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以金针菇的非食用部位为原料,探讨了该部位水提物的膜分离工艺及其体外肿瘤活性筛选。实验结果表明,金针菇非食用部位的水提物经过膜分离纯化后,多糖含量从9.46%提升至17.24%,得率11.30%;该部位的水提取物及其膜分离后各组分对人结肠癌(HCT-8)、人肝癌(HepG2)、人胃癌(BGC-803)和人鼻咽癌(KB)肿瘤细胞都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尤其对于HepG2和KB的作用最为明显;该部位水提取物对HepG2和KB的IC50分别为6.9和7.6μg/mL,而膜分离后的超滤膜截留液组分抑制作用最强,对HepG2和KB的IC50分别为1.0和0.8μg/mL。

  • 标签: 金针菇 多糖 膜分离 抗肿瘤
  • 简介:利多卡因是应用较为广泛的酰胺类局麻药物,近年来对利多卡因体外肿瘤作用的报道较多,研究证实该药可通过去甲基化途径、内质网应激途径、促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途径、类肝素结合样表皮生长因子(HB-EGF)途径以及其他非死亡受体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且相比于正常细胞对肿瘤细胞表现出靶向趋势,本文就利多卡因体外肿瘤作用机制研究综述如下。

  • 标签: 利多卡因 肿瘤细胞 凋亡 抗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当前环丙沙星对常见病原菌抗菌活性,为合理应用环丙氟哌酸提供依据。方法2014年1月~2014年12月,从医院住院感染患者中采集标本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鉴定后,进行环丙氟哌酸体外活性试验。结果环丙氟哌酸体外大肠埃希菌活性最高,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再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最次为铜绿假单胞菌。结论环丙氟哌酸对四种常见病原菌抗菌活性并不理想,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普遍耐药。

  • 标签: 环丙氟哌酸 盐酸环丙沙星 体外抗菌活性
  • 简介:目的检测卢立康唑醇质体体外活性。方法采用微量液基稀释法检测卢立康唑醇质体、脂质体、45%水醇溶液对皮肤癣菌、念珠菌的体外活性。结果卢立康唑醇质体对皮肤癣菌及念珠菌的MIC值低于脂质体及水醇溶液,且对毛癣菌属较念珠菌属的MIC值更低。结论卢立康唑醇质体的体外菌性能优于脂质体及水醇溶液。

  • 标签: 卢立康唑醇质体 皮肤癣菌 念珠菌 药物敏感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甘草多糖体外活性及对移植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肿瘤细胞,观察甘草多糖对肿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小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甘草多糖3个剂量组为150、300、600mg/kg体重,阳性对照组为200mg/kg体重,阴性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对小鼠的胸腺、肿瘤组织和脾脏进行称重,计算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抑瘤率。结果体外肿瘤结果,甘草多糖各剂量组IgM、IgG含量、抗体生成细胞水平明显高于阴性、阳性对照组,其中大剂量组差异显著(P﹤0.05),一定剂量的甘草多糖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且剂量过高会影响其抑瘤效果。结论甘草多糖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及对移植瘤小鼠免疫功能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值得参考。

  • 标签: 甘草多糖 体外抗癌活性 移植瘤小鼠 免疫功能
  • 简介:目的:研究东北黑蜂胶不同极性提取物的体外氧化活性,确定其活性成分所在极性范围。方法:采用不同极性的溶剂提取黑蜂蜂胶,分别得到甲醇提取物(ME)、乙醇提取物(EE)、水提物(WE)、乙酸乙酯提取物(EA)、三氯甲烷提取物(CF)、苯提物(BE),考察其还原力、等价抗氧化能力(TEAC)、Fe^3+还原能力(FRAP)及对羟自由基(·OH)、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比较不同极性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结果:上述提取物均具有抗氧化活性,且呈显著量效关系,其抗氧化效果因反应体系的不同而不同。结论:东北黑蜂胶的甲醇和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较强,是天然抗氧化剂的良好来源。

  • 标签: 东北黑蜂胶 化学组成 提取物 抗氧化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MTT法检测羟基脲衍生物的体外肿瘤活性,筛选出有体外肿瘤作用的羟基脲衍生物。方法选用Hep-2肿瘤细胞作为模型,然后利用MTT法从六种羟基脲衍生物中筛选出对Hep-2肿瘤细胞有抗肿瘤作用的,并计算其对Hep-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即IC50值。结果筛选得到对Hep-2细胞有很好的抗肿瘤活性的衍生物有3种。计算得到的每种羟基脲衍生物对Hep-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结论HY-CN、HX-CN和HX-叔对Hep-2细胞有非常好的抗肿瘤作用。

