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裂蹄木层孔菌不同溶剂提取物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方法 依次用石油醚、三氯甲烷、甲醇萃取和水提物浓缩后醇沉提取粗多糖。采用DPPH 自由基法、羟自由基法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法,分别研究裂蹄木层孔菌不同溶剂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 裂蹄木层孔菌不同溶剂提取物和粗多糖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结论 裂蹄木层孔菌对荧光素酶的保护效果与浓度相关。

  • 标签: 裂蹄木层孔菌 不同溶剂 提取物 活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 要】目的:研究延续性护理对肝癌患者的影响。方法:因肝癌在我院就诊治疗的患者中选取80例,其均采用抽签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则联用常规护理和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出院前后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出院后6个月时的自我护理能力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的应用可有效提升肝癌患者出院后的自我护理能力,从而有助于患者出院后享受到优质的护理服务,能够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肝癌 抗肿瘤 延续性护理
  • 简介:摘要:妇科抗肿瘤治疗是治疗妇科癌症的关键手段之一,然而,与之相关的并发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带来了挑战。本文旨在探讨妇科抗肿瘤治疗相关并发症的护理研究。本文对常见的化疗、放疗、手术和靶向治疗等治疗方式引发的并发症进行了概述,着重探讨了这些并发症在护理实践中的挑战,包括疼痛管理、情绪支持、并发症预防等方面。本文旨在为护理人员提供有益的护理经验和指导,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推动妇科抗肿瘤治疗护理的进步和发展。

  • 标签: 妇科抗肿瘤治疗 妇科癌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金属铂类药物见证了金属配合物作为抗肿瘤药物的发展热潮。然而,由于铂类药物严重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以金属钌为代表的非铂类抗肿瘤药物已成为很有前途的替代药物。抗肿瘤药物进入细胞后聚集的细胞内靶标与药物的作用机制密切相关,因此细胞器靶向的确定有助于更清楚地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本综述旨在向读者展示具有细胞器靶向的金属钌抗肿瘤配合物的研究进展,希望能对金属钌抗肿瘤配合物研究提供帮助。

  • 标签: 金属钌配合物,抗肿瘤,细胞器靶向
  • 简介:【摘要】 目的:分析2020年-2021年牡丹江市肿瘤医院抗肿瘤药物应用现状及临床合理用药状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2021年牡丹江市肿瘤医院抗肿瘤药物使用数据,统计、分析药物品种、用药金额、构成比及增幅、用药频率(DDDs)。结果:2020年、2021年各类抗肿瘤药物年使用金额呈快速增长,其中烷化剂类药、抗生素类药增幅最多,分别为61.63%、27.95%。培美曲塞二钠、奥沙利铂、吡柔比星、依班磷酸钠在2020-2021年抗肿瘤销售金额中均排前10位,其中培美曲塞二钠销售金额排在第1位,依班磷酸钠销售金额有所下降,吡柔比星、奥沙利铂销售金额有所上升。他莫西芬、阿那曲唑片、培美曲塞二钠、氟尿嘧啶、卡铂注射液、托瑞米芬片、环磷酰胺在2020-2021年DDDs抗肿瘤中排前10位。结论:我院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合理,药物品种增加有助于选择更好的治疗方案,进而降低患者病死率。

  • 标签: 肿瘤医院 抗肿瘤药物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现如今肿瘤仍然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肿瘤类型多样,治疗起来难度较大,临床上有效治疗方法之一是进行药物治疗。随着医疗技术和理论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肿瘤的产生机制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肿瘤是细胞信号通路异常致使细胞无限增殖,产生肿瘤。这一发现为肿瘤的药物治疗拓展了新的方向,使靶向治疗受到更多关注。化学合成类靶向药物是对肿瘤进行多靶点治疗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研究化学合成类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种类和作用。

