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形态各异的新型建筑构成了当代都市常见的景观,对都市建筑空间多重意义的解读使空间研究从地理步入人文。现代空间理论的发展与都市建筑关系紧密,许多建筑不仅承担着使用功能,还是空间理论的对象和实践场所。梳理现代空间研究的理论发展脉络,辨析其间的传承及相互影响,对应北京都市空间案例进行研究,有益于探索空间理论与当代建筑的互动。挖掘其文化意味。

  • 标签: 都市 建筑 空间研究
  • 简介:“空间”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概念。全球化时代,空间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重要变化。本文通过重述后现代主义哲学、当代城市与区域空间重构的社会实践、当代人文地理学前沿理论三者之间相互印证的理念与事实,重申全球化时代的空间观为空间与社会辨证统一的后现代空间观,并阐述了其对当代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 标签: 空间 社会-空间统一体 全球化 后现代空间观 后现代地理学
  • 简介: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没有家的哲学。其定义通常是否定性修辞如解构、断裂、反智、边缘等;又延纳'存在即合理'的论调,躲避崇高、消解意义,史学则视历史为文本,以政治维度为绝对视域、证据是对过去一种权力的诠释。他如不连续性之琐屑、拼贴、文化商品化之大众为本、重估一切等均属之。本文分三点言翦伯赞思想的后现代主义色彩:一曰群众观点与权力话语(discourseofpower);二曰文学证史与政治无意识的镜像(Themirror-imageofPoliticalUnconscious);三曰辑史料重考古与知识考古(档案)学(archaeology)。

  • 标签: 现代主义色彩 翦伯赞 翦氏 权力话语 考古工作 文本形式
  • 简介:地图史研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下,20世纪八九十年代很快就发生了转向。其中,哈利(JohnBrainHarley)、大卫·特布尔(DavidTurnbull)、克里斯蒂安·雅克布(ChristianJacob)是地图史研究转向中展开系统理论阐述的代表性学者。尤其是哈利成就卓著,他关于地图史的理论阐述被称之为地图史哲学,而以他为核心的学者群为地图史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影响深远。他们对地图史研究理论的阐释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都强调了对地图的重新定义,地图与其所处的社会的关系,地图与知识、权力的关系。在理论发展的推动下,地图史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蓬勃发展。首先,传统的实证主义专题在继续发展的同时,吸收新的思路与方法,不断深化;其次地图史不再只是地图史本身:地图史同时也呈现历史,而地图更被用来构建历史。第三,也是极为重要的,从权力、资本、知识关联性角度,讨论地图史与地理空间的相互创造过程。第四,地图装饰和女性主义等其他地图史专题研究,同样引人注目。

  • 标签: 西方 地图史 地图史哲学 后现代转向
  • 简介:本文截取法国后现代作家和作品个案,勾勒后现代主义文学与自由主义思潮互动的基本过程,爬梳隐藏在后现代主义文学内部的自由主义观念,考察并概括自由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相互关系,说明自由主义所起的积极作用贯穿于整个法国后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作为自由主义在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的一种实践,法国后现代文学丰富了自由主义的思想内涵。

  • 标签: 自由主义 后现代文学 自由 人道主义
  • 简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把生态学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它认为生态危机的主要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并提出建立'稳态经济'模式,从而克服过度生产和异化消费对人性的异化,避免人与自然关系的崩溃的主张。其社会批判视角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体现了后现代的批判性和建设性两大向度。

  • 标签: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 后现代主义 批判精神 建设性向度
  • 简介:何伟亚的《怀柔远人:清代的宾礼与1793年马嘎尔尼使团》引发了一场关于后现代主义方法论的争论.何伟亚对其书题目和一些重要清史料的'误读'折射出了后现代主义对分析历史文本复杂意义层结构所持的令人深思的理论.何伟亚对具体史料的解读是否准确是可以继续争论的,然而,他从'历史诗学'的角度,对马嘎尔尼使华失败背景和原因的新诠释可能会有助于破解清代占优势地位的政治文化心理及其符码.

  • 标签: 后现代主义 清史 国际关系史
  • 简介:本文试图探讨公民社会的内部结构、公民社会道德体系建立的方向和公民社会在人类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地位,并提供了德国思想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思路。作者把理性分为三个层面,即先验理性、人本主义理性和工具理性,并认为一个社会必须建立在一定的道德和价值观的基础之上,以使整个社会运行有一个道德体系的支撑。作者试图为中国建设和谐社会和推进人本主义的全球化提供一条世界公民社会的思路。

  • 标签: 世界公民 社会道德体系 道德性 黑格尔哲学 现代性 德国人
  • 简介:清真食品是指我国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撒拉、塔吉克、乌兹别克、保安、塔塔尔共10个少数民族的生活特需品,涉及人口2030多万人。我国新疆食用清真食品的民族人口占一半,清真食品产业的发展在全国占有重要的比例,对其进行科学管理,有助于巩固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助于清真饮食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

