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雾化吸入联合孟鲁治疗在小儿感染后咳嗽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将于 2018年 4月到 2019年 5月收治入院的 80例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患儿进行分组,分组方式采取抽签法。观察组 40例患儿给予雾化吸入联合孟鲁钠治疗,对照组 40例患儿给予孟鲁钠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总有效率 77.50%相比较,观察组 95.00%明显更高( 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咳嗽次数、咳嗽程度、咽痒评分均明显更低( P< 0.05)。结论:小儿感染后咳嗽应用雾化吸入联合孟鲁治疗,有助于疗效的提升,促进患儿早日康复。

  • 标签: 小儿感染后咳嗽 雾化吸入 孟鲁斯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例以共济失调起病的格曼综合征(GSS)家系患者的临床表型、影像学特征和致病基因突变。方法采用二代测序外显子捕获方法对2014年以来中日友好医院运动障碍与神经遗传病研究中心收集的137个已排除脊髓小脑共济失调1、2、3、6、7、8、12、17和齿状核红核苍白球路易体萎缩致病基因重复扩展突变的拟诊共济失调家系先证者进行检测,对于阳性病例进行Sanger测序和家系共分离验证,分析先证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点。结果基因检测发现3个GSS家系先证者携带朊蛋白基因(PRNP)杂合错义突变c.305C>T(p.P102L),均为成年起病。3例先证者临床均表现为行走不稳、构音障碍,同时家系1先证者还表现为帕金森病样症状,家系2先证者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头颅磁共振成像显示家系2、3先证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小脑萎缩,家系1先证者还表现为苍白球对称高信号。结论GSS作为朊蛋白病的一种罕见亚型,临床可表现为共济失调,易被误诊漏诊。对于临床表现为共济失调的家系患者,在基因检测时需要关注GSS致病基因突变,及时诊断,有助于对家系成员开展遗传咨询和出生缺陷干预。

  • 标签: 格斯特曼综合征 PRNP基因 朊蛋白病 共济失调
  • 简介:摘要目前临床治疗格雷夫病(GD)的方法主要有抗甲状腺药物(ATD)治疗、放射性碘(RAI)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治疗格雷夫眼病(GO)需要在控制甲状腺功能的同时,选择糖皮质激素治疗、眼眶局部放射治疗或手术治疗,然而上述疗法均为对症治疗,并非针对疾病发病机制进行治疗。研发直接靶向促甲状腺素激素(TSH)受体(TSHR)或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受体(IGF-1R)的药物,有望成为从病因学角度对GD及GO进行根治的新方法。本文对上述2种治疗方法的进展及存在的不足进行综述。

  • 标签: 格雷夫斯病 受体,促甲状腺素 受体,生长调节素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对泰花粉阻隔剂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研究与分析。方法:随机抽选94例在我院耳鼻喉科接受治疗的应变性鼻炎儿童病患进行研究,时间为2019年4月~2020年4月,以随机分配的方式将其分为X组(治疗组)与Y组(对照组),每组均分有47名儿童病患。对X组年龄在3~14岁之间的儿童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剂,口服氯雷他定,孟鲁司钠,外用花粉阻隔剂进行治疗;对年龄小于3岁的儿童病患选择口服氯雷他定,孟鲁司钠,花粉阻隔剂进行治疗。对Y组年龄在3~14岁之间的儿童使用糠酸莫米松鼻喷剂,口服氯雷他定,孟鲁司钠进行治疗;对年龄小于3岁的儿童病患选择口服氯雷他定,孟鲁司钠进行治疗。对比X组与Y组儿童病患病情恢复情况。结果:比较X组与Y组儿童病患病情恢复情况得出,X组儿童病患恢复效果相较Y组更佳,差异含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泰斯花粉阻隔剂 儿童应变性鼻炎 不良反应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收集我院1例COL3A2基因新发突变导致Ⅳ型埃勒-当洛综合征(EDS Ⅳ)的女性患者一般资料及临床表现,追踪其后代临床表现及基因类型,查询文献进行讨论。该患者自幼出现关节活动异常,四肢皮肤早衰,手指及足趾畸形等表现,27岁时才于我院发现COL3A1基因存在一个新发杂合突变,从而确诊为EDS Ⅳ型,并遗传给其子。总之,EDS Ⅳ型患者并未如想象中的罕见,临床工作者应加强相关认识,发现有患者出现相关症状时,能正确诊断及提供诊治意见。

  • 标签: Ⅳ型埃勒斯-当洛斯综合征 新发突变 遗传
  • 简介:摘要根据国内外试验进展,叙述了塔玛依对人体系统的相关毒性、安全性和功效等。塔玛依在一定的剂量下,对机体作用具有安全性高、毒性小、疗效显著等特点,以期为临床运用,保健品、营养品开发提供依据。

  • 标签: 塔斯玛依 毒性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孟鲁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孟州市人民医院儿科诊治的130例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给予孟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布地奈德治疗。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呼吸功能、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5.38%,62/65)高于对照组(76.92%,5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肺活量(VC)、肺总量(TLC)、用力呼气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日间、夜间咳嗽频度及日间、夜间咳嗽严重程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联合布地奈德对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患儿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呼吸功能及咳嗽症状,且未新增不良反应。

