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2004年6月,田壮壮导演在复旦大学展映其新片《茶马古道——德拉姆》时,曾谦称自己没有文化,因为年轻时恰逢“十年动乱”,而后来上的又是一所技能性大学。田导的这番话让我想起了杨乃乔教授发表在《文艺争鸣》2001年第3期上的长篇论文《批评的职业性与话语的专业意识——论电影批评的文学化倾向及其出路》。这篇论文猛烈抨击了电影批评的文学化倾向,并将之归咎于中文系学者的染指,因而顺带否定了中文系学者研究电影的道路。

  • 标签: 电影批评 人文内涵 2004年6月 2001年 茶马古道 复旦大学
  • 简介:要达到理想的批评教育效果,教师应当不断深入研究和借鉴科学的批评教育方法,提高批评教育学生的技巧。下面几种批评教育学生的方法希望能对同仁有所启发:1.参与式挑评教育。批评教育学生时,如果教师仅以教育者的身份去进行,学生常常会产生反感,如果教师参与其中,把自己和学生一起做一个被批评者,就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标签: 批评教育 人文关怀 教师参与 教育效果 教育方法 被批评者
  • 简介:朱晶是吉林省有影响力的文艺评论家。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他评论涉及领域广阔而显示的人文素养的多面性,表现在他批评文字中所流泻的那种率真、明快、道劲,更表现在他那真诚的、正直的、负责任的批评态度,以及那充满睿智又贯注真情的人格力量。

  • 标签: 批评品格 人文素养 朱晶 文艺评论家 印象 批评态度
  • 简介:时间:2009年1月15日地点:中国人民大学水穿石咖啡厅夏可君:在水墨里,我觉得岛子的画,在悟性中结合了灵性——基督教的灵性。那种光感、格子都带有一种西方理性的元素。所以他还是可以走出一条道路的。

  • 标签: 当代艺术 批评 人文 中国人民大学 咖啡厅 基督教
  • 简介:此文是ScottSlovic教授专诚为本刊"生态文化"栏目撰写的论文综述。Slovic教授是美国爱达荷大学英语系主任,从事文学与环境、自然资源与社会研究。他是美国"文学与环境研究协会"(ASLE)的创始人兼首任主席、环境文学与生态批评研究的权威期刊《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ISLE)主编、美国生态文学批评的奠基人之一。他从事环境文学与生态批评研究二十余年,是美国首个"文学与环境"研究中心(该中心设于内华达大学)的核心创建人之一,著有25部专著和逾百篇论文,曾在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多地讲学,在国际生态文化研究领域极具影响力。他的第25本专著《生态批评美学:语言、美与环境》(EcocriticalAesthetics:Language,Beauty,andtheEnvironment)于2018年出版。Slovic教授还是世界上许多著名大学(波恩大学、东京大学等)的客座教授,自2006年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担任富布赖特学者起开始访问中国,在中国多次讲学和讲座。

  • 标签: 环境研究 生态批评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环境文学 客座教授 译文
  • 简介:文学伦理学批评之于入文精神建构的价值和作用是显见的,它从道德伦理之域对文学存在所作的价值判断与阐释,以及由此生成的思想理论成果,不仅丰富和拓展了入文精神的内涵,而且促进了入文精神的历史变迁。在入与社会关系上,以求真为切入点,历史具体地传承整体社会的道德伦理状况;在入与自然关系上,以求美为切入点,张扬了自然和谐的入伦理想;在入与他人关系上,以求善为切入点,真实地呈现善恶之间入际关系的复杂样态与伦理意义;在入与自我关系上,以求圣为切入点,内在地传达着终有一死的入由凡入圣的道德伦理欲求。从而使文学伦理学批评成为入文精神建构的重要途径之一。

  • 标签: 文学伦理学批评 入文精神
  • 简介:李建军在当代文学批评领域的“崛起”,似乎有’些异军突起的样子,多少有些令人讶异的性质。李建军的小说“病象研究”,从创作者、研究者、读者接受等多维角度,改变着人们目趋钝化的顺势的艺术感觉状况,顽强地反证着侧重于温吞水式的主流批评话语的尴尬和错谬。仅此一端,李建军从微观修辞进入文本的实证主义批评方式,就足以给当代文学批评史留下深刻的记忆。

  • 标签: 当代文学批评 李建军 人文精神 体性 文学批评史 读者接受
  • 简介:"五四"退潮后的周作人,缘于其思想上的保守,放弃了原先"为人生"的文学主张,而提出文学是作家"自己的园地",是"表现",并提出文学批评要"宽容",但他的宽容有自己的"趣味"限制,对左翼文学他就极不宽容,理论与行为呈矛盾状态.我们肯定他理论中的合理因素,但同时又应清楚,他并不是一个具有开放的胸怀,能够兼收并蓄并从而构建自己理论批评体系的批评家.

  • 标签: 周作人 “表现”说 宽容观 矛盾
  • 简介:网络普及时代对文化带来的震撼,引起了许多人文学者的瞩目。作为一种信息媒介,互联网正在日益丰富和改变着人们文化生活中的各种交往活动,随着人文活动在网络中的浸润越来越深,人们对人文信息的获取与阅读、参与创造和保存、筛选和交换的各种机制也在发生许多变化,这是人文工作者共同面临的挑战。同样,网络作为文学传播的中介,则又使文学在表达的对象、途径和方式上面临新的变化。这样,对于从事文学批评和研究的学者而言,其在网络时代的工作对象和工作方法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调整。至少,为了充分地发挥其思想和批评工作的效率,为了使他们的理论探索能够覆盖和包容信息时代出现的新的人文景象,对其发展变化的种种可能做出某种预测、评判,对它的弊端发出及时的警示和批判,人文学者包括文学批评者都不应该无视互联网络这个空前的人类产物。网络时代的到来到底给文学和文化带来那些挑战?文学批评人文学者何为?正是这次对话的中心。

