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对生活环境有了更多要求。近几年,除味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工具。并且因为近几年的空气污染状况逐渐严重,使用除味剂一方面能够减少异味,一方面也能减少室内的有害气体,对于住户的身体健康是非常有利的。本文分析了空气中常见的有害物质,并介绍了一种新型生物酵素除味剂。

  • 标签: 生物酶 酵素 除味剂
  • 简介:摘要:石杉碱甲作为一种高效可逆的乙酰胆碱酯(AchE)抑制剂,在对早老年痴呆症、重症肌无力等方面治疗成果卓著。本文将汇集近几年研究成果,重点围绕石杉碱甲的人工培养、化学提取、生物合成、内生真菌的分离和鉴定,分子组学进行梳理总结。

  • 标签: 石杉碱甲 蛇足石杉 生物合成
  • 简介:摘要甘油三酯脂肪(ATGL)是参与脂肪分解的关键,能够特异性水解甘油三酯(TG)第一酯键,在能量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介导的脂解反应与肥胖、二型糖尿病有密切的关系。

  • 标签: ATGL 脂解 二型糖尿病
  • 简介:摘 要:天然属于高度特意性的一种生物催化剂,能够进行选择性的催化相应反应进而可以完成识别以及监测的基本目的。但是,天然实际制备的成本比较高,比较容易失去原有活性,进而会限制实际的运用。纳米属于一类具备类活性的纳米级材料,能够通过无机材料实际的催化活性来真正实现模拟的放生催化基本功能,实际运用范围比较广泛。

  • 标签: 纳米酶 生物医学 检测领域
  • 简介:摘要患儿 男,81日龄,主要表现为抽搐、肌张力低下、难治性代谢性酸中毒,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液性改变,经血、尿遗传代谢病筛查和基因检测,确诊为生物缺乏症。入院后病情加重,死于呼吸衰竭。对于发病早且发育明显落后、高阴离子间隙性酸中毒及脑液性改变者,需警惕生物缺乏症的可能,血、尿质谱筛查或基因检测是确诊的依据,早期发现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 标签:
  • 简介:摘要DNA的半保留复制是生物进化和传代的重要途径。双链DNA在多种的作用下可以变性解旋成单链,在DNA聚合的参与下,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复制成同样的两分子拷贝。在实验中发现,DNA在高温时也可以发生变性解链,当温度降低后又可以复性成为双链。因此,通过温度变化控制DNA的变性和复性,加入设计引物,DNA聚合、dNTP就可以完成特定基因的体外复制。随着科学技术以及经济的发展,微生物的检验准确性在临床和生活健康以及饮食上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研究主要通过对聚合链式反应进行介绍,针对其特点深入研究其在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

  • 标签: 聚合酶链式反应 双链DNA DNA聚合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生物膜清洗剂与2种多清洗剂在内镜生物膜清除效果上的差异。方法建立铜绿假单胞菌内镜生物膜模型,对照组采用灭菌水浸泡,实验组分别采用1号多清洗剂、2号多清洗剂及生物膜清洗剂进行浸泡。在室温下分别作用5、10、15 min后,以细菌活菌计数法及扫描电镜法评价不同清洗剂对内镜生物膜模型的清洗效果。各组间活菌计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作用5、10、15 min后,测定的生物膜菌落计数(CFU/cm2)空白对照组为7.92±0.21,1号多清洗剂组分别为5.31±0.10、5.04±0.08、4.90±0.16,2号多清洗剂组分别为5.53±0.30、5.39±0.21、5.03±0.42,生物膜清洗剂组分别为3.53±0.30、3.01±0.07、2.82±0.26。在相同作用时间下,两种多清洗剂组的菌落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膜清洗剂组菌落计数少于两种多清洗剂组(P<0.05)。且随着浸泡时间增加,生物膜清洗剂组菌落计数逐渐减少(P<0.05)。作用15 min后,扫描电镜下见生物膜清洗剂组清洗后的生物膜及细菌残留最少。结论两种多清洗剂的清洗效果相当,生物膜清洗剂较多清洗剂对内镜生物膜的清除效果更好,可明显提高内镜清洗质量。