  • 标签: 孟鲁斯特 布地奈德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小儿 呼吸功能 不良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布地奈德联合孟鲁 钠 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 2018.01-2019.01 期间我院收治的 100 例 小儿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0 例,对照组给予 布地奈德治疗 ,观察组给予 布地奈德联合孟鲁 钠 治疗 。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和炎症因子水平 。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 对比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 炎症因子水平 显著优于对照组, 对比 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 结论 : 布地奈德联合孟鲁 钠 有助于 提高患者疗效,降低患者炎症因子水平, 值得推广。

  • 标签:
  • 简介:【 摘要 】 目的:探讨比萘芬 + 咪唑汀对慢性湿疹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 TH1/TH2 平衡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我院 慢性湿疹患者 74 例,时间范围在 2018 年 3 月 -2019 年 3 月,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 37 例。观察组实施 比萘芬 +咪唑汀治疗,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血清指标比较无意义( P > 0.05 );治疗后观察组 白细胞介素 -4( IL-4 ) 、 IL-5 显著低于对照组 ( P < 0.05 ),但两组 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 ) 、 干扰素 -γ( IFN-γ ) 比较无意义( P > 0.05 ) ;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 0.05 )。结论: 比萘芬 +咪唑汀对慢性湿疹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且可改善 TH1/TH2失衡。

  • 标签: 特比萘芬 咪唑斯汀 慢性湿疹
  • 简介:摘要肺朗格汉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肺间质性疾病的少见类型之一,它以肺内朗格汉细胞增生为主要特点,常常被漏诊或误诊,临床-影像-组织病理综合分析以及病理医师准确的认识朗格汉细胞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近期确诊的1例31岁男性肺朗格汉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患者进行报道,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钙素2(STC2)基因对肝癌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分子作用机制。方法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采用慢病毒介导的小干扰RNA(siRNA)技术构建STC2敲减组和对照组SMMC-7721肝癌细胞株(购自中国科学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应用黄色噻唑蓝(MTT)生长曲线、细胞周期测定、克隆形成实验和膜联蛋白V-别藻蓝蛋白荧光素(Annexin V-APC)染色法检测两组细胞增殖凋亡的差异,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阵列(PCR Array)技术检测92个增殖凋亡相关基因在两组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并且应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RT-qPCR)验证差异表达的基因,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STC2敲减组SMMC-7721肝癌细胞中的STC2基因表达量明显低于对照组(0.472±0.041比1.003±0.091,t=9.207,P<0.01),STC2敲减组细胞的增殖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090±0.045比4.190±0.052,t=27.218,P<0.01),其集落形成数目也明显低于对照组(96.670±4.163比161.000±3.606,t=20.232,P<0.01)。STC2敲减组细胞的凋亡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7.113±0.350)%比(6.397±0.350)%,t=37.546,P<0.01]。与对照组比较,STC2敲减组细胞处于G0~G1期的细胞比例稍增多[(67.183±0.945)%比(64.500±0.341)%,t=4.625,P<0.05],S期的细胞比例则稍减少[(29.360±0.403)%比(30.777±0.640)%,t=3.243,P<0.05],G2~M期细胞比例未见明显差异[(3.457±0.558)%比(4.723±0.598)%,t=2.684,P>0.05]。PCR Array筛选和RT-qPCR验证的结果显示,STC2敲减组细胞中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1(APAF1)、第10号染色体同源缺失性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基因(PTEN)、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基因(APC)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APAF1:2.49±0.29比1.00±0.03,t=8.724,P<0.05;PTEN:2.10±0.15比1.00±0.06,t=11.888,P<0.01;APC:2.59±0.14比1.00±0.05,t=18.113,P<0.01)。结论STC2基因可能通过抑制APAF1、PTEN和APC等基因的表达而发挥其调控肝癌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

