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3 个结果
  • 简介:锌精矿脱硫焙烧烟气降温过程中,烟尘的性质及其中铅汞存在形态的变化规律是冶炼烟气重金属(Pb和Hg)污染控制的重要依据。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激光粒度分析及筛分分析了不同降温收尘环节烟尘元素成分及粒度变化。烟尘主要含Zn、Fe、Ca、Cd、S、Pb元素,其累积质量分数达69.90%~77.62%,而Hg含量较低。烟尘粒径随烟气温度降低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中位径由沸腾焙烧炉排出的28μm升至经余热锅炉降温后的36μm,再逐级降至经电收尘器后的5.6μm。据此,重点分析了Pb和Hg在烟气中的分布,并借助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了其存在形态。结果表明,随烟气温度降低,烟气中Pb和Hg含量呈上升趋势,Pb由2.8%增至9.2%,Hg由4.8μg/g增至109.1μg/g。不同工艺环节的烟尘中Pb均以PbSO4和含Pb—O键的复杂Pb配合物的形式存在。Hg变化较为明显,仅沸腾焙烧炉烟尘样品中能够检测到HgS与HgSO4,其余工艺环节烟尘样品中无含Hg化合物的特征峰。

  • 标签: 环境工程学 烟尘 锌冶炼
  • 简介:在抚宁县城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中,通过对功能分区的划分、公共开敞空间的确定、道路景观轴线及视线通廊的控制、城市整体高度的组织,打造和谐共生的城市组团、营造充满魅力的公园、活力的社区邻里和文化内涵丰富的街区,旨在激发城市的活力,创造一个以自然生态环境为特色,以休闲度假、商务会议和生活居住为主体、充满活力的和谐城市。

  • 标签: 空间形态 城市功能 城市景观
  • 简介:为分析碳黑团聚物对大气环境监测、气候预测等领域的影响,对其形态进行分析。用分形参数来表征碳黑团聚物的形态变化,将煤与生物质燃料燃烧生成的烟气取样后洗涤、离心、干燥并制成膜片,通过透射电镜(JEM-2100)获得膜片镜下图片,利用IMAGEJ测量电镜图片中团聚物的几何参数,通过几何参数推断出团聚物的分形参数,得出分形维数Df在0.68~3.42变化,前向因子Kg在0.09~3.71变化,分形参数值越大,碳黑团聚物形态越趋于球形。

  • 标签: 环境学 碳黑团聚物 分形维数 前向因子 形态
  • 简介:为研究城市不同区域植物叶面滞尘和叶片形态结构特征,以西安市不同区域的大叶女贞(Ligustrumlucidum)和小叶女贞(Ligustrumquihoui)为研究对象,用重量法测定叶面滞尘量,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叶面尘的粒径分布,用图像分析法测定叶片形态结构(叶长、叶宽、叶面积、叶柄长)和表皮特征(气孔密度和气孔面积)。结果表明,大叶女贞和小叶女贞叶面滞尘量在不同区域具有显著差异(ANOVA,p<0.05),其变化范围分别为0.96~5.56g/m2、1.04~6.70g/m2,且表现出小叶女贞显著大于大叶女贞(t检验,p<0.05)。大叶女贞叶面尘粒径累积曲线呈双峰分布,小叶女贞呈单峰分布。从粒径分布来看,大叶女贞叶面上滞留颗粒物粒径更小,且随污染程度的增加,叶面滞留的小粒径颗粒物亦增加。受不同区域微环境的影响,大叶女贞叶片形态发生明显变化,而小叶女贞变化不明显。总体而言,大叶女贞叶宽、叶面积、叶柄长和气孔面积随污染程度的加剧而减小,气孔密度则随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小叶女贞除气孔密度随污染程度的增加升高外,其他叶片结构特征,如叶长、叶宽、叶面积和气孔面积均较相对清洁区稍有增大。叶片形态特征值与滞尘量之间存在显著关系,除气孔密度与叶面滞尘量呈极显著对数正相关(p<0.05)外,其他特征值均与叶面滞尘量呈极显著的对数负相关关系(p<0.05)。

