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震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震颤(ET)患者30例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仅有手部震颤者15例,首发震颤部位头部者8例,由头到双手者12例,由手到头2例,受累咽喉部6例,下颏2例,下肢2例,躯干1例。经治疗,疗效评定减少1级者15例,减少2级5例,分级无减少10例。结论轻症的ET患者不需治疗,且早期治疗也不能控制其发展。如患者要求或震颤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可给予药物治疗。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首选最常用的是普萘洛尔。

  • 标签: 原发性震颤 普萘洛尔 药物治疗
  • 简介:摘要原发性震颤(ET)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上肢4~12 Hz动作性震颤。目前ET治疗的传统药物主要包括β受体阻滞剂、抗癫痫药物、苯二氮类药物等,但传统药物改善疾病症状的作用有限。随着医学的发展,国内外对ET的治疗研究取得一定的进步。基于此,本文对当前ET治疗的最新进展,如新型药物、手术治疗、重复经颅磁刺激、康复治疗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应用前景。

  • 标签: 原发性震颤 药物治疗 脑深部电刺激 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 重复经颅磁刺激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原发性震颤(ET)合并帕金森病(PD)与单纯PD或单纯ET的震颤特征。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山东省日照市人民医院收治的ET合并PD患者35例(观察组)、单纯PD患者35例(对照Ⅰ组)以及单纯ET患者35例(对照Ⅱ组),对各组实施震颤分析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对照Ⅰ组、对照Ⅱ组、观察组间的静止性震颤、姿势性震颤比例以及震颤再出现时间[80.0%(28/35)比20.0%(7/35)和65.7%(23/35)、65.7%(23/35)比100.0%(35/35)和88.6%(31/35)、(10.2 ± 2.6)s比(2.5 ± 1.3)s和(7.6 ± 2.9)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Ⅰ组、对照Ⅱ组、观察组静止状态的震颤频率分别为(5.5 ± 0.7)、(7.2 ± 1.3)、(6.2 ± 1.1)Hz,而姿势状态的震颤频率分别为(6.2 ± 2.0)、(8.3 ± 1.9)、(6.5 ± 1.3)Hz,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881、7.984,P<0.05),对照Ⅰ组、对照Ⅱ组、观察组静止状态出现交替收缩(主动肌与拮抗肌)比例分别为76.7%(23/30)、0、34.6%(9/26),姿势状态出现交替收缩比例分别为53.3%(16/30)、20.0%(7/35)、26.9%(7/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 =16.186、7.650,P<0.05),观察组上述各数据均居中。结论ET合并PD兼具单纯PD或单纯ET的震颤特点又具有独特性,震颤分析能客观识别出ET合并PD的静止状态肌电图或交替放电情况。

  • 标签: 帕金森病 特发性震颤 震颤分析 肌电图
  • 简介:摘要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组织相关专家在2009年版《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制订了《中国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这一指南对原发性震颤的诊断标准、治疗规范等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更新,旨在为临床实践给予规范性指导。

  • 标签: 原发性震颤 诊断 治疗 指南
  • 简介:摘要原发性腭肌震颤在临床上较为罕见,主要表现为软腭有节律的不自主跳动伴听觉拍击音,病因不明,目前无特效治疗方法。文中报道1例女性原发性腭肌震颤患者,表现为软腭不自主跳动,睡眠时消失,存在感觉诡计,并逐渐出现焦虑障碍等精神心理问题,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症状改善。通过分析该病例特点,回顾相关文献,探讨该疾病可能的病因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原发性腭肌震颤 Guillian-Mollaret 三角 呼吸道感染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原发性震颤(ET)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疾病之一,65岁以上人群中的患病率可达4.6%。双上肢4~12 Hz的动作性震颤是ET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既往认为ET是一种良性的孤立症状性疾病,但近年来研究发现,ET是一类具有高度临床和遗传异质性的疾病,除震颤外还可伴神经系统软体征和各种非运动症状,可以导致患者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受损。对ET患者进行早期全面评估和长期随访至关重要。标准化评定量表是ET评估最重要的工具,本文就各种震颤评定量表予以综述。

  • 标签: 震颤 量表
  • 简介:摘要原发性震颤(ET)也称特发性震颤,主要临床表现为双上肢4~12 Hz动作性震颤,可伴或不伴头部、口面部、声音或下肢震颤。该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皮质-脑桥-小脑-丘脑-皮质环路的节律性震荡是ET的主要病理生理学机制。目前ET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口服药物和注射A型肉毒毒素)、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约1/3的ET患者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目前,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已成为药物难治性ET的首选治疗方法,我国已有多个中心开展DBS治疗药物难治性ET患者,但国内外尚无专门针对性的指南或共识。为进一步规范我国DBS治疗ET的适应证和流程,进一步加强神经内、外科之间的密切配合,提高诊疗水平,相关领域的专家经过充分讨论,制订了本共识。

  • 标签: 特发性震颤 脑深部电刺激术 专家共识
  • 简介:目的探讨氯氮平治疗原发性震颤的口服剂量、血药浓度和临床疗效的关系.并确定其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方法符合Bain原发性震颤诊断标准的22例患者均单用氯氮平治疗.于维持量治疗四周后检查其氯氮平血药浓度及临床疗效。结果氯氮平口服剂量范围在8133~37.5mg/d,血药浓度变异很大(20-157ng/L)。口服剂量与血药浓度存在指数曲线关系(R2=0.799.P〈0.01),其方程式为Y=16.4458e^0.0505X。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显著相关(R^2=0.579,P〈0.01),呈二次模型曲线关系,方程式为Y=31.2902—0.8994X+0.0212X^2。血药浓度与副反应量表关系不大。结论氯氮平治疗原发性震颤有显著疗效,其有效血药浓度范围为30.9-97.8ng/L,长期使用应做血药浓度监测。

