式。這兩種學術體例代表了中法史寫作的兩種不同面向,分别體現了法史研究與現代新史學觀念及傳統論的繼承與發展,共同推動了二十世紀上半葉"中法史"作爲一門學科的生成。

  • 标签: 書學史 源流論 書法史學史
  • 简介:成人组:常显明(安徽)刘玉辉(黑龙江)蔡春华(重庆)闻秀峰(黑龙江)祁金刚(湖北)余明龙(浙江)张云涛(山东)陈绍杨(浙江)韩农(辽宁)刘庆东(山东)杨根喜(河南)黄嘉武(新疆)莫金龙(北京)陆焕新(浙江)李赛(河北)少年组:王小玥(河北)杨章元(河北)杨瑷嘉(北京)

  • 标签: 刘玉辉 入选作品 月选 刘庆东 杨根 黄嘉
  • 简介:成人组:赵望来(甘肃)肖灿(湖北)张永红(陕西)张宗军(北京)崔建礼(甘肃)第二季度:第三季度:成人组:王冠军(辽宁)韩邦山(黑龙江)祁金刚(湖北)徐淑伦(黑龙江)少年组:高杰(河北)张育(河北)

  • 标签: 入围名单 王冠军 张育 徐淑 韩邦 國書
  • 简介:時期文人失去了固有的人身依附關係和晋身的政治途徑,衹得憑藉硯田在商品經濟潮流中謀生。生存壓力迫使他們不得不面向世俗作自我宣傳和推廣,但羞于言利的文人信仰又時刻警醒着他們不得混同于市井的叫賣,即體現爲文人式的潤例用語和審慎的行銷策略。鬻藝者往往以一個尚存志節的落魄文人出現,採用商業化的市場推廣模式,如打折、助賑、請社會名流或業内名家代爲介紹等策略製造輿論聲勢,擴大市場。與現代商品社會的促銷方式不同,民鬻藝者的促銷不甚注重對作品的稱頌,反而大肆宣揚鬻藝者的家世、人品、交游等,塑造良好的市場形象,但同時又設置一些“不”“不應”限制性門檻,試圖把畫商業化控制在有限參與和可操控的範圍内,顯示出鬻藝者在商業化背景下的生存考量,也反映了畫商業化的現代轉型。

  • 标签: 民國 鬻藝 市場推廣 促銷
  • 简介:本文討論紀傳體史的紀與傳在《史記》以後轉變與重新穩定的進程,發現紀的轉型明顯早於傳。轉型的動力來自東漢以來的官修史,新趨向主要在列傳部分受到《史記》舊傳統的阻礙,其根本原因又是編年的帝紀上承先秦諸史記的傳統,與漢以後的官修史體系易於適應,列傳則是官修史體系面對的新體裁。由此,本文提出可以將漢以後的紀傳體官修史的發展過程理解爲在先秦編年官修史的基礎上進行拓展的過程。

  • 标签: 史拓展 史紀 拓展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清代帖學代表家劉墉的法來源説法頗多,本文以劉墉所題跋等爲主要材料,透過跋中劉氏自己的言語評論等,分析其法的形成與借鑒範圍。通過分析可知,對劉墉風形成影響最大的有鍾繇、顔真卿、蘇軾、趙子昂、董其昌以及北碑等。本文力求以劉墉'自家話語'揭櫫其法由來及其法藝術觀。

  • 标签: 劉墉 書跋 書風 書法觀 借鑒
  • 简介:在日本法專業的中法史課堂上,講授清代篆隷的部分時,鄧石如、伊秉綬、陳鴻壽等人的介紹,必不可少,黄易則未列其中。在相關籍如資料豐富的《圖解道史》中,亦無黄易的隷。在此種情况下,黄易的隸并未在日本得到普遍的介紹與宣傳。因此,本文通過對黄易隸畫册”“隸册”作品進行分析論證,以期掌握黄易隸風格的特徵,説明黄易作品對習隸者而言,實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稱其爲“隸教育之父”,亦不爲過。

  • 标签: 黄易 隸書 金石學 秋盦書畫册 李鐵橋
  • 简介:以降,香港成爲與廣州並列的木魚刊刻發行中心,並在抗戰後延續了很長時間。香港學術界很早就注意到木魚,從20世纪70年代開始就有學者着手搜集整理、編訂目録。這些藏品後又轉歸圖館和研究機構,其下落今或不甚詳,且所編目録年代已久,已不能全面反映收藏狀况。今以實地考察爲據,對香港地區各高校的收藏狀况,作系統介紹。

  • 标签: 木魚書 香港 香港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嶺南大學
  • 简介:漢字的視覺特點,無論從整體的結構還是分離的筆畫來看,在形態上都具有超越其他文字系統的視覺豐富性。通過幾千年的審美發展和調整,這种形態的豐富性終于臻至中特有的文字的藝術形式——法。因此,中文字包含兩種特點:其一,作爲漢語面的交際載體,必須遵守語言學的規律;其二,形態符號系統,可以找出其結構規律。本文擬探索中文字和法在創作過程中的寫秩序,並試以'序列性'稱之。通過法文獻的梳理與迹圖像的闡釋,本文對寫過程和法創作做出理論性的思考,並且試圖對漢字筆順的起源及其含義作出定義。

  • 标签: 簡易律 區别律 綫性 序列性 筆順
  • 简介:光明日报主管主办'砥砺思想宁静心灵'——我看《博览群书》我也曾投机取巧,但它没有给我智慧;我也曾急功近利,但它没有给我成功——倒是源自心底的宁静与坚持,让我收获信任,收获机遇,收获成就,收获快乐。'砥砺思想宁静心灵',我看《博览群书》。《博览群书》,1985年创刊,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题写刊名,是光明日报社主办的综合性思想文化月刊。

  • 标签: 博覽 覽群
  • 简介:漢代簡牘墨迹爲研究漢代法提供了新的資料和視角,東漢迹曾以銘石隸爲大宗,隨着近些年多批東漢簡牘的發現,人們把視角轉向東漢簡牘爲代表的手墨迹,將同近期的簡牘手墨迹與碑銘迹進行對比,可能會有新的史研究視點。本文以部分新出土東漢簡牘爲材料,比較分析東漢手墨迹(簡牘)與碑刻隸的相近處與相異處,以求從新的角度研究東漢刻藝術特徵。

  • 标签: 東漢 簡牘 墨迹 碑刻 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