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80 个结果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全方位、多维度论述了共享发展,形成了融前瞻性、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思想体系。平等的地位、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危机下形成的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共享思想的逻辑起点,走出自我中心主义的制约走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共生主义,实现现代公平正义是习近平共享思想的实质。习近平对共享的主体、领域、原则、进程等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并提出要通过弘扬合作共赢理念、健全共享发展制度、发挥关键少数作用、不断推进改革创新以实现共享目标。

  • 标签: 习近平 共享思想 逻辑理路
  • 简介:准实在论把道德命题看作态度的表达并发展出道德语言的逻辑形式和态度推理的有效性说明。就准实在论态度逻辑总体来说,其真理紧缩论混淆了真理和真值,但有益于纠正真值实在论、理解推理有效性;其推理有效性说明已经触及一致性的逻辑有效性本质,因此对其混淆态度矛盾与逻辑矛盾的批评并未切中其要害。准实在论语用学片面理解道德判断的功能,混淆道德命题、态度描述命题和态度表达语句;通过把道德范畴看作渗透价值、把道德命题看作以此为基础的描述,道德命题语义学属性的确是反实在论的,但仍可以按紧缩论解释的逻辑真说明其推理有效性。

  • 标签: 道德命题 态度 逻辑 真理 真值
  • 简介:本文是对黑格尔思辨逻辑的基本观点的研究,分为上下两篇。在上篇中研究的是:(1)思辨逻辑对象的过程里的进化与退化;(2)在这个过程里理性与知性的关系。在下篇中研究的是:(3)逻辑思维与理智直观的关系;(4)这个过程里历史东西与逻辑东西的统一。这些研究都是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结合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成果进行的。

  • 标签: 辩证逻辑 知性逻辑 进化 退化 理智直观 历史
  • 简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的政治本色和政治品格。应以问题导向、问题意识和问题逻辑认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纵向的时间维度体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眼光,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以初心换得民心、靠民心赢得胜利的历史。横向的空间维度体现中国共产党的世界眼光。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正面阐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同时,先后出现一系列"不",这也是进一步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又一认识维度。

  • 标签: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认识逻辑
  • 简介:习近平经济治理思想体现了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的智慧,是治国理政思想体系的基础性内容和核心组成部分之一。习近平经济治理思想包括新常态思想、新发展理念和新经济战略三个层次,它们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标志着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新高度,体现了经济建设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大幅提升。

  • 标签: 习近平 经济治理 新常态 新发展理念
  • 简介:异化消费的盛行隐含着时代的意识和社会的因素,其生成逻辑以劳动异化为分析起点,需求异化为中介,最终导致异化消费,以至于当下社会日渐依赖用商品及消费来表达一切,造成人们生活意义的空场以及生存的焦虑。其消解路径就在于从消除异化劳动开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下,用"更多并不意味着更好"和"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这两条路径对异化消费进行消解,不失为可探讨之策。

  • 标签: 异化消费 生成逻辑 消解路径
  • 简介:在马克思的视域中,精神生产是一种“天性能动”的存在,是“物质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具有变革社会的强大实践力。然而,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精神生产被贬抑为资本增殖的工具,“异化精神”逐步实现了对个人、社会、国家乃至于整个世界的统摄和控制。马克思将精神生产的历史维度从资本主义社会延伸至共产主义社会,建构了挣脱资本逻辑、走向人的逻辑的自由之路:“全面而自由”的人的生成、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精神生产和精神生产话语权的回归。

  • 标签: 马克思 精神生产 资本逻辑 资本增殖
  • 简介:《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历史问题的政治决议,也是对我们党和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事业产生重要影响的纲领性文献。决议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为基本思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基本线索,对党的历史进行'系统性'总结和'批判性'审思。决议是我们党站在理论反思的高度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核心命题的自觉回应,呈现出用'中国经验'建构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内在逻辑,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搭建了重要的话语平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到新的境界。探析和阐发这一逻辑,不但有助于我们更加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且对现时代如何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伊格尔顿的女性主义研究是其身体理论的延续,其理论资源主要来自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目的在于寻找一种理想的政治模式,这一模式将女性的某些文化品德以及女性的反叛力量视为重要条件,女性、文学及美学的亲缘关系,也促使伊格尔顿关注女性主义。无论是批评还是赞扬女性主义,伊格尔顿均以其政治理论及政治目标作为评价标准,由此可见,伊格尔顿的女性主义批评并非单纯地从女性解放立场出发,而是基于其理论建构与政治诉求的需要,在他看来,女性主义不具备独立意义,而是作为政治过程的一个环节,一个具有关联作用的有效点。

  • 标签: 伊格尔顿 女性主义 身体理论 政治批评
  • 简介:黑格尔《逻辑学》“量的关系”概念的一个基本含义是,它(们)是对当时的数学化的自然科学规律的内容的一种纯粹、理想而绝对的理解把握。从概念上讲,“量的关系”诸概念是有质的意义的内涵量领域的本质东西,这与数学化的自然科学规律是那些可量化的自然现象的本质这一点是一致的。“量的关系”诸概念的具体规定性来自黑格尔借其量的概念对当时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数学化的自然科学成就的理解消化,同时也与整部《逻辑学》的结构相呼应;具体说来就是:“量的关系”诸概念在量的水平上映现了整部《逻辑学》从存在论经本质论到概念论的发展运动。这一发现对我们深入理解“量的关系”概念及整部《逻辑学》都颇有意义。此外,本文还澄清了《逻辑学》在“量的关系”概念的论述中的某些不足和失误。

