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头晕为神经科门诊最常见的主诉。从头晕原因的定位角度,可将头晕分为中枢头晕和周围头晕两大部分。中枢头晕占全部头晕的25%,虽然比例较低,但因其病情复杂,判断困难,预后较差,更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近年来随着头晕的概念和所涵盖的内容发生变化,中枢头晕的概念和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大部分国内外学者认为头晕包括眩晕、平衡失调感(不稳感)、晕厥前状态、精神性头晕四个部分;相应而言,中枢头晕包括中枢眩晕中枢平衡失调感、晕厥前状态和精神性头晕。本文分别介绍了中枢头晕4个亚型的概念、定位、特点和常见的中枢头晕疾病,对中枢头晕近年的变化和进展进行了综述。

  • 标签: 头晕 眩晕 中枢性头晕 中枢性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中枢阵发性位置眩晕(central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CPPV)的临床表现和特点探讨CPPV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3例CPPV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例,女性2例,年龄分别为36、14、70岁。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眼震特征、伴随的其他中枢眼动异常、MRI、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在头部相对于重力变化时均表现出短暂的眩晕和诱发的眼震,但眼震的特点不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眼震的典型特征。3例患者行复位治疗均无效,并且都伴有视眼动系统异常的体征或其他中枢系统症状。MRI、PET-CT、血生化结果证实了病因分别为慢性出血、炎症和副肿瘤小脑变性。3例患者虽病因不同但病变部位均涉及中枢速度存储机制(velocity storage mechanism,VSM)。结论VSM破坏,导致反馈旋转信号修正通路受损,头位相对于重力发生变化时呈现CPPV的临床表现。

  • 标签: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眼震电图描记术 中枢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视频眼震电图在中枢眩晕与外周眩晕鉴别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资料抽取我院2018年9月~2019年3月收入眩晕患者90例,进行视频眼震电图检查,鉴别区分中枢眩晕及外周眩晕结果90例患者行VNG检查,其中有47例被鉴定为中枢眩晕,占52.2%,有10例颈眩晕(21.3%),17例后循环缺血(36.2%),20例偏头痛眩晕(42.5%);有42例被鉴定为外周眩晕,占47.8%,有2例前庭神经炎(4.8%),4例突发性耳聋伴眩晕(9.5%),9例梅尼埃病(21.4%),27例良性阵发性位置眩晕(64.3%)。结论视频眼震电图检查可对中枢眩晕和外周眩晕进行有效的区分鉴别,提供针对的治疗,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视频眼震电图 中枢性眩晕 外周性眩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视频眼震电图检查鉴别外周眩晕中枢眩晕的诊断意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80例眩晕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均行视频眼震电图检查,根据结果对外周眩晕中枢眩晕进行鉴别。结果本组中枢眩晕患者42例(52.5%),外周眩晕患者38例(47.5%)。结论视频眼震电图检查鉴别外周眩晕中枢眩晕具有较高的诊断意义。

  • 标签: 外周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 视频眼震电图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中枢眩晕疗效及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80例中枢眩晕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两组疗效及凝血指标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内皮素-1(ET-1)、血管血友病因子(vWF)水平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银杏叶提取物 中枢性眩晕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合丁咯地尔治疗中枢眩晕的疗效。方法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给予天麻素注射液600mg、丁咯地尔注射液100mg分别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对照组则给予香丹注射液16mL、纳洛酮1.2mg分别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日1次。两组均停用其他扩血管药物,并按病情给予相应止吐、止痛等基础及对症治疗。均7天为1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率为58.0%,显效率为20.0%,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痊愈率为33.3%,显效率为23.5%,总有效率为78.4%。两组比较痊愈率加显效率有极显著差异(x2=8.89,P<0.01),总有效率有显著差异(x2=5.17,P<0.05)。2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天麻素注射液合丁咯地尔治疗中枢眩晕安全、有效。

  • 标签: 天麻素 丁咯地尔 眩晕
  • 简介:眩晕癫痫以发作眩晕为临床表现,多在颞上回痫放电。作者近几年来在神经内科门诊见到5例病人。现报道如下:一、资料与临床眩晕癫痫病人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龄6~12岁。起病多在学龄前期。发作表现:周围环境物体旋转者2例,自身摇摆不稳者2

  • 标签: 眩晕性癫痫 苯妥英钠 发作性眩晕 学龄前期 多发性硬化 神经系统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耳源眩晕病人眩晕分级护理方法及其干预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耳源眩晕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眩晕护理,试验组病人给予眩晕分级护理,病人出院时比较护士及病人对分级护理的满意度、干预期间病人对防跌倒护理措施的依从情况和病人跌倒的发生情况以及病人入院时和干预1周后眩晕残障评定量表(DHI)的情绪得分(DHIE)。结果出院时试验组护士及病人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对防跌倒护理措施的依从率(91.7%)高于对照组(68.3%),病人跌倒发生率(0.0%)低于对照组(10.0%),干预1周后DHIE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眩晕分级护理有助于对耳源眩晕病人实施精准护理,降低病人跌倒发生率。

