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建立基于深度迁移学习的人工智能肺癌辅助诊断系统并评估其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6至2019年之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保存的519例肺部组织切片(包括正常肺、腺癌、鳞状细胞癌和小细胞癌),扫描成数字切片,分为316张训练集和203张内部测试集。训练集由病理医师进行标注,使用基于ResNet-50的DeepLab v3图像分割模型建立肺部癌区像素级识别模型。在模型训练过程中,将胃部癌区识别模型的参数作为初始值,通过迁移学习策略对肺部癌区识别模型参数进行二次训练优化。再分别利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的203张内部测试集以及从美国癌症影像档案(TCIA)数据库获得的1 081张外部测试集对已建立的辅助诊断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在较少样本量的情况下,迁移学习模型比普通模型显示出更好的识别准确度[曲线下面积(AUC)值0.988∶0.971,Kappa值0.852∶0.832]。此外,对外部测试集,该研究建立的迁移学习模型诊断AUC值为0.968,Kappa=0.828,表示该模型具有很好的推广性。结论该研究建立的人工智能肺癌病理辅助诊断方法具有较好的准确性和外部推广性。随着病理人工智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迁移学习方法有助于缩短诊断模型训练周期,提高诊断模型的准确性。

  • 标签: 肺肿瘤 人工智能 诊断,鉴别 迁移学习
  • 简介:摘要本研究从迁移应激相关概念、评估工具、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等对重症监护室(ICU)患者迁移应激等进行综述,为减少迁移应激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ICU 迁移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回授法在ICU转出患者家属迁移应激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ICU符合标准的ICU患者家属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观察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回授法式健康教育,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健康教育。结果干预实施前,两组患者的迁移应激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迁移应激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健康素养总得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回授法式健康教育能够有效降低ICU转出患者家属迁移应激水平,提高家属的健康素养水平,以此提高家属的照护能力,有效降低患者在转出过程中各类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回授法 ICU 家属 迁移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 264.7的趋化作用,以及β2-糖蛋白Ⅰ(β2-GP)对VEGF诱导巨噬细胞迁移的影响,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培养RAW 264.7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实验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VEGF组、VEGF+β2-GP组、VEGF+SB203580(p38抑制剂)组、β2-GP组。Transwell实验观察β2-GP对VEGF诱导巨噬细胞迁移的影响。ELISA法检测β2-GP对VEGF诱导巨噬细胞分泌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白细胞介素(IL)-8以及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β(MIP-1β)的影响。Western印迹检测β2-GP对VEGF干预下巨噬细胞VEGF受体1(VEGFR1)和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VEGF组巨噬细胞迁移的数量增加(t=22.089,P<0.05),与VEGF组相比,VEGF+β2-GP组和VEGF+SB203580组巨噬细胞迁移明显降低(t=22.687、63.625,P均<0.05)。(2)与空白对照组相比,VEGF组巨噬细胞趋化因子MCP-1、IL-8及MIP-1β的分泌增加(t=3.339、11.140、2.254,P均<0.05),与VEGF组相比,VEGF+β2-GP组和VEGF+SB203580组抑制VEGF诱导的3种趋化因子的分泌减少(t=3.148、2.402、2.798、6.754、4.459、5.528,P均<0.05)。(3)与空白对照组相比,VEGF组巨噬细胞VEGFR1的表达及p38MAPK通路的磷酸化程度增加(t=5.161,P<0.05);与VEGF组相比,VEGF+β2-GP组巨噬细胞VEGFR1表达及p38MAPK通路的磷酸化程度降低(t=4.965,P<0.05)。结论VEGF通过促进巨噬细胞VEGFR1表达,活化p38MAPK,促进巨噬细胞的迁移以及趋化因子MCP-1、IL-8、MIP-1β的分泌;β2-GP可抑制VEGFR1的表达,部分抑制p38MAPK磷酸化,从而抑制VEGF诱导的巨噬细胞迁移及趋化因子分泌。

  • 标签: β2-糖蛋白Ⅰ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巨噬细胞 糖尿病 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 简介:摘要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细胞内的核蛋白,当机体受到应激刺激时从细胞中释放或分泌,在细胞的存活/死亡途径中起关键作用。HMGB1具有巨大的生物学功能,是炎性疾病和肿瘤等重大疾病的主要调节因子。HMGB1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迁移、凋亡及耐药关系密切。随着对HMGB1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耐药中扮演重要角色。