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的内脏脂肪面积(VFA)在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尿蛋白/肌酐比值(UACR)的关系。方法选取巴彦淖尔市医院2018年住院治疗的糖尿病患者60例,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VFA,同时检测身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UACR,分析VFA与UACR之间的关系。结果内脏肥胖患者UACR较非肥胖患者增高[(25.9±3.3)mg/g比(19.8±4.1)mg/g,t=-3.871,P<0.05]。VFA与BMI对肥胖患病率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39/60)比68%(41/60),χ2=18.100,P<0.05]。VFA与UACR有相关性(r=0.470,P<0.05)。结论生物电阻抗法测定的VFA与UACR有相关性,可用于糖尿病肾病危险因素筛查。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2型 腹内脂肪 尿蛋白 肌酐 人体质量指数 糖化血红蛋白 肥胖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患者甲状腺激素与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VFA)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纳入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National Metabolic Management Center, MMC)的729例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甲状腺激素及生化指标,并应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VFA和皮下脂肪面积(subcutaneous fat area,SFA)。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结果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T3、FT3与VFA呈正相关(r=0.225、0.211,P<0.01),FT4与VFA负相关(r=-0.112,P<0.01),而T4、TSH与VFA无相关性(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FT4、FT3与VFA有独立的相关关系(P<0.01),每增加1 pmol/L FT4,VFA减少1.759 cm2,每增加1 pmol/L FT3,VFA增加3.256 cm2。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的FT3、FT4与VFA相关。

  • 标签: 内脏脂肪面积 甲状腺激素 糖尿病,2型 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
  • 简介:目的:观察腹腔内脏脂肪面积(VA)与2型糖尿病及血清胰岛素的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273例,非糖尿病者122例,分为高脂肪组198例和低脂肪组197例。检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酸(UA)、游离脂肪酸(FFA)、血脂系列等相关指标,采用CT测定VA,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质指数(BMI)。结果糖尿病组的VA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高脂肪组的腰围、BMI、UA、FINS、TG、IR、FFA、舒张压、收缩压明显高于低脂肪组(P<0.05),HDL明显低于低脂肪组(P<0.05)。腰围、BMI、FINS、UA、IR、TG、舒张压、收缩压、FFA与腹腔内脏脂肪面积呈正相关(r=0.697、0.625、0.374、0.371、0.332、0.317、0.181、0.136、0.110,均P<0.05),HDL与VA呈负相关(r=-0.230,P<0.05)。腰围、FINS、UA为VA的独立危险因素(b=6.657、2.819、2.405,均P<0.05)。结论内脏脂肪增加伴有胰岛素水平增高,胰岛素抵抗加重,糖尿病风险增加,并出现血压、尿酸、脂肪酸、胰岛素等多项代谢指标的异常。