  • 标签: 耳源性眩晕 分级护理 跌倒 心理障碍 心理护理 满意度 评估
  • 简介:良性发作位置眩晕(benignparoxysmalpositionalvertigo,BPPV)于1921年由Barmy首次提出,Dix和Hallpike随后详细描述了其特征。BPPV虽为最常见的前庭周围眩晕,年发病率为64/10万,但由于对其认识相对滞后,而眩晕者常常根据自己对本病的认识而就诊于神经内科、耳鼻咽喉科、骨科和急诊科等不同科室,一直未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因此得不到正确诊断和处理。在我国,BPPV常常被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Meniere病、颈椎病或其他眩晕。随着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采用Dix.Hallpike等诱发试验来诊断,Epley、Semont或Barbecue等手法复位技术治疗并常常获得戏剧的治疗效果,人们对BPPV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也使整个眩晕群体诊疗水平得到提高。

  • 标签: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MENIERE病 前庭周围性眩晕 BPPV 临床医生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临床应用眩晕分级护理方法护理耳源眩晕病人时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耳源眩晕病人90例参与研究,选择时间即2020年4月-2021年4月,依据随机数字表方法将病人划分成参照组、研究组,45例病人每组,对参照组病人实行一般护理,对研究组病人实行眩晕分级护理,比较组间干预效查。结果:研究组病人眩晕残障评分、焦虑情绪评分均低于参照组评分,P<0.05。结论:一般护理方案的效果良好,可以缓解耳源眩晕病人的病情,在此过程中,落实眩晕分级护理方法,益于提高临床疗效,眩晕病情好转。

  • 标签: 满意度 耳源性眩晕 焦虑 眩晕分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PCIV)与偏头痛眩晕(MV)两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其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1月——2017年12月的患有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疾病的患者52例,患有偏头痛眩晕疾病的患者48例,分为两组疾病进行临床观察,同时主要采取后循环缺血(PCI)的高危因素检查、眼动检查和高刺激率听脑干反应(ABR)检查及头颅MRI等检查方法,分析其各自的特征体现。结果52例PCIV患者,血压异常21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9例;血管超声异常23例;突然起身眼前发黑或头晕8例;高刺激ABR异常17例;5例头颅MRI异常(腔隙梗死)。48例MV患者,运动病41例,运动敏感17例,畏光或(和)畏声25例,偏头痛31例,眼动异常13例,MRI异常3例,高刺激ABR异常36例。结论通过对PCIV和MV两组患者的症状分析,可见M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PCI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小,PCI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血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动脉硬化等;而M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运动病、运动敏感、发作时畏光或(和)畏声。头颅MRI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高刺激ABR不能作为PCIV与MV的鉴别点,但对与其他类型眩晕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 标签: 后循环缺血单发性 眩晕 偏头痛
  • 简介:摘要目的对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PCIV)与偏头痛眩晕(MV)两组病例进行深入分析,比较其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选取我院从2015年1月——2017年12月的患有后循环缺血单发性眩晕疾病的患者52例,患有偏头痛眩晕疾病的患者48例,分为两组疾病进行临床观察,同时主要采取后循环缺血(PCI)的高危因素检查、眼动检查和高刺激率听脑干反应(ABR)检查及头颅MRI等检查方法,分析其各自的特征体现。结果52例PCIV患者,血压异常21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9例;血管超声异常23例;突然起身眼前发黑或头晕8例;高刺激ABR异常17例;5例头颅MRI异常(腔隙梗死)。48例MV患者,运动病41例,运动敏感17例,畏光或(和)畏声25例,偏头痛31例,眼动异常13例,MRI异常3例,高刺激ABR异常36例。结论通过对PCIV和MV两组患者的症状分析,可见M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比PCIV患者的发病年龄要小,PCI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血压、血脂或(和)血糖异常、动脉硬化等;而MV的发病症状主要体现在运动病、运动敏感、发作时畏光或(和)畏声。头颅MRI对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高刺激ABR不能作为PCIV与MV的鉴别点,但对与其他类型眩晕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 标签: 后循环缺血单发性 眩晕 偏头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穴位敷贴联合眩晕宁对良性位置眩晕的疗效。方法入选住院的良性位置眩晕患者5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5例,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辅以穴位敷贴(太阳、新设、风池)(1次/日)联合眩晕宁(3粒3/日)治疗,1疗程1周,随访1个月。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复发性、起效时间、治愈时间以及安全。结果对照组治愈率40%,总有效率88%,复发率20%,起效时间4.10±1.64,治愈时间5.90±0.88,研究组治愈率60%,有效率96%,复发率4%,起效时间2.71±1.12,治愈时间4.40±1.24,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敷贴联合眩晕宁治疗良性位置眩晕效果显著,能减少复发,并能缩短起效及治愈时间,且安全有效。

  • 标签: 穴位敷贴联合眩晕宁 良性位置性眩晕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 :研讨眩晕分级护理方案在耳源眩晕病人中的应用及其干预效果。 方法 :按照随机数表模式对 2018 年 5 月 -2020 年 5 月本医院收诊的 84 例耳源眩晕病人进行设组研究,对照组( n=42 )接受常规护理指导,观察组( n=42 )基于其条件开展眩晕分级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方案的跌倒事件发生情况、护理满意度以及眩晕残障程度。 结果 :观察组发生跌倒事件的病人占比少于对照组( P < 0.05 ),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 < 0.05 )。干预后,观察组 眩晕残障测评量表( DHI )测评结果低于对照组( P < 0.05 )。 结论 :眩晕分级护理方案应用于耳源眩晕病人的临床干预,对减少跌倒事件发生、提升病人满意度均有明显作用,值得推荐。

  • 标签: 眩晕分级护理 耳源性眩晕 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