  • 标签: 原发性震颤 氯氮平 血药浓度
  • 简介:原发性震颤(essentialtremor,ET)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病.同时也是神经系统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又称为特发性震颤、良性震颤等。1887年Dana首次描述了该病,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在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由于该病诊断标准不一.且不同人群对该病的认识不同.许多国家和地区对该病的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诊断和治疗也存在很多困难。传统的观念认为ET是一种单一症状的疾病.目前该观点受到了质疑.ET可能是一种复杂的疾病状态,可能包含一类相关的运动障碍病,而并非一种单一的疾病。

  • 标签: 原发性震颤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特发性震颤是成人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之一,儿童和成人均可发病。2018年更新的共识声明将特发性震颤重新定义为:双侧上肢孤立性动作性震颤,病程至少3年。震颤也可以出现在其他部位,通常是颈部或声带。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的患者目前被归类为"特发性震颤叠加综合征"。与此病相关的其他临床特征包括但不仅仅局限于认知功能障碍、精神失常和听力受损。特发性震颤的治疗:通常以普萘洛尔和扑米酮作为一线治疗。重症患者通常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术。虽然丘脑腹侧中间核是传统的手术靶点,但正在研究的未定带区尾部可能是更好的替代靶点。磁共振成像引导下的高强度聚焦超声是一种新的手术替代疗法,对有多种严重内科合并症的患者来说是理想选择。目前的研究正在探索用新的口服治疗药物、化学去神经和无创神经调节方法治疗特发性震颤

  • 标签:
  • 简介:摘要特发性震颤(essentialtremor,ET)又称家族性震颤,是一种以震颤为唯一临床表现的原因未明的具有遗传倾向(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分为典型的特发性震颤、严重性特发性震颤和症状性特发性震颤。发病年龄可从儿童至老年,其中30岁以前起病占14%,40岁后发病多见,70岁以后发病率更高。有家族史者发病年龄相对要早。

  • 标签: 特发性震颤 诊断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丘脑Vim核中神经细胞的电活动与特发性震颤(ET)的关系,总结Vim核射频毁损(切开)术治疗ET的可行性、并发症及疗效。方法对72例ET行CT定位微电极导向Vim核射频,并进行FAHN评分。结果Vim核中存在与肢体震颤节律一致的细胞电活动,毁损这些细胞后震颤立即消失,有效率100%。整体评分改善率60.2%;震颤程度和部位改善率53.1%;特殊动作和功能改善率51.6%;功能残疾改善率76.2%。暂时性并发症19例,3—36个月随访疗效稳定。结论丘脑Vim核中存在与ET密切相关的细胞,射频毁损Vim核是治疗ET安全有效措施。

  • 标签: 特发性震颤 微电极导向 丘脑切开术
  • 简介:摘要特发性震颤作为神经病学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以运动性震颤为主要特点。近年来特发性震颤中非运动特点不断被发掘,可分为认知(记忆和执行障碍,痴呆)、精神病学(焦虑、抑郁和社交恐惧),以及感官障碍(嗅觉障碍、听力障碍)。抑郁症作为一个常见的精神疾病,存在于相当一部分特发性震颤中,研究发现,ET中抑郁症的发病率比常人要高,且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认为非运动特点不但是疾病的导致的,也可能是疾病的首发症状。特发性震颤发病机理中有"GABA功能障碍"假说,而一些研究者指出抑郁症患者也存在GABA功能障碍,可见两者某方面可能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但对于其治疗尚缺乏证据及指南,需大量样本的多中心实验来探讨。

  • 标签: 特发性震颤 特征 抑郁症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1-0181-01
  • 简介:目的为探讨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手术治疗设计方法与效果。方法28例患者采用改良parks5-6-7-8法加减的原则,对头位扭转角、合并水平斜视和垂直斜视一次矫正,而转角的手术量设计在注视眼上,而转角矫正后带来的斜视度变化与原斜视度叠加或抵消后,把矫正斜视的手术量设计在斜视眼上。结果28例患者术后观察324个月,原在位双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2-4行,原在位眼颤明显减轻或消失,代偿头位基本消失者26例(92.8%),所有伴斜视的患者外观矫正效果满意,结论我们的体会足手术前明确注视眼,中间带位置,而转方向及角度,斜视性质及斜视度,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正确设计手术前提。parks法适合矫正代偿头位15°的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

  • 标签: 先天性眼球震颤 改良parks法 手术疗效
  • 简介:摘要特发性震颤(essentialtremor,ET)又称原发性震颤,是以震颤为唯一表现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属于中医颤证的范围。目前西医多采用普萘洛尔、扑米酮及苯二氮卓类口服药物对症治疗,长期使用药物的副作用大。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治疗颤证疗效确切,具有效果稳定、副作用小等优点。文章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医家经验、针刺治疗等方面总结近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进展,为今后进一步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和思路。

  • 标签: 特发性震颤 中医治疗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