  • 标签: 羟基脲衍生物 MTT IC50
  • 简介:目的研究薰衣草精油对白念珠菌的体外活性和生物膜的影响,为临床真菌感染的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连续稀释法测定薰衣草精油对白念珠菌的敏感性、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采用XTT法检测其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50%细胞活性的浓度(SMIC50),镜下观察对生物膜形态的影响。结果白念珠菌对薰衣草精油高度敏感,薰衣草精油对白念珠菌的MIC为12.5μL/mL,MBC为25μL/mL;对生物膜的SMIC50是100μL/mL,对白念珠菌的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结论薰衣草精油在体外对白念珠菌有抑菌作用。

  • 标签: 白念珠菌 薰衣草精油 最低抑菌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生物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替加环素对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的体外活性。方法选取我院在2014年2月至2015年9月期间收集的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240株,80株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A组、80株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为B组、80株碳青霉烯类药物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为C组,检测替加环素对临床三组耐药菌的体外活性。结果经过检测后,C组碳青霉烯类药物不敏感肠杆菌科细菌与B组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检测后的FDA标准、EUCAST标准显著优于A组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P<0.05)。结论替加环素对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具有良好的体外活性,为临床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有效方式。

  • 标签: 临床常见多重耐药菌 替加环素 体外抗菌活性
  • 简介:目的考察菝葜抗炎有效部位群及其单体的抗氧化作用,探讨菝葜抗炎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反应体系、FRAP法分别测定菝葜有效部位群及落新妇苷、花旗松素、槲皮素、芦丁、白藜芦醇、黄杞苷等6个单体成分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建立H202诱导大鼠红细胞膜损伤模型,孵育后检测药物对红细胞溶血抑制率和红细胞悬液中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的影响。结果菝葜有效部位群及其6个单体成分均表现出抗氧化能力。在DPPH实验中,菝葜有效部位群和花旗松素的清除作用明显强于其他药物,IC_(50)分别为13.05mg/L、11.83mg/L,略弱于维生素C(VitC)(IC_(50)为6.93mg/L);在羟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中,菝葜有效部位群及其6个单体均表现出一定的清除作用,但弱于VitC;在FRAP法中,槲皮素还原Fe^3+的能力最强(FRAP值(183.78±8.01)mmol/g),优于VitC(FRAP值(85.69±4.98)mmol/g),其次为花旗松素(FRAP值(56.73±6.25)mmol/g);在H202诱导大鼠红细胞膜损伤实验中,与模型组比较,菝葜有效部位群、花旗松素、槲皮素及白藜芦醇对红细胞的溶血抑制率明显升高、红细胞悬液中MDA含量显著降低(P〈0.01)、SOD及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1)。结论菝葜抗炎有效部位群及其6个单体均具有体外氧化作用,并对红细胞膜具有保护作用,推测菝葜抗炎效应与其抗氧化特性有关。

  • 标签: 菝葜 羟自由基 DPPH FRAP 抗氧化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对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bacteria,MDROs)体外活性,为开展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2013年1月~12月,临床分离的常见MORDS耐药菌株,参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方法,以FDA标准评价敏感性实验结果。结果研究显示,替加环素对MRAS、MRCNS、ESBLs-Ec敏感度高于米诺环素,对CRAB敏感度低于替加环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对不同类型MDROs体外活性存在一定差异,医院需做好院内病原学监测。

  • 标签: 抗生素 多重耐药菌 米诺环素 替加环素
  • 简介:采用药敏纸片法和对倍稀释法分别考察了低聚壳聚糖与茶树油对化脓性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性和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定量法测定了低聚壳聚糖和茶树油复配体系的杀菌率,并与单组分杀菌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低聚壳聚糖和茶树油对4种实验菌均有抑菌性的MIC分别为0.5g/L和7.50mL/L;0.5g/L低聚壳聚糖与7.50mL/L茶树油复配后,对4种实验菌均有优异的杀菌率,复配体系明显优于单组分杀菌效果,其20min杀菌率均达到100%。