结合HMGB1研究现状,探讨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可为临床探索新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标签: HMGB1蛋白质 乳腺肿瘤 肿瘤转移 抗药性,肿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毛藤多糖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取海南省文昌市人民医院骨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接收的骨肉瘤患者30例,经病理检测确诊为骨肉瘤,将骨肉瘤细胞分为对照组、白毛藤多糖低、中、高浓度组、pcDNA3.1组、pcDNA3.1-Ebp11组、白毛藤多糖+si-NC组、白毛藤多糖+si-Ebp1组。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蛋白表达;Transwell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ErbB3结合蛋白1(Ebp1) mRNA表达水平。两组比较行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白毛藤多糖低、中、高浓度处理的骨肉瘤细胞中细胞增殖抑制率[(16.39±1.68)%、(37.25±3.44)%、(58.14±5.71)%比(0.00±0.02)%,F=485.673,P<0.05]显著升高,细胞迁移数[(115.69±10.25)、(81.29±8.34)、(62.33±6.24)个比(136.25±11.21)个,F=117.477,P<0.05]、侵袭数[(87.32±8.33)、(69.65±6.58)、(51.26±5.22)个比(113.54±9.87)个,F=106.720,P<0.05]显著降低,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0.49±0.05、0.37±0.04、0.24±0.03比0.62±0.06,F=110.791,P<0.05)、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0.58±0.05、0.44±0.04、0.32±0.03比0.71±0.07,F=104.091,P<0.05)、MMP-9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0.46±0.04、0.34±0.03、0.21±0.02比0.59±0.05,F=176.444,P<0.05),p21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0.49±0.04、0.63±0.05、0.76±0.07比0.31±0.03,F=135.364,P<0.05),Ebp1 mRNA(3.71±0.33、3.05±0.31、2.61±0.26比1.01±0.09,F=169.406,P<0.05)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升高(0.52±0.05、0.67±0.06、0.81±0.08比0.39±0.04,F=84.660,P<0.05)。骨肉瘤组织中Ebp1 mRNA(0.42±0.04比1.00±0.09,t=32.255,P<0.05)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降低(0.39±0.04比0.82±0.07,t=29.213,P<0.05)。过表达Ebp1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抑制Ebp1表达逆转了白毛藤多糖对骨肉瘤U2OS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结论白毛藤多糖可通过上调Ebp1的表达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

  • 标签: 白毛藤多糖 ErbB3结合蛋白1 骨肉瘤 增殖 迁移 侵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IF)在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价值。方法①动物实验: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雄性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及SAP 3、6、12 h组,每组6只。通过逆行胰胆管注射5%牛磺胆酸钠制备SAP大鼠模型,分别于制备后3、6、12 h处死大鼠取肝脏、肾脏、肺脏、胰腺组织及血清标本;Sham组仅翻动胰腺后立即取组织和血清。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镜下观察胰腺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肝脏、肾脏、肺脏、胰腺组织MIF水平。②临床研究:采用观察性研究,选择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腹部疼痛发作时24 h内(血淀粉酶为正常参考值上限3倍)的72例成人患者,临床诊断符合胰腺炎(AP)标准。抽取静脉血,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MIF水平;记录24 h内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根据修订后亚特兰大(Atlanta)标准将患者分为SAP组(17例)、中重症急性胰腺炎(MSAP)组(25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组(30例),进行组间比较。结果①动物实验结果显示,SAP组大鼠制模后血清、肝脏、胰腺MIF水平均于6 h达峰值,与Sham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血清MIF(ng/L):2 862.79±238.33比1 728.32±197.59,肝脏MIF(ng/L):2 141.39±328.07比1 372.70±163.41,胰腺MIF(ng/L):4 468.00±1 324.31比1 572.06±108.40,均P<0.01〕;制模后12 h血清、肝脏、胰腺MIF水平虽有下降,但仍显著高于Sham组。但SAP大鼠肺脏、肾脏MIF水平在制模后3、6、12 h与Sham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②临床观察显示,SAP、MSAP、MAP患者早期血清MIF水平依次降低,分别为(14.83±2.99)、(10.17±2.64)、(7.21±2.47)μg/L;APACHEⅡ评分也依次降低,分别为(10.41±3.74)、(7.60±3.18)、(4.00±2.41)分。相关性分析显示,SAP、MSAP、MAP患者血清MIF水平分别与相应组的APACHEⅡ评分有较好的相关性,表现为MIF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SAP:r=0.51,P=0.03;MSAP:r=0.45,P=0.02;MAP:r=0.45,P=0.01)。