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4 个结果
  • 简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中,和谐价值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和"与"和谐"是中华文明具有标志性的价值,是中国大多数时代大多数人一心向往的社会愿景,是评价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和谐、和协、谐和、协和等与"和"合成的词,其基本意义均来自"和","谐"与"协"都有"和"的意思。孔子强调以德治国,领导人能以天下为己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即是德治的必然结果。和谐建立在社会公平的基础上,以实现善为目标,一切制度的设立都应追求和谐,但和谐不是为了调和,也不是丧失底线的顺世。和谐就是要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之间的和谐,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和谐不仅是中国的传统价值,也是人类所共同关注的价值

  • 标签: 和谐 孔子 原始儒家 核心价值观
  • 简介:2017年10月31日,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一周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赶赴上海兴业路和浙江嘉兴南湖的中共一大会址,沿着早期共产党人的足迹,探寻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密码。在南湖革命纪念馆参观后,习近平强调:“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

  • 标签: 《开天辟地》 黄亚洲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 建党 中国共产党 革命纪念馆
  • 简介:建国之初,毛泽东曾多次婉拒亲戚朋友们提出的介绍工作的要求。时任长沙某中学教员的李淑一是柳直荀烈士的遗孀,托人找到毛泽东,想去国家文史馆当研究员。毛泽东为此给秘书田家英写信说:“李淑一女士,长沙柳直荀同志(烈士)的未亡人,教书为业,年长课繁,难乎为继。有人求我将她荐到文史馆为馆员。文史馆资格颇严,我荐了几人,没有录取,未便再荐。拟以我的稿费若干为助,解决这个问题。”杨开智是毛泽东恩师杨昌济的儿子,也是毛泽东夫人杨开慧的哥哥。他曾捎信给毛泽东,要求“在京或湘安排厅长之类的职位”

  • 标签: 毛泽东 人情观 柳直荀 研究员 史馆 田家英
  • 简介:在法国由古代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过程中,其边疆观念也经历了历史性的变迁,“自然边疆”(naturalfrontiers)逐步成为塑造法国历史与现实认同的主要理念。本文通过对中世纪以来法国内政和外交层面边疆观念变迁的分析,揭示了“自然边疆”的形成、发展和近代转型过程,为我们进一步理解法国国家认同与法兰西民族的形成与变迁历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 标签: 法国 自然边疆 观念 起源
  • 简介:中原王朝有经过长期的实践与积累形成的地缘政治.其地缘政治在用语与内容方面,不同于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地缘政治理论.中原王朝的地缘政治内容丰富,应用广泛,是历代王朝治边的重要思想基础.在历代王朝治边的实践过程中,地缘政治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成为中华文明宝库的重要部分,并对中原王朝治边产生重要的影响.

  • 标签: 中原王朝 地缘政治观 边疆治理
  • 简介:中国的制瓷史源远流长,无论是在瓷器烧制、贸易运输,还是在使用的过程中,都产生了大量的瓷器碎片。自古就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的说法。但在十年前,古瓷片价格非常低,都是按车卖的。到了2012年,一箱218片的北宋汝窑瓷片在澳门拍出了2875万元,当时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后面几年古瓷片的价格都在飞涨,一片有“大明成化年制”底款的瓷片目前价值在6000元以上,即使只有当中的一个字,这样的瓷片也能卖个1000块钱。

  • 标签: 收藏价值 瓷片 学术价值 升值空间 贸易运输 瓷器
  • 简介:由于历史的原因,客家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宗族观念。在客家地区,有的地方按姓氏来区分口音,大量带“屋”的地名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特点,有些谚语反映了客家宗族的内聚与外御思想。此外,宗族观念对客家地区的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承续也有一定的影响。

  • 标签: 客家方言 客家人 宗族观念
  • 简介:随着西方“五大洲”学说的广泛传播,地跨欧亚的土耳其成为中国知识人想象亚欧与定位自我的灵活资源。晚清国人不仅从地理常识、地缘政治、西化改革角度判定土耳其为欧洲国家,也在洲际意识日益强化的时代背景下,将同处弱势地位、政教风俗相似的土耳其纳入亚洲舞台。一战之后,在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新土耳其革命和改革取得成功、中国反帝运动蓬勃发展、中日关系渐趋紧张等因素综合促动下,国内各政治势力和知识界偏向于将“亦欧亦亚”的土耳其明确归入亚洲,并赋予其复兴亚洲、抗衡西方的领袖国身份。此种建构与想象因评判标准的不同、观察视角的差别,以及与实际情况的背离,不时呈现某些逻辑困境和现实矛盾,反衬出“欧洲说”仍存在一定的合理性。