  • 标签: 黑格尔《逻辑学》 量的关系 内涵量 牛顿力学 "量的关系"与《逻辑学》全体的映现关系
  • 简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演进过程,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蕴含着建立新中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逻辑。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和文化等方面。这几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历史必然和发展方向,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宝贵经验,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认清中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

  • 标签: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 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 实践 辩证统一
  • 简介: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法治社会是执政党和政府统筹社会领域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逻辑关系。从根本上讲,社会建设是在与国家建设的联动中获得自身的规定性的,是为了适应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需要,由政府、社会组织、公民等多元治理主体进行的持续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社会行为和过程。社会治理主要从制度层面强调社会建设的重要性,认为社会建设必须要在社会领域构建一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一元主导、多方参与、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互动式社会治理是推进社会建设的必由之路。法治社会建设是关乎我国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是人治取向还是法治取向的关键问题,也是破解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难题的有效途径。

  • 标签: 社会建设 社会治理 法治社会 国家与社会
  • 简介:1“互联网+”社会思潮:传播的新特点在“互联网+”时代下,互联网的普及率日益增大和自媒体的广泛使用,社会思潮的传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社会思潮传播的主体、传播的速度、传播的内容也日益发生新的变化,展现出新的趋势。研究“互联网+”时代下,社会思潮出现的新变化和新特点,对理清当前中国社会,由于社会转型和经济市场化与全球化带来的思想多元化、价值观念混乱的现状,应对社会思潮逻辑转变的必要性和转变的方向,提供逻辑理路。

  • 标签: 社会思潮 逻辑转向 互联网 传播 经济市场化 中国社会
  • 简介:西方马克思主义'启蒙'和现代性批判理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现实性'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重新认识和解释,开辟了一条异于现代西方哲学的独具特色的现代性批判道路。现代性的'启蒙机制'和其历史生成中的内在矛盾,透视了马克思主义、现代西方哲学突破现代性局限的理论尝试,并在将西方马克思主义与两者的比较视域中铺展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逻辑理路,同时彰显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理论特质。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现代性批判 生成逻辑
  • 简介:科学阐释马克思的分工理论是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旨的关键。传统学界对从《巴黎手稿》(简称《手稿》)到《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称《形态》)的马克思分工理论演化逻辑的解读,在深化了马克思分工理论研究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区。笔者认为,《手稿》和《形态》的分工理论均存在人本主义哲学话语与实证的经济科学话语这两重论说语境,但前者更多的是在人本主义异化哲学的解释框架下对分工进行阐释,后者则更偏重于在现实的历史的逻辑及经济科学语境中对分工进行剖析。从《手稿》到《形态》,分工理论的逻辑范式呈现出渐进式发展的过程,社会关系视角以及现实的人、物质生产、生产力、实践等范畴的引入,使得马克思恩格斯分工理论的主导阐释逻辑逐渐发生了转变,《形态》中更具有历史唯物主义底蕴的分工理论,是对《手稿》中更具有人本主义思辨哲学意味的分工理论的超越。

  • 标签: 马克思 分工 人本主义抽象逻辑 历史唯物主义逻辑
  • 简介:先进性和纯洁性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从认识论角度而言,先进性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的优势的价值评价,纯洁性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否脱离自己本质的事实判断。先进性属于"上位"概念,具有优先性;纯洁性属于"下位"概念,具有服从性。先进性包含和统领纯洁性,纯洁性支撑和保障先进性。在党的建设中,先进性建设是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引领党的纯洁性建设;纯洁性建设是基本要求和基础工程,支撑党的先进性建设,促进党的先进性保持和发展。当前,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需要进一步认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位阶关系和统属关系,以更好地处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关系。

  • 标签: 先进性 纯洁性 逻辑关联 历史互动
  • 简介:经过不断探索,中国成功地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经济发展新道路,“中国经验”“中国道路”成为了全世界关注的重点。全面科学地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项具有重大现实价值的学术研究。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逻辑体系的构建是重要支撑点。而这一逻辑体系应该包括研究对象、价值取向、研究方法、话语体系、核心命题等多维度。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逻辑体系
  • 简介: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这一发展趋势的论证是多层面、多视角的,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危机,使资本主义遭遇了制度困境并陷入了全面危机。危机中的当代资本主义各国政府进行了反思、调整和改革,其路径从危机最初爆发的金融和经济领域开始,进而拓展到政治、社会领域,可以说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等方面。但是,在危机肆虐整整8年的今日,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复苏依然乏力,政治困局更加凸显,社会问题愈益突出,从而再次彰显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理论的当代价值。

  • 标签: 资本主义 社会基本矛盾 危机 阶级对立 资本积累
  • 简介:对于黑格尔哲学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之间的理论联系,有大致三种不同的观点。列宁从黑格尔的《逻辑学》入手,提出了“三者一致”的辩证法,认为不理解黑格尔的《逻辑学》,就不能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卢卡奇则从黑格尔的青年时期所研究的社会问题出发,提出其对政治经济学曾做过细致的研究,这种研究对他的辩证法理论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现代兴起的“新辩证法学派”学者则认为资本论和逻辑学是相互符合和对应一致的,并试图从《逻辑学》的结构入手,重新构建对《资本论》的理解。

  • 标签: 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 逻辑学 哲学笔记 实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