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面积与肥胖及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研究期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入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列为观察对象,入组后,所有患者均进行内脏脂肪面积测定,根据测定结果进行分组,共四组,包括A组(n=20,内脏脂肪面积≤60cm )、B组(n=20,60cm <内脏脂肪面积≤88cm )、C组(n=20,88cm <内脏脂肪面积≤114cm ),D组(114cm <内脏脂肪面积≤254cm ),对比不同组患者的肥胖、糖脂代谢指标情况。结果:随着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面积的增加,患者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也持续增加,(P<0.05);四组患者组间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对比,(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面积与肥胖及糖脂代谢指标存在紧密联系。

  • 标签: 2型糖尿病 内脏脂肪面积 肥胖 糖脂代谢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内脏脂肪等级的相关指标。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3—9月在黑龙江省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医院职工(包括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共617例的各项实验室指标以及体成分分析各项指标,按照2∶1的比例将样本分为训练集(411例)和测试集(206例),模型共纳入预测变量110个,使用训练集数据进行随机森林模型构建,测试集数据进行模型验证,选择最优节点数和决策树数目,对构建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价,同时选取重要性在前10位的相对重要因子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按内脏脂肪等级,对617名研究对象再次进行分组:内脏脂肪等级正常组和内脏脂肪等级偏高组,进一步分析前10位相对重要因子在组间的差异。结果随机森林模型的最优节点数为39、决策树数目为300。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为83.3%、精确率为73.9%、灵敏度为89.4%、特异度为78.7%,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81(95%CI:0.832~0.931)。模型中前10位相对重要因子依次为:体重指数、性别、年龄、尿酸、红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C肽、癌胚抗原、糖化血红蛋白、谷氨酰转肽酶。内脏脂肪等级偏高组的体重指数、年龄、尿酸、红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C肽、癌胚抗原、糖化血红蛋白、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均高于内脏脂肪等级正常组(均P<0.05);内脏脂肪等级偏高的发生率男性大于女性(P<0.05)。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内脏脂肪等级的随机森林预测模型表现良好,内脏脂肪与机体肝功能、胰岛功能、免疫功能的改变均有关系。

  • 标签: 内脏脂肪等级 体重指数 随机森林预测模型 机器学习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MRI多回波肝脏内插容积激发(multi echo liver interpolated volume excitation, mLIVE)序列评估健康成年人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 VFA)、皮下脂肪面积(subcutaneous fat area, SFA)、肝脏、胰腺、肾脏及椎体的脂肪沉积程度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纳入45例志愿者(女26例,男19例),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对每位受试者行1.5 T MRI腹部轴位常规平扫和mLIVE扫描,两名观察者测量所有志愿者肝脏、胰腺、L2椎体、肾实质的脂肪分数(fat fraction, FF),并将mLIVE自动生成的FF图导入ImageJ软件,测量每位志愿者L2椎体层面的VFA和SFA。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BMI与MRI测量指标,MRI测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两名观察者所测数据一致性良好(组内相关系数>0.75);BMI与VFA(r=0.677,P<0.05)、SFA(r=0.781,P<0.05)相关性良好,但与肝脏和胰腺FF无相关性(P>0.05);VFA、SFA及胰腺FF均与肝脏FF相关(P<0.05),其中胰腺与肝脏的FF相关性最强(r=0.449,P<0.05);VFA与SFA具有相关性(r=0.575,P<0.05),VFA与L2椎体FF具有相关性(r=0.349,P<0.05)。结论BMI可以大致评估健康成年人脂肪组织分布的情况,但对腹部不同部位组织脂肪含量的评估却不够准确。VFA与肝脏FF相关性较好且呈中等强度正相关,由此可见腹部内脏脂肪增多对肝脏脂肪沉积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健康成年人肝脏与胰腺FF明显相关,说明肝脏脂肪沉积与胰腺脂肪沉积有密切联系。VFA与L2椎体FF正相关,提示腹型肥胖可能容易影响腰椎骨髓脂肪含量。我们的研究能够提供健康成年人不同器官及组织脂肪含量的关系,帮助进一步了解成年人的脂肪代谢,给临床上代谢综合征风险的预测及其早期预防提供更多信息和证据。

  • 标签: 肝脏 胰腺 腰椎 脂肪定量 内脏脂肪 脂肪分数 代谢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在中国发病率较低。因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医师对此病认识不足,易漏诊。现报道1例长期间断发热,伴全血细胞减少、脾大等表现的患者,排除血液系统等非感染性疾病,多次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无效,传统方法未检测到病原体,仍考虑感染性发热,遂行外周血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检测出利什曼原虫,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小剂量爬坡治疗后病情好转。

  • 标签: 利什曼病 利什曼原虫属 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CT评估人体脂肪面积与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2022年7月-2023年7月,选择51例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进行研究,结合是否复发分组,复发组20例,未复发组31例,两组均配合完成信息采集、CT检查等。结果: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和疾病复发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内脏脂肪面积、皮下脂肪面积可辅助临床预测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的复发风险,通过CT可明确脂肪面积,有利于临床实施个体化治疗与早期有效预防。

  • 标签: 急性高脂血症性胰腺炎 复发 内脏脂肪面积 皮下脂肪面积 CT检查
  • 简介:摘要皮肌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有肌肉和肺的累及,也常合并恶性肿瘤,肺累及常是致命性的。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对减少肌肉和肺的损伤、识别和诊治合并的恶性肿瘤、提高患者预后和生存率有极大帮助。皮肌炎的异质性强,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本文论述皮肌炎合并急性肺间质性纤维化、发生吞咽困难、合并恶性肿瘤的高风险因素,总结出"皮疹+甲皱血管+肌炎抗体"的联合模式有助于早期诊断皮肌炎,早期识别重要内脏损害风险和肿瘤,早期干预,提高患者的整体生存率。

  • 标签: 皮肌炎 肺疾病,间质性 恶性肿瘤 肌炎抗体 早期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棕色脂肪和白色脂肪棕色化调控机制的研究新进展。白色脂肪棕化是一种将白色脂肪细胞转化为棕色脂肪细胞的过程,能够帮助治疗肥胖症和相关代谢疾病。研究发现,白色脂肪棕化的调控涉及多种信号通路和分子机制,包括转录因子、神经调节因子和环境因素等。其中,PRDM16、irisin和β3受体等分子在白色脂肪棕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温度下降、锻炼以及某些食物成分如咖啡因和咖喱等也可能促进白色脂肪棕化。总之,白色脂肪棕化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未来需要进一步探索其调控机制,并发展新的治疗策略。

  • 标签: 棕色脂肪 白色脂肪 棕色化 转录因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