  • 标签: 环境学 滞尘量 粒径分布 气孔密度 叶面积
  • 简介:摘要:基于互联网技术及设备推动能源系统与信息网络深度融合,能够实现各类重要资源互补,也是能源系统发展新趋势。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到互联网技术以及能源系统本身特点,积极探索互联网与能源系统融合基本形态,不断提高能源系统的智慧化和透明化水平。简要介绍互联网与能源系统融合的内在驱动力,结合我国能源系统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互联网与能源系统融合形态以及相关技术体系建立策略。

  • 标签: 互联网 能源系统 融合形态 技术体系 建立策略
  • 简介:培训机构:上海顶优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机构简介:顶优咨询公司是专注企业安全环境管理(HSE)的培训与咨询服务机构,成立于2007年,总部坐落于上海,并在苏州、北京、深圳、长沙等地设有分支机构。

  • 标签: 企业安全 杜邦 培训机构 管理咨询 服务机构 环境管理
  • 简介:在部分高氟水地区,地下水中氟含量与地氟病患病率非正相关性关系,由于氟测取手段的限制,目前无法对复杂态氟进行相关毒理学及临床实验,以判断其人体负效应.本文在分析了地下水中不同形态氟赋存特征的基础上,以豫东平原为例通过食物链中某些具有代表意义的复杂态氟与简单阴离子态氟的人体负效应进行对比,得出络合离子态与有机态氟人体负效应的基本推断,为深入研究地氟病的致病机理提供了线索.图1,表3,参30.

  • 标签: 高氟水 氟形态 人体负效应 豫东平原
  • 简介:为了探讨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在处理高砷地下水方面的可行性,研究了水培条件下砷的浓度、形态和碳酸氢盐(HC03)对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吸收砷的影响。实验中使用了浓度为0.1~100mg·L-1的As(III)和As(V)溶液。HCO3-处理中,HCO3-浓度范围为05~20mmol·L-1,As(III)或As(V)的浓度为5mg·L-1。结果表明,在水培条件下,蜈蚣草具有明显的耐高砷特征。当介质砷含量高达100mg·L。时,砷的去除率可达到80%,且对As(III)的吸收效率高于As(V)。植物体内砷形态研究表明,蜈蚣草体内2种形态砷的含量与外源砷形态有一定的关系,As(v)处理条件下,植物体中的As(V)比例较As(III)处理高。高浓度的HCO3-(20mmol·L-1泌理对蜈蚣草地上部分生物量没有明显影响,但是抑制了地下部分的生长,并且对砷的吸收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 标签: 蜈蚣草 As形态 超富集植物 高砷地下水 碳酸氢盐
  • 简介:通过实验制备了一种新型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硅硫酸铁(PFSS),用Ferron逐时络合比色法测定了PFSS中铁的形态,考察了熟化时间、Fe3+/SiO2摩尔比对铁的形态分布及转化规律的影响。不同Fe3+/SiO2摩尔比的PFSS中Fe(a)的量最多、占50%以上,Fe(c)在35%~50%之间,Fe(b)在0~5%之间。研究表明:铁的形态分布及其转化规律与溶液的高酸度及聚硅酸的存在有关。

  • 标签: 络合剂 化学键 络合物 比色法
  • 简介:为初步探讨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sulfonate,PFOS)的细胞免疫毒性,采用每天1次经口灌胃染毒的方法,研究了PFOS经口重复剂量染毒对C57BL/6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和NK细胞活性的影响.选择雄性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PFOS染毒剂量分别为5、10、20mg·kg-1(bw),对照组给予2%Tween-80.每天1次经口灌胃染毒7d后,制备脾脏T淋巴细胞悬液,以刀豆蛋白A(ConA)和大肠杆菌脂多糖(LPS)作为刺激源,采用MTT法检测T、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NK细胞活性.结果表明,10mg·kg-1和20mg·kg-1PFOS染毒组小鼠体重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且小鼠胸腺和脾脏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各PFOS染毒组小鼠肝脏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FOS各染毒组T淋巴细胞的增殖功能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0mg·kg-1和20mg·kg-1PFOS染毒组小鼠NK细胞的活性显著降低(p〈0.05).研究结果显示,PFOS暴露可降低小鼠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和NK细胞活性,表明PFOS具有免疫抑制效应.

