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外伤性进展性硬膜外血肿(TPEDH)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6月手术治疗的45例TPEDH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按扩展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8分30例,7分9例,6分1例,5分1例,4分2例,3分1例,1分1例。结论结合颅骨CT三维重建和及时动态CT复查,及早发现,积极手术治疗,可有效提高TPEDH疗效。

  • 标签: 外伤性进展性硬膜外血肿 显微手术 疗效
  • 简介:摘要分析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治疗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通过双盲法分组标准将本院选取的80例早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选取时间为2017年8月-2018年12月。对照组(n=40)通过阿司匹林肠溶片和氯吡格雷片进行治疗,实验组(n=40)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和那屈肝素钙针,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14d后NIHSS评分下降值与对照组差异形成统计学价值(P<0.05)。结论阿司匹林肠溶片和那屈肝素钙针治疗早期进展性脑梗死的效果比较显著,应该推广。

  • 标签: 早期 进展性脑梗死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 本院 2013年 9月 -2014年 9月 收治的 108例缺血性脑卒中 患者的一般资料 ,其中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 研究组) 54 例,非进展性脑卒中( 对照组) 54 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血糖血压情况 。结果:研究组高血压、糖尿病史以及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血管狭窄多于 对照组 , 空腹及餐后 2h 血糖水平高于对照组 ( P< 0.05)。结论: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与血管狭窄、血糖血压水平以及脂代谢紊乱、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相关 。

  • 标签: 缺血性脑卒中 进展性卒中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发展性照顾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24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出生顺序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于纠正胎龄40周后的第12~14、26~28天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试(NBNA),比较两组患儿日摄奶量、睡眠时间、日体重增长、恢复正常体质量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NBNA评分、日摄奶量、日睡眠时间、日体质量增长均高于对照组,恢复正常体质量时间早于对照组,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1个月后,观察组患儿体质量、身长和头围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5/62),其中医院感染1例、喂养不耐受4例,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4%(15/62),其中医院感染2例、神经行为障碍3例、喂养不耐受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7,P<0.05)。结论发展性照顾能够有效提高早产儿摄奶量、延长睡眠时间、加速体质量恢复,进而促进神经及生长发育,减少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早产儿的护理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发展性照顾 早产儿 不良反应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根据其危险因素制定有效的预防干预措施。方法:将近 1年到我院进行住院治疗的 5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及同期到我院接受治疗的 50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疾病类型,将其分为非进展组( n=50)和进展组( n=50)。给予两组患者行常规治疗,包括检查心电图、血糖、血脂、纤维蛋白原,药物治疗等。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血脂等指标。结果:进展组患者的甘油三酯、胆固醇、纤维蛋白原、血糖指标显著高于非进展组( P<0.05)。结论:经分析可知,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通过对甘油三酯、血糖、血脂等进行有效的控制治疗,可显著减少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

  • 标签: 进展性脑梗死 危险因素 预防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采用针对颅脑创伤术后对进展性硬脑膜外血肿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检查后均已确诊为硬脑膜外血肿,在首次开颅手术后6小时进行确诊。而符合实验要求的人数有34例,并针对早期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在所有患者中,其创伤部位在顶部的有8例,颞顶部的有12例,枕顶部的有9例,额部的有4例,枕部的有1例。结果在开颅手术后进行无颅内压的监测的患者中共有20例,其中,意识状态无明显好转,但是伴有侧瞳孔放大的患者有4例,意识状态无好转的患者有12例,在好转后转为恶化的患者有4例;而在有颅内压监测的患者中,其表现为进行性增高,并有2例患出现侧瞳孔放大。在对患者进行早期护理观察改善后,其治疗效果良好,在出院时的GOS评分中得分较为满意。在GOS的评分中,患者护理治疗后其结果也有明显改善,在良好率上,出院时则为64.7%,而入院时仅为5.9%。结论采用早期护理方式能够对颅脑创伤术后对进展性硬脑膜外血肿患者的病情进行改善,有助于及时诊断治疗,改善预后结局,有利于患者的早期康复,脱离生命危险。

  • 标签: 颅脑创伤术 进展性 硬脑膜外血肿 早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采用 针对颅脑创伤术后对进展性硬脑膜外血肿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 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 7 年 1 月 -2018 年 12 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检查后均已确诊为硬脑膜外血肿,在首次开颅手术后 6 小时进行确诊。而符合实验要求的人数有 34 例,并针对早期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在所有患者中,其创伤部位在顶部的有 8 例,颞顶部的有 12 例,枕顶部的有 9 例,额部的有 4 例,枕部的有 1 例。 结果: 在开颅手术后进行无颅内压的监测的患者中共有

