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特点与流出道不同区域起搏的关系。方法入选186例行流出道起搏的患者,根据不同起搏位置,将患者分成间隔上部组(45例)、间隔下部组(24例)、前壁组(101例)及游离壁组(16例)。比较分析4组患者在右心室起搏状态下的体表心电图特点差异。结果4组患者的临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中,游离壁组QRS波时限为(173±14)ms,长于其他3组(P=0.014);QRS波群额面电轴间隔上部组为(61±47)°,而间隔下部组为(-18±52)°(P=0.01);间隔上部组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transitionalzoneIndex,TZI)最小,而游离壁组最大(P=0.01);在4组患者肢体导联QRS主波方向比较中,间隔上部组下壁(Ⅱ,Ⅲ,aVF)导联QRS主波向上的比例最大。结论体表心电图特点有助于流出道起搏电极在不同区域的定位,但受样本量等的影响,仍需大样本的研究加以验证。

  • 标签: 室间隔 起搏 体表心电图 右室流出道 胸前导联移行区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尖部起搏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入选我院自2011年至2014年置入永久起搏器患者,对患者进行随访,以因心力衰竭急诊就诊或住院为主要终点,采用多元Logistics回归分析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共入选79例患者.在中位1.5年随访期间有19例患者(26%)发生主要终点事件.多元Logistics回归显示心室起搏比例大于40%(OR4.88)、起搏的QRS波群时限(OR1.11)、起搏治疗时间长(OR2.9)及置入起搏器前左射血分数下降(OR5.46)是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置入起搏器患者发生心力衰竭除与基础心功能减低有关,还与心室起搏比例相关.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心室起搏,尤其是在具有心力衰竭高危因素的患者中.关键词心脏起搏;心间部起搏;心力衰竭;危险因素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0-0580-02

  • 标签:
  • 简介:目的:探讨室间隔部起搏患者起搏QRS波时限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植入室间隔部起搏的双腔起搏器患者(111例),起搏器平均植入时间(4.52±3.65)年,通过常规体表心电图测得完全起搏时QRS波时限分为四组:A组为QRS≤120ms(21例);B组为120ms〈QRS≤150ms(30例);C组为150ms〈QRS≤180ms(34例);D组QRS为〉180ms(26例),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获取左房内径(LAD)、收缩末期左室内径(LVESD)、舒张末期左室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T)、左后壁厚度(LVPWT)及LVEF,同时检测患者的血清氨基末端脑肭肽前体(NT-proBNP),分析起搏QRS波时限与以上各指标的关系。结果:D组患者LAD、LVEDD、LVESD、IVST及IVPWT较其他三组明显增大,同时LVEF显著下降,NT-proBNP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发现随起搏QRS时限的不断增宽,不同组别的LVEF是依次降低(中位值分别为66.5%、60.3%、52.7%和45.8%),而血清NT-proBNP水平是依次增大(中位值分别为143.7pg/ml、261.8pg/ml、599.4pg/m和971.2pg/ml)。直线相关性分析示起搏QRS波时限与LAD(r=0.141,P〈0.05)、LVEDd(r=0.678,P〈0.05)、LVEDs(r=0.439,P〈0.05)、IVST(r=0.165,P〈0.05)及LVPWT(r=0.189,P〈0.05)有显著线性关系,呈正相关。起搏QRS波时限与LVEF负相关(r=-0.684,P〈0.05),起搏QRS波时限与NT-proBNP的对数正相关(r=0.368,P=0.029)。结论:对于室间隔部起搏的双腔起搏患者,起搏QRS波时限是一个可初步判断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指标,其起搏QRS波时限延长可能会恶化患者的心脏结构及功能,可结合NT-proBNP进行动态观察,对起搏器植入患者的心功能恶化和心衰的预防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起搏QRS波时限 右室间隔部 心功能 氨基末端脑肭肽前体
  • 简介:与一般临时心脏起搏相比,紧急床旁起搏病人的病情凶险,血流动力学障碍严重甚至已有心搏骤停,故不能在X线指引下常规置管,急需快速准确有效起搏。以往惯用的经胸壁穿刺起搏、漂浮电极导管起搏及左锁骨下静脉穿刺起搏等虽然均有成功报道,但有鉴于各自固有的弱点,用来作为床旁紧急起搏临床效果并不满意。

  • 标签: 右颈 静脉穿刺 床旁紧急起搏
  • 简介:摘要心脏穿孔是起搏器置入治疗少见的并发症,起搏电极所引起的冠状动脉穿孔病例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63岁老年女性,行双腔起搏器置入术后出现心脏心耳及冠状动脉晚期穿孔,导致心包填塞;经外科开胸对穿孔的冠状动脉进行缝合,折叠加固部分心耳,术后病情平稳出院;同时分析了主动起搏电极导线致冠状动脉穿孔的可能原因,探讨了如何避免此类不良事件的发生,为今后类似病例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标签: 心脏起搏器,人工 冠状动脉穿孔 电极穿孔 心包填塞
  • 简介:心尖部起搏是目前常用的永久起搏方式,但非生理性起搏方式,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可以实现近希氏束起搏,从而获得接近生理状态的心室激动顺序和心室同步,这是一种近似生理性的起搏方式,需借助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笔者探索临床应用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操作技术和安全性。

