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河北省井陉县西部的太行山深处有个石头村,石头村里有石头房屋4000多间,石板街道3700多米,石井窖池1000多眼,石堾梯田2000多亩,石头用具2000多件……石墙石壁、石拱石券、

  • 标签: 石头村 古村落 太行山 井陉县 河北省 石壁
  • 简介:史学界关于“三家村”的研究,大致说可分为三个阶段:最初主要是辩冤,从事实真相和道理是非说明“三家村”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反革命修正主义集团,而是当时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制造出来的一个现代文字狱。此案于1979年得以平反昭雪。接着,开始了三个人个案研究的阶段,分别对邓拓、吴晗、廖沫沙的个人经历、学术成果进行收集、整理和评价,出版了《邓拓文集》、《吴晗文集》、《廖沫沙文集》和他们的传记。

  • 标签: 个人经历 修正主义 社会主义 事实真相 政治目的 平反昭雪
  • 简介:杭州西湖是名闻中外的风景名胜区。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稳步发展,西湖乡农民家庭生活已趋小康,建设新村、改造旧房已成为广大农家的迫切愿望。如何顺应这一要求,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时改善和保护好西湖景观,成为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今后风景区内农房建设的主要方向,宜为新村点开发和旧村点改造相结

  • 标签: 风景名胜区 新农村建设 西湖风景区 社会主义 旧房改造 旧村改造
  • 简介:家村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建筑遗存,传统民居数量众多、公共建筑类型丰富、街巷体系完整有序、给排水系统功能合理,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和艺术欣赏价值。本文对党家村古建筑群的保护分区、展示线路、重要展示节点,以及周边环境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同时兼顾和统筹了党家村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寻找在保护与更新、利用与发展的关系中的良好的平衡点。

  • 标签: 党家村 传统村落 保护展示与利用
  • 简介:当前,研究农村内部变化、族群认同的变迁与族群关系的复杂化,对于处理乡村社会治理问题,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基于族群认同理论,笔者以粤北一个客家村落X村为个案,描述该村族群认同的变迁过程,分析该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文章认为,X村族群认同处在历史变迁之中,曾经的家族历史记忆、村中能人影响、现实政治经济利益、外村人的态度、村中公共空间的构建和公共活动的开展等,都成为族群认同变迁的重要因素。

  • 标签: 族群认同 变迁过程 客家村落 粤北 新农村建设 政治经济利益
  • 简介:2013年4月,察右前旗乌拉哈乡常家村农民在东滩砂石场取沙时发现一件陶罐和铜鳆,并伴有人骨出土,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察右前旗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员随后调查清理了现场,从现场清理情况看,此处为一处墓地,因为取沙过程中遭到机械的破坏,墓葬形制及方向等信息已不可考,现场采集到的遗物也只有上述两件,现简报如下.

  • 标签: 察右前旗常家村 鲜卑墓葬 东汉晚期
  • 简介:自我认同为“客家”的客家人分布广泛,包括中国(含香港与台湾)和海外。与那些新近移民的客家人不太一样,荃湾的客家村庄位于香港新界西南区,村民自认为是当地的土著居民。有时候村民会使用“本土人”这个词,意为自己是当地的开创者。与此形成对比的词“本地人”具有同样的含义,但后者常用来指新界讲广东话的早期居民。与本地人一样,客家人也被香港政府界定为土著居民,享有特别的权利。

  • 标签: 土著居民 香港政府 客家人 村庄 自我认同 西南区
  • 简介:2008年4月-10月,为配合邯郸市人民路西延工程,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对工程涉及的百家村村西区域的1座汉代墓葬进行了发掘,获得一批较为重要的考古资料,为进一步研究邯郸地区汉代贵族墓葬结构、丧葬特点、等级制度及经济文化发展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

  • 标签: 邯郸市 百家村墓群 汉代墓葬 发掘简报
  • 简介:清代移民台湾是闽、粤,乃至中国移民史上的重大事件,故而也成为近年来移民史研究的一个热点,不仅有很多相关文章对其进行了讨论与分析,还有一些相关的专著问世,可谓硕果累累。但这些移民史研究大都习惯于以俯视的视角(自上而下),在大历史框架之下考证国家对移民的推动与影响,讲究数据的推算与精确,因此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粗线条的移民动向与趋势,而忽视了移民中最重要的因素——人的存在,以及人在移民活动中的能动性。

