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清代山西剧作,杂剧、传奇均有涉足,为数不少,思想艺术上均有一定成就,其中有些作品未见著录,有些著录得不正确。《中国戏曲志·山西

  • 标签: 清代 山西 戏曲创作 杂剧 传奇 演剧活动
  • 简介:清代由小说《红楼梦》改编的"红楼"戏剧与曲艺作品,为其向多种社会文化传播途径转化,并最终能够成为一种社会性文化现象提供了途径与平台。但对于清代"红楼"戏剧总数、第一部红楼戏剧和曲艺作品,以及舞台演出最红火的红楼戏剧等问题,学术界却至今未有定论。

  • 标签: 《红楼梦》 戏剧与曲艺作品 考证
  • 简介:曲阜是孔子的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清代现存曲阜戏曲除了孔尚任的《桃花扇》外,还有众多造诣颇高的剧作家和数量宏富的剧作,多作于雍正、乾隆、嘉庆三朝。现存清代曲阜戏曲作品主要有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小忽雷》,孔传志的传奇《软羊脂》、《软馄悟》、《软邮筒》,桂馥的杂剧《后四声猿》,孔广林的传奇《斗鸡忏》和杂剧《培矶锦》、《女专诸》、《松年长生引》,孔昭虔的杂剧《荡妇秋思》和《葬花》等。独特的地域环境和特定的时代氛围,使这些剧作家的剧作在深层文化内涵上呈现出较一致的趋向,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 标签: 戏曲作品 曲阜 艺术取向 清代 《桃花扇》 《小忽雷》
  • 简介:戏曲作为中国古老的传统艺术之一,发展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台湾的戏曲文化亦由来已久,但从目前研究来看,台湾原住民早期的歌舞和祭仪,尚非"以歌舞演故事"的戏曲,戏曲文化主要见之于汉人社会,且最早是出现在明朝末年②。到了清代,随着汉人大规模移民台湾,戏曲活动进一步流传并兴盛,成为当时台湾民间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活动。但旧时演戏之人身份卑微,

  • 标签: 戏曲活动 清代台湾 台湾原住民 戏曲文化 戏曲表演 移民社会
  • 简介:主持人语:2011年底,我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清戏曲〉整理编纂及文献研究》获准立项.项目立项以来,我在组织各方面专家开展整理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围绕项目思考一些问题.我在《〈全清戏曲〉整理编纂的理念》(《文艺研究》2017年第苑期)一文中专门列了“以整理推动研究,以研究提升整理质量”作为六个理念之一.认为,“和元明两代戏曲相比,清代戏曲剧本文献呈现出两个大的特点,一是数量大,二是类型复杂.因此,整理清代戏曲剧本文献面临需要研究的问题更多.例如作品归属问题、作家的生卒年问题、传奇和杂剧文体交互渗透问题,等等.上个世纪,邓长风的《明清戏曲家考略》及其续编、三编,以及柯愈春、张增元等学者都曾经挖掘了不少清代戏曲家和文献.但清代戏曲作家作品量众数多,还有许多戏曲家的生平没有考证清楚,有许多作品的版本也有待调查.”

  • 标签: 戏曲剧本 文献研究 《明清戏曲家考略》 清代 整理工作 作家作品
  • 简介:<正>"结构"是古代戏剧学领域中的重要论题,其研究理路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文本解读分析作品的结构特征、技巧;另一是梳理、归纳古代曲话、序跋中的结构理论。文本分析难避"主观"之嫌,表现为以"今"律"古"或过度阐释;术语、概念之综括略显生硬,难以凸显结构理论的具体表征。文本分析和理论考察能否结合呢?评点是古代戏曲批评的重要形式,评点者通过文本鉴赏表述自己的观念,评点批评客观上实现了文本内容和理论观念的融汇。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史上,曲学家"对于戏剧结构艺术的技巧

  • 标签: 戏曲创作 关目 古代戏曲 古代戏剧 桃花扇传奇 过度阐释
  • 简介:<正>四、服装与化妆道光二年(1822),南府总管李禄喜等人,查点了宫内和圆明园内贮藏的行头砌末,开列了清单。其中,服装总数多达四万余件。现将清单中十来种常用服装的件数摘录列表如下:

  • 标签: 清代宫廷 服装 升平署 戏曲人物画 民间 圆明园
  • 简介:古代戏曲批评家常以'收场'、'收煞'、'完局'、'结场'等术语定义戏曲收尾场次,其中'收场'一语应用最为普遍。立足收场形态,合卺、旌封、仙圆牢牢占据着收场主体,'模式化'作为收场套性被凸显出来,所谓'临了一折必谱作圆聚,其圆聚又必藉锦归,无一不然,几同印板'1便是对这一收场特性的表述。同时,戏

  • 标签: 戏曲收场 戏曲评点 收场艺术
  • 简介: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政策'。清代人关之初厉行海禁,康熙二十三年(1684)始开禁,准许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四口通商,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则只准广州一口通商。当时清政府在广州指定若干特许的行商(洋货行或外洋行)垄断和管理经营对外贸易,又被称为'十三行'。

  • 标签: 梨园行 《蜃楼志》 清代戏曲 十三行
  • 简介:《虞庭集福》作为清代宫廷在中秋、万寿和节令承应时的常演剧目,在搬演过程中形成了总本、曲谱、题纲、串头、鼓板、角本等多种形态的演剧用本。本文从所见剧本入手,结合清宫异平署相关档册记载,对其进行全面考察。

  • 标签: 虞庭集福 清代 宫廷戏曲
  • 简介:翻检相关史料文献,对沈名荪、程景傅、黄金台、许燕珍、郑兆龙、林滋秀等六位清代曲家生平进行考述,可推知:沈名荪生于顺治五年(1648)前后,康熙二十九年(1690)中举,康熙五十二年(1713)谒选,康熙五十七年(1718)得攸县令,引见被斥,卒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或稍后;程景傅生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卒于嘉庆八年(1803)、九年(1804)间;黄金台生于乾隆二年(1737)前,乾隆十七年(1752)作《灵台记填词》;许燕珍生于乾隆三年(1738),卒于嘉庆七年(1802)后;郑兆龙生于乾隆七年(1742),卒于嘉庆九年(1804);林滋秀生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卒于道光十三年(1833).