结论MIF可预测早期SAP的发生,且与早期AP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 标签: 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 重症急性胰腺炎 大鼠 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沉默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6(PRMT6)基因对胃癌细胞株MGC-803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并探讨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与Western blotting检测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GSE-1和人胃癌细胞株(AGS、SGC-7901、MGC-803)中PRMT6 mRNA与蛋白的表达水平。胃癌细胞株MGC-803分为沉默对照组(NC)、PRMT6沉默组(si-PRMT6)、过表达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组(pcDNA-p65)、si-PRMT6+pcDNA-p65组及PRMT6沉默同时过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si-PRMT6+pcDNA-MMP9)。Western blotting检测PRMT6、NF-κB/p65和MMP9的蛋白表达水平;CCK-8实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迁移率。结果qRT-PCR结果显示,PRMT6 mRNA在GSE-1、AGS、SGC-7901、MGC-803细胞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41±0.114、2.141±0.132、2.716±0.231、2.825±0.300,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082,P<0.001),与GSE-1细胞相比,PRMT6 mRNA表达水平在AGS、SGC-7901、MGC-803细胞中明显升高(均P<0.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PRMT6蛋白在GSE-1、AGS、SGC-7901、MGC-803细胞中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090±0.101、2.847±0.331、2.925±0.419、3.278±0.463,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683,P<0.001),与GSE-1细胞相比,PRMT6蛋白表达水平在AGS、SGC-7901、MGC-803细胞中明显升高(P=0.008;P=0.002;P=0.003)。MGC-803细胞沉默PRMT6 48 h后,NC组和si-PRMT6组中的PRMT6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0.921±0.110、0.303±0.045;PRMT6蛋白表达水平为分别为1.032±0.105、0.289±0.043;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0.917±0.089、0.660±0.069;细胞迁移率为(89.122±5.109)%、(30.831±4.463)%;p-p65/p65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分别为0.947±0.143、0.285±0.023;si-PRMT6组PRMT6 mRNA表达水平、PRMT6蛋白表达水平、细胞增殖活性、细胞迁移率、p-p65/p65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比值均显著低于NC组(t=9.006,P<0.001;t=11.338,P<0.001;t=3.954,P=0.017;t=14.881,P<0.001;t=7.919,P<0.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NC组、si-PRMT6组、pcDNA-p65组与si-PRMT6+pcDNA-p65组中MMP9的蛋白相对表达量为1.202±0.138、0.318±0.018、2.849±0.217与1.595±0.19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410,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si-PRMT6组MMP9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NC组(P<0.001),而si-PRMT6+pcDNA-p65组MMP9的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pcDNA-p65组(P=0.002)。MGC-803细胞转染si-PRMT6同时转染pcDNA-p65或pcDNA-MMP9 48 h后,NC组、si-PRMT6组、si-PRMT6+pcDNA-p65及si-PRMT6+pcDNA-MMP9组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0.923±0.054、0.608±0.024、0.818±0.035与0.807±0.029,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343,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si-PRMT6+pcDNA-p65组与si-PRMT6+pcDNA-MMP9组细胞增殖活性显著高于si-PRMT6组(均P<0.001);4组的细胞迁移率分别为(85.195±3.176)%、(28.419±1.845)%、(60.490±7.231)%与(53.653±6.761)%,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9.672,P<0.001);进一步两两比较,si-PRMT6+pcDNA-p65组与si-PRMT6+pcDNA-MMP9组细胞迁移率显著高于si-PRMT6组(P=0.002;P=0.003)。结论PRMT6沉默可抑制NF-κB/MMP9信号通路的活化,进而抑制胃癌细胞MGC-803的增殖和迁移