  • 标签: 腹内脂肪 2型糖尿病 胰岛素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不同内脏脂肪面积(VFA)腹腔镜胃间质瘤手术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患者术后恢复状况、围术期并发症情况和影响术后Ⅲ级以上并发症发生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20年6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胃间质瘤患者资料,其中男性44例,女性72例,年龄25~88岁,平均年龄(61.8±10.7)岁,其中高VFA组患者54例,低VFA组患者62例。采用统计软件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对比分析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恢复状况、术后30 d内并发症和并发症Clavien-Dindo分级差异,同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研究影响术后Ⅲ级以上并发症危险因素。结果高VFA组患者体重指数较低VFA组高,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 P<0.001);与低VFA组患者相比高VFA组患者手术时间延长(t=2.88,P=0.005)、术中出血量增加(t=2.17,P=0.032),禁饮食时间延长(t=2.73,P=0.008),排气(t=4.46,P<0.001)、排便时间延长(t=4.62,P<0.001),术后住院时间延长(t=3.4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VFA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1.4%)较低VFA组(14.5%)明显增加(χ2=4.78,P=0.029);其中高VFA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发病率(12.9%)较低VFA组患者(1.6%)明显增加,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P<0.05);而两组术后切口相关并发症、吻合口瘘、下肢静脉血栓、肠梗阻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VFA组患者术后Clavien-Dindo并发症分级Ⅲ级以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6.7%)较低VFA组患者(4.8%)明显增加,且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P<0.05);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手术时间≥300 min和VFA增加是导致术后Ⅲ级以上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而VFA并不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VFA较大增加腹腔镜胃间质瘤手术操作的难度,同时影响患者术后恢复,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加,但VFA并非影响胃间质瘤患者术后Ⅲ级以上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腹腔镜 手术后并发症 回顾性研究 胃间质瘤 手术指标 Ⅲ级以上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患者其内脏脂肪(VAT)含量的差异。方法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测量符合纳排标准的1094例于2017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门诊或住院患者的VAT含量、皮下脂肪(SAT)含量和腰围(WC)。根据上述患者的BMI水平将所有患者分为四组:体重过低组(BMI<18.5 kg/m2,n=56),体重正常组(18.5 kg/m2≤BMI<24 kg/m2,n=444),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n=253)和肥胖组(BMI≥28.0 kg/m2,n=81)。采用秩和检验方法探讨四组患者VAT、SAT和WC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方法了解BMI分别和VAT、SAT、WC等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1094例患者中数据齐全的共834例,其中患有心血管系统疾病有71例,呼吸系统疾病114例,消化系统疾病349例,泌尿系统疾病210例,生殖系统疾病19例,内分泌系统疾病29例。不同疾病种类患者在各BMI水平的VAT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间的VAT、SAT和WC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SAT含量在肥胖组>超重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过轻组(P<0.01)。VAT含量及WC两个指标的组间比较则显示,超重及肥胖组>体重正常组>体重过轻组(P<0.01),在肥胖与超重两个组别间的比较则未发现差异的显著性(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在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BMI与VAT呈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402、0.195,P<0.05);在体重过轻组和肥胖组未发现两者的相关性(P>0.05)。BMI与SAT在正常体重组呈正相关关系(r=0.296,P<0.05),而在其余三组则未发现(P>0.05)。BMI与WC的正相关关系体现在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r分别为0.199、0.144,P<0.05),而在体重过轻组和肥胖组未发现两者的相关关系(P>0.05)。结论BMI作为肥胖程度判断的临床常用指标,与影像学肥胖的判断指标存在有限的相关关系。一定范围内的BMI水平有助于推测内脏脂肪含量,当体重过轻或肥胖达到某种程度时,BMI水平可能难以用于推测内脏脂肪的严重程度及其分布特征。

  • 标签: 体质量指数 计算机断层扫描 内脏脂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内脏脂肪面积预测肥胖症行减重手术患者合并多重代谢危险因素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5年6月至2020年5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收治的146例肥胖症行减重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男57例,女89例;年龄为(33±9)岁,年龄范围为15~65岁。患者行多排螺旋CT检查,测量总腹部脂肪面积(TFA),内脏脂肪面积(VFA)和皮下脂肪面积(SFA)。观察指标:(1)腹部脂肪面积CT检查结果及患者合并多重代谢危险因素情况。(2)不同临床指标预测多重代谢危险因素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3)不同VFA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4)影响患者合并多重代谢危险因素的相关因素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ROC曲线分析不同临床指标对患者合并多重代谢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腹部脂肪面积CT检查结果及患者合并多重代谢危险因素情况:146例患者CT检查结果显示VFA为(212±122)cm2,SFA为(419±147)cm2,内脏皮下脂肪比为0.60±0.54。146例患者收缩压为(131±16)mmHg(1 mmHg=0.133 kPa),舒张压为(86±12)mmHg,空腹血糖为(6.4±2.5)mmol/L,三酰甘油为4.43mmol/L(1.23~9.99 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1.5±1.3)mmol/L。146例患者中,85例有空腹血糖受损或糖尿病,82例有高血压病,139例有高甘油三酯血症,91例有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128例患者合并多重代谢危险因素。(2)不同临床指标预测多重代谢危险因素的ROC曲线分析:ROC曲线显示VFA对预测或诊断患者合并多重代谢危险因素的能力更佳(风险比=0.617,95%可信区间为0.470~0.764,P<0.05),通过ROC曲线计算约登指数得出VFA临界值为163.52 cm2。(3)不同VFA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根据ROC曲线VFA临界值163.52 cm2,146例患者中高VFA(≥163.52 cm2)和低VFA(<163.52 cm2)患者分别为49例和97例。高VFA患者高血压病、收缩压、空腹血糖受损或糖尿病、合并多重代谢危险因素分别为64例、(134±17)mmHg、63例、90例,低VFA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8例、(127±13)mmHg、22例、38例,两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309,t=6.916, χ2=5.380,6.988,P<0.05)。(4)影响患者合并多重代谢危险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FA是影响患者合并多重代谢危险因素的相关因素(风险比=3.722,95%可信区间为1.341~10.328,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VFA≥163.52 cm2是影响患者合并多重代谢危险因素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5.182,95%可信区间为1.441~18.641,P<0.05)。结论VFA与高血压病、收缩压、空腹血糖受损或糖尿病相关。VFA≥163.52 cm2是影响肥胖症行减重手术患者合并多重代谢危险因素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肥胖症 减重代谢外科 多重代谢危险因素 腹部脂肪面积 内脏脂肪面积 预测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面积与肥胖及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研究期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入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列为观察对象,入组后,所有患者均进行内脏脂肪面积测定,根据测定结果进行分组,共四组,包括A组(n=20,内脏脂肪面积≤60cm )、B组(n=20,60cm <内脏脂肪面积≤88cm )、C组(n=20,88cm <内脏脂肪面积≤114cm ),D组(114cm <内脏脂肪面积≤254cm ),对比不同组患者的肥胖、糖脂代谢指标情况。结果:随着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面积的增加,患者体质量指数、腰围、臀围也持续增加,(P<0.05);四组患者组间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对比,(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面积与肥胖及糖脂代谢指标存在紧密联系。