  • 标签: 心脏起搏 人工/方法 人类
  • 简介:目的评价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30例有心脏起搏适应证患者采用主动固定螺旋电极行室间隔部起搏(主动固定电极组),另回顾性选择2006~2007年30例应用被动固定电极行心尖起搏(被动固定电极组)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电极置入时间、X线曝光时间和心电图QRS波宽度,观察起搏阈值、感知、阻抗、电极脱位等情况。结果主动固定电极组的置入时间长于被动固定电极组,但无统计学意义,X线曝光时间长于被动固定电极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主动固定电极组起搏的QRS波时限较被动固定电极组短,P<0.01有统计学意义。起搏阈值、感知、阻抗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术后3个月随访均无明显变化,未见电极脱位等并发症。结论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是可行和安全的。

  • 标签: 心脏起搏 主动固定 螺旋电极 右室间隔部起搏
  • 简介:我1960年初调至《北大荒文艺》编辑时,发现有两位年岁较大的长者,原来是文化部下放至北大荒的被打成"右派分子"的文化名人:聂绀弩和丁聪。聂绀弩当时已六十岁上下了,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兼古典文学部主任。我很早就读过他的杂文,觉得其文笔的犀利,堪比鲁迅,是我崇敬的老作家。凭我的资

  • 标签: 编辑室老 老右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对照组,同期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心肌梗死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42.86%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3.33%,对照组院内死亡率10%(3/30)低于观察组院内死亡率34.29%(1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20%,溶栓治疗的病死率14.29%,对照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6.67%,溶栓治疗的病死率3.33%,两组患者的两种不同方案治疗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合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更为严重,能增加院内病死率。

  • 标签: 右室心肌梗死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我院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28岁,近几年来活动后呼吸困难,易感冒。近一月症状加重,心前区疼痛,心率120次/分,律齐;查体心前区隆起,心界向左扩大,肝脾未及,双下肢不肿;听诊胸骨左缘3、4肋间可闻及Ⅲ/Ⅳ级连续性双期杂音,无震颤。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X胸片示右心室增大,肺血管增多。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显示主动脉窦及升主动脉内径上限值,肺动脉主干偏宽。左心及房增大,饱满,肺动脉瓣冗长,瓣口流速快,关闭欠佳,主动脉瓣及二尖瓣回声偏强,关闭欠佳,三尖瓣柔软不厚,回声纤细,启闭良好。室间隔与左后壁不厚,回声均匀,运动幅度较大,壁运动欠协调,未见明显矛盾运动。

  • 标签: 彩色多普勒 冠状动脉 右室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TEI指数联合面积变化百分数评价急性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方法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30例,于超声心动图心尖四腔观切面评估面积变化百分数,以脉冲多普勒记录三尖瓣关闭至再次开放间期,并于胸骨旁短轴切面计算肺动脉射血时间,计算心Tei指数。结果和无急性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心肌梗塞组面积变化百分数明显降低(26%±3%)比(31%±5%),p<0.01;(26%±3%)比(40%±5%),p<0.01,和无急性梗死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心肌梗塞组心Tei指数明显升高(0.58±0.10)比(0.41±0.13),p<0.01;(0.58±0.10)比(0.28±0.04),p<0.01。结论Tei指数联合面积变化百分数可无创、有效地评价心肌梗塞患者的右心室功能。

  • 标签: 超声心动图 多普勒 面积变化百分数 右心室 Tei指数
  • 简介:摘要对心脏室间隔部进行起搏,能够获得接近于正常生理的心室激动顺序,从而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保持左、双心室之间正常的电激动顺序与收缩的同步性,并有效避免起搏对于血流动力学与心功能的消极影响,从而明显改善心脏活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分析了心脏室间隔部起搏临床研究现状,探讨了右心室间隔部起搏部位的选择,并展望了心脏室间隔部起搏的发展趋势。

  • 标签: 心脏右室 间隔部起搏 临床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 简介:我院自1989年1月至1993年12月收治壁梗塞29例,占同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13.2%,误诊14例,占急性心肌梗塞误诊的53.2%。为提高壁梗塞(RVI)的诊疗水平,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一、临床资料:误诊14例中。男10例,女4例,年龄19~82岁,平均67岁。单纯壁梗塞1例,合

  • 标签: 室壁 急性心肌梗塞 右胸导联心电图 急性下壁 右室梗塞 左室前壁
  • 简介:摘要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是由于胚胎时期心血管系统发育过程中心肌窦状间隙未退化而持续存在所引起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病,自然闭合者极为少见,临床一旦确诊均应积极治疗。本文总结了冠状动脉瘘患儿经介入治疗后的护理体会,提出患儿的顺利出院与医师精湛的操作和护士精心护理密不可分,术后护理中重点监测血压、控制心律失常等,以保证患儿安全,并同时为患儿提供优质的护理。

  • 标签: 幼儿 右冠状动脉瘘 介人治疗 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