  • 标签: 胃肿瘤 NF-κB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蛋白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6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RNA结合蛋白6(RBM6)对喉癌细胞增殖、迁移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6月到2018年8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喉癌组织和癌旁组织47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RBM6蛋白的表达水平。构建RBM6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包装慢病毒,感染Hep-2细胞,构建RBM6过表达细胞株和对照组细胞株(RBM6组和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分析两组细胞增殖;采用划痕实验分析两组细胞的迁移;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两组细胞增殖;采用异体移植瘤实验分析肿瘤细胞在体内的生长。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与癌旁组织RBM6蛋白水平(1.01±0.23)比较,喉癌组织中RBM6蛋白表达水平(0.34±0.12)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3,P<0.05)。与对照组细胞比较,RBM6组细胞增殖能力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019,P<0.05)。与对照组细胞划痕愈合率[(84.18±8.32)%]比较,RBM6组细胞愈合率[(30.11±6.89)%]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19,P<0.05)。与对照组细胞凋亡水平[(35.61±7.01)%]比较,RBM6组细胞凋亡水平[(5.23±2.12)%]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92,P<0.05)。体内增殖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细胞在裸鼠体内增殖速度明显高于RBM6组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08,P<0.05)。结论RBM6抑制喉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 标签: RNA结合蛋白6 喉癌 增殖 迁移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猪脱细胞真皮基质(pADM)对小鼠创面的修复作用及皮肤细胞迁移的影响。方法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对20只C57BL/6鼠(购自中国湖北省实验动物研究中心)背部用8 mm的皮肤活检器制作直径8 m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直径8 mm、高3 mm一侧下端剪开45度,高1 mm窗口的柱状硅胶支撑架缝合于创面处形成创面窗。完全随机分成两组,一组创面窗中敷入pADM为pADM组,一组以纱布覆盖创面窗为对照组,给予及时护理。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并对4周愈合创面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分离培养出生后2~3 d的乳鼠背部全皮层细胞,采用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检测pADM对皮肤细胞迁移的影响。4周创面组织进行毛囊干细胞标志物LGR5和角质形成细胞标志物角蛋白(K17)的免疫荧光染色。应用统计软件GraphPad Prism6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建模4周后,pADM组创面愈合率为(76.94±2.93)%,对照组创面愈合率为(57.59±4.08)%,与对照组比较,pADM可促进创面愈合(t=6.666,P<0.05)。4周创面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pADM组在创面窗近窗口处有新生的毛囊生成,而对照组未见新生毛囊。Transwell结果显示对照组迁移细胞数为(52.67±1.45)个,pADM组迁移细胞数为(73.67±2.03)个,pADM可促进分离培养的皮肤细胞迁移(t=8.419,P<0.05)。4周创面组织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pADM组创面窗组织中有毛囊干细胞的激活和角蛋白K17的表达。结论pADM可促进创面愈合,并通过激活毛囊干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促进皮肤细胞迁移修复创面。

  • 标签: 脱细胞真皮基质 创面愈合 迁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膀胱癌组织中miR-527的表达情况,及其对膀胱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方法收集新乡市中心医院2018年2月至2019年6月手术治疗的40例膀胱癌患者的肿瘤组织和相应的癌旁正常膀胱组织(距离肿瘤组织边缘>3 cm),所有组织标本均经病理检查确诊。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实验检测膀胱癌组织、癌旁正常膀胱组织、人膀胱癌细胞系(T24、UM-UC-3、5637、RT-112)和人膀胱上皮永生化细胞系(SV-HUC-1)中miR-527的表达情况。在膀胱癌细胞系中转染miR-527 mimics、miR-527 inhibitor、ENO1过表达质粒、ENO1 siRNA及相应的阴性对照,采用CCK8实验、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实验研究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527的靶基因。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iR-527对靶基因表达的调控。结果与正常膀胱组织相比,miR-527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降低(1.723±1.070与1.148±0.760,P<0.05);T24(0.540±0.082)、UM-UC-3(0.230±0.053)、5637(0.463±0.085)、RT-112(0.310±0.056)中miR-527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SV-HUC-1(0.987±0.1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UM-UC-3中转染miR-527 mimics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CCK8实验结果显示细胞活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克隆形成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克隆形成数明显降低(57.33±15.50与157.00±15.