  • 标签: 全氟辛烷磺酸 淋巴细胞增殖 NK细胞活性
  • 简介:淋巴细胞激活剂可有效活化免疫细胞,进而促进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分泌,但不同激活剂及激活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细胞因子产生的种类和水平。为呼价不同激活剂促细胞因子产生的作用,筛选一种快速有效的激活方法用于细胞因子检测,本研究采用不同浓度佛波素(PMA)/钙离子载体、植物血凝素(PHA)、刀豆蛋白A(ConA)、脂多糖(LPS)和美洲商陆素(PWM)体外激活大鼠外周全血0、2、4、6、8、10h,对各样本中10种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季13(IL-13)、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受激活调节正常T细胞表达和分泌因子(RANTES)和转化生长因子13(TGF-β)含量进行检测,并评价了环孢素A和硫唑嘌呤2种免疫抑制剂对激活剂诱导产生细胞因子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25ng·mL-1PMA和1μg·mL-1钙离子载体体外诱导6h可以显著升高大鼠外周全血IL-2、IFN-γ、TNF-α、RANTES和TGF-β含量,是一种作用广泛的激活方法。其诱导产生细胞因子作用的变化可反映机体免疫系统和功能的损伤,可有效用于外源化学物免疫毒性评价。

  • 标签: 淋巴细胞激活剂 细胞因子 外周全血 悬浮芯片系统 免疫毒性评价
  • 简介:为了解覆煤及粉煤灰回用土壤砷含量及赋存形态分布特征,选取贵州省兴仁县某村农耕旱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逐级化学提取法对土壤样品进行试验。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砷质量比为15.71~169.55mg/kg,波动范围较大;土壤砷质量比最高值为169.55mg/kg,远远高于土壤砷质量比自然背景值(15mg/kg)、世界土壤砷平均质量比(6.0mg/kg)及我国土壤砷平均质量比(9.2mg/kg);对照样土壤砷质量比为15.71mg/kg,也略高于土壤中砷质量比的自然背景值(15mg/kg)。研究区土壤砷污染问题已较为严重,这除与该地区地层中砂岩及粉砂岩砷质量比较高所导致的土壤砷背景质量比偏高有关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覆煤广泛存在及粉煤灰大面积回用农田所致。该研究区土壤中砷主要以残渣态存在(72.16%),其次为硫化物结合态(15.45%)、铁锰氧化物结合态(5.89%)、有机态砷(3.06%)、碳酸盐结合态(2.51%),水溶态和可交换态砷均较低(0.93%)。研究区土壤总砷量较高,但迁移转化能力较弱,对环境及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尚有待讨论。

  • 标签: 地球化学 覆煤 土壤 粉煤灰 赋存状态
  • 简介:为初步探讨硫化镉量子点(CdSQDs)的细胞毒性作用机制,采用MTT毒性实验比较了CdSQDs和常规CdS对仓鼠肺细胞(CHL)的毒性效应以及细胞内外活性氧水平.结果表明,1)在较低暴露浓度(≤20μg·mL-1)时,CdSQDs细胞毒性显著高于常规CdS,而在较高暴露浓度(〉20μg·mL-1)时,两者相差不大.2)在较低暴露浓度(≤40μg·mL-1)时,添加N-乙酰半胱氨酸(NAC)可显著降低CdSQDs的细胞毒性,而在较高暴露浓度(〉40μg·mL-1)时,添加NAC对CdSQDs的细胞毒性没有明显影响.添加NAC对常规CdS细胞毒性没有显著影响.综合实验结果推测CdSQDs的细胞毒性与暴露剂量有关:在低浓度(〈20μg·mL-1)时,主要是活性氧的氧化损伤作用;在中等浓度(20~40μg·mL-1)时,活性氧和Cd2+的释放共同作用;在高浓度(〉40μg·mL-1)时,则是Cd2+的释放占主导地位.

