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产妇低龄因素对于产程的影响,希望通过该次的研究能够为孕妇的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方法:随机选择100例在我院待产分娩的低龄(16岁以下)初产妇,收治时间在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之间,通过对这些低龄(16岁以下)初产妇的产程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均分为50例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和50例给予常规护理联合个性化护理干预的实验组,经个性化护理(陪伴、沟通、心理安慰、抚触宫缩、按摩)干预后,对比对照组的50例孕妇和实验组的50例孕妇其在第一、第二产程时间以及两组的在产后的产后出血量情况对比。结果:根据数据统计,在第一产程的时间明显减少,在第一产程时间对比上,实验组的50名产妇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名产妇;而剖宫产率对照组也较实验组的更高;产后出血量对比方面,实验组的明显低于对照组。以上的三项指标,两组相比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

  • 标签: 心理因素 初产妇 低龄 产程 影响
  • 简介:摘要混杂是临床研究中重要的偏倚来源之一,在观察性或干预性糖尿病研究中均不可避免。多因素分析方法是数据分析阶段常见的校正混杂因素的统计学方法,笔者将以糖尿病研究为例,介绍几种常见的多因素分析方法及运用多因素分析方法校正混杂因素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 标签: 临床研究 混杂 多因素分析方法
  • 简介:摘要:阴道自然分娩是当前十分推崇的分娩方式,产妇恢复快,对于产妇及婴儿造成的损害也小。而在实际的分娩过程中往往由于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产妇不得不终止阴道自然分娩而中转为剖宫产。对于阴道试产失败的应及时中转剖宫产,以降低分娩风险。这就需要掌握好中转剖宫产的高危因素。本文对顺产中转剖宫产的相关高危因素进行综述。

  • 标签: 中转剖宫产 阴道试产 高危因素
  • 简介:摘要:只有对质量控制标准进行明确,且严格按照相关条例以及规范实施才能够更好地控制血液质量,大力培养相关工作人员的道德、提高技术、素质,使得文件化内容有效性提高,保证各个环节的配合度,只有如此才能够使血液质量得到保证。基于此,本文将血液质量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内容,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日后该方面的研究提供借鉴。

  • 标签: 血液  血液质量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儿童肾移植术后短、中期疗效及影响移植肾和受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2010年8月至2021年5月284例肾移植患儿供、受者移植时基线资料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根据移植肾和受者存活状态,分为移植肾丢失组和移植肾存活组以及受者死亡组和受者存活组,组间单因素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影响移植肾丢失和受者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284例患儿中男184例(64.8%),女100例(35.2%);亲属活体供者19例(6.7%),抢先移植19例(6.7%),二次移植患儿8例。284例受者移植时年龄为13.0(9.0,15.0)岁,其中0~6岁29例,7~11岁96例,12~18岁159例。移植肾和受者1、3、5年存活率分别为92.3%、88.9%、84.8%和97.1%、95.6%、94.4%。多因素分析术后急性排斥反应(HR=3.14,95%CI 1.38~7.15,P=0.006)和围术期血管并发症(HR=4.73,95%CI 2.03~11.06,P<0.001)是术后移植肾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感染(HR=14.23,95%CI 3.45~58.72,P<0.001)是受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肾移植术后显示出良好的短、中期预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和围术期血管并发症是影响移植肾存活的因素,术后感染是影响受者存活的因素

  • 标签: 肾移植 儿童 预后 存活率
  • 简介:摘要:护士是个特殊行业,目前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包括护士的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社会地位、学历以及专业知识等。社会和医院应更加重视护士的心理健康,采取一些措施以改善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因素,提高护士心里将抗,也可以间接的提高我国医疗水平。

  • 标签: 护士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儿童多动症的因素。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74例多动症患儿设置成观察组,并将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212例健康儿童设置成对照组。分析影响儿童发生多动症的相关因素。结果:影响儿童发生多动症的因素包括早产、分娩方式和窒息史以及喂养方式、父亲教养方式、家庭收入、接触电子产品时间等,但儿童发生多动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是窒息史和接触电子产品时间超过三小时。结论:多种因素都会导致儿童发生多动症,临床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减少儿童发生多动症的风险。