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4细胞转染miR-527 inhibitor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细胞活性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克隆形成数明显升高(141.70±10.50与76.67±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TargetScan数据库预测发现ENO1是miR-527的靶基因。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转染miR-527 mimics组荧光素酶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0.47±0.10与0.99±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染pmirGLO-mt质粒后荧光素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6±0.05与1.03±0.04,P>0.05)。蛋白质印迹实验结果显示,转染miR-527 mimics组细胞的ENO1表达量明显低于与阴性对照组(0.31±0.13与1.09±0.17,P<0.05),转染miR-527 inhibitor组细胞的ENO1表达量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2.17±0.15与0.97±0.09,P<0.05)。与单纯转染miR-527 mimics组相比,转染miR-527 mimics+ENO1过表达质粒能够减弱miR-527 mimics对膀胱癌细胞系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P<0.05);与单纯转染miR-527 inhibitor组相比,转染miR-527 inhibitor+ENO1 siRNA能够减弱miR-527 inhibitor对膀胱癌细胞系增殖、迁移和侵袭促进作用(P<0.05)。结论miR-527在膀胱癌中低表达,可抑制膀胱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 标签: 膀胱肿瘤 膀胱癌 微小RNA 527 烯醇化酶1
  • 简介:摘要高迁移率族蛋白A2(HMGA2)是一种非组蛋白,本身不具有转录活性,但它可通过与染色质结合改变其结构,继而调节其他基因的转录,从而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相关RNA基因能够调控HMGA2在肿瘤中的作用,同时肿瘤的侵袭性与上皮间质转化密切相关,可以通过靶向HMGA2基因治疗相关肿瘤。文章主要介绍HMGA2与肿瘤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

  • 标签: 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 分子靶向治疗 RNA 上皮间质转化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究微小RNA-203(miR-203)调控锌指蛋白281(ZNF281)对黑素瘤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方法常规培养人血管内皮细胞系ECV304、人黑素瘤细胞系A375、M14、SK-MEL-28、SK-MEL-2,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细胞系中miR-203表达情况,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细胞系中ZNF281蛋白水平。A375、M14细胞分别分为5组:对照组(细胞正常培养)、miR-203模拟物对照组(加入miR-203模拟物阴性对照)、miR-203抑制剂对照组(加入miR-203抑制剂阴性对照)、miR-203模拟物组(加入miR-203模拟物)、miR-203抑制剂组(加入miR-203抑制剂)。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A375、M14细胞中miR-203的表达,CCK8法检测各组A375、M14细胞增殖活性,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A375、M14细胞迁移数量,Western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A375、M14细胞中ZNF281蛋白的表达。双荧光素酶验证miR-203与ZNF281的靶向关系。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SNK-q法。结果与血管内皮细胞系ECV304相比,黑素瘤细胞系A375、M14、SK-MEL-28、SK-MEL-2中miR-203表达水平较低(均P < 0.05),ZNF281蛋白水平较高(均P < 0.05)。与对照组、miR-203模拟物对照组、miR-203抑制剂对照组相比,miR-203模拟物组A375、M14细胞中miR-203水平均显著升高(F = 487.632、68.454,均P < 0.05),细胞迁移数量均显著降低(均P < 0.05),ZNF281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 < 0.05);miR-203抑制剂组A375、M14细胞中miR-203表达均显著降低(均P < 0.05),细胞迁移数量均显著增加(均P < 0.05),A375细胞中ZNF28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均P < 0.05),36、48、60、72 h A375细胞增殖活性显著升高(均P < 0.05),24、36、48、60、72 h M14细胞增殖活性均显著升高(均P < 0.05)。miR-203与ZNF281之间存在靶位点。结论上调miR-203表达可抑制黑素瘤细胞增殖、迁移,下调miR-203表达可促进黑素瘤细胞增殖、迁移,可能通过调控ZNF281的表达实现。

