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近代欧洲最初对中国的重要影响之一就是耶稣会士的纷至沓来。利玛窦作为耶稣会在华传教事业奠基人(MathewRicci),通晓汉语、研读儒经、身着儒服,结交显宦,介绍西方科技,争取中国皇帝,引领了中西文化的首次大规模交流,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为争取皇帝支持的北京之行是这一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利玛窦 耶稣会 北京 万历皇帝
  • 简介:1596年,利玛窦首先在南昌向中国人传授建立“记忆之宫”的方法。他告诉中国人,“记忆之宫”的规模是依据他们想要记住的内容的多少而定的。最为宏伟的“记忆之宫”,应当出想象中的数百幢形状、规模各异的建筑物组成,并且“数量越多越好”。

  • 标签: 利玛窦 记忆 中国人 建筑物
  • 简介:引言辅仁大学是一座天主教大学,在史学家陈垣长期主持校政下,建立起中西兼备的学风。此一学风与十六世纪耶稣会教士利玛窦提倡的中西调和传统,颇有呼应之处。

  • 标签: 传统辅仁 利玛窦传统 辅仁学风
  • 简介:游文辉与油画《利玛窦像》莫小也中国最早的西洋画是万历年间由耶稣会士利玛窦所携入,而中国人之中谁最早从事西洋绘画,目前尚无定论。笔者根据现存罗马的一幅油画《利玛窦像》与有关文献认为,第一位中国的西洋画家当是协助利玛窦传教,并曾经为利氏作肖像画的耶稣会修...

  • 标签: 利玛窦 耶稣会士 天主教 油画 肖像画 中国青年
  • 简介:摘要明代是中西文明交流的一次高峰期。受地理大发现影响有诸多传教士进入中国传递西方的文化。利玛窦传教士便是其中的集大成者。他除了传播基督教相关教义,还带来了诸多先进器物。其中的利玛窦世界地图为明代时期的中国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观。此版世界地图虽然在来源上由于研究材料的增多有所争议,但仍然是传递西方近现代科技与地理观念,联系中西的文化载体。

  • 标签: 利玛窦世界地图 奥特里乌斯 世界观 《山海舆地全图》 《坤舆万国全图》
  • 简介:一、为了适合民情自称"西僧"由于范礼安(AlexandreValignani)神父的真知灼见,提出了"传教士中国化",从而使基督教能第三次传入中国。在澳门经过几年的精心准备,1583年,罗明圣(M.Ruggieri)和巴范济(F.Passio)两位神父来到肇庆首次获得在内陆的居住权,但当时他们还不敢直说来意,因为明朝皇帝有"禁止夷人入境"的明令。但明朝法律又规定,在职的公使,伴随公使而来的商人或仰慕中国文化、政治而来的外国人,可在中国居住。神父们便以"仰慕中国文化、政治"

  • 标签: 利玛窦 传教士 中国文化 基督教 佛教 中国化
  • 简介:利玛窦在其神学代表作《天主实义》中全面表达了他对理学的看法,它是来华传教士中第一本批判理学的书籍。基于终极信仰不同,书中提出两项批判主题:(一)太极不能为万物之原。(二)天地万物不可为一体。利玛窦的观点对在华耶稣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他们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与发展了利玛窦的观点,由此加剧了与中国士大夫冲突。第二:将理学传入欧洲,无意中为正发生的欧洲“启蒙运动”提供了充满理性精神的材料。利玛窦与耶稣会士批判理学的客观意义超越了宗教范畴。

  • 标签: 利玛窦 《天主实义》 理学批判
  • 简介:利玛窦是晚明时代的公众人物,其二十几种中文称谓广泛分布在经、史、子、集各部文献中。这些称谓寓意不一,褒贬互见,体现了使用者的思想情绪和政治态度。频频出现的利玛窦名称字号已逐渐异化为表征西学的文化符号,私属意义闇而不彰。

  • 标签: 晚明 利玛窦 名称字号
  • 简介:意大利文descrittione或descrizione有其特别涵义,即与其拉丁文词源descriptio一样,它在利玛窦时代表示“地图”、“地图集”或“图志”。据此,通过重新研究罗马国家档案馆、罗马耶稣会档案馆以及罗马国家图书馆所藏罗明坚中国地图集手稿.笔者发现罗明坚在不同时期绘制了多种中国地图集,最早的为1583年绘制,最迟的为1606年绘制。另一方面,利玛窦曾自称在1583年绘制过中国地图集并寄给范礼安,而笔者怀疑利玛窦可能将罗明坚的作品视为已有。无论如何,利玛窦似乎在1592年绘制过南京城市图和南都宫廷图,尽管目前尚无迹可寻。

  • 标签: “地图”或“图志” 中国地图 罗明坚 利玛窦
  • 简介:利玛窦作为首先进入明朝首都的西方传教士,通过获得在北京的居留权、与明朝政府官员广泛交游、中文著译和西文记述、传播天主教等活动,帮助天主教在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推动了天主教在中国内地的传播,并使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向纵深发展。

  • 标签: 利玛窦 北京 影响 明朝 西方传教士 居留权
  • 简介:利玛窦是中国天主教史的奠基者,也是第一个取中国式名字的外国人。对于其中文名字“利玛窦”来源及涵义,自晚明至今存在多种诠释。本文认为,“利玛窦”=“利玛+窦”:“利玛”乃MatteoRicci各取前两个字母“Ma”和“Ri”之音译;“窦”本应为“老窦”,取自粤方言“老(豆)窦”,原意为“父亲”,用来称谓神职人员,可以引申为“神父”,这恰与利氏之“神父”身份契合,“利玛老窦”即“利玛神父”之意。同时依中国人名用字习惯,将“老”字去掉,即为“利玛窦”。