  • 标签: 知识精英 土耳其 洲属认知 反帝
  • 简介:《周礼》是一部通过官制来表达治国理政方案的著作,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体大思精,学术与治术无所不包,因而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成为政治家取法的楷模,帝王、学者取之不尽的人文典范著作。《周礼》的方志价值在于,《周礼》不仅构建了地情职官制度以及地情档案保存制度,而且出现"方志"一词,形成后世方志的基本内容体系,把地情对于治国理政的作用摆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揭示了治国理政与了解掌握地情之间的内在规律和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方志的形成和发展编纂奠定了基础,开启了后世专门编纂方志之门。

  • 标签: 《周礼》 方志学 价值
  • 简介:本文以都官的变迁为线索,展示了"观念的力量"与制度变迁的互动关系。由名与实共同组成的制度嵌入作为整体的制度体系之中,其变化有待于"观念的力量"与皇权的推动,从而显示出一定的轨迹。秦代统治者从作为一方诸侯之"家"的场域出发,试图以"公天下"的方式整合大一统的国家。经过两汉家天下与私天下的形态后,由"共天下"而再次走向"公天下"。"都官"亦经历了一个类似的轮回:秦汉之际的都官是行政指向的的中央派出机构,具有"公"的色彩;从汉代开始,"私天下"的色彩日重,作为皇帝耳目与爪牙的监察系统日渐发达,司隶校尉和刺史在职能上替代了都官;隋重铸一统帝国,"公天下"成为精英阶层的主流认识,官制改革又使都官再次走向"公"。

  • 标签: 司隶校尉 都官从事 公天下 私天下 共天下
  • 简介:最近,得见福州某藏家所收一方墓志,知其有存史价值,其碑首题额称《宋故广州提举寺簿曾公墓志》。志文记载的墓主人福州怀安人曾准的家世、出身及个人经历,可补福州地区历史人物记载的不足;人们还可从乌石山摩崖题刻中,进一步追踪到曾准生前的人际交往等资料。为了解宋代福州文化人家族及其交往情况,提供了颇为准确的信息和深入探讨的线索。本文拟从两方石刻(即墓志和崖刻)提供的信息,结合地方志书的有关记载,深入解读曾准家族及其与文友交往的内容。

  • 标签: 三山志 梁克家 朝奉郎
  • 简介:所谓受命,是周人为了争取其他方国和部族的拥戴而发动的一场政治造势运动。与殷商王朝以上帝为至上神而排斥天神不同,周人强调敬天,但也接纳上帝,目的是为了争取更多方国和部族的支持。文王受命肇端于"太姒之梦",周原庙祭甲骨表明,为了祈请商远祖策命文王代商,周人进行了祭祀。随着受命之君文王的离世,周人的这场政治造势运动受到很大的冲击。"文武受命"和"武王受命"表述的出现,彰显了受命主体身份的转换,武王时期的祥瑞吉兆集中出现在兵孟津这一军事行动的过程中。而金文中的"文武受命"则到了共王时期,这或许与周初分封时所形成的文王、武王、周公三支宗法势力在西周中期以后的分化有关。

  • 标签: 天命 政治造势 文王受命 文武受命
  • 简介:高善必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界说历史,重建以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进展为主线的印度生活史、社会史。高善必对"神话即历史论"、轻信史诗又具种族和教派偏见的马宗达资产阶级历史观、缺乏事实基础和理论依凭的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缺少史实支撑的马克思亚细亚模式,以及苏莱金、安东诺娃、丹吉的教条马克思主义的评析,展示出其马克思主义史学观之实事求是、追求历史真相的理论品质。高善必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印度社会的历史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高善必的印度历史分期,不落俗套,未给奴隶制安置一个位置,但其论说印度不存在奴隶制阶段的方式,含有欧洲中心主义的印迹。高善必把强迫劳役视为印度封建制度典型特征的做法,在印度史学界也引发了不同的看法。宗教和文化在高善必的历史解释观念中占有重要位置。