  • 标签: 2型糖尿病 内脏脂肪面积 肥胖 糖脂代谢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内脏脂肪等级的相关指标。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选取2021年3—9月在黑龙江省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进行体检的医院职工(包括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共617例的各项实验室指标以及体成分分析各项指标,按照2∶1的比例将样本分为训练集(411例)和测试集(206例),模型共纳入预测变量110个,使用训练集数据进行随机森林模型构建,测试集数据进行模型验证,选择最优节点数和决策树数目,对构建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价,同时选取重要性在前10位的相对重要因子进行下一步的研究。按内脏脂肪等级,对617名研究对象再次进行分组:内脏脂肪等级正常组和内脏脂肪等级偏高组,进一步分析前10位相对重要因子在组间的差异。结果随机森林模型的最优节点数为39、决策树数目为300。模型在测试集上的准确率为83.3%、精确率为73.9%、灵敏度为89.4%、特异度为78.7%,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81(95%CI:0.832~0.931)。模型中前10位相对重要因子依次为:体重指数、性别、年龄、尿酸、红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C肽、癌胚抗原、糖化血红蛋白、谷氨酰转肽酶。内脏脂肪等级偏高组的体重指数、年龄、尿酸、红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C肽、癌胚抗原、糖化血红蛋白、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均高于内脏脂肪等级正常组(均P<0.05);内脏脂肪等级偏高的发生率男性大于女性(P<0.05)。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内脏脂肪等级的随机森林预测模型表现良好,内脏脂肪与机体肝功能、胰岛功能、免疫功能的改变均有关系。