  • 标签: 硫化镉 量子点 细胞毒性 活性氧
  • 简介:对生产企业而言,问题不是它是否会发生安全事故,而是什么时候会发生。我们要做很多事才能将事故不断延后,甚至推迟至统计学上认为不可能的时间。本文以传送带安全为例,证明安全投入能够带来经济效益,以此说服工厂决策者投资安全。该思路也可用于其他领域的安全投资。

  • 标签: 职业安全 经济学 安全事故 安全投资 生产企业 经济效益
  • 简介:产业生态是生态产业的学科基础。产业生态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从源、流到汇的全代谢过程及其与生命支持系统的相互关系。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管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

  • 标签: 产业生态学 生态产业 生命支持系统 生态经济管理 经济规律 学科基础
  • 简介:固定化细胞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废水处理技术.与固定化酶技术相比,固定化细胞技术保持了原有的多酶系统,对于需要多酶顺序作用的反应更具优势,且不需要辅酶再生.其缺点是必须使用胞内酶,且难以去除细胞内的"副作用"酶.介绍了目前常见的四类固定化方法(即吸附法、包埋法、共价结合法和交联法)、三类固定化细胞载体材料(即有机高分子载体、无机载体和复合载体)以及该方法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并提出了在应用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固定化细胞技术 废水处理技术 吸附法 交联法 去除 再生
  • 简介:春节将近,牛哥特别忙,为啥?向他请教的人太多!这不,上期牛哥的老多小王走后不久,在某私营玩具厂刚当上安全员的小林就来找牛哥请教说,前不久,他所在工厂发生一起伤亡事故,他不知道如何处理,牛哥不假思索地答应帮忙。

  • 标签: 安全事故 安全生产 事故处理 安全管理
  • 简介:  作为一种设计规则和建筑环境性能的衡量标准,绿色建筑的势头发展迅速.尽管几千年前就制定了可持续建筑的一些原则,但是这一概念直到1980年代末期才有了定义并进入全球建筑业中.……

  • 标签: 建筑经济学 经济学蓝图 绿色建筑
  • 简介:采用二甲基二氯硅烷(DMCS)为硅源,与氯化铁、氯化铝聚合制备新型聚硅氯化铁铝絮凝剂(PAFSC).其形态分布和处理含藻水的混凝性能结果表明,该混凝剂的最优技术指标为nFe/nAl=0.4,nSi/n(Al+Fe=0.1,碱化度B=1.5,G(Al+Fe)=0.1mol/L,pH=2.898,熟化时间为24h的条件下,有效成分Fe1、Alb的含量最高,絮凝效果最好,PAFSC对浊度的琦化效率可达98.6%。研究表明.二甲基二氯硅烷会产生很强的协同效应,使无机高分予絮凝刹PAFSC有效成分高,絮凝效果好。

  • 标签: 环境工程 聚硅氯化铁铝 二甲基二氯硅烷(DMCS) 制备 形态分布 混凝性能
  • 简介:微囊藻毒素对生物机体具有强烈的毒性.近几年的研究表明,微囊藻毒素能够诱导细胞产生氧化胁迫,这可能是微囊藻毒素的致毒机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上,论文从微囊藻毒素诱导细胞氧化损伤以及影响其抗氧化防御系统两个方面综述了微囊藻毒素诱导细胞氧化应激的研究进展.

  • 标签: 微囊藻毒素 氧化胁迫 致毒机理 抗氧化防御系 细胞氧化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