  • 标签: 低聚壳聚糖 茶树油 抗菌性 复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对化合物[Na_2(H_2O)_(10)][Cu_4(H_2O)_(12)(H_2W_(12)O_(42))]·15H_2O(简称Na_2Cu_4W_(12))进行了体外肿瘤活性研究.应用四甲基偶氮唑盐(3-[4,5-dimethylthiazo-2-y]-2,5-diphenyltetrazoliumbromide,MTT)比色法分析Na_2Cu_4W_(12)对人肝癌细胞(HepG2)、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Y5Y)增殖抑制活性.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的凋亡形态变化,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计算各期细胞比例及细胞凋亡率.结果表明,Na_2Cu_4W_(12)对HepG2和SHY5Y2种肿瘤细胞增殖半数抑制浓度IC_(50)值分别为5.3和10.2μmol·L~(-1),且呈剂量依赖性.光学显微镜下处理组细胞出现皱缩、变圆、缩小等形态变化,不同浓度Na_2Cu_4W_(12)处理12h早期凋亡细胞所占的百分比显著增加且呈剂量依赖性.综上所述,Na_2Cu_4W_(12)能够抑制胞瘤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 标签: 仲钨酸盐化合物 抗肿瘤 体外研究
  • 简介:目的比较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对念珠菌抗菌活性以及量效关系。方法根据国家临床实验标准委员会(NCCLS)-M27-A3方法检测伏立康唑和两性霉素B在体外对白色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抗菌活性。结果伏立康唑对念珠菌的抑菌活性高于两性霉素B,其中伏立康唑对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达到0.0076μg·ml^-1,两性霉素B对白色念珠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则为0.24μg·ml^-1。结论伏立康唑对白色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都有较好抗菌效能,量效关系结果显示伏立康唑对念珠菌呈现抑制作用,两性霉素B对念珠菌呈现杀菌作用。

  • 标签: 伏立康唑 两性霉素B 念珠菌 量效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患者采取莫西沙星治疗的效果及其体外活性。方法按照随机数字法将80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患者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左氧氟沙星治疗,研究组应用莫西沙星治疗,对比两组效果与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与细菌清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患者采取莫西沙星治疗不仅疗效明确,而且安全性高,体外活性更好,值得借鉴。

  • 标签: 慢性支气管炎 急性加重 莫西沙星 体外抗菌活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猫爪草多糖的体外乳腺癌活性。方法选取了多糖提取物的不同浓度,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考察其对人乳腺癌细胞株MCF-7的抑制作用和细胞凋亡。结果猫爪草多糖对人乳腺癌MCF-7细胞株的生长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流式细胞术显示其能诱导细胞凋亡;另外,还能增强NK细胞活性。结论猫爪草多糖具有较好的体外乳腺癌活性

  • 标签: 猫爪草 多糖 MCF-7
  • 简介:目的:肿瘤的多药耐药现象会显著降低肿瘤细胞内药物浓度,本研究通过制备抗肿瘤多药耐药的靶向给药系统来逆转肿瘤的耐药性以提升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该现象对癌症治疗的阻碍。方法:本文使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以含姜黄素两亲性嵌段共聚物载体、以紫杉醇和磁性粒为核心的抗肿瘤多药耐药纳米粒,使用透射电镜和动态粒径散射仪等对纳米粒进行表征和磁响应性测试后,使用MTT法测定纳米粒对肿瘤耐药细胞MCF-7/ADR的抑制率以探究给药系统的耐药逆转性能。结果:制备的抗肿瘤多耐药纳米粒粒径为105nm左右,磁响应性良好。所制得载紫杉醇纳米粒包封率为74.74%,载药率为12.40%。纳米粒可以通过磁场和生物素受体介导作用促进肿瘤细胞对粒子的内化,以增加抗癌药物的蓄积。与游离紫杉醇相比,逆转细胞耐药指数达8.5。结论:纳米系统在维持自身稳定性同时,能够凭借协同作用和靶向作用较大程度提升药物对耐药肿瘤细胞的杀伤效果。

  • 标签: 纳米粒 抗肿瘤 靶向性 逆转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规范性以及合理性。方法对2012年7月前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总结,分析不合理现象,且查阅相关文献制定抗肿瘤药物合理及规范应用的对策,于2012年8月落实。在2012年7月未实施合理规范对策前抽取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于2012年8月后实施合理规范对策后抽取43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分析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住院时间。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要低,住院时间短,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中,施予有效且及时的规范对策,可预防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加快患者康复的速度。

  • 标签: 规范 临床 抗肿瘤药物 应用
  • 简介:目的研究中药合剂“银菘香”的抗多种病毒活性及其潜在机制。方法检测该复方在体外对甲型流感病毒FM1株(HPR8株(H1N1亚型)、副流感病毒1型(PIV-1)、单纯疱疹病毒1型(HSV-1)、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柯萨奇病毒B族4型(CoxB4)的抗病毒作用,并通过液相蛋白芯片技术检测“银菘香”对流感病毒诱导的A549细胞的11种炎性因子释放的影响,分析其潜在作用机制。结果研究显示“银菘香”对上述5种病毒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银菘香”可显著降低流感病毒诱导的A549细胞多种细胞因子如IL-2、IL-4、IL-5、IL-6、IL-18、TNF-α、IFN-g和GM-CSF的释放(P<0.05,P<0.01)。结论“银菘香”具抗一定病毒活性,其潜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病毒诱导的多种炎症因子释放,减轻炎症损伤有关。

  • 标签: 中药复方 抗病毒作用 液相蛋白芯片 炎症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