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亚里士多德(约公元前384-前322),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吉拉。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的御医。18岁时,亚里士多德来到雅典做柏拉图的学生。他在阿卡德穆学园里居留了近二十年,直到柏拉图逝世。公元前343年,他做了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亚历山大那时十三岁,亚里士多德一直担任这个职位直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教育思想 理性精神 教育自由
  • 简介:中道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中的重要范畴,体现了与其形而上学、心理学、生物学的一致性。认真审视中道说,则可知其不仅包含中道观、中道方法,更内蕴着深刻的中道精神,即至善是理性和欲望的契合;意味着德性和规范的统一;意味着众人之治好于个人之治。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中道 中道说 中道观 中道方法 理论来源
  • 简介:亚里士多德的正义思想中,公道是一个独特和不可或缺的概念。没有公道,就很难有真正的公正,因而也很难成就其他德性。公道不仅是正义的调节和补充,而且寄寓在其他德性之中,促成其在现实具体情境中的实现。公道不仅在私人德目,而且在公共政治中担负着关键的作用,一方面表现在具体法律裁决和公正调解中,另一方面表现在政体的领导人是否公道决定了政体的性质。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公道 公正 德性 政体
  • 简介:<正>一个古老的美学论争聚焦于艺术角色、道德情感和知识教育诸问题上。观众与剧中角色的情感交融,究竟是有助于我们抑或是阻碍我们对戏剧角色和场景作出睿智的批判性反应?柏拉图曾经在其《理想国》第十章中提出过著名的论点,他认为悲剧所引发的情感会使观众丧失理智,在道德上将他们引入歧途。但柏拉图对悲剧情感的这种否定,并未为他最著名的弟子所认同,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之所以有价值,正是因为悲剧所引发的情感能使我们认识和理解我们与世界的关联。这是近期玛莎·努斯鲍姆和斯蒂芬·哈利维尔这两位学者对亚里士多德美学所作出的诠释。两人不约而同地指出,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悲剧表演关涉理智和情感两方面,引发人们对那些关系到我们的可能发生的事件作出真实而独立的反应。

  • 标签: 布莱希特 努斯鲍姆 《理想国》 卡塔西斯 悲剧美 情节结构
  • 简介:原型理论也被称为原型范畴理论,它是作为经典范畴理论的对立面而被提出的,而后者又往往被等同于亚里士多德的范畴,但事实并非如此,这其实是对亚里士多德的一种误读。这种误读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JohnR.Taylor在其LinguisticCategorization:PrototypesinLinguisticTheory一书中对亚里士多德范畴观的引证。在此书中他把亚里士多德的范畴观归纳为四个要点,并称之为经典范畴理论,然后才借此阐明了与之相对立的原型范畴理论。但Taylor的引证其实是对亚里士多德范畴的误读,亚里士多德范畴并不能简单等同于所谓的经典范畴理论,相反,亚里士多德早已经认识到了范畴模糊现象和范畴典型现象的普遍存在,并做出了足够清晰的理论性描述。因此,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范畴是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对现代原型范畴理论的包容性。

