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采用多样性指数、变异系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国内外72份甜高粱种质资源24个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14个质量性状中粒色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为1.6333,幼苗色和结实形式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为0,平均为0.7460;10个数量性状中穗长、茎粗、锤度、单穗粒重、单株秆重、出汁率、千粒重、株高、穗重、生育期都存在较大的变异,变异系数幅度为7.85%~53.01%,各性状多样性指数均较大,平均2.0061;穗长的多样性指数最大,为2.1383,生育期多样性指数最小,为1.7331,表明新疆现有甜高粱资源拥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分析将72份资源划分为四大类。

  • 标签: 甜高粱 遗传多样性 聚类分析 变异系数
  • 简介:目的:分析肺部炎性假瘤的高分辨率CT影像学表现极其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4月-2015年4月我院收治的59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肺部炎性假瘤的患者为病例组,并于同一时期随机选取8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高分辨率CT影像学特征,并分析各种影像学特征与肺部炎性假瘤的关系。结果:病例组刀切征、桃尖征及延迟期持续强化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分叶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多因素Spearman的秩相关分析发现,刀切征、桃尖征及延迟期持续强化与肺部炎性假瘤诊断呈正相关关系(r=0.738,0.829,0.763,均P〈0.05),分叶征与肺部炎性假瘤的诊断呈负相关关系(r=-0.791,P〈0.05)。结论:CT影像学表现中的刀切征、分叶征、桃尖征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对肺部炎性假瘤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肺部炎性假瘤的重要影像学资料。

  • 标签: 肺部炎性假瘤 周围型肺癌 CT 影像学表现 诊断价值
  • 简介:本文从美学的角度针对形体美、姿态美、技术美、难新美、编排美等审美特征分析了体育艺术类项目的运动美和艺术表现美,认为体育艺术类项目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是实施大学生体育素质与艺术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 标签: 体育艺术 运动美 艺术表现美
  • 简介:调查研究了首次引进的13个美国酿酒葡萄品种在北京地区栽培后的植物学性状、果实品质和抗寒及抗霜霉病能力,并与传统的欧亚种酿酒葡萄及砧木品种进行了比较与分析,总结了它们之间的植物学性状与抗逆性的差异。本试验选出了在抗寒及抗霜霉病方面表现优良的美国酿酒葡萄品种,为这些品种在我国的实际栽培推广提供科学依据。

  • 标签: 美国酿酒葡萄 植物学性状 果实品质 抗寒性 抗病性
  • 简介:报道以反复多发脓肿为表现的播散型隐球菌病患者1例。患者男,68岁,因"全身反复多发性脓肿1a,伴低热2个月余"入院,该患者以背部脓肿起病,反复发作累及肺部、骨骼、皮肤等多部位,多次组织及血标本病原学检查、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均阴性,给予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后在右髂部脓肿切开组织物中培养到新生隐球菌。经脓肿切开引流及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伊曲康唑治疗后,脓肿消退,症状消失,改用氟康唑联合氟胞嘧啶治疗4个月后停药,并已随访至今7个月,患者未有发热及新的脓肿出现。

  • 标签: 多发脓肿 播散型隐球菌病 新生隐球菌
  • 简介:通过对贮藏2~20年的378份中期库小麦种质进行生活力测定(每一贮藏年份测定种质份数为10~30),结果表明贮藏年限为2~12年的种质平均发芽率都高于83%,而贮藏年限为15年的种质平均发芽率已降至20%,这表明小麦种质在中期库贮藏过程中,生活力丧失存在着骤降特性.同时对同一品种分别来自中期库低活力和长期库高活力种质进行田间出苗率和农艺性状调查,发现中期库种质的室内发芽率与田间出苗率相关极显著,其相关显著性高于长期库种质,且不论是来自中期库低活力种质还是长期库高活力种质,总体上田间出苗率都比室内发芽率低20%以上,在子一代种子的农艺性状上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

  • 标签: 小麦 贮藏 生活力 田间出苗率表 农艺性状 种质保存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腹腔行子宫肌瘤剔除术6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7例子宫肌瘤患者中,单发肌瘤47例(含壁间肌瘤32例、阔韧带肌瘤7例、浆膜下肌瘤8例),多发肌瘤20例,全部在腹腔下完成手术,手术时间(92.3±32.6)min,术中出血(58.7±39.2)ml,术后住院时间为(8.7±1)d,无中转开腹和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9例在1-2a内怀孕,无腹壁粘连及子宫破裂后遗症。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能维持正常生育功能。

