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正>质量变律是辩证法的一条重要规律。过去,它通常只是作为“事物”的普遍规律而加以研究和论述。现在,我们应该把它作为“系统”的普遍规律加以研究和论述。通过这样的研究,我们将会发现质量变律作为系统的辩证律有自己的特点,从而使我们对质量变律有更明确和更深刻的理解,并将纠正某些错误的传统观点。

  • 标签: 恩格斯 关节点 互变律 爆发式质变 相互联系 结构形式
  • 简介:一日,荷兰驻华大使杨乐兰访赵朴初赠《中荷交往史》、《文化战略》二书,并请赵朴初赐字。赵读此二书后,深有所感,用一百一十个字,阐述了东西文化交流的意义。用的是不歌而诵的赋体,而其内容则是用简练的文字精确的佛法,说明了东西文化各自不同的因缘,而唯有互相交流才能发扬光大。

  • 标签: 东西文化交流 《文化战略》 驻华大使 赵朴初 交往史
  • 简介:明末清初遗民陈忱创作的《水浒后传》与其诗歌存在文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抒愤写心之诗与小说的爱国情怀;二、百姓生活之诗与小说的平民化书写。《水浒后传》在情感倾向、思想主题等层面与诗歌一脉相承,值得关注。

  • 标签: 陈忱 诗歌 《水浒后传》 互文
  • 简介:人类的一切交往,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往,向来都是双向交流的。人类历史表明,当一种文化传人到另一种文化氛围中时,往往有两个方面的可能性:一是外来文化为了迎合或适应当地文化环境的需要而使自身有所变形;二是当地文化在外来文化的影响刺激下也会发生某种程度上的变化。中国佛教,尤其是在隋唐时期发展而来的禅宗乃至此后的宋明理学,就是在这种文化交流与对话背景下的产物。确切地说,它是中印异质文化交流碰撞的结品。

  • 标签: 中国传统文化 双向交流 中国佛教 异质文化交流 外来文化 文化氛围
  • 简介:东西方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既不是争夺话语权及同化的问题,也不是消融各自的特色,而是基于和谐在文化差异中分享与尊。惟有正视这一点,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和思想资源才可能通过与西方经典的相互诠释来与西方文明沟通与交流,并追寻到当今世界根源性精神;进而发现一个为人类理性所能认同的共同的真理与价值标准。恰恰是通过对中西文化元典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不同文化的冲突不可怕;它是进化的一个条件,但是你必须共同融合才能产生新的文明。

  • 标签: 中西文化 互释 精神价值
  • 简介:在现代性的发生方式上,中英呈现出继发性与原发性的差异。审美现代性,是现代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审美现代性与社会现代性之间、自律与他律之间,这两层张力结构在中英均有体现。从精英到大众,提供了中英审美现代性的一种对看方式。

  • 标签: 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 发生方式 张力结构 大众
  • 简介:当代西方规范伦理学在理论形态上表现为美德伦理学与规则伦理学的对立竞。这种对立局面导源于对立双方理论动机上的共同错误:单极化企图以及对伦理学限度的认知不足。现实道德生活是多样化的,这就决定了伦理学必须采取多元化的基本概念。因此,美德伦理与规则伦理的协同互补将是规范伦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 标签: 规范伦理学 美德伦理 规则伦理
  • 简介:<正>顷接惠寄今年7月5日在第20届国际名人年会的讲话《东方文明的复兴与国际交往的发展》,读后觉得甚好。您用历史的眼光,论述东西方文化交流从隔绝走向融合的趋势,从而提出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对话、交流与理解的重要课题。您又作为一名时刻关注中国巨变和积极参与这一伟业的海外华人,把目光投向21世纪,为弘扬和振兴中华文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不懈的努力,十分值得钦佩。

  • 标签: 东方文明 国际文化交流 中华文化 读后 姚美良 积极参与
  • 简介:《孝经》之学,经文有古今文之分,郑注主今文,孔传主古文,经文互有出入,注解大相违异。唐代天下一统,经学随之统一,故有《九经正义》之写定。而《孝经》仍今古别行。至唐玄宗之世,乃诏令群儒质定《孝经》之义,刘知几主古文,立十二验以驳郑注,司马贞主今文,言古文鄙俚,事俱载《唐会要》。

  • 标签: 《孝经》 《唐会要》 今文 古文 唐玄宗 刘知几
  • 简介:当今中国的日常生活正在发生着重大的改变,这种改变正是以微博和微信为主体的两“微”存在为标志的,它们构成了我们“微生活”的底色。可以说,“小时代,微生活”构成当今时代的某种标记。

