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7 个结果
  • 简介:目的:为探讨不同抑郁状态个体对情绪面孔的效价评价情况。方法:以BDI、SDS、CCMD-3和汉密顿抑郁量表为工具筛选出42名正常对照组、54名抑郁情绪组、17名抑郁康复组和24名抑郁患者组成员,所有被试完成情绪面孔的效价评价任务。结果:发现抑郁患者组和抑郁情绪组对高兴面孔的评价分数显著低于其他两组(F=7.427,p=0.000);抑郁患者组和抑郁康复组对悲伤面孔的评价分数显著低于其他两组(F=4.956,p=0.003);抑郁患者组和抑郁康复组在情绪评价任务中对高兴和中性面孔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其他两组(F=13.735,p=0.000;F=18.008,p=0.000),对悲伤面孔的反应时与其他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抑郁患者组对中性面孔的反应时显著长于悲伤面孔(F=4.240,p=0.018)。结论:抑郁个体对正性刺激存在感知缺陷,对负性刺激存在夸大加工倾向和加工易化效应,其中前者是抑郁的状态特征,后两者是抑郁的特质特征。

  • 标签: 抑郁 情绪面孔 评价
  • 简介:采用线索-靶子范式,利用2个预实验和1个正式实验,考察阈下不同情绪面孔的注视线索提示效应。要求被试在具有表情与注视线索的面孔呈现完毕后,快速而准确地对目标的位置进行判断。记录被试反应时间。结果显示,当被试未有意识的觉察到注视线索与面孔表情时,注视线索提示效应存在,并受到表情的调节。表现为:在注视线索有效并伴有恐惧表情时,被试对于目标的判断更加迅速;当比较不同表情下线索无效与线索有效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时发现,恐惧表情面孔出现时,线索无效与线索有效条件之间反应时的差异最大。结果表明,阈下情绪刺激能够激发个体更原始的生物性反应;在早期注意阶段,个体对于恐惧信息更加敏感,注意存在负向情绪偏差。

  • 标签: 阈下 注视朝向 面孔表情 注视线索提示效应 注意偏向
  • 简介:为了考察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spectrumdisorder,ASD)儿童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觉察和加工情况,设计两个眼动实验任务,要求14名7—10岁ASD儿童和20名同年龄正常儿童观看图片。实验一采用将情绪面孔嵌入风景图片中引起语义不一致的刺激;实验二采用含有情绪面孔的无意义背景乱序图片刺激。结果发现:(1)ASD儿童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觉察时间都显著长于正常儿童;(2)与正常儿童一样,ASD儿童表现出对恐惧面孔的注意偏向;(3)实验二中,ASD儿童对不同情绪面孔内部特征区的注意分配与正常儿童不同;正常儿童能注意最能展示该类情绪特征信息的区域,如恐惧的眼睛、愉快的嘴巴,而ASD儿童时三类情绪面孔特征区的注意分配方式相似;(4)两个实验条件下,ASD者对不同情绪面孔的觉察、加工模式与正常儿童相似。

  • 标签: 自闭症谱系障碍 情绪面孔 面孔觉察 面孔加工 眼动
  • 简介:自我相关的刺激一般被认为更易捕获注意。以往的一些研究发现,面孔刺激作为干扰刺激时更易对当前任务产生干扰。然而,以往关于自我面孔是否具有注意捕获优势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本研究通过两项实验考察了知觉负荷对自我面孔注意捕获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负荷较低的相关任务中,与陌生面孔相比,自我面孔表现出显著的注意捕获优势;(2)在注意捕获能力上,自我面孔与熟悉面孔不存在显著差异提示自我面孔优势的产生可能源于熟悉效应;(3)在负荷较高的相关任务中,自我面孔注意捕获优势消失,表明知觉负荷是影响自我面孔注意捕获的重要因素。

  • 标签: 自我相关刺激 自我面孔 注意捕获 任务负荷
  • 简介:面孔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性刺激,面孔识别一直以来都是视觉认知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眼动追踪技术在面孔识别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综述了面孔识别眼动模式的文化差异,随后分析了面孔种族、面孔熟悉度对面孔识别眼动模式的影响,最后对不同面部表情识别的眼动模式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面孔识别眼动模式差异的原因和模式差异背后的功能差异,也需要更多关注动态面孔识别的眼动注视模式研究。

  • 标签: 面孔识别 注视模式 文化差异 异族面孔 面部表情
  • 简介:采用“学习-再认”范式,以有或无外部特征的不同性别面孔照片为材料,研究面孔记忆的性别差异,结果表明:(1)有外部特征时,女性被试对不同性别面孔的记忆成绩均好于男性被试;无外部特征时,女性被试与男性被试的记忆成绩不存在性别差异;(2)比起男性照片,女性可记忆更多的女性照片,表明女性在面孔记忆中存在自我性别偏见;男性也是可记忆更多的女性照片,存在反向的性别偏向;(3)无论被试性别和照片性别,均是有外部特征的面孔照片的记忆效果更好;有外部特征的情况下,女性的自我性别偏见更明显。