  • 标签: 经典范畴论 本质 定义 范畴典型 隶属度量词
  • 简介:亚里士多德与孔子一样重视对少年儿童的音乐教育,但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不同,亚里士多德主张“有教有类”,即主张教育主要针对城邦自由人中的少年儿童。为了有更好地音乐教育,他强调优生优育,明确教育要根据少年儿童成长发育的阶段性进行。少年儿童既要学习实用性知识,也要学习非实用性知识——一音乐。音乐对于青少年而言,不仅起到娱乐放松的作用,还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担负着培育城邦中有德性的准公民——少年儿童的重要使命,而准公民则是城邦政制走向善的重要的潜在力量。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音乐教育 准公民 少年儿童 审美教育 德性
  • 简介: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参与其终极目的是实现幸福,参与空间是公共领域,参与方式是言说讨论。法治为政治参与提供了制度保障,自由与平等是政治参与的本质属性,公民美德是政治参与的内在要求,而培育公民参政美德依靠的是教育。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参与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现代民主政治亦有重要的启示。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政治参与 审议民主
  • 简介:内容摘要: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中,“本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其论述分别从不同时期通过《范畴篇》及《形而上学》完成。以“本论”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为例,特别是与柏拉图“相”思想的关系,进一步探讨亚里士多德“相”思维发展及其理论价值。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相论”思维 哲学思想
  • 简介: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公民理论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而德性的公民观作为亚里士多德公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述主要集中于《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一方面从最优政体的意义上规定公民的德性;另一方面从政治生活的意义上规定公民的德性。前者是公民德性的公民观,后者是公民德性的具体规定,它们共同形成了其德性的公民观。他在城邦公民的德性与非公民的德性之间划清界限,在一览无遗地将柏拉图的烙印暴露出来的同时,又为其对城邦公民的判断提供了更深层次的依据。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德性 公民
  • 简介:亚里士多德的自足思想体现在其伦理学和政治学中。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自足是善和幸福的本性或属性,越善的东西就越自足,人和城邦都在追求善和自足。从实践科学开始,经由逻辑学、自然哲学,最后到完满的形而上学和神学,追求自足是亚氏整个思想体系的线索。自足并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学和伦理学,而是亚氏整个思想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的。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自足 思想线索
  • 简介: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给“自然”下定义的哲学家。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对“自然”做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规定和说明,他的“自然”概念涵义深广,包括生存与知识两个层面的意义,体现了思辨与经验、奴斯与逻各斯的内在张力。

  • 标签: 自然 存在 原因
  • 简介: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科伦理学》中首先指出公正是一切德性之大成,是德性的完美体现和总汇。在此基础之,他进一步阐述了"公正"范畴的具体内涵,即合法、平等和中庸。批判继承亚里士多德公正观,对于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战略方针,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

  • 标签: 公正 合法 平等 中庸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构建了古希腊哲学体系之后的数百年,古希腊语思想界进入了传承和阐释二人经典著作的时代。与此同时,希腊哲学也开始了东传的过程,这有两个主要脉络:以古叙利亚文为基础,流布到阿拉伯世界;凭借古亚美尼亚文传播到亚美尼亚。前者已得乱了国内学界的关注,而后者在国内尚未被学者论及。在这条路径中,无敌大卫作为古亚美屁亚著名学者、基督教神学家、新柏拉图主义者,曾对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进行了评注,这些作品原为古希腊文,后被译为古亚美尼亚文,保存至今。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大卫 新柏拉图主义 诠释 亚美尼亚 经典著作
  • 简介: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详细地论述了正义概念的内涵及其种类。在总体上,他把正义分为一般正义和具体正义。一般正义是相对于公民与整个城邦和社会的关系而言的,它要求公民的言行举止必须合乎法律;具体正义是相对于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它要求在公民之间实现公平。他把具体正义分为分配正义和矫正正义。分配正义涉及的是钱物、财富、荣誉,还包括权力等可分配之物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强调比例平等;矫正正义旨在维护人们经济交易中的公平和根据法律纠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伤害,强调人与人的平等。同时,他还论述了回报正义、政治正义和家室正义。他对正义的分类是迄今为止关于正义种类的最为透彻的解剖,即便在当今也仍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对正义主题的讨论,尤其是他关于正义种类的划分,更成为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无法绕过的永恒话题。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正义种类 一般正义 具体正义
  • 简介:摘要:亚里士多德探讨偶然性是否是构成事物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偶然性的特点,亚里士多德得出偶然性意味着意图的偏离,并且是不常发生的。偶然性的原因有很多种可能情况,因此偶然性是不确定的。所以偶然性不能作为事物的根本原因。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偶然性
  • 简介:举世公认,亚里士多德逻辑是逻辑发展的第一座里程碑。德国著名逻辑史家肖尔兹在其论著中写道:“在我们提供能站得住的逻辑史概念之前,首先应该了解最主要的逻辑类型……这样的了解,总应该从亚里士多德开始……我们可以给它一个明确的并且直到今天还是无可争议的说法:逻辑的第一个类型,至少它的梗概是来自亚里士多德的。”苏联逻辑学家阿赫曼诺夫认为:“作为科学的逻辑,那么只是在亚里士多德写了六篇论文以后,即不早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才形成的。”黑格尔给亚里士多德以高度评价:“亚里士多德的不朽功

  • 标签: 逻辑规律 逻辑史 阿赫曼诺夫 三段论式 逻辑学家 前分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