  • 标签: 内窥镜 生物膜 生物膜清洗剂 多酶清洗剂
  • 简介:目的研究产KPC型碳青霉烯肠杆菌科细菌的生物学特点。方法收集2013年某某医院10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肠杆菌科细菌,使用PCR和测序的方法对菌株进行产KPC型碳青霉烯基因鉴定及筛选,该法用于筛选目的菌株的特异性,用药敏实验-微量肉汤稀释法对PCR法筛选出的目的菌株进行MIC测定。结果通过PCR及测序,共分离出产KPC型碳青霉菌6株,其中肺炎克雷伯菌5株,大肠埃希菌1株。将采用PCR测序鉴定的7株产KPC型碳青霉菌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2种抗菌药物的MIC值,其中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对实验菌株的敏感程度为中介至耐药、阿米卡星对实验菌株敏感率为66.7%,而其余菌株耐药100%。10株耐碳青霉烯临床收集肠杆菌科细菌,经过改良Hodge试验测定,共有8株MHT试验为阳性。其中有2株菌PCR测序为阴性,MHT试验为阳性。针对本实验,改良Hodge试验测定产KPC型碳青霉菌株的灵敏度为100%,阳性预测值为75%,阴性预测值100%。结论用MHT筛查产碳青霉烯菌株可能出现假阳性结果,需用检测基因的方法作进一步确认。虽然该方法还不足以替代PCR检测技术,但可以用于临床待确证标本的初筛。

  • 标签: 碳青霉烯酶 肠杆菌科细菌 Hodge 生物学特点
  • 简介:目的:研究人肠内细菌对牛蒡苷48h的转化和转化的性质。方法:采用人肠内细菌的混合菌液与牛蒡苷在37℃厌氧条件下进行培养;采用硅胶柱色谱和制备HPLC分离转化产物;根据核磁共振波谱鉴定转化产物的结构;采用超声破碎方法,提取人肠内细菌总。结果:牛蒡苷在48h内可被人肠内细菌转化为牛蒡苷元和牛蒡苷元脱甲基化产物;转化可能为组成和诱导。结论:牛蒡苷在48h时主要转化产物为牛蒡苷元和脱甲基化产物。

  • 标签: 牛蒡苷 人肠内细菌 生物转化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是聚合链式反应(PCR技术)进行了相关概述,然后就该技术在微生物检测中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具体的解决方式,希望能够以此来进一步提高聚合链式反应在微生物检测中的价值。

  • 标签: 聚合酶链式反应 微生物检测 应用
  • 简介:端粒是染色体末端独特的DNA-蛋白质结构,其主要作用为保护染色体的完整性和维持细胞的复制能力.端粒是由RNA和蛋白质亚基构成的,能够延长端粒的一种特殊反转录.端粒激活见于大多数的人类恶性肿瘤组织中,而正常组织细胞中无端粒活性.因此认为端粒激活对于维持多数肿瘤组织细胞增殖能力是必不可少的.同时,端粒也成为肿瘤化学治疗的新靶点.抑制端粒的策略不少,用反义寡核苷酸阻断端粒RNA的模板作用就是一个切入点;抑制端粒催化蛋白亚单位则可能是抑制其活性的另一手段.另外,一些可能的端粒抑制剂亦已见报道,例如,核苷类似物,蛋白激酶C抑制剂,细胞分化诱导剂等.尽管不少机制尚待明确,但前景依然光明.

