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佛陀在世时,佛弟子以佛陀为精神中心,佛陀涅榘后,信徒就以佛塔作为精神中心了。佛塔并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寝陵、坟墓,佛塔地宫和天宫的功用是舍利舍利的供养物即“七宝”,七宝供养属于“财供养”,蕴含了佛家净土光明与智慧思想,赋予了深刻的宗教内涵,因此七宝供养物也成为佛教的圣物。本文试图通过北宋佛塔“地宫”和“天宫”发现的七宝实例,探索北宋社会舍利信仰及其相关文化现象。

  • 标签: 七宝 地宫 天宫 佛塔瘗藏舍利文化北宋
  • 简介:北宋錾花舍利金棺定州市博物馆藏有三件1969年北宋静志寺塔基地宫出土的錾花舍利金棺,其外表、重量、尺寸相差无几,质地纯正,亮泽,作工精细,小巧玲珑,现将其中的一件介绍如下:此件金棺高4.5、棺床长7.6、宽3.6厘米,重51.4克,由棺盖、棺床、棺壁...

  • 标签: 舍利 北宋时期 博物馆 定州市 释迦牟尼 将尸体火化
  • 简介:本文所要介绍的五重宝塔,据说是“早年从北方黄河沿岸某地流失”,由西安的王崇仁先生于2007年自海外回购,无年款;从形制上判断,五重佛舍利塔应属于某一舍利塔地宫中的遗物;舍利塔由大小递减、质地不同的五个独立的塔依次套接,以及四尊单体石刻天王立像组成(图一)。

  • 标签: 舍利塔 佛像 法身 佛塔 2007年 黄河沿岸
  • 简介:北宋至今已有一千年多年,我国的古代建筑历经自然灾害,人为破坏,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现象,有的甚至破坏殆尽,只留在史书之中。文章针对北宋时期的佛塔进行型式划分,以便更好地了解北宋时期河南地区佛塔的发展与变化。

  • 标签: 北宋 佛塔 型式 演变
  • 简介:2013年甘肃泾川龙兴寺考古发现的砖铭,为研究北宋舍利埋和大云寺的沿革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考证泾川龙兴寺在隋、唐、宋时期的发展演变,对比三个历史时期文献记载的舍利崇奉活动,结合泾川龙兴寺舍利埋的个案分析北宋独具特色的舍利崇奉宗教仪式,可以认为,中国的舍利崇奉,经历隋唐时期的定型化之后,逐渐呈现出世俗化的新趋势,彰显了宋人在舍利信仰上宽容、通达、不拘一格的佛教文化观念。

  • 标签: 泾川 龙兴寺 砖铭 北宋 舍利崇奉
  • 简介:佛塔随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相结合,在规模和型制上发生根本改变,出现了许多新形式,新功能,如过街塔、料敌塔、文峰塔、"龙宫"、喇嘛塔、五塔、须弥座、报恩塔、房内建塔等.分析佛塔在中国的新形式,新功能及其文化基础,对于了解中国佛塔建筑的文化特征有指导性意义.

  • 标签: 文化特征 中国 佛塔 传统建筑文化 文化基础 新形式
  • 简介:佛塔区随处可以见到。它作为佛教信徒的崇拜物与寺庙并存,但也有离开寺庙独立存在的佛塔佛塔群。

  • 标签: 佛塔 藏区 文化 瑰丽 寺庙
  • 简介:宁夏宏佛塔天宫装西夏文木雕版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早的木雕版之一,共计2000多残块,内容均为西夏文佛经,包括《释摩诃衍论》、《别集》、《续能口》以及其他三种未知名佛经。这些木雕版数量大,内涵丰富,是西夏雕版印刷高度繁荣的例证,是研究古代雕版印刷术最直接、最重要的实物资料。

  • 标签: 宏佛塔 西夏文 木雕版 印刷术 佛教
  • 简介:鹤铭在镇江,原本是江岸摩崖,坠落又被打捞,现存残石五块,在焦山碑刻博物馆,筑碑亭特别保护。鹤铭自宋初进入文人视野,便受到极度追捧,热情至今不衰。虽然如此,有关鹤铭的作者、拓本情况、书法价值,却是异说纷纭。

  • 标签: 特别保护 书法价值 博物馆 焦山
  • 简介:塔为外来词,源于印度,有率赌婆、浮屠、塔婆等之称。尽管其源于印度佛教,但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与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相融合,从而获得了某种意义上的扩展,因此它不再属于佛教建筑,而成为一种独立的建筑类型。就其外观来讲,可分为楼阁式、亭阁式、密檐式等;若按材料质地分,则有木塔、砖塔、石塔、砖石混合塔、铁塔等;就其功能与性质来分,大致为宗教塔、航标塔、灯塔、军事瞭望塔、风水塔等,而风水塔则又分为主管人文兴旺的文昌塔、文峰塔等和弥补自然环境的水口塔、镇风塔等。在南粤客家各县市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这一建筑文化瑰宝,在本期和下一期文化瑰宝栏目中,我们将分别予以介绍。