  • 标签: 内脏脂肪等级 体重指数 随机森林预测模型 机器学习模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内脏脂肪面积(VFA)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选取大同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464例,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及血肌酐水平分为四组,尿蛋白正常组(UACR<30 mg/g)315例,微量白蛋白尿组(UACR 30~299 mg/g)72例,大量蛋白尿组(UACR≥300 mg/g)45例,肾功能衰竭组(血肌酐高于参考值)32例。前三组血肌酐在正常范围。比较四组血压、体质量指数(BMI)、VFA、皮下脂肪面积(SFA)、BAPWV、血脂、肾功能、血糖等指标,以VFA为应变量,其他指标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四组年龄、身高、体质量、BMI、头围、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580、4.679、6.186、3.553、3.153、2.689、5.170、3.114、3.515,均P<0.05);尿蛋白正常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蛋白尿组、肾功能衰竭组VFA分别为(102.25±37.09)cm2、(104.12±40.93)cm2、(119.63±48.82)cm2、(110.54±41.58)cm2,BAPWV分别为(1 546.97±330.18)cm/s、(1 595.52±381.27)cm/s、(1 459.63±285.61)cm/s、(1 703.89±318.64)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344、4.020,均P<0.05);四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肌酐、血尿酸、总胆固醇、红细胞、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05、15.535、6.552、2.803、6.158、15.580、3.764、3.262,均P<0.05)。以VFA为应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腰围、BMI、TG、BAPWV与VFA均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DN与多个肥胖相关指标及炎症指标NLR、PLR有关,VFA与BAPWV有相关性。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肥胖症 皮下脂肪,腹部 白蛋白尿 肾功能试验 脉搏波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瞬时弹性成像技术检测2型糖尿病(T2DM)患者肝脏脂肪变及纤维化程度与内脏脂肪面积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数据库中自愿接受瞬时弹性成像检查的T2DM患者。记录患者的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BMI)、内脏脂肪面积(VFA)、皮下脂肪面积(SF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γ-谷氨酰转移酶(GGT)、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2-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2-%B)等临床资料。对患者进行肝脏瞬时弹性成像检查,检测的受控衰减参数(CAP)≥240 dB/m时诊断为肝脏脂肪变,肝脏硬度值(LSM)≥7.3 kPa时诊断为肝脏纤维化,以此标准将患者分为肝脏脂肪变组、肝脏纤维化组和对照组。两组间临床指标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U检验,采用Pearson或Spearman法评价VFA与CAP和LSM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评价T2DM患者发生肝脏脂肪变、肝脏纤维化时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400例T2DM患者,其中肝脏脂肪变组占73.8%(295/400),肝脏纤维化组占63.8%(255/400)。肝脏脂肪变组以及肝脏纤维化组BMI、VFA、SFA、ALT、AST,TG、GGT、HOMA2-%B、HOMA2-IR等指标高于对照组,而HDL-C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FA与CAP及LSM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700、0.345,均P<0.01)。校正SFA、HOMA2-IR等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和VFA是T2DM患者合并肝脏脂肪变的危险因素(P<0.05)。糖尿病病程、VFA、AST是T2DM患者合并肝脏纤维化的危险因素,而HDL-C则是其保护因子(P<0.05)。结论在T2DM患者中,VFA与CAP、LSM密切相关,VFA增大可能增加该类人群发生肝脏脂肪变及纤维化的风险。

  • 标签: 糖尿病,2型 瞬时弹性成像 受控衰减参数 肝脏硬度值 内脏脂肪面积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MRI多回波肝脏内插容积激发(multi echo liver interpolated volume excitation, mLIVE)序列评估健康成年人内脏脂肪面积(visceral fat area, VFA)、皮下脂肪面积(subcutaneous fat area, SFA)、肝脏、胰腺、肾脏及椎体的脂肪沉积程度及其之间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纳入45例志愿者(女26例,男19例),测量身高、体质量,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对每位受试者行1.5 T MRI腹部轴位常规平扫和mLIVE扫描,两名观察者测量所有志愿者肝脏、胰腺、L2椎体、肾实质的脂肪分数(fat fraction, FF),并将mLIVE自动生成的FF图导入ImageJ软件,测量每位志愿者L2椎体层面的VFA和SFA。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BMI与MRI测量指标,MRI测量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两名观察者所测数据一致性良好(组内相关系数>0.75);BMI与VFA(r=0.677,P<0.05)、SFA(r=0.781,P<0.05)相关性良好,但与肝脏和胰腺FF无相关性(P>0.05);VFA、SFA及胰腺FF均与肝脏FF相关(P<0.05),其中胰腺与肝脏的FF相关性最强(r=0.449,P<0.05);VFA与SFA具有相关性(r=0.575,P<0.05),VFA与L2椎体FF具有相关性(r=0.349,P<0.05)。结论BMI可以大致评估健康成年人脂肪组织分布的情况,但对腹部不同部位组织脂肪含量的评估却不够准确。VFA与肝脏FF相关性较好且呈中等强度正相关,由此可见腹部内脏脂肪增多对肝脏脂肪沉积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健康成年人肝脏与胰腺FF明显相关,说明肝脏脂肪沉积与胰腺脂肪沉积有密切联系。VFA与L2椎体FF正相关,提示腹型肥胖可能容易影响腰椎骨髓脂肪含量。我们的研究能够提供健康成年人不同器官及组织脂肪含量的关系,帮助进一步了解成年人的脂肪代谢,给临床上代谢综合征风险的预测及其早期预防提供更多信息和证据。