  • 标签: 传统媒体 发展现状 群体 网络文化
  • 简介:苏格拉底在《小西皮雅斯》篇中对说谎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他认为主动说谎的人比非主动说谎的人优秀,这是因为他在道德选择和道德判断中个人自身的原则比社会习俗更重要。从苏格拉底的角度出发来分析《论语》中孔子主张“父子隐”的原因,可以发现孔子对于个人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性有着极大的肯定,由此可知“父子隐”和“为仁由己”也有着紧密的关联。

  • 标签: 父子互隐 孔子 苏格拉底 说谎
  • 简介:学界长期以中体西用、中西会通等体用之分对中西对话进行定位,除此“逻辑”视角外还应关注历史发展之维度。以佛学入华引发的中印文化交流史为镜,现今中西交流亦要走过格义比附、潜隐外化、镜创新三个历史时段。不同文化传统相遇之初,格义比附在所难免,但随着对外来文化本义之真正理解及进而引发的推崇,外来文化会成为显学,本土文化反而会在一定时期被遮蔽潜隐。各种中西体用会通之说忽视了一个人不可避免会有立场或前见的问题,其实中西文化两个源远流长各具特色的传统很难讲谁好谁坏,中西比较对话更多的是相互提供一面反观自身的镜子。

  • 标签: 中西对话 文化比较 中体西用 中西会通
  • 简介:圣经分为旧约与新约两大部分.旧约39卷,希伯来正典24卷,旧约也就是犹太教的希伯来正典,两者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各卷分类不同而已.比如基督教把十二小先知书分为十二卷,而犹太教则作为一卷书.初期教会一开始就承认希伯来正典,因为耶稣讲道常常引用旧约圣经,教会当然没有理由拒绝.旧约原文大多是希伯来文,只有极少部分是亚兰文.新约全部是用希腊文写成的.

  • 标签: 圣经 基督教 旧约 新约 修订工作
  • 简介:为了解决业力及其相续之疑难,经量部中被称为“先代轨范师”的一类论师基于经量部种子说提出了“色心熏说”。通过对经部此“色心熏说”的梳理和解析,认为此说乃是基于说一切有部及经量部两派思想而提出,并用世亲及后期唯识对此说的评辨探究这一理论的缺陷。

  • 标签: 经量部 业力存续 种子说 色心互熏说 色心关系
  • 简介:国家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对农村各项建设事业提供了契机,提出了要求,也对农村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契机,提出了要求。那么作为小学作文教学,如何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让学生体会到新农村建设中的各种变化,讴歌新农村建设的成就,抒发自己的情感,则是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

  • 标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小学作文教学 教育教学工作 建设事业 学生体会 语文教师
  • 简介:应埃及圣公会、以色列圣经公会、土耳其圣经公会的邀请,6月17日至26日,国家宗教事务局副局长蒋坚永率代表幽对埃及、以色列、土耳其进行了友好访问,与三国宗教界、宗教组织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开展了广泛的交流。此次参访务实交流、成果丰硕,拓宽了对话领域、增进了理解情、加强了交流合作、传递了中国声青。

  • 标签: 交流合作 国家宗教 以色列 土耳其 埃及 代表团
  • 简介:<正>在中央和中共湖南省委的关怀下,湖南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工作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现已有七个陈列室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修改,正式开放。这七个室共增加文物、资料和照片322件,其中有毛泽东同志的题词、著作、书信、批示和他用过的物品158件。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陈列内容也作了初步调整,内部试展。

  • 标签: 纪念馆 毛泽东同志 陈列内容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韶山 成绩
  • 简介:自1980年代中期以来,梅白发表回忆文章,说毛泽东视察三峡时修改过自己的“夜登重庆枇杷山”诗。在流传过程中,一些毛泽东诗词爱好者将梅自的这首诗收编入书,进而变成了毛泽东的诗。但梅白1958年发表的诗本身证明毛泽东并未为他修改。毛泽东乘江峡轮视察三峡,梅白只是众多的普通随员之一。从毛泽东在江峡轮上的具体活动情况看,梅白没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毛泽东并请他诗,故毛泽东为梅白诗一事不实。而把梅白的诗收编入毛泽东诗词集更属不当。

  • 标签: 毛泽东 梅白 改诗 质疑
  • 简介:孟喜为西汉象数易的创建人,其易学后人称之为“卦气”。卦气乃结合“学”与“术”成一结构庞大的思想体系。就学而言,乃承受先秦伏、文、孔三圣的易学精神;就术而言,乃用于当时流行的占断灾异、吉凶及祸福。然而后世易学界受儒学重经思想的影响,多轻视象数,以“术家”视孟喜。作者兹特提出孟氏卦气中对于六十四卦卦序之排列。并详作象敷之解析,以见孟氏易学实具有学术思想之价值。

  • 标签: 孟喜 卦气 卦序 四正卦 十二辟卦 象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