  • 标签: 黑色素瘤 微RNAs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分析 锌指蛋白281 微小RNA-203 A375细胞 M14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研发模仿天然骨组织细胞外基质微纳结构的多孔矿化胶原基质,探讨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迁移及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采用仿生矿化法合成多孔胶原基质支架材料,使用micro-CT、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检测多孔矿化胶原基质微纳结构、机械性能,体外细胞共培养检测胶原基质对BMSCs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大鼠下颌骨临界骨缺损植入支架材料后比较各组支架材料引导骨再生的能力。结果仿生矿化法可制备疏松多孔、含纤维内纳米磷灰石的胶原基质支架材料(MIA);与传统含纤维外磷灰石的胶原基质材料(MEA)相比,MIA具5倍以上的杨氏模量;体外接种2、14 d可观察到MIA组BMSCs细胞MTT染色和细胞渗透深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体内植入10周后MIA组缺损区域明显减小,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和Osterix阳性细胞增多。结论仿生多孔纤维内矿化胶原基质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新骨形成,是具备临床应用前景的骨再生支架材料。

  • 标签: 纳米结构 矿化胶原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迁移 成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icroRNA-96(miR-96)对人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通过RNA原位杂交检测人胚胎眼(20周)石蜡切片中RPE层miR-96的表达情况。将miR-96和随机序列寡核苷酸链[阴性对照(NC)]通过阳离子脂质体介导转染人眼RPE细胞,采用细胞增殖实验(MTS)、流式细胞术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细胞增殖、细胞周期以及细胞迁移能力。通过生物信息学及Western blot法确定miR-96作用的靶基因。应用Western blot检测miR-96对细胞增殖迁移相关信号通路蛋白(Akt、ERK)及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Cdc2、CyclinD2、p-Rb)表达的影响。组间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miR-96在人眼RPE细胞中有表达。MTS结果显示,转染NC、miR-96后,人眼RPE细胞的相对增殖速率分别为100%、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74,P=0.002)。流式细胞术检测结果显示,转染miR-96后阻滞在G1期的RPE细胞明显多于转染NC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44,P=0.003)。Transwell实验结果显示,与转染NC相比,转染miR-96能显著抑制RPE细胞的迁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54,P=0.002)。进而,明确了MITF是miR-96作用的靶基因。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转染miR-96后细胞中细胞周期相关蛋白p-Rb(t=11.211,P=0.002)、p-Cdc2(t=9.133,P=0.003)、CyclinD2(t=7.542,P=0.005)以及迁移相关信号通路蛋白p-ERK(t=16.699,P<0.001)、p-Akt(t=23.552,P<0.001)的表达水平均降低。结论:miR-96通过作用于靶基因MITF,调控细胞周期和迁移相关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人RPE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 标签: 视网膜色素上皮 microRNA-96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MITF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183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6月到2019年6月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集的胃癌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胃癌和癌旁组织中miR-183表达水平;在胃癌细胞株MKN-28中采用慢病毒建立对照miRNA和miR-183过表达细胞株(miR-NC组和miR-183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Tranwell分析两组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异体移植瘤模型分析两组细胞在体内的增殖能力;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miR-183靶基因,并分析靶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采用t检验分析两组的数值的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与癌旁组织miR-183表达水平(1.02±0.16)比较,胃癌组织中miR-183表达水平(2.74±0.24)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1,P<0.05)。体外和体内细胞增殖实验证实,与miR-NC组细胞(1.18±0.15)、(1 028.34±129.38) mm3比较,miR-183组细胞肿瘤体积增殖(1.82±0.23)、(1 927.34±209.38) mm3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711,P<0.05;F=2.981,P<0.05)。与miR-NC组细胞迁移数[(74.44±8.43)个]比较,miR-183组细胞迁移数量[(171.34±12.78)个]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0,P<0.05)。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基因证实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样蛋白1(LRIG1)是miR-183的靶基因。与miR-NC组细胞LRIG1蛋白表达水平(1.25±0.17)比较,miR-183组细胞LRIG1蛋白表达水平(0.48±0.17)显著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19,P<0.05)。结论miR-183在胃癌中呈高表达,通过调控LRIG1蛋白表达调控着胃癌的增殖和迁移