  • 标签: 子宫肌瘤 腹腔镜 子宫肌瘤剥除术 疗效
  • 简介:为了揭示河北省绿子叶黑豆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为其研究利用提供理论根据,以46份原产河北省的绿子叶黑豆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对其基于表型性状及ISSR标记鉴定结果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7个ISSR引物共检测出60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位点有8.6个等位变异,变幅为5~17个;ISSR引物的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幅为0.721~0.927,平均0.820;利用表型性状和ISSR标记数据进行品种间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分别为0.07~0.53和0.43~1.00,平均为0.284和0.704,遗传相似性变幅较大,河北省不同绿子叶黑豆品种间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聚类结果显示,类群与品种来源地有关。

  • 标签: 绿子叶黑豆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ISSR 遗传多样性
  • 简介:布鲁杆菌病(又称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布鲁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慢性期病例多表现为关节损害等[1-2],由于该病病情复杂,临床表现多样化,症状不典型[3],因此很难诊断,

  • 标签: 布鲁杆菌病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疗效
  • 简介:目的研究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51在中国恒河猴感染传代过程中产生的可能的神经侵袭性和神经嗜性及其分子机制。方法从静脉感染SIVmac251-155p6N的8只实验猴中出现严重神经症状的1只猴中,监测病毒及免疫指标变化,观察临床症状、猴脑组织病变,单拷贝PCR扩增病毒gp120序列并分析变异及糖基化位点变化情况。结果感染猴晚期出现明显艾滋病脑病症状,病理切片显示脑组织出现多核巨细胞及神经元变性、坏死。脑基底节分离出单一序列病毒,其氨基酸序列与血浆病毒及感染毒株SIVmac251-155p6序列差异主要位于Gp120的V1和V4区,并且在C1区66位出现一个糖基化位点缺失。结论SIVmac251在猴体长期传代过程中表现出神经嗜性毒株的特征,对AIDS脑病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艾滋病脑病 SIVmac251 GP120 变异 神经嗜性 神经侵袭性
  • 简介:目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神经内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并对临床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择12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选择对患者应用常规性的开颅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应用神经内手术的治疗方式,治疗人员对两组患者临床的治疗效果以及手术创伤指标等相关数据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治疗后,较之于对照组,观察组在各项指标以及残留的血肿量方面恢复均要更加明显(P〈0.05),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两种治疗方式结果相似(P〉0.05).结论: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治疗时应用神经内手术的治疗方式虽然在治疗效果上同常规开颅手术不存在较大的优势,但其手术之间较短,且具有微创性,美观程度较为理想,患者的满意程度也相对更高,因此,值得对其进行临床应用与推广.

  • 标签: 神经内镜手术 高血压脑出血 临床疗效
  • 简介:为了阐明水稻光温敏不育系幼穗分化期耐冷的形态生理机制,以耐冷不育系Y58S和4个生产上常用光温敏不育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低温胁迫(17.5℃,10d)下结实率、穗部形态、株高、光合特性以及抗氧化物酶系统等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Y58S的幼穗分化期耐冷性在5个不育系中最强,与敏感的C815S和株1S相比,Y58S表现为株高和穗长降低幅度较小,保持较高结实率;光合作用受低温影响不显著,SPAD值、光合速率等光合指标无显著变化;SOD、POD活性降低幅度较小,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增幅较小。

  • 标签: 水稻 光温敏不育系 低温胁迫 幼穗分化期 生理
  • 简介:目的探讨腹腔下子宫腺肌病的病灶切除在局限型子宫腺肌病保守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13例术后确诊子宫腺肌病的诊治过程.其中4例无明显症状,3例渐进性经期下腹痛,5例经量增多、经期延长,1例排便困难,13例均行腹腔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无-例中转开腹.结果手术时间60分钟至90分钟,出血量80ml-220ml,术后48小时低热未超过38℃,术后6例出现阴道流血如月经量,72小时内下腹闷痛尚可忍受,术后4-6天出院,术后1月、3月复查彩超子宫,3月时子宫基本正常,有症状患者均明显改善.结论腹腔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对局限型子宫腺肌病要求保留子宫者是可行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 标签: 子宫腺肌病 腹腔镜 病灶切除
  • 简介:目的:探讨椎间孔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单或双节段椎间盘突出症29例,对其实施经皮椎间孔下椎间盘髓核摘除并减压手术,观察术前术后的疗效对比.结果:疗效按照术前和术后疼痛及麻木的感觉类比(VAS)评定,术前VAS评分为(5.46±0.56)分,术后1周为(0.8±0.65)分,术后6个月(0.5±0.43)分,在不同时间节点术后与术前相比较评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下髓核摘除并减压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显,可用于临床推广.