  • 标签: 清代 六位曲家 生平事迹 考述
  • 简介:清代戏曲评点在中国戏曲批评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近百年来,清代戏曲评点研究蔚为大观:金批《西厢》专题研究一领风骚,研究者从人物性格论、戏剧情节结构论、价值论、创作论等视角深入挖掘金批《西厢》中所蕴含的戏曲理论遗产,为建构有民族特色的戏曲批评体系提供重要借鉴。其它清代戏曲评本之研究也在尴尬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凸显出三个重要研究视角:女性批评、学科交叉研究和社会-文化批评。

  • 标签: 戏曲评点 金圣叹 金批《西厢》 研究视角
  • 简介:严廷中(1795—1864),字古卿,号秋槎、岩泉山人等,云南宜良人,是清代嘉庆、道光在文人结社、曲家交往和戏曲创作方面较有特色的戏曲家。严廷中弃举业而援例为山东县丞多年,大兴文教,有政声,为邑人所感戴。引疾归里后,主讲雉山书院,并与戏曲家周乐清、严保庸、汤贻汾、何佩珠等人有交往。严廷中在武昌仕宦时时倡秋声诗社,在扬州主盟春草诗社,和者众多,

  • 标签: 严廷 中秋声 创作考论
  • 简介:古代先民常在一年劳作之后,杀猪宰羊,用自己获得的劳动果实祭祀神灵和祖先。祭祀过后,他们便在脸上涂抹朱砂,把鸟羽捆扎在头上,击器而歌,围火拊掌而舞,大声喊叫,欢蹦乱跳,目的就是为祈福消灾、驱恶避邪,这就是人类早期的社火。而赛社是乡民为报答后土神的赐福而进行的娱乐活动。'赛',即酬神;'社',即后土神。中国民间的赛社活动可追溯到周代十二蜡祭的遗俗,每当农事完毕后,陈酒食以祭田神,并相与饮

  • 标签: 中的社火 场景描写 宫廷戏曲
  • 简介:清代江西龙泉(今遂川)人周埙不仅是乾隆年间政绩卓著的廉吏,也是当时的诗文名士。他与蒋士铨、彭元瑞、杨锡绂等名士有交往。清代《龙泉县志》记载了他大量的诗文题赠。他还擅长戏曲创作,有《拯西厢》、《中州愍烈记》、《广陵胜迹传奇》等不少颇具价值的戏曲作品存世,这一点长期被相关戏曲研究史料所忽视。

  • 标签: 周埙 龙泉 诗文 戏曲
  • 简介:平阳木版雕印戏曲拂尘纸年画中,有一些从各种迹象看应是制作于清代后期的雕版,现将笔者所见到的年画考释如下。

  • 标签: 清代后期 年画 考释 拂尘 戏曲 平阳
  • 简介:清代以来,随着移民的迁入和经济的发展,西南戏曲出现了外来声腔广为流布、民间地方戏日渐繁盛的局面,发展态势明显呈时间与地域性推进。清代西南连续不断的民俗生活构成了社会的特质,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戏曲的载体,民俗文化和戏曲文化同步繁荣、相得益彰。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明清西南戏曲的分布差异,以及清代前期、中期、后期演剧活动总体空间分布、变化和发展,力图厘清从明代到清代不同时期西南戏曲分布区域的变更,以及清代西南戏曲的地域性和统一性。本文的西南概念范围界定在云贵川三省。

  • 标签: 四川 云南 贵州 戏曲
  • 简介:蒋士铨(公元1725—1785年),字心余,一字苕生,号清容,又号藏园,晚年号定甫。江西省铅山县人,清乾隆廿二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作有杂剧、传奇十六种,均存,其中《临川梦》等九种合集,称

  • 标签: 蒋士铨 戏曲家 临川梦 翰林院编修 藏园九种曲 忠雅堂
  • 简介:陆和钧是清代戏曲家,浙江萧山人,著有传奇《如梦缘》。对于陆和钧及其戏曲的研究,由于资料的限制,前人对其生平并未得到较为详细的勾勒,又由于抄本《如梦缘》无刊刻本,未得到广泛流传,也影响了对其创作的研究。陆和钧与戏曲家许善长交密,许善长《碧声吟馆谈麈》①中有"陆菊笙"条,记陆和钧于同治三年(1864)

  • 标签: 戏曲家 碧声吟馆 善长 隋堤柳 聊斋志异 戏曲创作
  • 简介:康山草堂,不仅在于它是清代豪华的庄园之一,是乾隆历次南巡驻跸歇息的重要场所,而且也在于它是乾隆时期戏曲活动的大舞台,是扬州戏曲繁盛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可以说,康山草堂的戏曲活动是扬州戏曲繁盛的表征,全面梳理康山草堂的戏曲活动,具有重要的戏曲史意义。

  • 标签: 戏曲活动 康山 扬州园林 扬州戏 乾隆年间 乾隆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