  • 标签: 佛塔 社会发展进程 印度佛教 建筑文化 建筑形式 中国传统
  • 简介:宋王朝从公元960年开始建立,历时300余年。10世纪初,社会经济繁荣起来,同时佛教盛行,各宗派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原有的寺院大量重修,并又建了许多新寺院,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建塔,在我国建塔史上达到了一个高峰。

  • 标签: 宗教 佛教 佛经 信仰
  • 简介:唐代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佛教在此时得到很大发展,所建佛寺及佛塔数量甚多,分布地域也很广。从现存唐塔来看.有几个集中地:一是中原一带,以河南嵩山为主,保存唐塔有十数座。二是关中一带,保存唐塔也有十数座之多。三是山西一带,也保存有十数座。四是云南大理下关一带,

  • 标签: 唐代 佛塔 外来文化 分布地域 大发展 保存
  • 简介:甘肃佛塔巡礼马晓东塔、寺庙、石窟共同构成佛教艺术的三支奇花。沿甘肃“丝绸之路”、“汉詹驿道”等处,分布着各个时代的佛塔近百处,真是千姿百态,蔚为奇观。塔是寺院高僧的坟莹。每当高僧故去,弟子们就在寺院旁或别处这一块“风水宝地”,把他们的舍利、袈裟、经卷...

  • 标签: 佛塔 甘肃旅游 甘肃境内 建筑材料 “丝绸之路” 敦煌莫高窟
  • 简介:西域,是我国汉文史籍中对我国古代西北边疆地区的专门称谓,历史上的“西域”是一个动态的地理概念,它的地理范围是随着我国各朝代疆域的拓展而变化。因而,“西域”不仅仅是个地理概念,而是包含政治概念、文化概念和历史概念的综合性概念。西域的概念,在藏文史籍中比较含

  • 标签: 西域 佛塔 佛教 丝绸之路 宗教建筑 结构布局
  • 简介:“法印”指小乘佛法的“三法印”和大乘佛法的“一实相印”。“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一实相印”则指一切有为法缘起性空。“三法印”实可贯通于“一实相印”之中,因为“三法印”所表达的意义不出缘起性空之旨。

  • 标签: 法印 舍利 小乘佛法 大乘佛法 功德 菩萨
  • 简介:唐代金山寺僧人所书《鹤铭》金山本石刻全文,在北宋时被刁约发现而传世,但该文本长期以来受到误解和歧视。经与各版本《鹤铭》的对比、考证,可确认金山本是最为接近鹤铭原刻的完整文本,并显示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精妙的文采。

  • 标签: 瘗鹤铭 对比 金山本
  • 简介:一、《云汉》篇与祭之方式《诗经·大雅·云汉》写道:'……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璧既卒,宁莫我听。旱既大甚,蕴隆蟲蟲。不殄禋祀,自郊徂宫。上下奠,靡神不宗。'此诗写以祭祀的方式请求神灵、天帝解除旱情。在祭祀中,没有神不祭奉的;更莫敢吝爱于祭牲。祭神的圭璧都用尽了,~①为何神灵也不听我的祷请,~②降佑于我?天,依然旱热隆甚.诗旨要义,正如郑《笺》所云:'奠群神而不得雨。'在这一段描写中,透示了周人祷旱之祭的一种方式,即'埋'。~③毛《传》云:'上祭天,下祭地。奠其礼,其物。'孔颖达《正义》进一步解释:'其祭之礼,上祭天,下祭地;而天则奠其礼,地则其物……以至于百灵,无神而不斋肃尊敬之……'这里所谓'其物',即把祭品埋在地下以致奉于神灵。~④按照中国上古之祭法,使用埋方式所祭的当为地之神灵,~⑤与祭水之神灵向水中沉物相类,讨神之欢心也。《尔雅注疏》卷六《释天》有云:'祭地曰埋,祭山曰庪县,祭川曰沈浮。'郭璞注:'既祭,埋藏之。'邢昺《疏》引孙炎曰:'者,翳也。既祭,翳

  • 标签: 云汉瘗 埋祭 瘗埋
  • 简介:汉语古文德译旅文王守仁维正德四年秋月三日,有吏目云自京来者,不知其名氏,携一子一仆,将之任,过龙场,投宿土苗家。予从篱落间望见之。阴雨昏黑,欲就问讯北来事,不果。明早,遣人觇之,已行矣。薄午,有人自娱蚣坡来,云一老人死坡下,傍两人哭之哀。予曰:「此...

  • 标签: 汉语 德译 王守仁 贵州修文 七尺之躯 明武宗
  • 简介:鹤铭是古代碑刻中的著名作品,在书史上有重要价值,历代学者多有考证,但仍聚讼纷纭,疑问最多,清代原石出水,清人考证严谨,使鹤铭研究有重要收获。本文在清人的学术基础上,就鹤铭落水时间与拓本、版本流传之间的关系,原石存字、铭文内容、书撰作者等问题作了新的探索。

  • 标签: 铭文 碑刻 考证 新证 学者 版本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