  • 标签: 椎间孔镜椎 间盘突出症 临床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在肝癌治疗中分别应用腹腔切除术与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术对患者预后影响。方法:从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肝癌患者中选取90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45例,B组45例,A组行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术治疗,B组行腹腔切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预后效果。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情况明显优于B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为6.67%,同B组比较,明显较低(P〈0.05);A组局部复发率为20.00%,同B组8.89%比较,明显较高(P〈0.05),总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2、3年存活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肝癌治疗中,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术与腹腔切除远期疗效均较好,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术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对预后改善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肝癌 腹腔镜切除术 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术 预后
  • 简介:目的探讨中度海拔高度地区慢性低氧大鼠心肌、肝的组织学及超微结构变化。方法本实验用Wistar大鼠20只,雌雄各半,六日内从海拔5米运至海拔3418米饲养,8周后断头处死大鼠,留取心肝组织作光电镜观察,同时高原暴露前后测定血RBC数及Hb含量。结果心肝组织学改变主要为细胞水肿,即心肌颗粒变性,肝细胞疏松化,其次为心肌、肝细胞嗜酸性变。心肌组织有少量小灶状坏死,肝组织中未见坏死。超微结构主要有肌浆网扩张,线粒体肿胀,糖元颗粒减少,未见不可逆性损伤如线粒体出现杆状嵴、三膜嵴及核染色质边聚现象。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多有突起伸向管腔,胞质空泡变性,微饮泡较少。另外,高原暴露后RBC数及Hb含量明显升高。结论该海拔地区慢性低氧大鼠心肌、肝组织及毛细血管的病变是可逆性的:左右心室病变程度无显著性差异;肝组织的病变程度明显轻于心肌组织。

  • 标签: 心肌组织 大鼠 肝组织 病变程度 慢性低氧 坏死
  • 简介:目的:通过共焦显微对角膜组织细胞水平的观察,了解GM6001对兔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repithelialkeratomileusis,LASEK)后角膜组织的影响。方法:新西兰白兔18只(共36只眼),设两只兔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兔双眼行-10.00D激光切削的LASEK手术后随机分2组,分别为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GM6001)组和阴性对照(negativecontrol,NC)组,分别于术后1周、0.5个月、1个月、2个月、3个月共5个时间点行角膜共聚焦显微检查,将手术前后各时间段的角膜基质细胞密度、内皮细胞密度作方差分析。结果:GM6001组术区角膜前部基质细胞数各时间点均较阴性对照组少(P〈0.01),而GM6001组术区角膜后部基质细胞与内皮细胞数各时间点与阴性对照组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GM6001通过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对角膜基质的降解,能有效抑制LASEK术后角膜基质细胞的增生,减轻Haze的形成。

  • 标签: 角膜 基质金属蛋白酶 LASEK 共聚焦显微镜
  • 简介:目的探索一种结果更可靠的真菌直接检方法。方法对600例临床高度疑似真菌感染的标本分别采用荧光染色法和KOH湿片法进行真菌直接检。结果荧光染色法和KOH湿片法的真菌检出率分别为97%和88.5%。结论荧光染色法是一种适合临床的、快速有效的真菌检方法。

  • 标签: KOH湿片法 真菌直接镜检 真菌荧光染色法 真菌感染
  • 简介:用原子力显微(AFM)观察线性DNA并探讨其成像条件。用RT-PCR技术扩增柯萨奇B1病毒VP1基因DNA片段,纯化回收后配制成含和不含1mmol/LMgCl2的水溶液,DNA终浓度为100μg/ml。分别取20μl滴加在新鲜解理的云母片上,吸收1min,用滤纸吸去残液,氮气吹干,在室温下采用MultiModeAFMNanoscopeⅢa的敲击模式成像。同时比较新制备和多次使用过的探析所获得图像的质量,对两种探针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电泳证明获得了0.83kb的VP1基因DNA线性片段,Mg^2+存在时,DNA在云母片上吸附延展较好,所获图像质量优于无Mg^2+时。新制备的探针较多次使用过的探针所获图像分辨率更高。DNA分子的表现宽度为18±2.9nm,高度为0.8±0.2nm。说明AFM能以高分辨率直接观察DNA分子,Mg^2+的存在和高质量的探针有助于获得理想的图象。

  • 标签: 柯萨奇B1病毒 VP1基因片段 原子力显微镜 成像分析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瑞芬太尼应用于腹腔下全子宫切除术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类患者224例,基于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作均等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接受"瑞芬太尼+丙泊酚"麻醉,对照组患者接受"芬太尼+丙泊酚"麻醉,比较两组的实际麻醉效果。结果:在麻醉效果等方面,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腔下全子宫切除术中,瑞芬太尼具有较为理想的麻醉效果,不仅有助于患者尽快尽好恢复,同时还具有不良反应相对较少的优点。

  • 标签: 瑞芬太尼 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 麻醉效果 观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