  • 标签: 肝细胞癌 斯钙素2 增殖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钙素2(STC2)蛋白在胃癌腹腔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4月利用腺病毒载体将短发夹RNA(shRNA)转染人胃癌SGC7901细胞(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提供)以沉默STC2,构建沉默STC2的SGC7901细胞株,分为实验组(STC2-shRNA组)及对照组(SGC7901组),并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验证沉默STC2效果。构建裸鼠胃癌模型:选取6~8周龄雌性裸鼠36只(购自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实验组及对照组各18只。经胃前壁大弯侧直接注射胃癌细胞SGC7901悬液接种构建鼠胃癌转移模型。接种后两组裸鼠成瘤数量、瘤体大小及重量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裸鼠腹腔各脏器成瘤率、抑瘤率、裸鼠生存时间、存活率、生命延长率等比较采用χ2检验,最后Western blot检测两组胃癌肿瘤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白细胞介素-10(IL-10)蛋白表达水平。结果Western blot实验显示,沉默STC2基因后,实验组细胞STC2蛋白量的表达较对照细胞明显减少,说明STC2沉默成功。接种8~15 d后裸鼠均有肿瘤生长,术区可触及质硬且活动不良结节。STC2-shRNA组裸鼠瘤体(0.76±0.14) mm3、重量(1.23±0.14) g、数目(5.25±1.17)个,与SGC7901组[(3.61±0.44) mm3、(3.98±0.21) g、(18.65±2.39)个]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64、3.022、2.523,P<0.05)。STC2-shRNA组裸鼠胃、肝脏、脾、肾、肠及肠系膜、腹膜的成瘤率依次为50.0%、33.3%、11.1%、16.7%、22.2%、5.6%,SGC7901组成瘤率依次为100.0%、100.0%、55.6%、67.7%、72.2%、67.7%,STC2-shRNA组抑瘤率达到69.1%,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64、5.995、7.281、5.462、9.826,P<0.05);STC2-shRNA组组裸鼠存活时间上明显延长,30 d后裸鼠存活14只,存活率77.8%,生命延长率达到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44,P<0.05)。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STC2-shRNA组VEGF-C、IL-10蛋白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弱于胃癌细胞组,抑瘤率分别达到70.7%、71.4%。结论沉默STC2后的胃癌细胞SGC7901侵袭转移潜能下降,提示STC2可能有促进胃癌发生侵袭转移的作用。

  • 标签: 斯钙素2 胃癌 裸鼠 短发夹RNA 重组腺病毒载体 腹腔转移
  • 简介:摘要随着艾滋病在世界各国的流行,波及的地域越来越广,人群更多,流行模式更为复杂,对艾滋病疫情估计和预测的方法也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已有的疫情估计中的数理统计模型和计算机软件预测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不同的疫情估计方法相互结合、相互印证有利于艾滋病疫情的综合评估。本文对贝叶统计在艾滋病疫情估计中的思想、发展、应用以及注意事项展开综述,为贝叶统计在艾滋病疫情估计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贝叶斯方法 艾滋病 疫情 估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观察心理疏导加新的明对治疗产后尿潴留的有效性。方法:选择 2018年 3月— 2020年 3月来我院妇产科住院的 100例健康产妇产后尿潴留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 60例产妇分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在围产期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心理疏导的方法。两组分别观察产后小于 4h、 4~ 6h之间及大于 6h各时间段排尿例数,并于 6h后运用彩超监测膀胱内残余尿量来评测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 93.33%明显较对照组总有效率 80.00%高,差异显著( P< 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后小于 4h、 4~ 6h之间及大于 6h各时间段排尿例数均优于对照组,胱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心理疏导配合新的明肌注有效改善产妇产后膀胱排尿功能,是预防产后尿潴留较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产后尿潴留;新的明肌注;心理疏导; 产后尿潴留是指由于分娩过程中子宫压迫膀胱及盆腔神经丛,使膀胱肌麻痹,产后尿潴留可分为完全性和部分性两种,前者是指自己完全不能排尿,后者是指仅能解出部分尿液。尿潴留不仅可以影响子宫收缩,导致阴道出血量增多,还是造成产后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因素之一,患者产后盆腔内压力突然下降,引起盆腔内瘀血;加上产程过长引起体力的大量消耗,导致排尿困难。尿潴留给产妇带来痛苦,需要及时治疗。常规诱导排尿法临床效果较差,本组实验通过选取我院 100例产后患有尿潴留产妇作为实验研究对象,采用随常规诱导排尿法及心理疏导联合新的明肌注治疗,比较两组产妇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概率,现有如下报道:

  • 标签:
  • 简介:摘要肺朗格汉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是一种罕见的间质性疾病,以大量朗格汉细胞在肺内异常增殖浸润为特征,逐渐形成结节、囊腔样改变、蜂窝肺并最终导致肺纤维化。该病主要累及20~40岁的吸烟人群,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由于本病在临床较为罕见,容易造成漏诊和/或误诊,为提高认识,现就近年来关于该病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 S100 CD1a 高分辨率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戒烟
  • 简介:摘要:目的:对依巴汀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慢性荨麻疹患者,在2018年1月开展本次实验,在2020年7月结束本次实验,共计256例患者参与其中。所选患者均接受随便编号处理,将奇数编号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将偶数编号患者划分为实验组。通过西替利嗪联合雷尼替丁治疗对照组患者,通过依巴汀联合雷尼替丁治疗实验组患者,对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出现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对本次实验所选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分析,实验组相关指标上升幅度相比对照组相关指标较大,两组相关指标之间差异较为凸显,(p<0.05);对本次实验所选患者药物治疗不良反应出现概率进行分析,实验组患者相关指标与对照组患者相关指标之间差异较为微小,组间数据差异可以忽略不计,(p>0.05)。结论:在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过程中依巴汀联合雷尼替丁的应用价值显著高于西替利嗪联合雷尼替丁,其在提高慢性荨麻疹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方面有着较为突出的作用。

  • 标签: 慢性荨麻疹 雷尼替丁 西替利嗪 依巴斯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