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陈果的电影具有明显的纪实性特点.其影片关注底层边缘小人物、香港社会的整体性变迁和香港人的精神状况.从陈果电影中可以看出他的"纪实性"是从关注个体和空间两个方面展开进而延伸到香港人精神层面的.从这两个方面入手,陈果试图以纪实性为核心记录香港回归社会变迁和社会变迁中香港人的精神面貌.

  • 标签: 陈果 纪实性 个体 空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本文指出,“九七香港电影与内地文化复杂含混的关系,主要通过“无地域空间”的生产以及建立在空间“可移植性”基础上的怀旧情愫表现出来。所谓“无地域空间”,指的是某些超越文化和地域特质、或被抽去原地域或文化因素的空间符号,此类空间的突出特征乃是其“可移植性”,既在某种程度上形成对原空间滑动和隐喻的暗指,又能够超越于原空间的含混指说关系、经“移植”被异地域文化所消费。文章进一步指出,“九七香港电影的上海执迷,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怀旧的政治。正是通过对上海的怀旧性想象,香港电影才得以在关系中重新界定“九七”时代悬疑含混的身份。

  • 标签: “后九七”香港电影 无地域空间 怀旧政治 上海想象
  • 简介:在1984年至2010年涉及内地女性形象的香港电影中,内地女性形象在香港电影中大致经历了"他者化想象"、"迎合与反思"、"天使化的美丽符码"三个阶段,并向多元化发展演变。然而"天使化"塑造的策略从某种意义上看,更多的是香港电影在经济上的妥协,而并不能够看作是文化上的"回归"。

  • 标签: 香港电影 内地女性 美丽符码
  • 简介:九七以后,香港电影中出现一批以内地特别是首府北京为叙事背景的影片,其中的典型者如《北京乐与路》《蓝宇》等片,这些影片的出现不是偶然的现象,而是历史变迁下的特殊产物。本文在跨文化的研究视角下,借助电影中城市空间的文本分析,探讨香港和北京两座城市间的复杂关系。本文还试图理解香港电影人面对北京这座城市时所怀抱的复杂心态和感情,并解读香港电影人投射到北京城市空间中的文化身份和认同。

  • 标签: 后九七 香港电影 北京 城市空间 文化身份
  • 简介:1揭秘香港电影产业链曾经被誉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电影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没落之后,不断走着下坡路,在渐行渐远中走向了死亡。

  • 标签: 香港电影 90年代 产业链 好莱坞
  • 简介: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邓丽君的绵音柔曲在大陆的蔓延,香港电影伴着流行歌曲和蛤蟆镜、喇叭裤风行内地,人们从录像厅租来《赌神》系列和香港的功夫片也成为当时的时髦娱乐。对于香港电影,我们有着太多说不尽的故事和喜爱的面孔。有人说香港电影是庸俗的商业产物,然而综观近百年来香港电影的起伏与今日的蒸蒸日上,这个人口仅680万的都市却能够年产电影一二百部,也曾经是两岸三地唯一可以在票房上抗衡进口大片的电影市场,如此的“东方好莱坞”怎能让我们一言以蔽之?作为华语电影的一部分,对香港电影的正视也是对中国百年电影的另一种审视。

  • 标签: 香港电影映像
  • 简介:在国际金融危机阴影下,香港2008年的电影市场逆势上扬,总票房收入、华语电影票房收入、外国片票房收入均高于2007年。展望2009年,香港电影业人士充满信心,因为今年上映电影中,有许多具有很强票房号召力的大片。因此,2009年的香港电影市场有望延续逆势上扬。

  • 标签: 电影市场 香港 票房收入 国际金融危机 华语电影 电影业
  • 简介:一《新宿事件》真的很让人失望,这是导演尔冬升迄今为止野心最大的一部电影,但这种野心却成了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它让尔冬升以前最擅长的东西都变得空洞。尔冬升在《新宿事件》里,想把一个枭雄的成长与灭亡,与日

