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3 个结果
  • 简介:室内污染物对于文物的损害通常进程缓慢,但其累积效应相当可观。空气腐蚀性的信息对于文物有效防腐蚀保护至关重要,需要一个能快速反馈空气质量的实时监控方案。为此,利用电阻法开发了一个可连续监测空气中金属腐蚀率的探头,其原理是被测材料的电阻会随着由腐蚀引起的有效横截面的减少而增加。

  • 标签: 实时监测 金属腐蚀 防腐蚀 电阻 传感器 大气
  • 简介:2010年7月.“平远灯舞”参加上海世博会巡游和展演.获得一致好评。灯舞。是平远传统民间歌舞,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它是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逢年过节.平远城乡总会舞起灯,迎丰收,庆太平、度佳节。

  • 标签: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上海世博会 2010年 民间歌舞 保护项目 广东省
  • 简介:有关宝的尺寸,目前人们最熟悉的,据专家分析也是出现年代最早的文字记录,是曾跟随郑和多次下西洋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一书里所描述:“宝六十三号,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阔一十八丈;中者长三十七丈,阔一十五丈。”还有《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二》所记,郑和“造大舶,

  • 标签: 紫禁城 郑和 尺度 文物考古 明朝 中国
  • 简介:<正>橹歪脑壳,五支为一单;行止如雁行,恰运一载盐。这是近代文人刘慎知在《富荣场景诗》八首中对“盐”的生动描述。诗中所说的“歪脑壳”又被称为“歪屁股”、“歪尾”。这种造型奇特,船头、船尾象麻花一样逆向歪扭着的橹,曾在“川盐”运输中起过重要作用。如今这种“歪尾”实物早已不复存在,所幸的是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还收藏着一条按实体比例缩小的“歪尾”模型。从这比例得当,做工精巧的橹我们可以看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造船技艺。

  • 标签: 歪尾船 盐都 自贡市 船尾 脑壳 造船
  • 简介:郑和宝船长44丈4尺,宽18丈的数据在不少古籍中出现过,如此大的郑和宝是否存在过?这是国内外史学界和造船界长期争议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的课题。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五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这一宝尺度是可信的,无论是从造船历史

  • 标签: 郑和宝船 史学界 古籍 船长 观点 归纳
  • 简介:关于郑和宝的尺度和船型,经过近20多年来的讨论,意见渐渐趋于一致:多数学者认为,郑和宝的长和宽正如《明史》上记载的,长44丈4尺,宽18丈;郑和宝的船型,多数学者认为是福船型,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是沙船型。本文仅对郑和宝船型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 标签: 郑和宝船 学者 《明史》 意见 一致 个人
  • 简介:奇秀甲东南的武夷山水,有所谓"三三"、"六六"之胜。"三三"者,指的是萦绕于群峰之间清澈见底的九曲溪水;"六六"者,指的是夹岸壁立青翠凝紫的三十六峰;再加上形象生动的九十九岩,便构成了武夷山水的精华。武夷之所以称为名山,还有其深厚的文化涵容,悬棺便是武夷山一个千古文化奇观。凡到武夷的游客,无不以泛舟九曲为快。荡入水光山色,仿佛进入人间仙境,当

  • 标签: 武夷山 悬棺葬 船棺 形象生动 奇观 九曲溪
  • 简介:<正>一、船帮山间有马帮,水上有船帮。微山湖的渔民,船底无根,追着鱼群驶南荡北,世世代代以为家。坐家,是他们生产和居住的两用船,大船二三丈,小船不足七尺,一样地载网、罱,罾、箔、载柴、米、油、盐,载妻儿老小,载鸡狗鹅鸭,春夏秋冬,湖上打鱼,湖上狩猎,行哪儿,哪儿安家,每到晚上,各坐家便按传统方式组合的“帮”相聚而泊,形成独特的水上村落,帮就是村。清代文人郝质玕曾描绘过船帮的生活情景:“舳舻相接,倦憩波上……群聚如市。其中有执(?)者,有炊饼者,有补网者,有呕咏吹箫者、呼卢者、为叶子戏者。灯火一片,照耀水湄,如列星然。”清代著名诗人赵执信也曾在《微山湖舟中作》一诗中写到船帮和楼船:“林光村远近,楼影帆交加。

  • 标签: 微山湖 渔民生活 老年人 微山湖区 发电机 架上安装
  • 简介:为做好太仓万丰村半泾河古的脱盐保护工作,本研究检测了半泾河古的第6、7隔舱板和第8隔舱龙骨及船板下淤泥样品中主要元素和离子的含量,并用电导率仪测量样品在脱盐过程中电导率的变化情况.检测结果表明,木材和淤泥中的主要元素含量高于对照样品,且主要以可溶性盐的状态存在;木材腐蚀程度也与其离子含量有关,腐蚀程度愈严重,样品的离子含量也愈大;经过脱盐处理后,脱盐溶液的电导率值降低至较低水平.测试数据将对今后古脱盐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古船木材 无机盐 离子
  • 简介:第二个“中国航海日”前夕,在太仓港,我国唯一一艘极地科学考察“雪龙号”船长和“重走郑和路”的凤凰号船长的相聚,成为当地航海日活动中传出的一段佳话。

  • 标签: 太仓港 凤凰 探险 科考 科学考察 航海
  • 简介:从上世纪初人们开始研究郑和下西洋问题以来,郑和宝就一直是个争论不休的焦点。而且,对郑和宝的探讨早已超出了史学界的范围,成为历史、造船、航海等学科的诸多学者专家共同关注的问题。在此,笔者不揣简陋,对郑和宝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就正于大家。

  • 标签: 郑和 册封舟 船型 明朝 文物考古 宝船
  • 简介:清同治五年五月十三日(1866年6月25日),左宗棠为实现中国海防之自强以抵御外来侵略,在福州马尾设立政。政集造船、教育为一体,以组建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为目标,素有“中国近代海军摇篮”之称。其中,福建政轮机厂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工业厂房之一,在此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自制蒸汽机,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

  • 标签: 轮机 福建 中国近代海军 考释 中国海防 工业厂房
  • 简介:本文依据频次分析了《史记》中和舟的使用情况。从使用频次的多寡看,起源较晚的“”字,在《史记》中与“舟”字产生替换。其中有社会文化的原因,也反映了太史公运用语言的特点。

  • 标签: 史记
  • 简介:西漳是近代内河传统木帆船优秀船型之一。首产于民间造船业最为集中的江苏无锡丁降里徐氏工场。无锡,地处水运要冲,居江南运河中心。早在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就有“米码头”的称誉;到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是朝廷办漕中心,江浙两省在此采办漕米年均300万石,占两省应征漕粮数十之八九,继而发展成为全国著名的四大米市之一;民国时期,粮食年吞吐量达800万石,为全省之冠。

  • 标签: 江南地区 名舟 西漳船 中国 形制 制造工艺
  • 简介:1.郑和宝尺度及船队规模的文献依据记录郑和下西洋船队数、宝尺度及下西洋官兵人数的文献首推《明史·郑和传>。

  • 标签: 郑和宝船 明朝 船队规模 文献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