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努尔哈赤青年时代采过人参,对马市上的人参交易也十分熟悉.努尔哈赤统管人参使之成为后金的重要财源,明人记载:“奴酋善参貂之利,富强非一日(筹辽硕画奴酋考)”.《清太宗文皇帝实录》载:“人参采集业成为女真人的赖以为生者”.人参成为社会经济重要基础之一.

  • 标签: 中国 早期 清代 社会经济 人参
  • 简介:中国的树木栽培技术源远流长,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清朝时期在对前人的树木栽培技术进行系统总结和归纳的基础上,结合树木栽培的生产实践,编纂出版了几部学术价值高、影响大、实用性强的文献资料。同时这一时期在植物嫁接成活的生理机制研究、嫁接技术、树木移栽、良种选育与新品种培育、实生苗繁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使清代的树木栽培技术更加完善和成熟。

  • 标签: 清代 树木栽培 技术 理论
  • 简介:人参(PanaxginsengC.A.Meyer)作为药用植物,在中国应用历史最悠久,栽培时间最早,但发展成栽培业还是在我国清代的中后期。总结我国清代人参栽培业的历史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就中国清代人参栽培业的历史沿革进行了初步探讨,为今后人参栽培业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 标签: 秧参 历史借鉴 清代人 栽培时间 药用植物 移山参
  • 简介:朴园是清代仪征县一座著名的园林,建于嘉庆年间(1796—1821年)。主人是盐商巴光诰家族。朴园位于仪征市北部的浅山丘陵地带,它的建筑布局参照了袁枚的随园,其中大假山的设计者是著名造园家戈裕良,朴园被钱泳称为“江南第一名园”。咸丰年间(1851—1861年),朴园被烧毁,随后迅速衰落。朴园承载了仪征古代园林大量的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从陈从周先生开始,一些学者试图进行实地考察,找到朴园遗址,确定它的位置。但是由于交通闭塞等原因,加上行政区划、自然地貌都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位置的确定非常困难。在大量的文献搜集和实地调查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和逻辑推断,最后确定了朴园遗址的位置在今天的仪征市马集镇爱国村西洼组。

  • 标签: 巴光诰 朴园 遗址 巴祠
  • 简介:杨宾撰写《柳边纪略》缘起。杨宾,字可师,山阴人。顺治庚寅(公元1650年)出生于书香之家。康熙中著有《柳边纪略》五卷,今收进《辽海丛书》,是继宋。洪皓所著《松漠纪闻》①之后,又一部补史之缺的传世之作。所谓柳边,是清初为盛京(含兴京)修筑的一道边墙,即柳条篱笆,曰柳条边。清

  • 标签: 柳边纪略 辽海丛书 松漠纪闻 杨宾 宁古塔 书香之家
  • 简介:三、关于辽东人葠的记述杨宾在《柳边纪略.卷三》中大篇幅撰文道:“辽东人葠,四月发芽五月花,花白色,如韭。花丛大者若碗,小者若钟。六月结子若小豆而连环,色正红,久之则黄而扁。初生一桠,四五年两桠,十年后三桠,年久者四桠。每桠五叶,叶若芙蓉,一茎直上。《扈从东巡目录》谓百尺杵也。高者数尺,低者尺余。陶隐居曰:‘上党参形长而黄,多润实而甘。百济形细而坚白,气味薄。辽东形大而虚软。’

  • 标签: 柳边纪略 杨宾 百济 上党参 宁古塔 子若
  • 简介:黑龙江三江平原森林的变迁肇始于清末至民国时期。本文通过全面收集历史文献、地方文献,并结合实地踏勘,较全面地复原了黑龙江三江平原在清初及清中叶时期的森林环境,继而探讨了清末及民国时期此地森林演变的过程和原因——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所需、修筑中东铁路、作为船舶燃料以及挖参和采金。文章最后揭示了该地森林演变的空间特征,即由清初、清中叶的点式影响变为清末民初时期的沿边、沿江、沿路(铁路)、沿村、沿屯的破坏,但交通不便的深山区和平原腹地森林仍然保持着原始的状态。

  • 标签: 三江平原 森林资源 清代 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