  • 标签: 耶稣会士 利玛窦 利玛 老窦 神父
  • 简介:明末入华耶稣会士罗明坚、利玛窦于1583-1588年间编纂的手稿《葡汉辞典》,或为我国本土首部外汉双语词典。本文试从词汇角度,就该词典中的宗教词汇、方言词汇和官话词汇等问题进行细致分析,认为《葡汉辞典》记录了杂糅着闽粤方言的明末南方官话,其汉译者应为闽南语母语者,明末官话的基础词汇已与现代汉语通用语词汇相差无几。

  • 标签: 官话 通事 手稿词典 耶稣会士
  • 简介:提及西方三角函数知识之东来,近人多以为其始自明末1630年《崇祯历书》编写之际,殊不知早在这之前——差不多20年前——就有西人给国人介绍了有关概念和相关方法,此人便是意大利著名传教士利玛窦(MatteoRicci,1552—1610).本文拟就这个问题做一讨论.

  • 标签: 函数知识 利玛窦 三角 西方 相关方 传教士
  • 简介:刊玛窦是接受过16世纪正宗西方教育,然后来到中国与中国学者进行了近30年学术交流的最早的西方人。他非常熟悉当时西学的特点,而且向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介绍了不同于中国“天圆地方”的西方宇宙观,以及中国所没有的西方的演绎式推理法。然而,与利玛窦所想到的不同,原来中国并不是没有和实用性无关的数理逻辑,研究二进制的莱布尼茨就惊叹邵雍《伏羲六十四卦方圆图》中卦序之精妙。不过必须指出,利玛窦的西学输入之后,为17世纪以来东亚文人的学术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和意义。

  • 标签: 利玛窦 西学 传教
  • 简介:5月31日,时值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首次抵达南京420周年之际,为促进对耶稣会士利玛窦等传教士的历史及其在神学本地化过程中贡献的社会认知度,并借此能够推动当今天主教的本地化神学研究工作,由天主教南京教区主办、北京天主教与文化研究所协办、南京市天主教爱国会承办的"利玛窦与神学本地化研讨会"于5月29-30日在南京双门楼宾馆召开。江苏省宗教局(民委)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副主任)顾传勇,南京市委统战部副部

  • 标签: 利玛窦 社会认知度 耶稣会士 宗教局 文化研究所 副局长
  • 简介:利玛窦世界地图、艾儒略《职方外纪》及附图中的高加索及北欧的两个“女人国”、北欧的“矮人国”、南美洲的“长人国”三则传说,分别源自西方古典时代至地理大发现时期所记的亚马逊人(Amazones)、矮人族(Pygmaei)及麦哲伦命名的巨人巴塔哥尼人(Patagones),一些国内学者却认为其源自中文材料,甚至将其视作来华传教士对《山海经》的解读。本文考订中西方有关传说源流,以辨明利玛窦、艾儒略记述来源。

  • 标签: 利玛窦 艾儒略 女人国 矮人国 长人国
  • 简介:利玛窦一向被认为在中国明代中叶带来了西方制图和科学。利玛窦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1602)被认为源自Ortelius(1570)之地图(简称“原图”)。然而,详细分析结果并非如是。地图的中国部分与明初永乐时代有密切关系。从欧洲,亚洲及非洲历史与地名的显隐及图中注释推断,地图绘制年代应介乎1380年至1460年,即包含郑和下西洋时代,更精确的估计是宣德时代。利氏地图的非洲、美洲部分多处较当时任何欧洲绘制地图更准确,更详细。按照常识,任何手抄摹本世界地图无法比第一手数据更准确。利氏地图曾在中国参考的第一手数据,可能已经遗失,但保存于利玛窦世界地图中。明人若拥有欧人没有的美洲、非洲地理知识,最大可能是来自郑和之旅,即郑和大航海已经抵达美洲。明代中西交通史,郑和下西洋,及利玛窦西学东渐的部分史实均须要重新评价。

  • 标签: 世界地图 明代中叶 利玛窦 中国 郑和下西洋 测绘
  • 简介:1615年,金尼阁(1577-1628)以拉丁文出版了利玛窦的一种意大利文著作,名为《基督教借助耶稣会远征中国记》。此书在欧洲大受欢迎,很快就被翻译成除英语之外的主要欧洲语言。之所以没有英译本,可能是因为当时英国是一个坚决反耶稣会的新教国家。但是,在1625年,萨缪尔·浦察思(1575-1626)最终还是出版了《基督教远征记》(下称《远征记》)的英文改写本,收入他的多卷本旅行记《哈克鲁特遗稿,浦察思朝圣记:包括英国或他国航海及陆地旅行的世界史》中。浦察思在他的著作中收录耶稣会士的作品,或许可以反映当时英国对于有关中国的信息有多么需求。在本文中,我考察了浦察思为英国读者对利氏《远征记》中的描述所做的改写,并分析他是以何种方式利用《远征记》作为主要来源、介绍中国及其文化的。理解一个17世纪的英国读者对于利氏描述的反应,并非易事,但是透过对浦察思译本的研究,我们至少能洞悉一个坚定的英国新教徒是如何阅读原来的拉丁文版本的。浦察思几乎保留了原文献中的所有信息,包括旁注,但他的方法是翻译一部分段落,而概述其他部分。我将特别关注浦察思如何选择、翻译和编辑《远征记》中有关中国地理和幅员、中国人的学问和学术系统以及修行的宗教等材料。这些材料被收录在浦察思《朝圣记》的第一、二、五篇中。

  • 标签: 利玛窦 《基督教远征中国记》 萨缪尔·浦察思 17世纪 英语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