  • 标签: 肝脏 胰腺 腰椎 脂肪定量 内脏脂肪 脂肪分数 代谢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面积(VFA)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关系。方法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纳入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的2 615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其进行病史采集、问卷调查、收集各项测定生化指标,并应用生物电阻抗法测定VFA、神经电生理检查筛查DPN。根据VFA和体重指数将患者分为以下4组:VFA<100 cm2且体重指数<24 kg/m2组[VA(-)OB(-)组]、VFA<100 cm2且体重指数≥24 kg/m2组[VA(-)OB(+)组]、VFA≥100 cm2且体重指数<24 kg/m2组[VA(+)OB(-)组]以及VFA≥100 cm2且体重指数≥24 kg/m2组[VA(+)OB(+)组]。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2型糖尿病患者VFA和体重指数与DPN的关系。结果本研究中DPN的比例为46.96%。DPN组年龄较大,男性比例较高,病程较长,吸烟比例较高,舒张压较低,HbA1C水平较高,总胆固醇较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低,血肌酐水平较高,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较高,VFA水平较高(均P<0.01)。根据VFA和体重指数的分组中,VA(+)OB(-)组有68.1%的患者合并DPN,为4组内最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VA(-)OB(-)组相比,VA(+)OB(-)组发生DPN的风险显著增高(OR=2.234,95%CI 1.339~3.728, P=0.002), VA(+)OB(+)组次之(OR=1.281, 95%CI 1.030~1.592, P=0.026)。结论无论体重指数是否超标,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VFA与DPN均密切相关。VA(+)OB(-)组DPN患病风险最高。内脏肥胖的评估对于早期筛查和防治2型糖尿病DPN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标签: 糖尿病,2型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内脏脂肪面积 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UHR)与内脏脂肪面积(VFA)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20年7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就诊的909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测定身体测量指标[身高、体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颈围、腰围、臀围、VFA及皮下脂肪面积(SFA)],计算体重指数(BMI)、腰臀比值(WHR)及内脏脂肪/皮下脂肪面积比值(V/S)。测定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血糖(2hPG)、餐后2 h胰岛素(2hINS)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生化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尿酸(UA)、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Scr)]及甲状腺激素水平[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高敏促甲状腺激素(sTSH)],计算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稳态模型评估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UHR。根据UHR三分位水平,将患者分为Q1组(UHR≤21.10%,303例)、Q2组(21.10%<UHR≤31.06%,303例)和Q3组(UHR>31.06%,303例)。根据VFA值,将患者分为对照组(VFA<100 cm2,597例)和内脏型肥胖(VO)组(VFA≥100 cm2,312例)。组间差异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Kruskal-Wallis非参数检验和χ2检验。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分析UHR与各指标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T2DM患者VFA的影响因素。结果与Q1组比较,Q2、Q3两组的男性比例、吸烟及饮酒比例、合并高血脂比例、FINS、HOMA-β、TG、GGT、Scr、BMI、颈围、腰围、臀围、WHR、VFA、SFA及V/S均升高,而SBP、DBP、2hINS、HOMA-IR、ALT、AST、FT3仅在Q3组升高;年龄、TC、LDL-C在Q3组降低(P<0.05)。与Q2组比较,Q3组的男性比例、合并高血脂比例、DBP、HOMA-IR、TG、ALT、GGT、BMI、腰围及VFA升高,而年龄、LDL-C降低(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UHR与VFA及V/S呈正相关(r=0.328、0.205,均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HR与VFA独立相关(β=0.241,95%CI 0.097~0.384,P<0.01)。VO组患者的UHR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T2DM患者中UHR与VFA、V/S存在正相关,该指标对T2DM合并VO的预警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标签: 糖尿病,2型 尿酸/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值 内脏脂肪面积 内脏型肥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脏脂肪组织(VAT)在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OPM)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93例胃癌患者,患者均无典型腹膜转移CT征象。根据腹腔镜探查结果将患者分为OPM组(31例)与非OPM组(62例)。记录患者临床、病理及CT征象。分别测量CT图像中胃癌病灶最大层面以下15、25 mm范围的脂肪组织参数,包括VAT和皮下脂肪组织的体积、平均CT值及标准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OPM与非OPM组间的临床、病理及CT图像参数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胃癌OPM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联合模型,以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评价各个指标及联合模型预测胃癌OPM的效能。结果OPM与非OPM组间年龄、病理类型、CA125、腹腔积液、cT分期、病灶最厚径、15 mm VAT平均CT值、25 mm VAT平均C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腹腔积液、cT分期、25 mm VAT平均CT值是胃癌OPM的独立危险因素,其OR(95%CI)分别为4.940(1.287~18.967)、4.284(1.270~14.455)、1.149(1.013~1.303),建立联合模型。腹腔积液、cT分期、25 mm VAT平均CT值、15 mm VAT平均CT值及联合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85、0.718、0.703、0.674和0.813,联合模型与上述4个单一指标比较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98、2.63、2.09、2.54,P=0.003、0.009、0.037、0.011)。结论腹腔积液、cT分期、25 mm VAT平均CT值是胃癌OPM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3个指标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胃癌OPM的效能最佳。

