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第一章出了一点事儿1老徐和小雅去领结婚证的路上出了一点事儿:一摊黄绿色的鸟屎从天而降,落在了老徐有点歇顶的头顶上。当时小雅正在看商场橱窗里的一件新衣服,而路上则行人匆匆,没有人注意到这一戏剧性的一幕。老徐也就悄悄解决了一下。还好,像

  • 标签: 小雅 电话 老板 办公室 长时间 小江
  • 简介:晓明这人脑瓜儿灵,前两年在市外贸畜禽公司当了一名“鸡司令”,喂养产蛋鸡。等他掌握了一整套鸡的防疫和养殖技术,就辞了职,回家干起了创业。晓明先从五百只蛋鸡试养,滚雪球式地发展。短短三年,他的蛋鸡存栏已达到五万只,由此发了家。

  • 标签: 借贷合法 民间借贷
  • 简介:聚合词是汉语中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在使用中非常活跃。本文对《红楼梦》中的聚合词进行了定量分析,分别从句法功能、意义类型、语用效果三个方面对聚合词的独特之处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聚合词在句法功能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名词性倾向;在意义上具有一定的整体性,往往表示泛指义;在语用方面,其表现力很强,内涵丰富。在对聚合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还提出《红楼梦》聚合词的研究对于现代汉语聚合词研究的影响。

  • 标签: 聚合词 句法功能 意义 泛指 语用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1-17
  • 简介:必然是一个不宽容的世界,没有任何人可以用真理、美德与价值之名,宽容的哲学

  • 标签: 宽容合法性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摘要国家是政治学内热点词汇,谈论国家的存在与发展的学者很多,诸如亚里士多德、布丹、格劳秀斯、斯宾诺莎、霍布斯、洛克、黑格尔、马恩等,关于国家的存在与历史发展,以上学者分别从原始社会时期到对未来社会进行历史跨度上的探究。而此文则是倾向于分析国家存在的必要构件,然后借以探讨政治意义上的国家合法性问题。

  • 标签: 国家 存在 合法性 构件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19-01-08
  • 简介:社团的社会合法性在于,社团的社会合法性主要有三种基础,他们的社团因为参加了一些具有合法性的活动而使社团本身具有了一定的合法

  • 标签: 合法性问题 团体合法性 社会团体
  • 简介:中国生态批评虽然发端于20个世纪90年代,但其系统性建构却是进入新世纪以后的事。从这个角度看,它作为思潮的历史并不算长。受意识形态、传统、社会结构等因素制约,中国生态批评大体还停留在直接言说世界的素朴阶段,尚未对自己的言说根据进行系统反思。任何前反思的素朴建构都蕴涵着合法性危机,中国生态批评也是如此。

  • 标签: 生态批评 合法性问题 中国 系统反思 合法性危机 90年代
  • 简介:美丽的女人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沿。美女是时尚浪潮的引领者,美女是真善美的化身,美女是时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我们为美女的存在而幸福,我们为美女的表现而喝彩!世界因为美女而精彩,经济因为美女而活跃,两会因为美女而灵动,2007年的两会,因为盛大,而隆重;因为严肃,而锋锐;长枪短炮,聚焦两会。时代不同了,美女们呼风唤雨,争夺眼球,成为“注意力经济”中的绝对主角。漂亮的脸蛋不仅“长出了大米”,而且还“长出了钞票”。更有甚者是控制了诸多人的视觉神经。两会,人们除了关注热点的新闻外,美女委员时常撞击着人们那绷紧的视觉神经。《华人世界》聚焦两会是因为杨澜因为智慧而美丽巩俐因为神韵而美丽张晓梅因为美丽而美丽刘迎霞因为富有而美丽

  • 标签: 民间慈善机构 杨澜 《华人世界》 “注意力经济” 法身 经济发展
  • 简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中,不管是丰裕或困苦,物的生产制造从未缺席,这是生活的必然,也是智慧的表现。而造物最终表现为“物”的状态,并以具体事物呈现了出来。造物的背后,有着这一社会结构背后的生产逻辑,人、事、物围绕着的,是某种群体意识。本文试图探讨的,是某种具体之物各种语境下不同表现的生产逻辑,并由此找到中国传统造物里的某些造物意识。

  • 标签: 中国 衣饰 拼缝 聚合 社会生活 社会结构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20世纪末迅猛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潮流深刻影响并改写了世界华文文学的版图,欧华文学同时在欧洲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源性推进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亦有其自为的表现,在根本上改变了欧华文学给人以"零散化"的印象,更在深层次上反映出作家群体主体精神结构的"在地"风貌、叙事行为的多世代融合、离散叙事书写"传统"的突破与聚合,呈现出特有的"欧洲风"。

