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艺术形式之一,它与中国的绘画、雕塑、篆刻、音乐、戏剧、舞蹈等共同构成了独具华夏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艺术体系,在西方艺术体系中找不到相对应的形式。书法作为一门艺术,与汉字的使用相伴,在古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自我完善过程。它具有艺术秉性的笔法、字法、章法以至墨法,其性情、意境等甚具美学高度的品味追求等,在书法服务于社会生活实际需要的同时日益发展成熟,最终导致在近现代由实用与艺术相兼,转而脱尽实用之义,

  • 标签: 书法理论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 古代 艺术形式 总序 丛书
  • 简介:摘要:宋代在文学、绘画以及书法方面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书法成就不仅仅表现在书法作品上,书法同样也达到了较为突出的高度,研究较为深入。文章重点围绕着宋代书进行研究,在简要介绍宋代书特征的基础上,具体探讨了其中的复古风气,阐述了复古风气的表现以及成因,希望具备参考借鉴作用。

  • 标签: 宋代 书法理论 复古风气
  • 简介: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在整个文化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历代帝王的重视和科举考试的要求,书法一直是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了解古代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对当代的书法教育也有一定的启示。

  • 标签: 古代 教育 书法教育
  • 简介: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明代中期的书法家丰坊的《书诀》和《童书学程》,从他的临摹 观、年龄观、可用观、选帖观、质疑观、务实观、积累观、有序观、执笔观、篆籀观、工具 观、人品观来探讨这些观点对今人的启发意义,该如何成功运用这些观点,达到预期的效果。

  • 标签: 丰坊 书论 因材施教 选帖 启示
  • 简介:湖北省鄂州市(即古武昌)历史悠久,从三国至清代,共有二十余位书法家驻足于此.该文通过对来鄂州的古代家及其活动情况的梳理,从一个侧面揭示出鄂州历史上的书法艺术成果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 标签: 鄂州市 武昌 书法家
  • 简介:张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唐代吴县(令江苏苏州)人。曾任常熟县尉、金吾长史等职。书法以草书著名,与李白诗歌、裴旻剑舞并称“三绝”。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路,以草书成就最高。

  • 标签: 法名 古代 中国 李白诗歌 张旭 草书
  • 简介: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清朝政治家、书法家。祖籍安徽砀山,出生于山东诸城。乾隆十六年(1751)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宁府知府、内阁学士、体仁阁大学士等职,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洁闻名于世。政治之外,刘墉又是一位善学前贤且富有创造性的书法家。其书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自家面目,造诣精深,被世人称为“浓墨宰相”,名重一时且垂后世。刘墉行书于敦厚古拙中不乏飘逸,兼善小楷,后人称赞其小楷不仅有唐人法度,还深得魏晋小楷风致。

  • 标签: 法名 古代 中国 奉公守法 清正廉洁 政治家
  • 简介:蔡襄(1012--1067),字君谟。原籍福建仙游,后迁莆田。1030年(天圣八年)进士,历任多职。政治清明,谥忠惠。蔡襄精于书法,学虞世南、颜真卿,并取法晋人,苏轼称赞他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其正楷端重沉着,行书温淳婉媚,亦善草书,世人评曰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

  • 标签: 法名 古代 中国 虞世南 颜真卿 蔡襄
  • 简介:宋徽宗赵估(1082-1135),宋神宗第11子,宋哲宗之弟,宋朝第8位皂帝。在位26年(1100—1125),国亡被俘受折磨而死,终年54岁。赵佶工花鸟、善人物,且精通忙法,创“瘦金体”,是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惜政事昏庸,使国家蒙难。元脱脱评说“未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 标签: 古代 法名 中国 宋徽宗 宋神宗 宋哲宗
  • 简介:唐朝是我国古代的繁蛊时期,同时也是书法正规教育的开创时期。在史书记载中,唐代书硕果累累,唐书几乎可以与唐诗相媲美。在贞观群臣的大力倡导、推动下,唐朝政府在科举中首设明书科。唐代书教育在办学、招生、科举考试、教材、教学等方面,积累了一整套的成功经验。对今天我们书法教育的开展、普及、提高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 标签: 书法教学 目的 特点
  • 简介:中国传统文艺批评,通常是将道德标准与艺术标准作为统一的,这种批评强调人与艺术品格调的一致性,并且将艺术与人生紧密结合,以道德尺度作为艺术尺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去评价艺术作品。与文学艺术一样,书法与道德的关系至为密切,在古代批评中,通常将书法家的人格道德作为评断其书法成就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书如其人”、“书为心画”等等说法。