  • 标签: 面孔加工 性别差异 自我性别偏见 记忆能力
  • 简介:作为一种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和社会性的视觉刺激,面孔比一般的视觉刺激更容易吸引注意。本研究以Eyelink2000车载眼动仪为工具,在混合呈现的反眼跳任务中考察了32名大学生被试对自我面孔、恋人面孔和陌生面孔加工中的注意捕获和维持注意方面的特点。结果发现:在朝向眼跳任务中,自我面孔和恋人面孔的眼跳错误率显著低于异性陌生面孔,并且自我面孔和恋人面孔都表现出了保持注意的优势;而在反眼跳任务中,自我面孔、恋人面孔与陌生人面孔的反眼跳错误率和眼跳潜伏期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自我面孔、恋人面孔与陌生面孔之间在高水平视觉特征上的差异没有达到影响反眼跳的最小可觉察差别量。因此,在反眼跳任务中面孔的优势效应掩盖了自我相关信息加工的优势,导致了自我面孔与陌生面孔没有表现出对注意捕获或保持注意上的差异。

  • 标签: 自我面孔 反向眼跳 朝向眼跳 注意捕获 注意保持
  • 简介:本研究记录了16名被试在完成有整体结构变化和局部特征变化的面孔/房屋图片的一致性判断时的脑内时程变化,以期对面孔识别的特异灶本质进行探讨。结果显示,N170波幅和潜伏期的刺激类型主效应显著;面孔/房屋所诱发的N170成分在波幅和潜伏期上均不存在加工方式上的显著差异。晚期成分(300~700ms)上也得到类似的结果。这表明:面孔与房屋(非面孔)的加工在早期和晚期成分上都有差异性,体现出面孔的加工在早期视觉刺激的加工和晚期识别的加工上都具有特异性;晚期识别加工的脑电结果不支持“面孔识别是整体的,结构的,而非面孔客体的识别是局部的,基于特征的”加工观点。

  • 标签: 事件相关电位 面孔识别 特异性 N170 半球优势
  • 简介: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方法,以面孔、汽车、鸟和椅子为刺激,在汽车搜索作业及分类判断作业两种条件下考察了N170面孔特异性效应.结果发现,面孔在两种条件下均引起明显不同于其余三类物体的N170.实验任务对汽车刺激有明显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在搜索作业下,汽车N170有接近面孔N170的趋势,其波幅显著大于鸟、椅子N170的波幅;在分类作业中,则没有这种显著的差异.从而为证明存在面孔识别的特异性神经机制提供了证据.

  • 标签: 面孔加工特异性 N170 事件相关电位 ERPS 心理学
  • 简介:本研究采用“识别一判断”的实验范式考察面部表情识别和性别识别的反应时和正确率,使用2(任务:表情判断、性别判断)×2(图片表情:积极表情、消极表情)×2(图片人物性别:男性、女性)的被试内实验设计,以反应时和正确率为因变量,探讨人脸图片中性别和表情效价信息加工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个体对积极表情的识别速度和准确率都好于消极表情;研究中出现了同性别偏向现象,女性被试对女性面孔的加工速度更快;面孔表情和面孔性别加工间存在交互作用,表情加工对性别加工产生了影响,未发现性别加工对表情加工的影响。

  • 标签: 面孔识别 性别判断 表情判断
  • 简介:为比较准确地了解国内ASD者面孔识别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为今后研究提供行之有效的建议,采用关键词共词分析法,利用Bicomb软件及SPSS软件绘制了从中国知网中查询到的55篇文献的热点知识图谱。研究结果发现:ASD者面孔识别研究热点主要围绕在5大领域:社会能力研究、面孔加工和情绪面孔加工研究、认知和情绪加工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面孔加工的神经机制和生理指标研究、情绪认知干预研究。为避免已有研究热点存在的5方面不足,后继研究者应该从5个方面入手以期获得更多的创新性研究成果。

  • 标签: ASD 面孔识别 研究热点 知识图谱
  • 简介:反讽在罗蒂政治哲学中呈现出三副面孔。即反基础主义、私人游戏以及哲学家的去圣化和知识分子的政治化。反基础主义意味着否定了哲学证成政治的可能性.否定了理性主义证成自由主义的可能性。私人游戏是说哲学家只能在私人领域从事创造性发明,而不能僭越。这两层含义的必然结果是使哲学成为私人事务,使哲学家走下社会立法者的神坛。而反讽作为知识分子的公共德行必然要求他们在公共领域不断揭示社会无所不在的残酷,提供社会希望。哲学家若想在公共领域发言,必须改变身份特征成为知识分子,而且要注意公共修辞。