  • 标签: 欧华文学 全球化时代 离散 聚合
  • 简介:自传依然是处于争议之中的文类,20世纪后期以来,西方文学批评中对自传的质疑乃至解构,涉及“美学的、认知的、伦理的和政治的”等层面,主要表现为:从“诗性”角度对其修辞过度或不足的批判;后现代主义语言批判下“自传之死”的判决。与此相对,本文提出以下观点为自传辩护:自传的真实是“结构性真实”;自传的人本主义本质不容抹杀;“谁在说话”至关重要;自传主体是多面自我。在此前提下探讨自传中的“意图”、“身份”和“叙述”及其复杂关系,有助于理解我们的“自传式生存”状态。

  • 标签: 自传 解构 结构性真实 主体 身份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方方在八十年代是以对市民社会的描述而引起文坛关注的,她因此被视为新写实的代表作家,但这种论断掩盖了方方创作中深沉的一面;而到了九十年代,方方的笔触一转,深入到知识分子的内心,人们才发现过去对方方的思想内涵视而不见是一个很大的失

  • 标签: 方方 小说 写实主义 爱情主题 悲剧性
  • 简介:个人化写作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文坛上一道颇具人文内涵的景观.而对其含义的界定,似乎存在着一种误解,即简单地认为,从作家个人的审美眼光出发,观照个人性的,带有私密色彩的遭遇、经验,并以风格化的语言写之,就是个人化写作.其实不然,我以为,个人化写作的含义还要宽泛和深刻得多,上述因素当然可以包含在它的内涵中,但还远不够.在我看来,个人化写作更主要的是指一种写作者的精神姿态.所谓个人化,不仅仅是美学意义上的,还应当包括作家思想文化、道德哲学等精神层面的个人识见,所赋予其观察、内省和表述生活的唯我性和独特性,而作为写作对象的题材,倒并不一定就是个人自传性的,或者非得是私密性的,即使是公众题材,也可以写出个人化的唯我性,反之,对纯粹个私性遭遇的叙写,也未必就能简单地与个人化写作划上等号.

  • 标签: 个人化写作 合法性 美学意义 中国 当代文学 文学语境
  • 简介: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学处于统一规范的裁决与检查中,而语言学研究的转向以及作者主体的消失,使得心学或心理学不再成为考察的对象。然而,重提心性诗学,是对文学多样性的一种复归,在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新趋势下,朱光潜《诗论》的'化西'为心性诗学存在的合法性提供了两方面的思维转换视角,即境界对'心灵'的替换.

  • 标签: 《诗论》 朱光潜
  • 简介:案情简介王某,女,系西部某市西陵镇牛家湾村一组村民。2013年1月13日,王某通过东河市远方人才公司介绍,与东河市俊秀连锁百货公司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约定劳动合同期限为2013年1月13日至2018年1月12日,工作岗位为收银员,工资标准为基本工资加绩效,基本工资不低于当月的东河市最低工资标准,绩效根据王某的工作表现、打考勤情况等确定。

  • 标签: 公司介绍 解除劳动合同 经济补偿 劳动者 最低工资标准 合法
  • 简介:文章从话语“合法性”的理论视域入思,结合当代社会文化结构转型与话语生产机制的嬗变,考察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从“合法性”生成、固化到陷入“合法化”危机的历史运演逻辑。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其话语结构、属性与功能均带有明显的“现代性”症候。随着80年代的终结、“现代性”的断裂、社会文化结构转型与话语生产机制的嬗变,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作为一种“现代性”话语范式,最终陷入理论阐释的焦虑与贫困。文章在反思审关意识形态理论“合法化”危机的同时,亦对其做出了适度的话语修正。

  • 标签: 文化转向 审美意识形态 合法性 现代性 话语
  • 简介:随着渐趋成熟的大众娱乐消费的催动,新世纪的聊斋改编电影在描绘重点上发生着从“刺贪刺虐”向“写鬼写妖”的游移,聊斋小说的跨界想象成为这些影片重要的取材和衍生资源。在叙事建构上表现为幽深繁复的迷宫气质,在主旨气韵上呈现为神秘阴郁、对峙冲突的哥特风格,在审美基调上则流露出言情、魔幻、悬疑、恐怖、动作、喜剧等多种类型元素互融共渗的混搭特征。诸如此类的改编行为在把小说“纸上的风景”转换生成为形象直观的影像传奇时,既需要借鉴和承袭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本土与异域的文化优势,又需要在美学聚合中进行深沉的文化身份认同,防止聊斋原著美学意蕴的流失散逸。

  • 标签: 新世纪 聊斋小说 电影 改编 类型