  • 标签: 端粒 端粒酶 端粒酶活性 端粒酶抑制剂 恶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人、猩猩、猪、小鼠、大鼠五种生物I型磷脂A2(phospholipaseA2,PLA2)N末端衍生肽在体外的杀菌效应,了解它们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方法根据人、猩猩、猪、小鼠、大鼠五种生物I型PLA2N-端第1-15个氨基酸残基为模板,分别合成衍生多肽AVW、ALW、AVN(因人与黑猩猩、大鼠与小鼠I型PLA2N-端第1-15个氨基酸残基序列相同,最终合成3条衍生多肽)。采用琼脂铺板计数法,将不同浓度的多肽分别与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在37℃孵育2.5h,然后铺板并置于37℃恒温箱培养18~24h,记录每一块琼脂板上的菌落形成数,并计算多肽杀菌率。结果衍生多肽AVW、ALW、AVN对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阴性菌大肠杆菌均有杀菌活性,AVW和AVN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杀菌作用较强,ALW对G+菌及G-菌杀菌活性较弱。结论不同生物I型PLA2N-末端衍生肽对G+菌和G-菌均有杀菌活性,而具有较多碱性氨基酸衍生肽杀菌活性较强。

  • 标签: I型PLA2 N-端衍生肽 杀菌活性 构效关系
  • 简介:摘要目的揭示黑素瘤中可能与泛素结合2S(UBE2S)存在相互作用的基因,探讨UBE2S参与调控黑素瘤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分子机制。方法将A375黑素瘤细胞分为基因敲降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用含LV-UBE2S-RNAi(14011-1)的慢病毒和CON053慢病毒转染细胞构建UBE2S敲降细胞株和阴性对照细胞株。提取两组细胞株RNA,并将其纯化及片段化,与芯片探针杂交洗染获取芯片数据。采用Ingenuity路径分析软件对获得的差异表达基因的芯片数据进行进一步解析,鉴定可能与UBE2S存在相互作用的基因,应用免疫印迹法对UBE2S调控的下游分子进行验证。采用双尾t检验筛选差异基因。结果在基因敲降组与阴性对照组之间共筛选出差异倍数绝对值> 2且P < 0.05的差异基因512个,其中上调基因247个,下调基因265个。差异基因信息的Ingenuity路径分析结果证实,干扰素信号和肝X受体/视网膜X受体活化通路显著激活,真核起始因子2和核因子κB信号通路则被抑制。预测上游调控因子中IFNA2为强烈激活,核因子κB(复合物)被抑制。综合以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推测黑素瘤细胞UBE2S基因可通过调节IFITM1、STAT1、ISG15和TNFRSF11B基因的表达发挥功能。免疫印迹显示,A375细胞UBE2S基因敲降前后,IFITM1蛋白均未表达,敲降后ISG15蛋白表达上调19.94倍,STAT1蛋白表达上调1.47倍,TNFRSF11B蛋白表达下调79.1%。结论UBE2S可能通过与STAT1、ISG15和TNFRSF11B的相互作用,共同调控黑素瘤肿瘤细胞生物学行为。

  • 标签: 泛素缀合酶类 痣和黑素瘤 寡核苷酸序列分析 STAT1转录因子 泛素结合酶2S ISG15基因 TNFRSF11B基因
  • 简介:目的探讨阿奇霉素对生物被膜(BF)阳性铜绿假单胞菌(PA)Ⅰ类整合基因(intI1)mRNA表达量的影响。方法对某院临床分离的10株PA进行intI1基因检测,选择其中1株BF+intI1基因阳性的PA进行培养,并设空白对照组和阿奇霉素处理组(按阿奇霉素浓度不同分为3个浓度组,分别为16、32、64mg/L组),重复试验5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链式反应(RT-PCR)检测其intI1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6mg/L阿奇霉素组、32mg/L阿奇霉素组、64mg/L阿奇霉素组和对照组intI1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5±0.04)、(12.47±3.10)、(19.71±0.78)和(1.00±0.00),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3.82,P〈0.001);组间两两比较,除低浓度阿奇霉素组(16m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奇霉素组intI1mRNA表达量随培养液中阿奇霉素浓度升高而升高。结论在阿奇霉素压力下BF阳性的PA,intI1表达有所上调,可提高耐药基因的捕获概率,促进耐药基因重组。

