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对敦煌文书中保存的尼僧史料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归纳探讨,并以P.3556尼僧邈真赞为例,结合其他文书,就唐五代宋初敦煌尼僧史诸问题展开分析,勾勒出了敦煌尼僧宗教修习与生活情况的大致轮廓。

  • 标签: 敦煌文书 唐五代宋初 尼僧史 邈真赞
  • 简介:唐五代时密教发达,但是学者多关注的是精英的密教。本文从两方面入手,试图反映唐五代民众的密教信仰和密教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的情况。认为密教一旦被民问接受,就不是政治的力量可以轻易能消除的,所以会昌灭佛对密教在中土流传的影响不会很大的。密教兴盛的原因,对内与其教义,对外与盛唐开放和中外交通的发展有重要的关系。宗教的世俗化也是推进密教的大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 标签: 唐五代 密教 社会生活 日常生活 大发展 世俗化
  • 简介:隋唐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完成阶段。经过慧风东扇后数百年的酝酿,中国化佛教流派各立宗门,繁枝竞秀,所谓“佛法演至隋唐,宗派大兴”。“智者破斥南北之后,百余年间,学佛之士莫不自谡双弘定慧,圆照一乘。……而唐以来,传衣钵者起于庾岭,谈法界,阐名相者盛于长安”回。这段话简短概括了智、慧能、法藏、玄奘等佛学家相继提出各自思想体系的历程。但由于上述各人思维的视域和源流的不同,各宗之间的分歧也愈来愈突出:“讲华严者唯尊我佛,读唯识者不许他经,至于教外别传,但任胸臆。

  • 标签: 唐代 “禅教一致”思潮 深层结构 佛教 佛学 般若学
  • 简介:三教论衡是唐五代帝王诞节庆生贺寿活动之一,更是节俗史、宗教史、戏剧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白居易《三教论衡》是现存记录此一诞节活动的较为完整的唯一文献。以白居易文为核心,与相关资料相印证,可以勾勒唐五代诞节论衡的一般状况:论衡者的宗教身份、角色常被极度关注,而具体名姓大多被忽视;论衡内容,常按照祝贺圣寿、娱乐帝王的目标,围绕三教经典展开;论衡方式,一般由三教分座次轮流主持,按照一对一或一对多展开;论衡过程中每座设有论主,论主不但要参与辩论,更要承担开场、过场、退场等环节过渡任务;为了在激烈的辩论中达到会同三教、祝贺圣寿的目的,诞节论衡很可能在庆贺开始前就进行论辩设计。更多还原

  • 标签: 唐五代 帝王诞节 三教论衡
  • 简介:佛教通常是指朱晃开平元年(907年)至赵匡胤建隆元年(960年)为止的53年间,经历了梁、唐、晋、汉、周个朝代的佛教。而台山的佛教史,则是从唐僖宗中和三年(883年)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父亲李克用开始割据河东(今山西),至宋太宗赵昊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北汉灭亡的八十六年间的一段佛教历史。这是因为其间山西省台地区先后经历了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四个王朝。《台县志》说:《史·职方》考,州,唐、晋、

  • 标签: 佛教史 唐僖宗 《华严经》 华严经 文殊 后唐庄宗
  • 简介:时期,吴越国缔造者钱鏐在发迹过程中,得到道士的秉力支持。钱鏐执政后,推行崇奉道教的政策,兴建宫观,笼络道士,常行斋蘸。其崇道的原因,是要借助道士神化自身,巩固其统治;借道教向民众灌输封建伦理道德,祈求得到道教神灵对其军队的襄助及对吴越民众的福佑。道教对吴越国军事、政治、文化都有重要的影响。

  • 标签: 吴越国 道教 钱鏐 闾丘方远
  • 简介:唐宋之际的时期是儒学相对衰废的时期,然而在吴越国,儒学的影响却很大。儒学不仅对吴越国的统治思想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吴越国的政治实践同样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吴越国儒风独盛的原因,一是要依靠中原王朝的支持,就必须恪守儒学规范;二是儒学有助于吴越国的统治;三是钱氏先辈和亲人的影响。

  • 标签: 儒学 吴越国 钱谬 影响
  • 简介:时期,佛教在藩镇割据政权中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僧侣来源广泛,队伍庞大。僧侣之中,有不为名利所诱,潜心修道,老死于寺院中者;然而亦有不少僧侣不甘心局限于寺院之中,他们身在寺院、’心系世俗,积极参与了政治、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的活动。不少僧侣受到各地统治者的崇高礼遇,被尊为国师、谋主;不少僧侣对社会、对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该隐遁山林,消极避世的僧侣,却在政治舞台上表演了重要的角色,这或许是唐末战乱时期一种特殊的历史现象,也是佛教中国化、世俗化的表现。