  • 标签: 书法批评 “比德” 古代 艺术标准 “书如其人” 中国传统
  • 简介:康有为是近代中国的著名改革家.不仅在政治上企图变法维新,而且在书法上也卓有成就.以一部洋洋洒洒约五万言的《广艺舟双揖》而闻名书坛。康氏以“变”的眼光综阅上下两千年的书法.提出“尊碑卑唐”、“抑帖”的观点,意在复兴碑学,刷新书坛风气。此书一经出版便引起了书界的轩然大波,令人惊怖其言,从而在书法艺术领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我相信倒不是完全因为康氏的书法多么的惊世骇俗,而更重要的是康氏著作该书的目的以及其中隐藏的政治含义引起学者的震动和关注。因此,康氏书论著作背后隐藏了很多值得探究的历史课题。康氏在利用书学为其维新变法的理论开先例,康氏期望通过研究书法而从中悟出济世治国之大道。本文力图透过康氏谈碑论帖的艺术表象,探寻书法中的政治思想文化底蕴,从而寻找到康氏书法与变法理的相关性。

  • 标签: 康有为 书法理论 变法理论 政治思想
  • 简介:近50年的中国书法走过了一些令人遗憾的曲折之路,也出现了许多超越历史的闪光亮点。20世纪50年代沈尹默的几篇“二王”笔法论,宗白华数量不多的书法美学论文,潘伯鹰、郑诵先等几本书史、技法小册子,总算未使那一书法低谷时代出现理论上的空白。“文革”十年前后,

  • 标签: 中的书法 书法理论 视野中的
  • 简介:康里蠼崾(1295-1345),元代色目康里部(蒙古族)人,著名少数民族书法家。字子山,号正斋、恕叟等。曾任礼部尚书、奎章阁大学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兼修国史。幼年时在皇家图书馆受过充分的汉文化教育,博通群书,擅楷、行、草等书体,其楷书学钟繇、虞世南,行草宗羲献,行笔迅急,笔法道媚,圆劲雄健,极具个人特色。

  • 标签: 法名 古代 中国 皇家图书馆 少数民族 翰林学士
  • 简介:中国国家博物馆与中国书法家协会联合推出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典藏——中国古代"专题陈列展,由甲骨开始,直至明清墨迹,一百二十余件文物精品展示出中国古代魅力。本文选取其中从唐至清有代表性的法书墨迹十四件,其内容包括写经、私函、题跋、诗词,形式包括手卷、立轴、楹联、尺犊。

  • 标签: 中国国家博物馆 古代书法 墨迹 典藏 赏析 书法家
  • 简介:【摘要】书法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其在的中华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自晚清之际,书法不断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书法文化开始与西方艺术理论进行融合,其中张荫麟、林语堂、宗白华等努力将西方绘画、西方音乐运用至书法研究中,妄想打破书法传统。这一思想主要是基于西方文化概念,将其与书法进行结合,或者直接将西方概念应用到书法研究中,以将书法与西方艺术进行融合。书法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核心,对我国民族发展重要价值,汉字作为书法的主要呈现方式,其能够实现对各类文化与历史的记载。从书法时空共生性来讲,时代发展背景下,西方艺术与中国书法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这是当下广大学者所认可的理念,这也是书法时空观理论产生的重要契机。基于此文章就现代书时空观理论进行研究,以对其在书法创作中的影响展开阐述。

  • 标签: 现代书法 时空观理论 理论研究
  • 简介:什么是理论?理论是一种发明。不仅是书法,一切理论都是发明。一般来说,我们都认为理论是一种规律的总结,但是现代哲学告诉我们,当理论被陈述时,它是一种发明。这跟我们通过课本得来的知识不一样。为什么说理论是一种发明?以笔法的理论为例。

  • 标签: 书法理论 现代哲学 发明 笔法
  • 简介:翁方纲是清代乾嘉年间的著名学者、书家。在书法方面。翁方纲有自己的主张。其主要内容是:注重字外工夫,强调书家增加学养的重要性;主张尊重并继承传统,学习书法要以古人为师;论书崇尚质朴、淳厚,而不满于新巧、姿媚的书风。今天,翁方纲的书法依然有其重要的价值。

  • 标签: 翁方纲 学养 书法理论 价值观念 文化传统
  • 简介:《元怀墓志》,公元)17年(北魏熙平二年)刻。1925年河南洛阳张羊村出土,原石现藏河南博物院。志石纵81厘米,横80厘米,厚19厘米。志文楷书,16行,满行20字。

  • 标签: 墓志 河南博物院 法名 古代 中国 北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