  • 标签: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 Ⅰ类整合酶 阿奇霉素 抗药性 微生物 抗菌药物
  • 简介:目的分别利用胃蛋白、胰蛋白、胰凝乳蛋白、弹性蛋白对蜈蚣粉进行解并选取最佳用来制备抗肿瘤多肽。方法利用4种对蜈蚣粉进行解,采用MTT体外抗肿瘤实验方法,以蛋白质的水解度及解提取液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抑制率为指标,同时以蜈蚣粉的水溶性蛋白质含量为标准,评价4种对蜈蚣粉的解效果并筛选出最佳用。结果胃蛋白对蜈蚣粉的水解度为10.44%;胰蛋白对蜈蚣粉的水解度为28.29%,在0.125mg·mL~(-1)及0.25mg·mL~(-1)的较小浓度下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抑制率低于对照组,但随浓度的增大抑制率逐渐增大,在0.5~2mg·mL~(-1)浓度时,胰蛋白在4种中达到最大抑瘤效果;胰凝乳蛋白和弹性蛋白的水解度分别为50.45%、44.16%,当浓度〉0.5mg·mL~(-1)时其对乳腺癌MCF-7细胞的抑制率高于对照组,在浓度为0.5mg·mL~(-1)时抑制率分别为2.86%、36.37%,且随浓度增大抑制率增大。结论蜈蚣粉解工艺最佳用为胰蛋白,其次是胰凝乳蛋白和弹性蛋白,而胃蛋白活性较低可以去除。

  • 标签: 蜈蚣粉 蛋白酶 水解度 乳腺癌MCF-7细胞株 细胞抑制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脯氨酸羟化-2(PHD-2)对肝细胞肝癌(HCC)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探讨机制。方法应用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HCC患者组织建立Hep3B肝癌细胞株,建立HCC裸鼠(购自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移植瘤模型,PHD-2沉默组利用瘤体内注射的方式将胆固醇修饰的PHD-2 RNA干扰(RNAi)注射入瘤体内,同时设立空白组(不做处理)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进行对照研究,每4 d注射1次,观察并记录裸鼠的瘤体生长变化,开始注射药物后第16天处死裸鼠,采集瘤体标本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HD-2、p-Smad2/3及癌基因c-Myc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HC)检测220例HCC临床标本中c-Myc的表达,分析其与PHD-2以及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结果(1)在HCC裸鼠移植瘤模型中PHD-2沉默组裸鼠瘤体增长缓慢(F=15.60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瘤体标本中PHD-2沉默组p-Smad2/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空白组和对照组(0.589±0.074比0.086±0.012、0.091±0.008,F=286.53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PHD-2沉默组c-Myc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他两组(0.108±0.004比0.539±0.023、0.592±0.087,F=189.46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IHC技术检测220例HCC临床标本中PHD-2及c-Myc的表达,c-Myc的高表达与肿瘤体积较大、分化程度较低、TNM分期较晚、高水平的甲胎蛋白显著相关,与PHD-2的表达显著相关(r=0.557,P<0.01)。结论PHD-2的高表达可以促进HCC细胞在体内的增殖,PHD-2促进HCC进展的作用有可能是通过抑制TGF-β1-Smad信号通路中的p-Smad2/3表达,进而上调癌基因c-Myc的表达来实现的。

  • 标签: 癌,肝细胞 脯氨酸羟化酶-2 p-Smad2/3 c-Myc
  • 简介:目的评价缺氧相关蛋白碳酸酐-9(CA-9)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状况及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可能关系,探讨缺氧在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0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CA-9的表达,并评价其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转移以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100例乳腺癌组织CA-9表达阳性29例,阴性71例。CA-9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P=0.015)、临床分期(P=0.018)以及预后(P=0.0001)密切相关;与年龄(P=0.375)、肿瘤大小(P=0.288)和肿瘤病理分级(P=0.526)无关。CA-9的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Log-rank=15.638;P=0.0001)和无瘤生存率(Log-rank=14.678;P=0.0001)有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CA-9是乳腺癌独立的预后因子(P=0.002)。结论CA-9的表达在乳腺癌中有统计学意义,其表达随转移和临床分期升高而增强,提示缺氧微环境对乳腺癌的发生及侵袭、转移起着重要作用。缺氧标志物CA-9可能是乳腺癌的预后因素之一。

  • 标签: 乳腺肿瘤 碳酸酐酶类 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