  • 标签: 高善必 印度史 马克思主义史学 奴隶制 封建制
  • 简介:中国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由来已久,各类文本和已有研究对于作为“五伦”之一的夫妻关系和女子应遵守的“妇德”有充分描写和讨论。而妾作为封建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在文学研究中被简单认为是受压迫又模式化的角色,接近婢女与娼妓,多在证明妇女地位低下时才被讨论。《红楼梦》是一部对妾这一边缘、模糊而又多变的家庭角色进行细腻描写的作品,书中妻妾的形象多有突破“刻板印象”之处,也提供了许多妻妾相处的生活细节。通过分析这部作品中“贤妻美妾”的深层意蕴,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封建社会对家庭关系的理想以及试图缓解家庭矛盾的手段。

  • 标签: 红楼梦 贤妻美妾 家庭关系 封建婚姻 曹雪芹
  • 简介:中日传统舞台建筑在历史上有很深的渊源,日本不仅在祭祀性演艺文化方面深受中国的影响,其舞台建筑也深受中国的影响。本文就从中日祭祀性演出及其演空间的同源性,祭祀性演建筑形态的相似性,建筑名称及用法的相似性说明中日古代祭祀性演场所的文化的同源性,以该研究为基础不仅可以探讨中日舞台发展演化的相似性与差异性问题,更能深入的探讨中日两国在历史上遗失的舞台原型,推进中日古代戏场建筑的起源、发展与当代传承研究。

  • 标签: 中日 传统舞台 文化同源性
  • 简介:2010年在成都出土的《李君碑》为墨学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基础资料。从始刻于阳嘉二年的《李君碑》记载看,东汉时期仍然儒墨并称,并可在学校公开传授墨家学说。这与史学界通常认为,从汉武帝独尊儒术开始,墨学几成绝学的定论不符。墨学由显而绝是自然衰微的结果,与统治者的打压并无太多联系。其衰微的直接原因在于缺乏传承与创新。碑文"同心齐鲁,诱进儒墨"为墨子是鲁国人提供了新的佐证。

  • 标签: 李君碑 墨学 价值
  • 简介:在古代,中国同周边国家之间没有当代国际法意义上国与国之间的边界线,而是以疆域变化为主要特征,形成了独特的东方国家的疆界秩序.在海洋上,中国古人早已有了海界,但由于种种因素,未能形成明确的海界.直至近代,中国人被迫接受了西方国家划界的模式,同时也保留了传统的疆域,最终形成了南海断续线.

  • 标签: 中国传统疆域观 南海 疆域
  • 简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仍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与价值。然而,在近百年的社会变革中,我国的传统文化遭受到“内忧外患”的考验。因而在当代的教育工作中,深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积极挖掘其中新的理论增长点,对繁荣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本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阐释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并分析了如何在传统文化中甄别出其优秀的成分;第二部分阐述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教育工作中的价值;第三部分指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工作的应用措施。

  • 标签: 优秀传统文化 当代教育 应用措施
  • 简介:在英格兰,遗嘱最早出现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到12、13世纪,遗嘱的格式和内容获得重要发展,并形成一定格式,直到16世纪宗教改革时期才再次发生变化。中世纪英格兰遗嘱主要包含表达虔诚和分配遗产两个方面的内容,是具备精神和物质双重功能的一类文献,可以保证立遗嘱人的经历在尘世和来世之间保持完美的连贯性。遗嘱包含的时代信息十分丰富,涉及宗教观念、家庭结构、继承制度、社会流动等问题,对经济史、社会史、教会史、法制史等研究领域的发展都有相当重要的意义。毫无疑问,厘清它们的史料价值对英格兰中世纪史研究将大有裨益。

  • 标签: 中世纪 英格兰 遗嘱
  • 简介:敦煌文献P.3634+P.3635《春秋正义》为现存最早的《左传》单疏抄本。由于其抄写时间与孔颖迭《春秋正义》的成书时代非常接近,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保存了书本的原貌,通过与它本的比勘可纠正传世《左传》文献及前人校勘之失,在版本学、校勘学方面非常有价值。此外,敦煌残卷本《左传》还保留了当时敦煌地区流行使用的大量俗字,对于文字学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敦煌文献 《春秋左传正义》 敦煌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