  • 标签: 化学合成 靶向药物 抗肿瘤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自然杀伤(NK)细胞作为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分,其受损或缺失与各类肿瘤发病率増加密切相关。NK细胞免疫疗法已成为肿瘤治疗的前沿技术之一,通过调节内源性NK细胞的功能或外源过继性NK细胞治疗,能够增强对肿瘤细胞的靶向与杀伤功能并强化适应性免疫应答。本文重点介绍了NK细胞的识别及抗肿瘤机制、肿瘤微环境中NK细胞功能障碍及NK细胞免疫疗法在三阴性乳腺癌(TNBC)治疗中的应用。

  • 标签: 自然杀伤细胞 抗肿瘤机制 三阴性乳腺癌
  •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风险管理在医院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中的使用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23.01-2023.07肿瘤科的60例患者,所有患者都接受风险管理,观察风险管理实施前后的肿瘤药物发放错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 实施后肿瘤药物发放错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风险管理应用于医院抗肿瘤药物安全管理中,可减少肿瘤药物发放错误率、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风险管理 医院 抗肿瘤药物 安全管理
  • 简介: 摘要:卵巢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约95%的患者为原发性癌,另外5%的患者为其他部位的原发癌转移到卵巢。由于早期缺少临床症状,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使得疗效欠佳。现阶段,临床急需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近年来,近红外荧光免疫治疗(near infrared photoimmunotherapy,NIR-PIT)在卵巢癌患者中得到应用,有着较强的抗肿瘤作用。本文现将近红外荧光免疫治疗抗肿瘤作用在卵巢癌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望对后期相关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NIR-PIT 抗肿瘤 卵巢癌 作用
  • 简介:摘要:如果肠道菌群出现了失调的情况,则容易导致肠道恶性肿瘤、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出现或进一步加重,并且也会影响到其他多种恶性肿瘤的出现。对于中医药当中的抗肿瘤机制来说,其有着多途径、多靶点的特征,其将对于肠道微生态的调节认为可能是中药或复方起到抗肿瘤作用的一项重要环节。本文对于部分潜在调节肠道微生态的抗肿瘤中药及中药复方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疾病的治疗提供帮助。

  • 标签: 肠道微生态 中医药 抗肿瘤机制 相关性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乙肝病毒(HBV)现感染及既往感染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抗肿瘤治疗后肝损伤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某三甲肿瘤专科医院56例 DLBCL合并HBV感染病例,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诊断和分期、治疗方案和时间,肝功能指标基线和治疗后水平。根据HBsAg情况,将56例患者分为两组:HBsAg阳性为HBV现感染组,记为HBsAg(+)组;HBsAg阴性为HBV既往感染组,记为HBsAg(-)组。根据抗肿瘤治疗方案,将以上两组患者分为两个亚组:联合化疗组(利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和单纯化疗组。比较分析四组患者抗肿瘤治疗后肝损伤情况。结果 HBsAg(+)组49例患者,抗肿瘤治疗后有7例出现肝损伤(14.29%,7/49),其中联合化疗组7例(占16.67%,7/42),单纯化疗组有0例。HBsAg(-)组7例患者,抗肿瘤治疗后1例出现肝损伤(14.29%,1/7),其中联合化疗组1例(占14.29%,1/7),单纯化疗组0例。结论 在本次研究中,两种HBsAg情况对抗肿瘤治疗后发生肝损伤无统计学意义,两种化疗方案对抗肿瘤治疗后发生肝损伤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HBV感染 肝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开展临床药学服务与降低铂类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将我院200例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的患者分为A组(100例,仅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治疗)与B组(100例,在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治疗的同时为其开展药学服务)两组,并对比相关数据指标,明确开展药学服务的意义。结果:经对比,B组患者血液系统、肾脏系统、胃肠道系统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铂类药物如顺铂、卡铂等药物在治疗各类肿瘤疾病中的应用较广,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而期间给予患者个体化、多元化的药学服务干预,则有助于降低相应的不良反应率,增强患者化疗耐受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铂类抗肿瘤药物 化疗 药学服务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统计本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抗肿瘤药物不合理医嘱情况,为更好地保障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将2020年4月至2023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在该时段将130名接受抗肿瘤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把有未开展静脉中心合理调配作为分组的指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不合理用药状况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不合理用药率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静脉中心的抗肿瘤药物的调配中应用静脉中心合理用药调配管理方式,能够降低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使患者的抗肿瘤药物用药安全性得到提升,具有良好的可应用价值。