  • 标签: 儿童 多动症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医学检验对于临床各科室诊疗工作的开展有积极意义,是诊断疾病、制定治疗方案、评估疗效、健康保健等的基础。其中凝血试验是检验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是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出血及血栓风险。凝血实验的检测需要乏血小板血浆,所以影响因素较多:患者准备、标本提取、抗凝剂的选择及实验室设备等都可能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检验人员需明确血凝试验各方面的影响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科学管控,减少其带来的影响,从而保证试验结果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 标签: 血凝试验 影响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妇分娩恐惧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1月—2021年2月选取在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妇产科就诊的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分娩预期问卷中文版对其进行调查。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孕妇分娩恐惧的影响因素。共发放问卷385份,回收有效问卷359份。结果根据分娩恐惧程度将359名孕妇分为轻中度恐惧组(n=293)和严重恐惧组(n=66)。孕产次数、是否不孕治疗、是否计划妊娠、与预期分娩方式是否一致、是否抑郁是孕妇分娩恐惧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应重点关注孕妇的分娩恐惧问题,针对影响因素开展干预。

  • 标签: 孕妇 分娩 恐惧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创伤后应激障碍即为经历过某种灾难性创伤性事件后人们产生的警觉性升高、回避创伤性事件、情感麻木及重复性创伤性体验的精神障碍性疾病,人们持续存在恐惧、害怕及无助等情绪且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对其身心健康及正常生活可造成极大的不良影响。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率较高,对灾区重建以及灾区人民正常生活均会造成影响,因此,对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对创伤后应激障障碍进行干预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也能够取得一定的预防效果,现将相关研究内容综述如下:

  • 标签: 创伤后应激障碍 影响因素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究分析导致新生儿窒息危险因素。 方法 选择我院2020年8月—2021年9月期间出生的500例新生儿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通过临床统计新生儿出现窒息情况危险因素,同时采用Logistic分析,对比分析导致新生儿出现窒息危险的因素,其中包括母体因素、新生儿自身及其他因素。结果 根据Logistic分析得出结果,母体、新生儿自身及其他因素均可导致新生儿出现窒息情况,并且造成不同程度的窒息危险 ,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导致新生儿出现窒息危险因素较多,其中直接导致因素与母体及新生儿有较大关系。

  • 标签: 新生儿窒息 危险因素 发生情况 回顾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热性惊厥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之一,也是儿科常见门急诊疾病和住院最多的病种之一。其病因众多复杂,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公认与年龄、遗传、体温、感染、疫苗接种等因素有关。本文主要探讨热性惊厥发作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热性惊厥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依据,同时对预防热性惊厥发作提供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 标签: 热性惊厥 发作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某区水痘发病情况,通过问卷调查,探讨引起水痘的主要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为决策部门制定预防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通过医院报告检查的水痘病例,调查一般情况及发病特征,整理结果数据,分析引起本地水痘流行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11月份报告病例最多,4月份最少;报告病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呈增长趋势;参加校外补习班、卫生习惯、疫苗接种史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加校外补习班、疫苗接种史为此次调查引起水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建议儿童及学生接种水痘疫苗,引导儿童及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 标签: 水痘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胎龄是指在妊娠期间由自然分娩的任何年龄和任何其他年龄孕妇所生的新生儿。胎龄越小,早产风险就越高,且其发生率随着妇女年龄增加。早产不仅会影响孕妇和新生儿生命健康,还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和严重程度。早产有可能引起胎盘功能不全,宫内窘迫、流产、难产等。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早产儿的出生不足3~4 h为一个临界点,通常来说早产儿在8个月时就已进入新生儿期,在此之前出生的胎儿称为低体重儿。而临床早婴发生率在5%~25%之间,而围生期死亡率更是高达30%。研究表明,胎儿出生时未足月则有可能成为临床早产的高危因素。为此我们进行了多项有关早产儿性别构成指标的调查研究。对近10年产科资料显示:≥32周临床早产发生率为4.1%~66.6%;≥34周者称为超高危孕妇(P

  • 标签: 妇产 临床早产 危险因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的回顾分析,从而采取针对性防范措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的频率,为提高护理质量,保证患儿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奠定基础。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在2017年到2022年发生的148件儿科护理不良事件。结果: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管理因素、护理人员因素和患儿及家属的因素。结论:要完善医院儿科的管理制度,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工作,完善工作流程等,以减少儿科不良事件发生的频率。

  • 标签: 儿科护理 不良事件 原因 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