  • 标签: 反讽 反基础主义 公私领域 去圣化
  • 简介:利用ERP技术对16名被试在不同注意负荷下对动态表情识别的脑时程特点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N170成分不受注意负荷和表情效价影响;低注意负荷条件下动态表情加工早期负性表情诱发的EPN成分(earlyposteriornegativity)显著大于中性、正性表情,后期高级分析阶段正、负性表情均诱发明显的LPP成分(latepositivepotentials),且负性较正性表情诱发更大的LPP成分;而在高注意负荷条件下并未发现表情识别诱发明显的EPN或LPP成分。这些结果说明,动态表情识别明显受到注意资源调节,只有在注意资源不断增加时表情加工才会出现注意偏向效应,尤以负性表情的加工优势最为凸显且持久,正性表情相对微弱和短暂。

  • 标签: 注意 动态面部表情 N170成分 EPN成分 LPP成分
  • 简介:1.孤独和吸烟的危害相同拥有有意义的人际关系,是过上快乐和自我实现的生活的关键,长期的孤独则会损害我们最基本的快乐。除了引起情绪上的痛苦和渴望,孤独还会导致抑郁症、自杀倾向和行为、敌意与睡眠障碍。更重要的是,孤独对我们的整体健康具有惊人的破坏效果。它能够影响心血管系统(导致高血压、体重和胆固醇指数增加)、内分泌系统(应激激素增多)甚至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不妨举例说明孤独是如何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的。

  • 标签: 孤独者 情绪急救 应激激素 自杀倾向 内分泌系统 心血管系统
  • 简介:<正>在电视上有时会看到,当一场激烈的球赛正在进行或在中场休息的时候,会有那么个别人乘警察不备冲破警察的阻挠,跑到运动场上赤身祼奔。人们不禁会问,这些祼奔者怎么这样不知廉耻?他们的动机是什么?会不会是精神病,还是一些性解放者?有关专家指出,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但从心理角度上来讲,很大一部分人源于“情绪便秘”。

  • 标签: 中场休息
  • 简介:本研究以4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内隐加工和内隐记忆的方法探讨面孔信任评价是否为自动加工。结果表明,在外显记忆任务下,大学生在三种可信度面孔的再认成绩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其中不可信任面孔再认正确率最高,反应最快;在内隐记忆任务下,不可信任面孔的再认成绩最好,且反应最快。这些结果说明,个体可以依据陌生面孔的可信度对面孔进行自动加工,且对不可信任面孔最为敏感。

  • 标签: 信任评价 自动化 面孔可信度 大学生
  • 简介:【活动背景】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高峰期,开始反观自己,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但是,自我分析能力还比较弱,容易陷入"死胡同",产生不良情绪,陷入情绪困扰而不能自拔。为此,本课以情绪ABC为理论支撑,教授学生合理情绪疗法,帮助学生成为自己的情绪诊疗师,认识、识别不合理情绪产生的原因,调节、改善不良情绪。【活动目标】1.了解情绪ABC理论,知晓情绪产生的路径;2.理解不合理信念的特征,学会辨别不合理情绪;

  • 标签: 情绪ABC理论 不合理信念 合理情绪疗法
  • 简介:采用眼动追踪法考察面孔部件相似性判断中.其他部件对目标部件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发现:(1)做出“很相似”判断和“一般相似”判断的平均总注视时间显著长于做出“很不相似”判断的平均总注视时间:(2)判断目标部件的相似性时,被试对目标部件的注视不一定显著多于对其他部件的注视:(3)目标部件相似性判断中.被试对其他部件的注视在相似性加工的中期阶段更为明显。研究结果表明:(1)做出“很相似”判断和“一般相似”判断的加工过程比做出“很不相似”判断的加工过程更复杂;(2)面孔部件相似性判断中,其他部件会影响目标部件的判断:(3)其他部件对目标部件相似性判断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相似性加工的中、晚期阶段。

  • 标签: 相似性判断 面孔部件 眼动
  • 简介:也许,只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一次心理测验,俄国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作曲的芭蕾舞《春之祭》,在首次公演的时候,竟然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乐池中传出吱吱嘎嘎的声响,不规则谐和的音调及变化频率地拍节符号,表现着一种原始的、野蛮的和情感放纵的音乐气氛,像“大地的苏醒,鸟兽的抓挠,咬啮的抖动”。

  • 标签: 情绪理论 斯特拉文斯基 《春之祭》 心理测验 音乐家 芭蕾舞
  • 简介:<正>目前已比较清楚的知道,高血压、心脏病、感冒、胃十二指肠溃疡、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月经失调、某些皮肤病、精神病等的发病,确与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但是不良情绪怎样致病,良好的情绪又怎样有利于疾病,其内在病理变化如何?虽经生物学、心理学等大量的研究,仍知道得不很清楚。现综合一些国外的实验资料,可能对我们正确认识疾病,对待疾病会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 标签: 高血压 疾病 心脏病 胃十二指肠溃疡 支气管哮喘 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