  • 标签: 微小RNA-183 胃癌 增殖 迁移 多亮氨酸重复区免疫球蛋白样蛋白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环状RNA-UBXN7(circ_UBXN7)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以及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中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qRT-PCR检测circ_UBXN7在肝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circ_UBXN7与患者临床病理因素如年龄、性别、肿瘤体积、病理分型、分期、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构建携带circ_UBXN7全长序列的慢病毒(Lenti-circ_UBXN7)和携带circ_UBXN7 shRNA的慢病毒(Lenti-circ_UBXN7-shRNA)分别转染肝癌细胞株(HepG2和HUH-7)。CCK-8实验检测circ_UBXN7表达上调或下调后对HepG2和HUH-7细胞的增殖能力的影响。Annexin V/PI实验检测circ_UBXN7表达上调或下调后HepG2和HUH-7细胞的凋亡变化。JC-1法检测circ_UBXN7表达上调或下调后HepG2和HUH-7细胞线粒体势能的变化。Transwell检测circ_UBXN7表达上调或下调后HepG2和HUH-7细胞迁移能力变化。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上皮间质化标志蛋白TWIST、E-钙黏蛋白(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变化。circ_UBXN7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因素采用χ2检验,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三组及以上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且组间比较采用LSD法。结果circ_UBXN7在肝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体积、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正相关(P < 0.05)。Lenti-circ_UBXN7可以上调HepG2和HUH-7细胞内circ_UBXN7表达并促进细胞增殖;Lenti-circ_UBXN7-shRNA可以下调circ_UBXN7表达并诱导细胞凋亡。Lenti-circ_UBXN7-shRNA可以导致细胞线粒体膜势能降低。Lenti-circ_UBXN7可以促进细胞迁移,而Lenti-circ_UBXN7-shRNA可以抑制细胞迁移。Lenti-circ_UBXN7可以诱导Twist、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增高,并降低E-cadherin蛋白表达;而Lenti-circ_UBXN7-shRNA对各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则相反。Starbase V2.0软件显示miR-203a与circ_UBXN7存在潜在结合位点,并且在HepG2和HUH-7细胞中miR-203a与circ_UBXN7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结论circ_UBXN7在肝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促癌作用,有望成为肝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 标签: 肝细胞癌 增殖 迁移 环状RNA-UBXN7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小RNA(miRNA,miR)-1290靶向Beclin 1对食管癌增殖、凋亡和迁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收集2016年12月到2019年6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食管癌组织和癌旁组织,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miR-1290表达;采用慢病毒感染Eca-109食管癌细胞,建立miR-1290敲降细胞系和对照细胞系,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能力;采用Transwell分析细胞迁移能力。采用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miR-1290的靶基因;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分析miR-1290靶蛋白表达水平。组间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与癌旁组织(1.23±0.19)比较,食管癌组织miR-1290表达水平(3.01±0.22)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1,P<0.05)。与对照组细胞(1.89±0.17)比较,实验组细胞吸光度值(1.08±0.12)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7,P<0.05)。与对照组细胞凋亡率[(5.49±1.25)%]比较,实验组细胞凋亡率[(29.21±3.84)%]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9,P<0.05)。与对照组细胞迁移数量[(139.28±18.62)个]比较,实验组细胞迁移数量[(84.59±8.59)个]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8,P<0.05)。生物信息学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显示Beclin 1是miR-1290的靶基因。与癌旁组织(1.09±0.19)比较,食管癌组织中Beclin 1蛋白表达水平(0.41±0.15)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01,P<0.05)。与对照组细胞(0.51±0.11)比较,实验组细胞Beclin 1蛋白表达水平(0.98±0.20)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8,P<0.05)。结论miR-1290通过靶向调控Beclin 1的表达促进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迁移

  • 标签: 微小RNA-1290 Beclin 1 食管癌 增殖 迁移 凋亡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