  • 标签: 胃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隐匿性腹膜转移 内脏脂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T2DM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变化及影响因素。方法对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与T2DM患者的血清内脏脂肪素与生化指标水平进行测定。结果观察组FPG、FIns、HOMA-IR、HbA1C、血清内脏脂肪素及TC、HDL-C、LDL-C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内脏脂肪与WC、HC、WHR、FPG、HbA1C、HDL-C、LDL-C均有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在T2DM患者的发生与发展中有一定影响。

  • 标签: T2DM 内脏脂肪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中的非对称回波的最小二乘估算法迭代水脂分离序列(IDEAL-IQ)成像技术对不同程度肥胖患者内脏脂肪含量的检测价值。方法选取130例于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肥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体质量指数(BMI)分为超重组(24 kg/m2≤BMI<28 kg/m2)和肥胖组(BMI≥28 kg/m2),均进行IDEAL-IQ成像检查获得各脏器脂肪分数,统计学上主要进行两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130例肥胖患者中超重组(A组)44例,肥胖组(B组)86例,A组和B组患者组内比较,肝左叶与肝右叶间的脂肪分数无统计学差异,B组患者肝脏(t=2.93,P=0.04)和胰腺(t=3.01,P=0.03)的脂肪分数明显高于A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脾脏(t=0.53,P=0.60)、网膜(t=0.71,P=0.48)、皮下的脂肪分数(t=0.50,P=0.62)及皮下脂肪层厚度(t=1.53,P=0.13)均无统计学差异。肝脏(r=0.269,P=0.002)及胰腺(r=0.238,P=0.005)的脂肪含量与BMI呈正相关关系。结论肥胖程度越高,肝脏、胰腺沉积的脂肪成分越多,IDEA-IQ技术可以有效定量腹部各脏器的脂肪含量,并能鉴别不同程度肥胖患者脏器脂肪含量的差异。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体质量指数 肥胖 内脏脂肪分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钨酸钠对谷氨酸钠诱导的肥胖小鼠的内脏脂肪的影响。方法用谷氨酸钠建立小鼠肥胖模型,造模成功后,将肥胖小鼠分为5组,模型组、钨酸钠低剂量组(0.3mg/ml饮水)、钨酸钠中剂量组(0.7mg/ml饮水)、钨酸钠高剂量(2mg/ml饮水)和奥利司他组(120mg/kg灌胃),每组7只,连续给药6周。观察药物干预后小鼠的腹围和体腹腔内白色脂肪组织的湿重。结果钨酸钠能减少MSG诱导肥胖小鼠腹型肥胖的程度及腹部白色脂肪的重量(P<0.05,P<0.01)。结论钨酸钠能显著减少谷氨酸钠诱导的肥胖小鼠的内脏脂肪重量。

  • 标签: 钨酸钠 肥胖 小鼠 内脏脂肪
  • 简介:摘要内脏脂肪素,是最近新发现的一种脂肪细胞因子,它是由内脏脂肪组织分泌的,又被称为前β细胞集落增强因子(PBEF)。内脏脂肪素研究认为可能具有类似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并能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从而激活胰岛素通路,起到降血糖作用,还能促进脂肪细胞的分化、合成、聚集,抑制肝糖原的释放,参与炎症反应,并有促炎症作用。对于内脏脂肪素在糖代谢中的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开发新的糖尿病治疗药物,也许会成为治疗糖尿病的另一个新的靶点。

  • 标签: 内脏脂肪素 糖脂代谢 2型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