  • 标签: 香港电影 电影风格 导演 职业化 史诗 题材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中国内地、台湾、香港本土和英文世界四个方面关于香港电影研究现状的介绍,武侠电影研究虽非完全的香港电影研究问题,4.《香港功夫电影研究》

  • 标签: 现状分析 研究现状 香港电影研究
  • 简介:有些人曾经预言一旦香港1997年回归中国就会出问题.自从回归,香港电影业遭到亚洲金融危机的沉重打击,导致生产水平在1998年已跌到最低点.两年后,有迹象表明电影业随着产量的恢复爬升而脱离危机.这一复苏归功于政府打击盗版,并且通过扶持世界各地举办的香港电影节来促销香港影片.特区政府还建立了一个电影发展基金会和电影办公室来为电影制作人提供财政和后备支持.同时,在香港与祖国大陆及日本、韩国、台湾地区、新加坡、泰国之间合作制片日益增多,预示着正在统一亚洲各地市场的"泛亚主义"的兴起.

  • 标签: 香港电影 电影制作人 电影业 影片 回归 支持
  • 简介:○“九七香港回归距今不到四百天了,随着这个历史时刻的到来,人们普遍关切的问题是,香港将面临着什么样的前途和命运?现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委员、经济小组召集人、著名经济学家高尚全先生的文章对香港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繁荣抱乐观态度。

  • 标签: 香港经济 香港主权 经贸关系 中国大陆 行政区 繁荣稳定
  • 简介:本文以邵氏公司宣传刊物《南国电影》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将《南国电影》置于电影公司宣传刊物的历史中,与《联华画报》、《新华画报》进行对比分析;另一方面,则是肯定《南国电影》保存完好的丰富资料对于研究邵氏机构和香港电影"史前史"60、70年代的意义。

  • 标签: 香港电影 电影公司 对比分析 70年代 史前史 刊物
  • 简介:约访林奕华的时候,他正为新剧在台北的演出奔忙,5月初又会到北京来。从2007年携《包法利夫人》进京起,他每年有很多时间在内地创作,"通过不断在两岸三地的交流,把香港的那种同质性打破",他对本刊记者说,"我也看到北京、上海的步伐、对物质的追求跟香港七八十年代很像。全球化的经济模式也打造

  • 标签: 香港电影留恋
  • 简介:本文勘察在国内研究中长期忽视的香港电影批评问题。业余写作方式主导香港电影批评的书写,其电影批评观念逸出学术规限,强调"迷影情结"的不可或缺,由此把电影批评视作迷影人主观观念表达,构筑视野开放和文字多元的电影批评概念。结合香港电影批评的历史发展,可总结出四种样式的"香港电影批评":在港香港电影批评者对港产电影的中文批评,在港香港电影批评者对港产电影的外语批评(多为英语批评),在港香港电影批评者对非香港电影的批评,不在港香港电影批评者对香港电影的批评,这正警醒当下"中国电影批评"的观念确立和反思。

  • 标签: 香港 电影批评 迷影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
  • 简介:一、由来已久的黑色浪漫在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的《淘金记》(1925年)中,在美国影片《欲望号街车》(1951年)中,在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的《洛丽塔》(又译为《一树梨花压海棠》,1962年)中,在经典强盗片《邦尼和克莱德》(1967年)、意大利导演贝尔托鲁奇的《巴黎最后的探戈》(1972年)、美国导演科波拉的《教父》第1集至第3集(1972-1990年)、马丁·斯科西斯的《出租车司机》。

  • 标签: 导演 香港电影 《教父》 探戈 影片 大师
  • 简介:2008年对于中国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于香港电影来说同样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一年里悄然发生的变化已经不再是香港电影产业能否复苏或者再次振兴的问题,而是作为能指的“香港电影”这个词变得进一步的模糊,其外延边界变得进一步的难以确定,而其内涵所指则变得进一步的缩水。

  • 标签: 香港电影 电影文化 转型 影视创业 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