  • 标签: 五代 僧侣 佛教
  • 简介:十国时期尽管社会动荡不已,但仍延续了唐代以来儒道佛三教并存的多元信仰格局。儒道佛信仰在不同的社会阶层、地域中分布、影响不一,总体来说,儒家思想居于社会信仰格局的主导地位,道、佛信仰仅作为儒家信仰的补充而存在。本文以历年出土的十国墓志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文献,对墓志中所反映的时期社会信仰状况作了探讨。

  • 标签: 五代十国 墓志 信仰 儒道佛
  • 简介:福建外兰尾山出土了一方时南闽国墓志铭.墓主为当时南闽国道教重要人物王绍仙,本文在对原墓志铭中释文进行校正的基础上,对其所涉道教名物作简要解释,以便学界使用。

  • 标签: 王绍仙 五代 南闽道教
  • 简介:时期的继颥大师是刘守奇之子;刘守奇为刘守光之弟,因刘守光囚父杀兄夺位而亡入契丹。继颥大师出家时间,也并非通常所认为的刘守光被杀之年,而是此后27年,值中年出家。继颞之父刘守奇的契丹经历及其弟在契丹的显赫,是北汉任命继颥为鸿胪卿,修复与契丹关系的重要原因。从继颗与辽朝密切的关系渊源,以及契丹宁王夫妇礼遇继颚弟子睿谏,可以发现台山佛教圣地对辽朝皇室的佛教信仰产生了直接影响。

  • 标签: 继颥 五台山 北汉 辽朝佛教
  • 简介:嗣法是禅宗内部维系法脉传承的关键程序。正规的嗣法过程记录于《百丈清规》《正法眼藏》等文献,已为人所知。然而,禅宗历史上除了正规嗣法之外,还大量存在着特殊嗣法的现象。现有关于特殊嗣法的讨论多着意于义理方面,而缺少实践层面的分析。《禅林僧宝传》记载北宋时期禅宗中的'崭然绝出者',其中不乏特殊嗣法者。将这些记载进行归类,并与僧传、灯史、语录及禅师碑铭行状等材料互参,可以揭示禅宗发展初期产生特殊嗣法的社会环境,以及特殊嗣法出现对于嗣法者本人和当时禅宗僧团的实际意义。

  • 标签: 禅宗 嗣法 五代北宋 《禅林僧宝传》
  • 简介:净土宗作为佛教宗派的一支,以其简便的修持、究竟的归宿,表达着人类恒久以来对世俗的超越,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统一。在高唱市场经济和高科技的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能满足现代人的多种人生需求,普应现代人万殊千差的根机,诸如身体调养,心理调适、智慧开发、人际和睦、事业顺遂,乃至了生脱死的终极关怀等。总之,众生的一切需求悉可在净土宗念佛法门中得到释缓。

  • 标签: 净土思想 流布 隋唐 佛教宗派 现代社会 市场经济
  • 简介:一、隋唐社会思想文化的新趋向隋朝与唐朝是中国社会再度由分裂和动乱走向统一和安定的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重新调整和发展的时期。政治的统一,经济文化的发展,表现在学术上,便是南北经学的会归终至统一;表现在宗教上,便是佛教的复兴以至于昌盛;道教也被提高至前所未有的地位。这就为三教各自的发展以及三教间的斗争融合,提供了一个新的起点和新的历史条件。文化的全方位发展,在总体上展现了与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繁荣与盛大景象。

  • 标签: 儒学复兴 佛教 中国佛学 五台山研究 中国化 《五经正义》
  • 简介:佛教发生在印度,但发展却是在中国.因为佛教传到中国后,与时俱进,逐渐形成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佛教理论.到了隋唐时期,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理论,发展到了极盛,形成了各宗林立、百家争鸣的局面.因此,要研究中国佛学思想,首先必须重点研究隋唐佛学思想,这是迄今为止所有佛教学者所达成的共识.

  • 标签: 《缘起、佛性、成佛——隋唐佛学三大核心理论的争议之研究》 佛教 夏金华 禅宗
  • 简介:一、净土宗教观的来源中国的大乘佛教来自印度和西域。较明确的净土信仰是大乘兴起以后的事。但印度佛教出现大乘思想在公元之初,不过净土思想的萌芽应该是更早就有了的。净土佛教的中心观念是企望与恋慕他方佛国,包含着对不清净的此土此世的批判。其实一切宗教当中都有不乐此世愿望超越现世的冲动与要求。企望和羡慕他方世界的念头,

  • 标签: 净土教 隋唐时期 中国 大乘佛教 论著 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