  • 标签: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抗肿瘤药物 不合理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肿瘤药紫杉醇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措施。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20.6~2021.6月接受抗肿瘤药紫杉醇治疗的80例患者,治疗周期均为3个月,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抗肿瘤药紫杉醇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较高,主要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脱发、胃肠道反应、肝脏毒性等。结论:抗肿瘤药紫杉醇存在较高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且不良反应类型较多,临床应加强合理用药干预,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 标签: 抗肿瘤药 紫杉醇 不良反应 临床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抗肿瘤药紫杉醇的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 选取2022年04月-2023年04月期间的肿瘤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均予以抗肿瘤药紫杉醇,连续用药一个月,观察并统计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不良反应统计分析以骨髓抑制、脱发、手足麻木和胃肠道反应占比较高,分别为96.74%、92.39%、86.96%和83.70%。结论 经统计采用抗肿瘤药紫杉醇药物治疗,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较高,需要临床加强合理用药干预,从而提高抗肿瘤药紫杉醇的用药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标签: 抗肿瘤药 紫杉醇 不良反应 临床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开展临床药学服务与降低铂类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随机将我院200例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的患者分为A组(100例,仅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治疗)与B组(100例,在应用铂类抗肿瘤药物治疗的同时为其开展药学服务)两组,并对比相关数据指标,明确开展药学服务的意义。结果:经对比,B组患者血液系统、肾脏系统、胃肠道系统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铂类药物如顺铂、卡铂等药物在治疗各类肿瘤疾病中的应用较广,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而期间给予患者个体化、多元化的药学服务干预,则有助于降低相应的不良反应率,增强患者化疗耐受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铂类抗肿瘤药物 化疗 药学服务 不良反应发生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学干预对我院抗肿瘤药静脉输液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1年1月~2024年1月抗肿瘤药静脉输液患者400例为研究,双色球法分为两组,分别为常规用药指导(常规组,n=200)、临床药学干预(药学干预组,n=200)。对比效果。结果:相比常规组,在预处理时机、滴注时间、冲管、稳定性达标率上药学干预组更高,而药物不良反应率更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抗肿瘤药静脉输液中加强临床药学干预,一方面有助于提高预处理时机、滴注时间、冲管、稳定性达标率,另一方面有助于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值得应用。

  • 标签: 抗肿瘤药 静脉输液 临床药学干预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某三级肿瘤专科医院(我院)国家谈判(国谈)抗肿瘤药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及发展趋势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 HIS 系统收集我院 2018 年 1 月至 2021年 12 月国谈抗肿瘤药的使用数据,并对用药种类、销售金额、用药频度、限定日费用以及排序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8—2021年我院国谈抗肿瘤药品种增至42种,呈递增态势,销售金额呈逐年递增趋势。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的使用量连续四年排名第1位,2019—2021年,曲妥珠单抗销售金额连续三年位居第1位,且DDDs涨幅最大;2018-2021年间,国谈抗肿瘤药物中的醋酸戈舍瑞林植入剂、阿帕替尼、安罗替尼、伊布替尼B/A均>1,表明这些药物利用度高,相对价格低。仑伐替尼DDC值降幅最大,由2019年1680.0元降至2021年324.0元,且B/A=1,同步性较好。结论 我院积极跟进国家医保政策,及时引进国谈抗肿瘤药,国谈抗肿瘤药物的使用相对合理。

  • 标签: [] 国谈抗肿瘤药 销售金额 用药频度 限定日费用 排序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