  • 标签: 19世纪 客家村落 移民史 重大事件 人的存在 移民活动
  • 简介:一、前言从1950年以来,正是台湾由传统开垦型态农业社会转变为小农经营型态农业社会的开端,政策的施行改变了土地的分配与利用,经济活动则一步一步逐渐转变成为以生产产品为主的工业社会。番子湖客家村完整地经历了半世纪以来的变迁,可以看成是整个台湾的缩影,这个变化称为“沧海变桑田”应不为过。类似的这种转变型态,现在正在全世界某些地方以不同方式再现。包括有形的地形地貌改变,新兴建筑物出现,以及生活在其中的人民的生活习性与谋生方式的变化,都是值得大家回味与思考,也是值得客家人对于这种改变的评判。仅与记下当作大家参考。

  • 标签: 社会变迁 客家人 环境 农业社会 生活习性 小农经营
  • 简介: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代,乡村开始发生以“去乡土性”为特征的社会变化,尤其是农村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导致农村人口持续地向城市流失,造成“空心村”的大量出现,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传统价值伦理的变化。一方面,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挟裹着市场化的力量,加速了村落社会“去乡土陛的”的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面对不断销蚀的乡土性,很多知识精英和乡村保护的实践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村落社会里抢救和复兴传统的农耕文化。

  • 标签: 社会变迁 客家村落 20世纪80年代 个案 村镇 梅县
  • 简介:1976年春,承德县上板城镇西三家村在边家沟平整土地时,发现古墓两座。从1976年春季以来,西三家村砖厂在取土中曾多次发现古墓,共保存下来遗物三批。1986年10月,承德县六沟镇旗杆沟村,村民在院内挖水井时发现古墓一座。各墓出土的遗物都是陶器,未见其它器物。这些古墓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式。边家沟、砖厂古墓的墓底距地表深约1.6—2.5米;旗杆沟古墓的墓底距地表深约3.1米。清理中,在出土陶器附近都发现人骨架和木质葬具的残痕,因破坏严重,墓的平面及结构已无存。墓内出土的陶器皆为泥质灰陶,主要器型有鼎、豆、壶、罐等,其它类型的陶器较少。现将遗物分别介绍如下:一、边家沟陶器Ⅰ式鼎:1件。子母口,腹深且鼓,圜底,弯足外侈。素面。盖呈半球形。口径10.5、高13厘米(图一,1)。Ⅱ式鼎:1件。子母口,丰肩,长方形耳,耳上有穿,圜底,短足外侈。素面。口径14.2、高9.5厘米(图一,2)。豆:2件。子母口,鼓腹,短柄,圈足呈喇叭形。柄上饰弦纹。口径16.2、底径14、高23.2厘米(图一,3)。壶:2件。一件为长颈侈口,鼓腹,腹两侧有兽首形耳,圜底,圈足外侈。器表饰

  • 标签: 鼓腹 圈足 底径 圜底 丰肩 弦纹
  • 简介:本文通过运用史料查阅、田野调查研究的方法,对闽西武平县一个客家村落萧屋的家训及其现代性转化进行考察。研究发现,客家萧屋经过几百年的积淀和发展,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家风家训,凝结了"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耕读为本"的持家方略、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等生活哲学和道德智慧。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既需要继续弘扬和继承传统的优良家庭美德和家风家训,也需要进一步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标签: 客家 家训 现代性转化 田野调查
  • 简介:2006年4月初,为配合京四高速公路的建设工程,与辽宁省考古研究所一起,去康平县两家子乡聂家村陈家坟辽金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工作期间,对陈家坟辽金遗址的周围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调查,意在发现与辽金遗址相关的遗迹和文化遗物,但未有发现。然而却有新的收获,即在距陈家坟遗址北约300米的西南坨子村南,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从地表见到有细石器、夹砂红陶片等文化遗物。此间先后四次到这处新发现的遗址进行调查,采集到石核、尖状器、刮削器、压印“之”字纹陶片等遗物。现将这处遗址的调查情况简报如下。

  • 标签: 新石器时代文化 遗址调查 康平县 辽宁 西南 考古发掘
  • 简介:在清末沪杭甬铁路的建设过程中,施工方为节省建桥费用而堵塞了松江境内的屠家村港,并直接在原河道上建造路基。1921年江浙地区发生了严重水灾,地方官绅遂将矛头指向沪杭甬铁路,认为该路阻碍水流,要求铁路部门"拆坝筑桥",恢复原有河道,同时增加沿线涵洞。双方为此在北京政府交通部、上海沪杭甬铁路管理局以及浙江省长公署等部门间展开了两年多时间的交涉,最终基本实现了改建目标。在综合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论著的基础上,通过铁路工程技术方法的分析,可以发现近代铁路建设并不足以成为导致太湖流域水患的关键性因素,但铁路作为开凿江南运河后最大规模的人造工程,仍初步改变了明清以来形成的流域水文环境。

  • 标签: 铁路建设 沪杭甬铁路 太湖流域水利 地方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