  • 标签: 颅脑创伤术 进展性 硬脑膜外血肿 早期护理
  • 作者: 郭娜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4-14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4期
  • 机构:        (陕西省汉中市铁路中心医院    陕西汉中    723000)     【摘    要】    目的:分析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应用于早产儿喂养中的效果。方法:择取我院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78例早产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划分为两组后启用不同的护理模式。改良组早产儿接受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普通组早产儿使用常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早产儿护理效果结果:改良组早产儿喂养状况评分高于普通组早产儿,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组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为5.13%,低于普通组早产儿,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展性照顾护理模式可促使早产儿喂养质量得到改善,促使早产儿生长发育良好,具有借鉴意义。  【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LPA)测定在进展性脑梗死发病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进展性脑梗死组35例,稳定性脑梗死组65例,同期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受试者血浆LPA浓度,采用Pullicino公式确定梗死体积。结果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稳定性脑梗死患者(P<0.01)。血浆LPA水平与梗死体积呈正相关,血浆LPA浓度随梗死体积的增大而增加(P<0.01)。结论LPA可能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浆LPA浓度的增加可能与与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密切相关。

  • 标签: 溶血磷脂酸(LPA) 急性脑梗死 进展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及阿司匹林抵抗。方法选择我院神经内科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进展情况将其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每组50例。对两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从而分析阿司匹林抵抗影响因素。结果进展组早期不合理降压比非进展组高(P<0.05);进展组早期发热高于非进展组(P<0.05);进展组AR占比比非进展组高(P<0.05);进展组实验室指标均比非进展组高(P<0.05)。结论早期不合理降压、GLU、CRP、WBC、发热为进展性个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吸烟史、性别及PLT为阿司匹林的抵抗相应因素。

  • 标签: 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 危险因素 阿司匹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氯吡格雷配合阿司匹林用于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4月到2019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14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将其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70例采用氯吡格雷配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70例,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两组通过治疗后,观察者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比分析来得出,氯吡格雷配合阿司匹林用于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治疗明显提升治疗效果,能有效改善脑梗死情况,治疗安全性得以保障,值得推广。

  • 标签: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急性进展性脑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发展性照顾在早产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2月我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24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出生顺序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于纠正胎龄40周后的第12~14、26~28天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试(NBNA),比较两组患儿日摄奶量、睡眠时间、日体重增长、恢复正常体质量时间、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NBNA评分、日摄奶量、日睡眠时间、日体质量增长均高于对照组,恢复正常体质量时间早于对照组,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1个月后,观察组患儿体质量、身长和头围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1%(5/62),其中医院感染1例、喂养不耐受4例,对照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4%(15/62),其中医院感染2例、神经行为障碍3例、喂养不耐受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67,P<0.05)。结论发展性照顾能够有效提高早产儿摄奶量、延长睡眠时间、加速体质量恢复,进而促进神经及生长发育,减少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值得在早产儿的护理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发展性照顾 早产儿 不良反应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我院患者 98 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实施基础治疗;观察组:实施低分子肝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 结果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依达拉奉 进展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 简介:【 摘要 】 目的 观察对早产儿实施发展性照顾的护理效果及对早产儿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 2016 年 1 月至 2017 年 8 月期间 100 例早产儿为观察对象,将早产儿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早产儿均为 50 例;对照组以常规方式进行护理干预,观察组则以发展性照顾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早产儿的护理效果及对早产儿生存质量的影响。 结果 经护理 2 周后,对照组早产儿平均体重为 2136.5±15.46g ,摄奶量为 105.6±10.7ml/d ,智力和心理评分为 83.6±7.6 分、 84.7±7.7 分;观察组早产儿平均体重为 2402.1±13.78g ,摄奶量为 236.2±10.1ml/d ,智力评分和心理评分分别为 96.4±7.8 分和 95.3±8.9 分。两组早产儿护理结果及生存质量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P<0.05 )。 结论 对早产儿实施发展性照顾的护理干预,可明显增加早产儿体重,增加早产儿摄奶量,对提升早产儿生存质量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因此,发展性照顾的护理应用价值较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发展性照顾 早产儿 护理价值 生存质量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发展性照顾护理在新生儿病房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将我院出生的60例早产儿按照家属意愿分为两组,分别使用常规护理和发展性照顾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的每日进奶量、每日睡眠时间、体重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分析发展性照顾护理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的每日进奶量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发展性照顾护理在新生儿病房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比常规护理更好。

  • 标签: 发展性照顾护理 新生儿病房早产儿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我院患者 98 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实施基础治疗;观察组:实施低分子肝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 结果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患者98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实施基础治疗;观察组实施低分子肝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在血液流变学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在ADL与NIHSS评分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组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联合依达拉奉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临床效果理想,利于神经功能改善,调节机体血液流变学,凝血指标以及患者生活能力,符合临床需求,值得推广。

  • 标签: 低分子肝素 依达拉奉 进展性脑梗死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发展性照顾护理在新生儿病房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将我院出生的60例早产儿按照家属意愿分为两组,分别使用常规护理和发展性照顾护理,比较两组早产儿的每日进奶量、每日睡眠时间、体重恢复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分析发展性照顾护理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早产儿的每日进奶量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

  • 标签: 发展性照顾护理 新生儿病房早产儿 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