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我们在2005年3~11月间应用盐酸特比萘芬阴道泡腾片治疗念珠阴道52例,取得良好疗效,并与克霉唑阴道栓对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标签: 念珠菌性阴道炎 特比萘芬 疗效观察
  • 简介:念珠外阴阴道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且一般的药物治疗容易复发,难以达到满意疗效。作者采取口服氟康唑分散片联合中药汤剂外洗治疗100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

  • 标签: 中西医结合疗法 念珠菌病 外阴阴道炎
  • 简介:念珠外阴、阴道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往采用一般药物治疗,容易复发难以达到满意效果。为了寻找新的药物,我院用两霉素B泡腾片(莱帕)治疗念珠外阴、阴道共100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两性霉素B泡腾片 外阴 阴道炎 治疗
  • 简介:目的初步探讨应用乳杆菌活胶囊在治疗妊娠期复发性念珠阴道中的作用。方法将2009年12月。2011年12月共266例在我院产科门诊就诊的妊娠期复发性念珠阴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克霉唑联合中药及乳杆菌活胶囊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克霉唑联合中药治疗,观察采用乳杆菌活胶囊调节阴道内微环境后的临床疗效,远期自愈率及复发率。结果两组的近期治愈率相似,近期治疗效果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但给予乳酸杆菌活胶囊治疗远期自愈率28.57%明显高于对照组,远期复发率为11.0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92%,分娩时复发率(10.29%)明显低于对照组(29.23%),两者比较有显著地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克霉唑联合中药及乳杆菌活胶囊治疗妊娠期复发性念珠阴道临床效果好,远期自愈率高,复发率低,副反应小。

  • 标签: 乳杆菌活菌 念珠菌性阴道炎 复发性 微环境 妊娠期
  • 简介:目的了解念珠包皮龟头的临床特点、诱发因素、菌种分布及治疗。方法对本院性病门诊中确诊的56例念珠包皮龟头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临床特征、诱发因素、菌种分布及治疗经验。结果56例念珠包皮龟头发病平均年龄(34.11±9.92)岁,25~40岁青年人占67.9%(38/56);包皮过长者87.5%(49/56),有糖尿病史14.29%(8/56)。56例患者念珠培养阳性48人(85.71%),共分离到49株念珠,其中白念珠44株(91.84%),近平滑念珠4例(8.16%)。所有患者予舍他康唑乳膏外用,5例症状严重患者联合伊曲康唑口服,76.79%(43/56)的患者获得临床和真菌学治愈,1个月后随访无复发。结论念珠包皮龟头好发于青年人,白念珠仍是其最常见的病原,外用舍他康唑乳膏临床获得较好的疗效,为提高治愈率和避免再感染,治疗期间应避免性行为。

  • 标签: 包皮龟头炎 念珠菌 舍他康唑 伊曲康唑
  • 简介:念珠甲真菌病是由念珠引起的一类特殊类型甲真菌病,近年来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在有些国家或地区其发病率甚至占主要地位。念珠甲真菌病在发病机理、流行病学、诊断、临床形态及治疗等方面与皮肤癣甲真菌病有诸多差异。

  • 标签: 念珠菌 甲真菌病
  • 简介:黏膜念珠病主要包括口咽念珠病、外阴阴道念珠病和念珠包皮龟头。上述3种病症各自有不同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及治疗预防特点。

  • 标签: 念珠菌病 黏膜 治疗
  • 简介:念珠具有双形态,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为酵母相和菌丝相。调节双形态的主要信号通路有Cph1调节的MAPK途径,Efg1调节的cAMP/PKA途径,Tup1介导的抑制途径,Rim101调节的pH反应通路等。这些通路控制着菌丝特异基因的表达,许多菌丝特异基因编码白念珠的毒力因子,因此菌丝相的致病更强。

  • 标签: 白念珠菌 双形态性 调节通路 菌丝特异基因 致病性
  • 简介:念珠龟头(Penilecandidiasis)以往常采用局部治疗,但有时由于治疗不充分而使多数患者复发。特比萘芬治疗浅部真菌病的研究报告较多,但用该药治疗念珠病的报告较少,为进一步验证特比萘芬对念珠龟头的疗效,我们在临床上予以特比萘芬口服治疗,250mg/d。本研究分1周治疗组和2周治疗组。结果证明,特比萘芬对该病的治疗是有效的,且2周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1周治疗组(P〈0.05)。

  • 标签: 特比萘芬 白念珠菌 病例分析
  • 简介:近年来,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和病死率不断上升。念珠作为常见的机会致病真菌,其感染的早期诊断目前存在很多难点。随着人们对念珠认识的不断深入和诊断方法的不断进步,深部念珠感染的早期诊断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现就深部念珠感染的诊断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深部念珠菌病 诊断 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适合RVVC患者的治疗方案。方法对45例RVVC患者进行阴道分泌物悬滴法检查和真菌培养法检查,根据药敏结果氟康唑(对氟康唑耐药改用伊曲康唑)口服联合两霉素B阴道用药强化治疗3个月,再用克霉唑阴道片巩固治疗6个月,停药后定期随访1a,记录研究对象主诉,并取阴道分泌物进行悬滴法和培养法检查是否存在念珠。结果45例研究对象的阴道分泌物中,白念珠39例(86.67%),光滑念珠4例(8.89%),克柔念珠1例(2.22%),热带念珠1例(2.22%)。念珠对伊曲康唑、氟康唑、伏立康唑、5-氟胞嘧啶和两霉素B的耐药率分别为28.89%、22.22%、17.78%、8.89%和0.00%。随访1a中共有4例复发,治疗的有效率为91.11%,无效率为8.89%。结论RVVC的主要致病菌是白念珠念珠对两霉素B的敏感性高、耐药性低。氟康唑或伊曲康唑口服联合两霉素B阴道局部用药作强化治疗加克霉唑阴道片巩固治疗,有较高RVVC治疗的有效率。