  • 标签: 清真食品 食品产业 社会控制理论 管理研究 新疆 昌吉市
  • 简介: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思考都是基于世界现代化的视野,与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化潮流保持着内在的一致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把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置于现实的现代化实践中,是通过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开始了现实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科学探索征程。这正是邓小平高瞻远瞩的时代眼光和历史维度的战略思维的根本所在。

  • 标签: 现代化 邓小平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 简介:对于艺术文化发展的历史来说,某一时期的不同文化浪潮及其思想观念都代表着那一时代的艺术特征及其所表现的艺术风格和特点,更指明了那一时刻艺术所要发展的具体方向。然而,不管是在哪一个发展时期和发展阶段,文化演变所带来的辉煌成就,都会给当时乃至今后的人们留下非常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通常表现在:"一种主要文化思潮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影响着文化的风貌,以及影响着文化的生产和创造"。本文主要通过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波普艺术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更加证明了现代主义思潮对中国当代波普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一观点。

  • 标签: 现代主义 波普艺术 影响
  • 简介:中国的民俗学在近十几年来似乎处于某种尴尬的状态。

  • 标签: 民俗学 历史 传统
  • 简介:<正>社会统计调查资料在地方志编纂中的运用李炜在《中国地方志》2009年第11期上发表文章指出,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方志首先是实地研究中快速获悉地方历史脉络的最为重要的资料;其次是社会变迁研究中甚为珍贵的纵贯

  • 标签: 地方志编纂 中国地方志 志书质量 地情资料 地方历史 志稿评议
  • 简介:<正>志书编纂的一些新认识段柄仁在《北京地方志》2010年第2期上发表文章,提出志书编纂的新认识:1.修志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基础性工作。2.修志是对历史的再梳理、再认识、再借鉴。3.志书编纂的三个重要原则——明确主旨、抓住

  • 标签: 志书编纂 修志 史志 旅游资源 篇目设计 志书质量
  • 简介:2000年前后,作为"新冷战史"研究朝着更加深入方向发展的结果,探讨美国的现代理论与冷战政治关系的学术潮流兴起。相关学者主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从国家安全和学术生产的关系入手,来探究作为"冷战社会科学"的现代理论;从美国历史上意识形态和国家建设的关系入手,探讨作为冷战意识形态的现代理论;结合现代理论"社会工程"的特点和冷战的全球化趋势,研究作为冷战时期美国第三世界政策工具的现代理论。这一学术潮流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的特性,契合了外交史研究国际化和文化转向的趋势,拓展和深化了冷战史研究。

  • 标签: 现代化理论 国际史 学术潮流 外交史 社会工程 雷迅
  • 简介:<正>我不是小说理论家。我——可能象昔日和当今的一切小说作者一样——仅仅因某种情势所致,对自己已问世的小说,对我已读过的作品,以及对于我计划中要写的东西,说过一些批评式的意见而已。而且在多半情况下,这些批评意见是由外界的反响引起的——那些散见于报章杂志上的对于我的作品的反馈意见,我觉得是令人吃惊的,或者说是没有道理的。

  • 标签: 新小说理论 小说作者 作品 新小说派 小说家 作家
  • 简介:方志学的学科体系梁滨久在《方志研究》89年1期撰文,认为方志学的学科体系由以下三个层次组成:一、方志学的基础理论。研究方志的种类与编纂目的,性质与特征,功能与属性,内容与体例,方志事业发展的内在原因与外部条件,发展规律与趋势,方志事业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等等。

  • 标签: 方志学 方志研究 修志 存史 承编单位 总纂
  • 简介:本文关注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怎样进入二十世纪的现代学术视野,在具体联系二十世纪初文化学术形势及大学讲坛体派的基础上,确认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之研究的现代展开方式,兼综向来有彼此对立之势的新旧文学文化体系来作辨析,亦兼综向来视为分异的"文选""桐城"体派来作辨析,并通过比照姚永朴《文学研究法》与黄侃《文心雕龙札记》的理论思路,揭示出以美学哲学为基础的现代文学理念和以篇章语言学为基础的传统文学理念在现代学术发轫期的特殊关系.

  • 标签: 学科自觉 文章学 篇章语言学
  • 简介:中华文化国力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公元第一个千年形成了覆盖整个东亚,远播南洋与塞北的华夏文化圈:二是在第二个千年启发了西方的现代文明,并完成自身从逐步衰落到由边缘而中心的复兴。21世纪伊始,中华文化迎来了伟大的复兴。并昭示了西方模式之外的世界现代化的另一种模式。

  • 标签: 西方中心主义 世界现代化 中华文化 文化理论 文化走向 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