  • 标签: 文学批评 网络时代 网络文学 人文学术 互联网络 文学作品
  • 简介:毋庸讳言,当今的文学批评存在诸多的问题和症候,比如功利色彩越来越浓厚,重作家不重作品的人情文章越来越常见,术语翻新但内容陈旧的文字比比皆是,许多批评不见心血毫无功力,纯粹是概念游戏.有的批评甚至动机不当或者目的可疑。相比之下,严肃而富有创见的文学批评却越来越鲜见。因此,对武器的批判,对批评本身的批评,已经变得刻不容缓,成了当务之急。

  • 标签: 文学批评 功利色彩 概念游戏
  • 简介:有小说家说:"中国的小说评论家是一群苍蝇。"(李师江)更早的时候,同样是一个小说家说:"当代文学评论并不存在。有的只是一伙面目猥琐的食腐肉者。"(韩东)我相信,大多数文学批评从业者面对这些鄙薄文学批评的言论肯定心怀沮丧。批评和创作"强烈的敌意"不是一开始就是如此。远的不说,新时期开始的1980年代那真是一个创作和批评耳鬓厮磨的蜜月期。余生也晚,没有咸与革命,但从前辈往事中还是能隐见盛景的。

  • 标签: 李师江 文学批评 蜜月期 文学评论 代那 韩东
  • 简介:龙长吟属于当代坚守独特领域、置身热门话题和注目某一地域新变三种学术角色的第三类,他以社会人生认识为基础,融合学术慧眼和人文热情阐析作家的创作设计,并形成了相应的思维聚焦点,从而表现出一个人文学者的可贵品质和鲜明个性

  • 标签: 学术角色定位 学术慧眼 人文热情 思维特色
  • 简介:瓦根巴赫慢慢穿过一排排座椅之间的过道,找到自己的座位,从邻座的腿前挤过去,坐了下来。刚坐下就闭上了眼睛。直到升人空中,升到宁静安全的高空,他才会再睁开眼睛。这是他一向的习惯,这个习惯和半小时前吞下的镇静剂能帮助他克服恐惧感。他眼也不睁地系上了安全带,这个本事他早已练会。之后他听到了发动机的轰鸣声,一股大力将他向座位上一推,将他拉向天空,那一片辽阔高远的蓝色里。

  • 标签: 人空 轰鸣声 托瓦 相信自己 黑胡子 窗下
  • 简介:我是一名年轻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也只有两年多,但是这份工作却深深影响着我,我感觉自己和学生一样,在逐渐地成长,孩子毕竟是孩子,哪会不犯错误,所以老师的批评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说表扬是抚慰心灵的阳光,那么批评就是照耀心灵的镜子,能让人更加真实地认识自己。恰当的表扬如春风拂面令人信心倍增,而有分寸的批评则如和风细雨般涤荡心灵,叫人甘愿敞开心扉、诚心接受。

  • 标签: 批评 艺术 班主任工作 心灵 孩子 表扬
  • 简介:一有文学就有批评,自古亦然。文学与其批评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批评是文学事业的必然的组成部分,借助于批评,文学在社会中伸展开来。建安时曹丕是诗人,同时又是文论家,他的文论史上划时代的《典论论文》就是“建安风骨”的张扬;西晋诗人陆机的《文赋》更是建安以后诗歌抒情化方向的深入拓展。唐代大诗人李白与杜甫也没有忘记批评,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成为评介“清真”诗风的千古绝唱。然而到现在,却有这么一种情况:似乎不会也无能于文学创作的人才会去“批评”文学;批评家象“看守”,文学则是其监视对象,偶有赞誉,也常令文

  • 标签: 大诗人李白 建安风骨 文论史 文论家 典论论文 曹丕
  • 简介:当下人类所面对的全球变暖和生态危机,警示了现代化发展对“人地亲和”的忽略及偏废,其恶果是:脱缰狂奔的工业化、城市化导致人地分离;废农济工竟奉为发展的捷径,粗暴的“环境行为”却成了开放的时尚。何以重建人地的和谐关系?新近问世的知青文学给了我们不少启迪,其中戴思杰借改文为影之举,巧用人为的生态灾变,一反“再教育”主题中常见的怀旧心态,为青春期的亲仇爱恨之隋注入了厚重的栖息伦理,以此讴歌人地亲和的回复。

  • 标签: 人地亲和 知青文学 地隅体验 居住生态 发展观 欧美现代文明
  • 简介:《对近年文学批评批评》撰写于1990年.文章批评了八十年代末的文学评论界存在的六种不良现象:一、批评的偏颇;二、批评对创作的趋附性;三、批评与创作的对立性;四、批评立论中的主观唯心主义;五、批评方法上的生搬硬套;六、批评中的“术语爆炸”和“文字魔方”.文章指出:生活的前进呼唤着创作的繁荣,创作的繁荣又同样呼唤着批评的发展.文学批评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在历史的基石上书写自己更新更美的篇章.

  • 标签: 文学批评 批评方法 批评家 新写实小说 现代派 弗洛伊德
  • 简介:<正>《上海师范大学学报》(94年第2期)发表陈伟《文艺批评要旨》,说:近代批评实际具有两种作用.其一,把作品作为客体知识的对象,对它进行注释、释义,为欣赏者作导读.其二,把作品作为自己各种思想的缘起物,重点阐述自己的见解,为向欣赏者灌输作品的信息观念或某种普遍意识.

  • 标签: 阐发性 释义 文艺批评 上海师范大学 理解的多样性 欣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