  • 标签: 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 真菌培养 药敏 两性霉素B 氟康唑
  • 简介:目的用一种新制备的单克隆抗体MAb03.2Cl-C2鉴别生物学形态相近的白念珠和都柏林念珠。方法用小鼠体内诱导法制备抗白念珠芽管胞壁外膜单克隆抗体MAb03.2Cl-C2。用不完全RPMI1640培养液、L—DMEM、H—DMEM、完全1640液、小牛血清诱导白念珠和都柏林念珠芽管及菌丝形成,间接免疫荧光(IIF)方法检测都柏林念珠芽管或菌丝表面有无可与该单抗相结合的成分。收集临床口腔念珠病标本涂片,直接做IIF试验。结果用不完全RP-MI1640培养液37℃,6h可同时最高效率地诱导白念珠和都柏林念珠芽管或菌丝形成。单抗MAb03.2Cl-C2仅与白念珠芽管或菌丝特异性地结合,与都柏林念珠的孢子和菌丝不能结合。结论单抗MAh03.2Cl-C2可用于白念珠和都柏林念珠实验室的速鉴别。

  • 标签: 白念珠菌 都柏林念珠菌 特异性 单克隆抗体
  • 简介:目的观察复方炉甘石制霉菌素洗剂治疗念珠包皮、龟头的疗效。方法念珠包皮、龟头患者外涂复方炉甘石制霉菌素洗剂,2次/d,连用2周,每周复查1次,2周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复方炉甘石制霉菌素洗剂治疗念珠包皮、龟头60例患者,痊愈53例(88.33%),显效5例(8.33%),总有效率96.67%,无不良反应。结论复方炉甘石制霉菌素洗剂治疗念珠包皮、龟头有效、安全、经济。

  • 标签: 包皮 龟头炎 念珠菌 制霉菌素 疗效
  • 简介:念珠是常见的一种条件致病菌,可在皮肤、黏膜等部位与宿主共存.当正常寄居部位的微生态环境失调或机体免疫机能低下时,易侵入体液及器官,引起念珠病.近年来,侵袭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明显上升的趋势,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显示,美国念珠病医院感染率为0.28‰~0.96‰,欧洲为0.2‰~0.38‰.拉丁美洲念珠院感率为1.2‰~5.5‰,若伴长期的中性粒细胞缺乏或发热,医院感染率可升至7%[1].

  • 标签: 念珠菌病 抗原 抗体 检测
  • 简介:真菌角膜炎是严重的致眼病,本文报告我院于2011年诊治的3例念珠致真菌角膜炎,这有助于了解在本地区该疾病的致病菌及主要特点。

  • 标签: 念珠菌 真菌性 角膜炎
  • 简介:目的观察近平滑念珠在不同培养基的形态转换现象,以及温度对其形态转换的影响。方法收集近平滑念珠正常人皮肤携带株及临床致病株和标准株,接种于改良Lee培养基和含桃红B的YPD培养基,观察其不同形态转换,以及温度变化对光滑(W)与皱褶(O)形态转换的影响。结果近平滑念珠在Lee培养基和含桃红B的YPD培养基上,均可以出现多种形态以及一定频率W-O转换现象。在观察W向O形态转换过程中发现,与25℃培养温度相比,37℃条件下光滑菌落形态占更多的比例。结论近平滑念珠体外培养时存在形态转换及W-O转换现象,且于37℃时更易保持光滑形态。含桃红B的YPD培养基也可以用于基本的W-O形态转换观察。

  • 标签: 念珠菌 近平滑 形态转换 光滑 皱褶
  • 简介:报道1例慢性皮肤黏膜念珠病。患者女,16岁。1岁开始发病,持续存在口腔、皮肤、甲板损害,真菌镜检阳性,真菌培养为白念珠,皮损组织病理为感染肉芽肿改变,在角质层中可见大量真菌菌丝,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口服伊曲康唑治疗有效。

  • 标签: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白念珠菌 伊曲康唑
  • 简介:念珠对宿主的黏附是白念珠感染过程的关键的第一步,因此阐明白念珠对宿主的黏附机制对探索新的方法预防和治疗白念珠感染至关重要。近年来,研究者们从白念珠的表面结构、黏附素以及黏附相关基因等方面对白念珠与宿主的黏附机制进行了大量研究。该文就白念珠对宿主的黏附机制进行综述。

  • 标签: 白念珠菌 黏附机制 黏附素 黏附基因
  • 简介:近年来对于深部真菌感染的研究报道越来越多,其已日益成为一些重要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其中,白念珠病的发病率仍居高不下.虽然目前有多种抗真菌药物应用于临床,但其耐药现象愈来愈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近来有关白念珠耐药机制的研究有了较新的进展.该文就新发现的白念珠的耐药机制,作一概述.

  • 标签: 白念珠菌 耐药机制 进展
  • 简介:报道慢性皮肤黏膜念珠病1例。表现为口腔和皮肤损害,真菌镜检可见大量假菌丝,真菌培养为白念珠;皮损组织病理显示为感染肉芽肿改变,在角质层中可见大量真菌菌丝;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免疫缺陷和内分泌异常。口服氟康唑治疗痊愈。

  • 标签: 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白念珠菌 氟康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